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三院慣測技術為「嫦娥」交會對接「hold」住速度

2020-12-16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12月6日電(記者 趙磊)今天清晨,「嫦娥五號」圓滿實現月球軌道下的首次自動交會對接,順利攜帶月壤標本返回探測器。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石英撓性加速度計及I/F轉換電路組成的「慣測小分隊」,一路以穩定可靠的表現為「嫦娥五號」提供高精度加速度信息,為這次交會對接穩住速度。

航天科工有關專家表示:「要實現自動交會對接,需要以非常精確的控制來確保軌道返回組合體與上升器之間的相對速度儘可能小,而加速度反映的恰恰是速度變化的情況。交會對接時的加速度,只有探測器升空過程中最大加速度的千萬分之一量級,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能夠實現微小加速度的精準測量。」

換言之,有了這支「慣測小分隊」的助力,這次38萬公裡外的 「太空牽手」才不會「擦肩而過」。

此次交會對接階段,主要實施加速度測量的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是這支「慣測小分隊」中的「隊長」,這已經是它第三次陪伴「嫦娥」遠赴月宮。為了能夠給「嫦娥」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測量表現,組合採用了獨特的冗餘設計方案,任務可靠度可達0.999983,曾以完美的表現助力「嫦娥三號」、「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

「此次任務,組合主要承擔探測器在地月轉移、環月飛行、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和月地轉移階段的平動加速度測量,以實現對探測器沿軌道飛行和交會對接過程中平穩、準確的機動控制。」 航天科工三院33所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主任設計師於華男介紹說。

為了這一次「遠行」,研製團隊特地為組合產品增加了新部件——內部減振器。由於此次飛行對組合的抗衝擊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內部減振器就像是給組合增加了一組吸振隔振的「坐墊」,有了這些「坐墊」的加持,即使外界環境存在較大的衝擊和振動,加速度計組合仍能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正常工作。

然而,減振器的設計和安裝可不像加「坐墊」那樣簡單。33所設計師付繼波介紹說:「減振器安裝在組合的多個位置,就像是墊在了柜子的四角,受到衝擊時各減振器的變形量存在微小差別,『墊子』不等高了,加速度計組合就會發生轉動,即使是非常微小的轉動也會對測量精度帶來很大的影響。」為儘可能消除轉動變形,團隊用兩個多月的時間進行了大量的衝擊試驗,徹底摸清減振器在不同位置、不同衝擊條件和不同安裝方式下的形變量,最終將形變量控制在了角秒級,確保組合測量精度不受影響。

「小分隊」中的石英撓性加速度計和I/F轉換電路是一組「金牌搭檔」,在此次任務中,這對「金牌搭檔」「承包」了「嫦娥五號」月宮之旅全程各關鍵階段的加速度測量任務——不僅在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產品中應用,還在著陸上升組合體和返回器的慣性測量單元中扮演關鍵角色。

作為加速度測量的核心器件,這對搭檔可謂是功勳神器,曾先後助力神舟系列飛船的11次飛行任務和「天舟」、「嫦娥三號」、「嫦娥四號」任務,連戰連捷;I/F轉換電路還以其高可靠性、高精度的測量信號轉換能力,在長徵四號、長徵六號系列火箭和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中成功應用。

來源:中國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科工搬運外骨骼接「嫦娥」回家
    中國航天科工搬運外骨骼接「嫦娥」回家 2020-12-18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完美的"擁抱":揭秘嫦娥五號交會對接背後的故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嫦娥五號軌道器技術副總負責人胡震宇介紹,探測器採用的對接機構就是由3套K形抱爪構成的,當上升器靠近時,只要對準連接面上的3根連杆,將抱爪收緊,就可以實現兩器的緊密連接。  捕獲、收攏、轉移,看似簡單的過程,但在38萬公裡之外高速運行的飛行器上實現卻沒有那麼簡單。
  • 中北大學校長沈興全帶隊到國機集團、航天科工二院、科工三院洽談...
    為進一步推動學校與中國機械工業集團、航天科工集團的全面戰略性合作,增強校企雙方合作交流,提升中北大學在軍民融合發展及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搭建合作交流平臺,促進校企深度融合發展,10月23日—24日,沈興全校長帶隊赴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航天科工二院、科工三院進行洽談交流。
  • 交會對接!樣品轉移!嫦娥五號是怎樣完成這次「深情擁抱」的?
    對接機構設計理念世界首創嫦娥五號採用的對接方式,與我國載人航天任務交會對接有很大區別。載人航天使用的對接機構學名叫異體同構周邊式對接機構,在對接後可形成一個80公分左右的通道,方便航天員在其中穿行。而月球探測對探測器的質量和空間有嚴苛限制。
  • 人類首次月球無人交會對接,嫦娥五號技術反超阿波羅飛船
    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人類首次實現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這也意味著中國深空探索技術在全球處於領先水平。嫦娥五號挑戰人類首次,也意味著嫦娥五號在技術上已經遠超阿波羅飛船,這恰恰也證明了科學技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進步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技術難度有多高要在月球完成無人交會對接,可以說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高的任務之一。
  • 回望「十三五」 |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裝備體系化發展邁出堅實一步
    △ 206所搬運外骨骼高效助力返回器搜索回收任務在剛剛結束的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中,二院自主研製的多項技術產品為嫦娥五號「繞、落、回」等不同階段提供了全面保障支撐。作為中遠距離測量的唯一手段,25所交會對接微波雷達成功引導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實現全球首次技術創新。
  • 嫦娥五號無人交會對接,試問對接技術哪家強?
    嫦娥5號上升器已經順利從月球表面起飛了。它要經過幾次變軌,才能逐漸和環繞器匯合。這次任務的重頭戲就是在環繞月球軌道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這是我們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也是一次大的突破。 最早的交會對接技術起源於美蘇兩國。
  • 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成功發射高分十四號衛星
    月軌交會對接有多難像浩瀚太空中的「穿針引線」據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介紹,嫦娥五號上升器從月球表面成功起飛後,進入交會對接初始軌道,隨之在地面測控系統遠程導引下,到達軌返組合體的前方、上方預定位置
  • 為我國首次月球交會對接拍下「相擁」瞬間,上海航天的拍照神器做到了
    經歷了6天的孤獨繞月之旅,嫦娥五號「軌道器」作為此次探月工程的「短駁車」,今天早晨終於等來了他的乘客「上升器」,圓滿完成我國首次月球軌道的交會對接。    與載人航天弱撞擊型周邊式對接機構不同,嫦娥五號採用了抱爪式對接機構方案,從「太空之吻」變成「月軌相擁」。
  • 輝煌「十三五」報導之中國航天科工三院:闊步邁向世界一流飛航技術...
    「三院即將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乘勢而上開啟建設世界一流飛航技術研究院的新徵程。」2016年~2020年,中國航天科工三院在高質量發展徵程中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某型無人機指控站研製成功
    【環球無人機報導】中國航天科工三院研製的某無人機地面指揮控制站順利通過設計鑑定審查。該型無人機地面指揮控制站是三院研製的首型無人機地面指揮控制站,性能直接瞄準國內先進水平。該型無人機地面指揮控制站用於執行無人機系統任務規劃與指揮、飛行控制、載荷監控和鏈路監控、規劃與控制無人機飛行等任務。在研發過程中。
  • 重磅丨中共中國航天科工三院八三五七所第一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
    1月19日,中共中國航天科工三院八三五七所第一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
  • 航天科工二院25所賀中琴:與微波雷達一起成長的航天女將
    首次在距離地球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實現無人交會對接,微波雷達在嫦娥五號任務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從載人航天地球軌道交會對接到嫦娥五號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微波雷達歷經三代優化升級,賀中琴從參加工作開始,與微波雷達朝夕相處13年、共同成長,說起微波雷達就像說起自己的孩子。
  • 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交接儀式在京舉行 劉鶴出席交接儀式並講話
    12月19日,國家航天局在京舉行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交接儀式,與部分參研參試單位一道,共同見證樣品移交至任務地面應用系統,標誌著嫦娥五號任務由工程實施階段正式轉入科學研究新階段,為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工作拉開序幕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與上海交通大學籤署深化科研及人才...
    為推動集團公司與上海交通大學戰略合作協議落地,12月9日,中國航天科工三院與上海交通大學在滬籤署深化科研及人才合作協議。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院士、副校長奚立峰、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孟光,三院院長王長青、黨委副書記崔玉平、科技委副主任朱坤總師等雙方有關領導及專家出席籤約儀式。
  • 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 嫦娥五號創造...
    國新辦17日舉行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發布會,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介紹,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著陸,任務獲得圓滿成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電,指出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 楊洪濤到國家知識產權局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拜訪對接
    (王榮亮)12月18日,市委副書記、市長楊洪濤帶隊拜訪國家知識產權局,考察對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周暉國對德州市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創建工作給予肯定,表示德州市已基本具備成立保護中心的條件,將進一步加強與德州的對接溝通,共同做好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 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楊洪濤一行走訪了航天七院並參加座談會。
  • 航天科工: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推動航天事業高質量發展
    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返回地球,首次實現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標誌著我國複雜程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取得圓滿成功。  習近平總書記在賀電中指出,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標誌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的一大步」。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實現我國航天史上多個重大突破
    國家航天局專家表示,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一次任務中,連續實現我國航天史上首次月面採樣、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帶樣返回等多個重大突破,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規劃畫上了圓滿句號。同時,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成功實現了多方面技術創新、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對於我國提升航天技術水平、完善探月工程體系、開展月球科學研究、組織後續月球及星際探測任務,具有承前啟後、裡程碑式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