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姚望相助」,我們一直都在丨望謨縣第五中學支教...

2020-12-18 天眼新聞

「早在1996年,『姚望相助,攜手脫貧』的故事就已經開始書寫,很慶幸我能成為其中的一份子,賡續這段山海情緣。」

獲得望謨縣優秀教育工作者表彰(鄭必凱 中)

我叫鄭必凱,是餘姚市舜水中學的一名老師。2019年10月,我從1800多公裡外的海濱城市,來到貴州省黔西南州望謨縣第五中學開展教育扶貧工作。從到達的第一天起,我就開始了相關調研工作。由於歷史原因和條件限制,當地學校實驗器材和實驗設備不足,導致實驗教學開展難,孩子們學習興趣不濃厚。實驗教學就像一顆種子,能夠開出各種顏色的思想之花,對學生掌握理科知識和科學研究方法、實驗技能以及創新精神的培養至關重要。

開展支教

在縣教育局和教研室的組織安排下,我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了《如何有效開展實驗課》的專題講座。同時,積極協助實驗室建設和各學科實驗教學工作的開展,實驗條件有效得到改善,老師們也開始爭先恐後地開展實驗公開課和學生分組實驗。9月15號晚上八點,望謨五中馮德清老師帶著一籃子「摩擦起電實驗課」有關的實驗器材急匆匆來到我的辦公室,他在準備第二天即將開展的實驗課時,用玻璃棒摩擦絲綢和橡膠棒摩擦毛皮都不能成功起電吸起小紙屑。為了確保實驗的成功,我們在辦公室裡不斷嘗試多種材料和方法,最後選用塑料材料和提前加熱方法成功吸起小紙屑。通過總結我們得出:由於當天下雨的緣故,空氣溼度大,電荷很快轉移到空氣中不能聚集保存,導致實驗不易成功。

和青年教師進行「師徒結對」

馮德清老師是我到望謨五中支教後開展師徒結對的青年教師。我們在長期的相互交流中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由於今年疫情影響,沒有像往年正常開學。遠在餘姚的我,每天堅持通過網課給同學們上課。當提前獲悉貴州3月16日開學消息後,我抑制不住興奮的心情,迫切想要返黔。2月22日,由於當時公共運輸還未全面恢復,我決定自己開車前往,1800多公裡的車程,第二日我便回到瞭望謨。回到望謨後,由於望謨縣委組織部的信任和工作需要,我調整擔任望謨縣第五中學校長助理,協助校長室工作,具體從事控輟保學、脫貧攻堅協作、學校發展幫扶等工作。

參加公開評課

崗位在變,幫扶的責任不變。我多次和任課教師一起下村做輟學勸返工作,我負責的昂武鎮至今沒有一個同學因家庭貧困輟學;我也在望謨縣的五個掛牌督戰村之一的打易鎮邊王村開展復學前心理疏導和助學活動;為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我將支教工作的重心轉向新教師的「傳幫帶」,和青年教師開展「師徒結對」;我和餘姚「天一」幫扶會取得聯繫,創辦「天一勵志班」,為貧困學子解決後顧之憂…… 「姚望相助」我們一直都在!最後,我真心祝願望謨教育越辦越好,望謨人民越來越幸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登成 唐波 整理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劉娟

編審 王璐瑤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你 扶貧幹部!丨望謨縣打易鎮梅花村村民汪永華
    我叫汪永華,是望謨縣打易鎮梅花村的村民。  我家一共有8口人,收入來源主要是打零工,家裡3個孩子正在上學,家庭開支較大。扶貧幹部到汪永華家走訪這些年來,國家政策一年比一年好,醫療保險費用也是自己交少部分,國家補貼一大部分。另外,生病住院了,先看病後結算,一站式服務,這些都是我真真實實得到的實惠。
  • 「我的扶貧故事」「現在有能力了,換我們竭盡全力幫助別人了」丨...
    我叫龍桂婷,是望謨縣人民檢察院的一名工作人員。我家以前也是貧困戶,幫扶責任人對我們家所做的一切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薪火相傳,現如今,我也是一名光榮的包保幹部了。2019年11月,我開始幫扶新屯街道唐家坪村潘家組9戶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家鄉變化之好 我們都看在眼裡樂在心裡丨望謨縣新...
    我叫盧漢春,今年46歲,是望謨縣新屯街道交角村裡怪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家有4口人,有一位年邁的母親,兒子在浙江寧波打工,有一個女兒在望謨民中讀高二。後來,村裡知道我們家的實際情況後,經過一系列的調查評議,在2014年將我們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能享受低保、醫療保險等扶貧政策。村裡幫助我申請五員崗位,在村裡做保潔員,每月400元,還為我申請了房屋補貼12300元,我的女兒讀書也得到了1900元的教育資助,現在都已經發放到位。
  • ...脫貧故事」扶貧春風進我家 如今翻身換新顏丨望謨縣打易鎮老寨...
    我叫齊海超,是望謨縣打易鎮老寨村油棚組的村民,現已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到了興義市馬嶺鎮龍盛社區,有了一個新身份,叫新市民。如今,我家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再也不用為住房、醫療、教育、飲水等問題而困擾。在教育上,我們得到了教育生活補助和相關學費減免。扶貧幹部待我們如親人,經常上門幫助解決困難,每次到家總是噓寒問暖,還不忘關心我們的學習情況,幫我爭取了貧困學生入學補助。我還記得讓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由於我的作文能力差,他們特地買了幾本經典文學名著,送我當課外讀物,幫忙提高作文水平,學校也幫我爭取了不少捐助。
  • 「我的扶貧故事」新市民的幸福生活|望謨縣甘萊幼兒園王業萍
    我叫王業萍 ,是一名幼兒教師,也是服務望謨縣易地扶貧搬遷的一名「新市民」。2019年6月,望謨縣已全面完成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為保障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子女有良好的教育,在縣城各安置點修建了嶄新漂亮的學校,我接到一項任務,到甘萊安置點一所新建的幼兒園主持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把百姓裝進心裡丨望謨縣麻山鎮岜叢村駐村第一...
    我叫楊國強。2018年,我受組織委派,從黔西南州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到望漠縣麻山鎮岜叢村駐村扶貧,擔任脫貧攻堅駐村第一書記。在這三年時間裡,我們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體成員共同努力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共搬遷村民404戶,1600人,完成整村搬遷任務,實現全村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壩奔奔小康|望謨縣平洞街道壩奔村第一書記
    我叫孫國君,現擔任望謨縣平洞街道壩奔村第一書記。2019年6月,我受組織委派,來到在壩奔村駐村,1年多的時間,有兩個人的事使我難忘。一個是盧媽海定,她丈夫因車禍去世,獨自撫養兩個孩子成人,生活異常艱難,還好她家符合搬遷條件,在望謨安置點申請了80平方米的易地扶貧搬遷新房。
  • 「我的扶貧故事」帶著真感情到群眾中去丨望謨縣麻山鎮交龍村駐村...
    我叫餘開勇,是望謨縣麻山鎮交龍村駐村幹部。   因語言不通,初到交龍村駐村時,村民基本不理我,不僅如此,我還發現村民對政策不支持,也不理解。為儘快摸清村情民意,了解群眾所期所盼,我及時進村入戶採集群眾信息,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用實際行動打破了語言障礙,拉近了與農戶的距離,增進了感情。
  • 「我的扶貧故事」昔日的貧窮村 如今的希望村丨望謨縣石屯鎮羊架村...
    扶貧先扶志,脫貧不能靠「長期輸血」,而是要「持續造血」,只要動起來就會有變化。我是農村長大的孩子,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且深知農村對擺脫貧困的渴望,所以在與貧困戶的每一次交流中,我都會鼓勵他們樹立脫貧的堅定信心。
  • 「特稿」閃光的回憶——我的支教故事③
    【編者按】研究生支教團是由團中央、教育部聯合組織實施的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全國示範項目。我校自1999年起,先後招募了220餘名志願者分赴青海化隆、青海海晏、甘肅榆中、甘肅靖遠、甘肅會寧、新疆五家渠、雲南勐臘等地開展支教活動。2019年夏天,我校第二十一屆研究生支教團奔赴祖國西部,開始了為期一年的志願服務。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這群孩子成為好朋友|望謨實驗高中支教老師張錢
    我叫張錢,來自寧波,是貴州黔西南望謨實驗高中的一名支教老師。當我得知學校有去貴州支教的名額,第一時間就遞交了報名表。8月23日,我坐了3個小時的飛機和2個多小時的高速後終於到達了支教的學校——望謨縣實驗高中。
  • 「我的脫貧故事」沒有黨和扶貧幹部 就沒有我們的幸福新生活丨望謨...
    我叫貝啟相,家住望謨縣石屯鎮翁村村一組。2014年以前,由於家裡條件艱難,加上兩個女兒都在校念書,家庭經濟入不敷出。這一年,我家被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自從成了貧困戶,孩子每年在學校都得到了國家的教育資助。每年繳納的醫療保險,國家都幫我墊付了一半,生病也有報銷,這讓我在醫療、教育方面沒有了後顧之憂。貝啟相的新家後來,包保責任人常到家裡走訪,與我和愛人共商如何摘掉貧困帽子,儘早脫貧奔小康。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風一樣的「大肚婆」丨望謨縣樂旺鎮魯邑村...
    向小華是村裡的五保戶,50多歲了依然孤身一人,我第一次到他家,映入眼帘的是黑漆漆的廚房,亂糟糟的房間,以及髒兮兮的向小華。我繞著他房子周圍走了一圈,發現他家連一個廁所都沒有。  回到村活動室,我便給向小華戶申請改廁項目,經過一個月左右的「折騰」,一間帶有自動抽水的廁所就如期完成了。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了 我還要把日子過得更好丨望謨縣樂元鎮納管...
    我叫貝啟芳,家住望謨縣樂元鎮納管村。今年,我家脫貧了!那些年,是真窮!經過評選,我成了村裡的貧困戶。從那時開始,我的幫扶幹部多次上門和我一起商量如何發展,根據我的實際需求,擬定了幫扶措施,給了我很多寶貴的「秘訣」。2017年,在扶貧幹部的引導下,我向信用社借到了5萬元「特惠貸」免息貸款,開始發展養殖項目。我的愛人也購買縫紉機來加工民族服裝。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攻堅讓我過上了好日子丨望謨縣打易鎮大壪村...
    我叫劉興望,是望謨縣打易鎮大壪村新龍坪組村民。2014年,對於我家來說是最難忘的一年,因為這一年讓我們整個家庭悲喜交加。  喜的是兒子考上了大學,我們家終於有一名大學生了,這些年來我們全家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教育上,現在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全家都很高興。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脫了貧 村裡變了樣丨望謨縣樂元鎮裡好村村民...
    我叫羅國驛,家住望謨縣西北角的樂元鎮裡好村。  以前,我的家鄉很偏遠,很貧窮、很落後,現在,我的家鄉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小康村,村民日子也越過越美好。  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後,我家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先幫我們通了路。黨和政府加大力度對道路的建設,把原來坑坑窪窪的泥巴路變成了現在平平坦坦的水泥路,並且鋪到了村裡的家家戶戶,現在從我家出門就是水泥硬化地,乾乾淨淨出門、乾乾淨淨回家。
  • 「我的扶貧故事」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丨望謨縣石屯鎮喜獨...
    窮則變,變則通,條件已經不可改變,要改變的就是自己,我沒有多少本事,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我叫王小廖,是望謨縣石屯鎮喜獨村黨支部書記。自脫貧攻堅號角吹響以來,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如何帶領群眾脫貧成了我的心頭大事。村民找王小廖(右一)幫助解決問題我結合喜獨村黨建和脫貧攻堅工作實際,通過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基層組織戰鬥力來充分發揮村「兩委」的職能和調動群眾積極性。
  • 脫貧攻堅|即將退休 他帶著八旬母親去支教
    在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第二中學,陳國志老師的課特別受歡迎。從東莞來的他,把音樂和朗誦等多種藝術形式融入課堂,講課充滿著激情,深受同學們的喜愛。陳國志今年58歲,原是東莞市石碣中學的一名語文和音樂教師。他說,到邊遠貧困山區支教一直都是他的心願:「把我們這裡的先進經驗帶到大山裡去,帶給那裡的教師和孩子們,讓他們感受一下外面世界的精彩,我想那一定非常非常有意義。」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鍛鍊了我成就了我丨平塘縣掌布中學教師...
    我叫郭加穎, 2018年,我作為一名教育扶貧包保教師,被分配到黔南州平塘縣掌布鎮開花村機衝組,參與脫貧攻堅教育扶貧工作。  當我到了機衝組,我才真正地體驗到教育扶貧的艱難。機衝組一共有6個同學在掌布中學就讀,幸運的是這幾位學生基本都在我所任課的班級就讀。周末,我到組裡了解同學們的日常生活。通過實地走訪,我遺憾地發現他們周末並不是在看書和勞作,而是在玩手機、睡懶覺、到同學家亂逛,無所事事。看到眼前的一幕,我悵然若失,心中頓生莫大的悲哀。他們本來在學校就不喜歡學習,在家還這樣消極,他們路在何方?
  • 「我的扶貧故事」我包保的貧困戶建起了新房子丨興仁市第八中學...
    我叫潘豔學,是興仁市第八中學的一名教師,同時也是巴鈴鎮木橋村木橋組袁明江戶的幫扶責任人。作為一名教師,教好書育好人是我的本質工作,2017年9月,我有幸成為了一名基層的扶貧工作者,脫貧攻堅、同步小康,我不能成為旁觀者,脫貧攻堅工作是政治任務,更是基層貧困群眾的福祉,我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去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