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字爐,又名惜字亭、惜字塔、字紙亭、聖跡亭、敬聖亭……是昔日文人墨客燒毀文字紙張的地方。
據史料記載,惜字風俗早在宋、元之際已逐漸流行,那時的人們對傳播知識的文字、紙張甚是珍愛,寫有文字的紙張不得派以裱糊、包裹,更不能隨便踐踏丟棄,必須送到惜字爐焚化。此風俗綿延到明清時達到極致。清代《獨山州志》記載:「奎星誕節士子舉行惜字會。蘭中字紙,雖村氓婦孺,皆知敬惜。」因惜字結集而成的「惜字會」,除了讀書人,大戶人家與商人也參與其中,亦有地方官府購置田地,以田租專門用於惜字開支。惜字會常募集善款,刊印善書、善文,分發給百姓,宣傳惜字理念。現今傳世中比較有名的惜字善書,當數《文昌惜字功過律》。清初,惜字之風甚至還流傳至日本、東南亞等地。
惜字爐多為三層樓閣式磚石結構,似塔非塔、似亭非亭,大小高低各地各有不同。爐口面南,為焚紙入口,上方刻有「惜字爐」三個大字,一些講究的兩側還刻有對聯。新中國成立前,天津北塘古鎮的文昌宮前,也設有惜字爐,乃是一鐵爐,供人焚燒字紙。據說那時的北塘沿街牆上開有小孔,專供暫存有待焚化的字紙,有人常自覺收集送到文昌宮焚燒。北塘還流傳著勸誡惜字的傳說,寫字時若遺漏一筆則會減壽一天,多寫一筆則會在死後被閻王責罰一棍,想要長壽或身後不受棍棒之苦,就得好好學習。雖然唯心,但似乎也可以成為北塘名人輩出的一個佐證。文化的傳承是需要敬畏的,需要成為一種信仰。信仰像是一盞長明燈,雖相隔路途漫漫,卻不會令人迷失方向。
類似的傳說故事有很多。明清白話小說《二刻拍案》第一篇「進香客莽看金剛經,出獄僧巧完法會分」中,開頭就講了一段愛惜字紙的故事:宋時,王沂公之父愛惜字紙,見地上有遺棄的,就拾起焚燒,便是落在糞穢中的,他設法取將起來,用水洗淨,或投之長流水中,或烘曬乾了,用火焚過。如此行之多年,收拾淨了萬萬千千的字紙。一日,妻有娠將產,忽夢孔聖人來吩咐道:「汝家愛惜字紙,陰功甚大。我已奏過上帝,遣弟子曾參來生汝家,使汝家富貴非常。」夢後果生一兒,因感夢中之語,就取名為王曾。後來連中三元,官封沂國公。
惜字爐,這個小小的建築,折射出中華民族尊重知識、崇尚文化的一段歷史。
在惜字爐繚繞的青煙裡,一群虔誠的文人士子,十年寒窗,金榜題名,錦繡文章,書生報國,青史留名……純粹的信仰成就了他們的人生,成就了讓後人仰視的璀璨文化。
如果不知道惜字爐,而今隨手丟棄的字紙不過是垃圾罷了。真不知這是否是近代以來中國傳統美德的一大墮落。更有現代印刷業夜以繼日製造出的汗牛充棟的文字,在大浪淘沙的歷史中會給後人留下什麼呢?文字是無辜的,紙也是無辜的。就像鈔票是無辜的一樣,錯的是對待鈔票的態度,錯的是某些賺取和揮霍鈔票的方式。
惜字爐已經熄滅了,熄滅在歷史的長河裡。假若有一天它還回來,也只能把它立在心裡了。在心裡,與它相對,將那棄掉的字紙交付溫和的火苗,去做最後一次閱讀。靜靜地,一邊凝視著嫋嫋青煙,一邊默默誦念來自福建尤溪縣東山村惜字爐上的那副對聯:「字味香成丹桂,爐煙瑞結祥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