以無用為大用
《莊子諵譁》囈談—人間世第十三(以無用為大用)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幾矣。
這還是蘧伯玉教育顏闔,如何教導太子,他舉了個例子,就是現在說的「螳臂當車」,如果犯顏直諫,那麼就不自量力,就像《雍正王朝》裡所說的王琰,為保太子,而像康熙直諫。但是,蘧伯玉話鋒一轉,說這個螳螂的精神卻是可嘉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戒之、慎之,教育這個太子,就要拿出水滴石穿的本事,慢慢的、一步一步的來。
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也;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
看來,莊子也是很精通飼養動物,你看養虎人的道理,他都能講得很清楚,而且也是說明,現在動物園裡養虎的這個行業,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有了。我們沒養過虎,但是也曉得養虎時,不可給它活物,不可給它一整隻,這樣會激發它的怒心,養成好殺生、好鬥爭的壞毛病,一定要了解它的習性。虎與人不同,而卻喜歡飼養自己的人,是因為飼養員能夠隨順虎的習性。
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蜃盛溺。適有蚊虻僕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
那些養馬的人,用筐來盛馬拉的屎,用盆來接它的尿,照顧得可謂無微不至。碰到有蚊子過來叮咬,而用手來扑打,馬卻受驚而踢,把養馬人踢死了。好心照顧馬兒,卻落得被踢死、踢傷的後果,所以幹任何事情都要謹慎,好心辦壞事的情況也很多。
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
又是一個新的故事,匠石就是一個匠人,到達齊國,一個叫曲轅的地方,看到這裡的一個廟子前面長著一棵很大的櫟樹,連起來叫做「櫟社樹」,方圓可以罩住數千頭牛,幾百人才能圍得住,像一座山那麼高,如果把它的木材砍下來,可以做成十多輛船。圍觀的人非常多。說了這麼多,兩件事情要連起來,就是木匠見到了一座參天的古樹,而且是很粗壯,沒有中空的那種,那麼這個木匠一定喜歡得不得了,要下來駐足觀望,可是看後文說「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就是這個木匠連看都沒看,就徑直走掉了。
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
弟子們卻樂開了花,見到這麼一株好木材,一直看夠了,才走到師傅這裡,說,自我拿著斧頭跟隨師傅以來,還沒見過這麼美的樹木呢,先生卻不肯看,徑直走了,為什麼呢?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且看匠石的答覆,不愧是師傅,一眼就看穿這是「不才之木」,為舟則沈、為棺槨則速腐、為器皿也不耐用,為門戶則不能防水,為柱則蠹,正因為如此,這株樹木才能如此長壽。
匠石歸,櫟社見夢曰:女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於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洩。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
這株櫟社樹被匠石說得如此不堪,怎知,櫟社樹是一株神木,晚上就託夢給匠石,表達自己的不滿,你怎麼能將我比作一般的文木呢?那些果樹,果實成熟了,就被人摘下來,枝子被掰斷。就像我們看到那些公園裡成熟的楊梅樹,被人攀上去,掰的亂七八糟,沒法正常生長。
莊子總結道:這就是因為他的「有用」而妨礙了它的長壽,所以沒等到壽命終了就中道夭亡了,世間其他的事情也莫不如是。一支筆好用,你經常拿來寫,隨身帶著,難受那天筆頭就爛掉,或者裝在口袋裡丟了,而那些不好用的,在家裡放著,十幾年,保不齊還在。
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
接著櫟社樹繼續說,也是莊子借櫟社樹的口來陳述,這樣的無所可用,我已經追求很久了,中途幾乎死掉,今天才終於得到,這才是我的大用,如果我也結果子,或者像黃花梨、沉香木那麼有用,那我還能長得像今天這麼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