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世間最珍貴的東西絕非什麼寶物,而是那顆縱使千金也換不來的一顆「善心」,孟子曾說過:「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鄭板橋在山東濰縣做了七年的縣令,期間發生了各種自然災害。在到任的第一年,水災使得餓殍遍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鄭板橋如實上報,請求朝廷開倉賑災,可是朝廷一直遲遲未批覆。在最後時刻,他下令開倉,說:「不能再等了,開倉,所有的罪名我一人承擔。」為此,災民得到了救助。
鄭板橋心有人民,無論是做任何事情,總是以人為本。曾刻下了「恨不得填滿了普天飢債」的圖章。他開倉賑災時,曾讓災民立下秋後還糧的借據,到了收穫季節,災民卻沒有很好的收成,他燒掉借條,讓人們放心地生產,等到下一年再交,使很多災民免於死亡。
濰縣瀕臨萊州灣,海鹽很多,官商勾結,欺行霸市,投機取巧,賤買貴賣,缺斤少兩的情況十分普遍,於是鄭板橋出臺政令,明令禁止,很多商人的利益因此受到損害,其中一些不懷好意的商人就造謠,聯名狀告鄭板橋。上司因為曾被鄭板橋多次冒犯,又加上聽信了諫言,於是罷了他的官。
據說一燈大師有一盞"人生之燈」,它的燈芯上是一顆500年的夜明珠。
傳說只要經過這盞燈的照耀,就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 他的三個弟子求一燈大師告訴他們,怎樣才可以得到這盞舉世聞名的燈。
一燈大師笑著說:「世人無數,可分三品。經常損人利己的人,心靈落滿灰塵,眼中多是醜惡,這是人中的下品;偶爾損人利已的人,心靈稍有微塵,就如白璧微瑕,難掩其輝,這是人中的中品;從不損人利己的人,心如明鏡,純淨潔白,被世人敬仰,這是人中的上品。所謂的『人生之燈』,就是你心中的那盞燈。」
世間最寶貴的,就是如鄭板橋的這顆「善心」,有善心,才有善行,善行終將結善果,做善事的人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好處。
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只要我們存於世,就必然和世人相交,「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很多人不知道助人即助己的道理,在工作和生活中,對他人漠不關心;有的人,則明裡暗裡不一致,要麼「蜻蜓點水」,要麼「走馬觀花」;有的人自認為有能力,而看輕別人,目空一切。自私自利往往會使人不願犧牲個人利益,結果反而失去更多。
我們要發揚助人為樂的精神,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主動地伸出援助之手,儘自己所能地幫助他人,「各人各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心理要摒棄。
人不是孤立的,自己遲早會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現在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未來的自己。
小編認為:「但行善事,終有好報」,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