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了 我還要把日子過得更好丨望謨縣樂元鎮納管...

2020-12-26 天眼新聞

我叫貝啟芳,家住望謨縣樂元鎮納管村。

今年,我家脫貧了!

那些年,是真窮!我清晰記得,全村用了12年才挖通一條毛公路,只有晴天才能通摩託車;連片的布依族寨子,住房雜亂不堪,到處是茅草房;孩子去上學隨便認識幾個字後,便輟學回家。

我年輕時曾跟隨打工大軍外出務工,但由於沒有文化處處碰壁,未能攢下一分一毫,家裡經濟條件也不好,生活過得比較困難。

2014年,扶貧幹部來到我家了解情況後,將我的情況上報。經過評選,我成了村裡的貧困戶。

從那時開始,我的幫扶幹部多次上門和我一起商量如何發展,根據我的實際需求,擬定了幫扶措施,給了我很多寶貴的「秘訣」。

2017年,在扶貧幹部的引導下,我向信用社借到了5萬元「特惠貸」免息貸款,開始發展養殖項目。我的愛人也購買縫紉機來加工民族服裝。

我知道,技術才是關鍵,我請駐村幹部幫忙,找到縣內養殖大戶討教經驗。當年,我養殖的200餘只雞除少數由於運輸等原因死掉外,成活率達到95%,第一次創業就成功收入了一萬多元,給了我很大的信心。

同年,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進入我家,我知道搬遷的好處,便毫不猶豫地第一個在申請上籤上了自己的名字,成為納管村第一批搬遷的貧困戶。

我們家分到了60平方米的安置房;愛人成為村級勤工增收合作社社員,每月固定收入400元;兒子在義龍新區就近入學,享受教育扶持補貼;我們全家人得到貧困家庭和計生家庭參保全補貼,住院基本能全報銷……

2018年和2019年,我被推薦參加家庭飼養工培訓,養殖技術越來越成熟。

2020年,我的養殖規模擴大到600餘只,其中出欄了200餘只雞,收入1萬餘元。我還被村裡聘為技術顧問,為村民傳授養殖技術。我們一家全年收入2.42萬元,人均年收入8000餘元,如期實現了穩定脫貧。

此外,今年收穫的板慄和油茶都變成了收入裝進口袋,收入正在一步步上升。

脫貧了,我很感激國家的好政策,我一定努力把日子過好,讓生活越過越紅火!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唐波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脫了貧 村裡變了樣丨望謨縣樂元鎮裡好村村民...
    我叫羅國驛,家住望謨縣西北角的樂元鎮裡好村。  以前,我的家鄉很偏遠,很貧窮、很落後,現在,我的家鄉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小康村,村民日子也越過越美好。  我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家裡7口人,父母沒有文化,沒出過遠門,是普普通通的農民。哥哥和嫂嫂在外務工,兩個侄子在讀幼兒園,我在讀大學。  曾經,通往家裡的路坑坑窪窪,到處泥濘,自來水也沒有質量保證,全家7口人住在一個小房子裡面,倘若來親戚朋友,都沒個住的地方。
  • ...我的「爺爺」丨望謨縣樂元鎮平朗村脫貧攻堅指揮部副指揮長陸興師
    我叫陸興師,是望謨縣樂元鎮平朗村脫貧攻堅指揮部副指揮長,轉眼間我下沉到平朗村已經一年多了。這一年多的時間,是我人生中過得最充實的時光,我一心想的是怎樣為群眾謀發展、謀增收。群眾工作不光要用心,還得用情。走訪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農兵戶。農兵的父親前幾年因病過世,母親也改嫁了,只剩下農兵和爺爺王建國相依為命。老人家已經70多歲了,不過身體還算硬朗,農兵一個人在外省打工,每個月寄幾百元生活費給他爺爺。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攻堅讓我過上了好日子丨望謨縣打易鎮大壪村...
    我叫劉興望,是望謨縣打易鎮大壪村新龍坪組村民。2014年,對於我家來說是最難忘的一年,因為這一年讓我們整個家庭悲喜交加。駐村幹部與劉興望共商產業發展悲的是這一年我妻子生病住院了,檢查出患有長期慢性疾病,後續要常到醫院進行治療。當聽到醫生告訴我這個消息時,我很震驚,同時感覺到我的人生跌落到谷底,平時好好的一個人怎麼說病就病了,而且我們家才剛剛看到希望啊!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 我用真心換來了真情丨望謨縣樂元鎮樂...
    魏白尚一家有7口人,於2016年脫貧。魏白尚家是樂元村裡有名的勤快人,家裡家外都乾乾淨淨。但天有不測風雲,一天,魏白尚在工地做工時不慎從架子上掉下,摔斷了右腿,喪失了勞動力。從此,他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得杵著拐杖生活。
  • ...脫貧故事」扶貧春風進我家 如今翻身換新顏丨望謨縣打易鎮老寨...
    我叫齊海超,是望謨縣打易鎮老寨村油棚組的村民,現已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到了興義市馬嶺鎮龍盛社區,有了一個新身份,叫新市民。如今,我家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再也不用為住房、醫療、教育、飲水等問題而困擾。記得上小學時,我到山上放牧,不小心把手摔斷骨折,需花大量的費用才能治好,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另外家中三姊妹還在上學,柴米油鹽、生病看病無一不花錢,我家在債坑裡越陷越深,貧困像陰影一樣籠罩著我。正當我的父母一籌莫展時,脫貧攻堅好政策為我家撥開了雲霧。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荒地變「金山」 生活越過越紅火丨望謨縣...
    我是樂元鎮樂元村上細組的村民。2014年,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還記得,那年是我家最困難的時候,父母年邁且身體不好,需要長期服用藥物來緩解病痛,我的孩子也還在念初中。我和妻子為了照顧老人和孩子,無法外出務工,只能在家靠務農維持生計,但是家庭各項開支都要用錢,生活過得十分困難。我和妻子整天為生活發愁,但是又找不到改善家庭條件的出路,駐村工作隊了解到我家的情況後,多次上門和我商量發展計劃。
  • 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祁縣貧困群眾脫貧故事
    六月的早晨,陽光明媚,家住祁縣東觀鎮榆林村的孫振家早早就開始在自家院子裡忙活起來,檢查蜂蟎、加水殺菌、收集蜂蜜,幹得不亦樂乎。他說:「我享受了國家的種植和養殖產業扶貧政策,還享受著低保,自己再不努力幹,怎麼對得起這麼好的政策和時代?現在我已經脫貧了,但還要努力讓日子過得更好,越來越好!」
  • 「我的脫貧故事」沒有黨和扶貧幹部 就沒有我們的幸福新生活丨望謨...
    我叫貝啟相,家住望謨縣石屯鎮翁村村一組。2014年以前,由於家裡條件艱難,加上兩個女兒都在校念書,家庭經濟入不敷出。這一年,我家被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繳納的醫療保險,國家都幫我墊付了一半,生病也有報銷,這讓我在醫療、教育方面沒有了後顧之憂。貝啟相的新家後來,包保責任人常到家裡走訪,與我和愛人共商如何摘掉貧困帽子,儘早脫貧奔小康。
  • 「我的脫貧故事」家鄉變化之好 我們都看在眼裡樂在心裡丨望謨縣新...
    我叫盧漢春,今年46歲,是望謨縣新屯街道交角村裡怪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家有4口人,有一位年邁的母親,兒子在浙江寧波打工,有一個女兒在望謨民中讀高二。村裡幫助我申請五員崗位,在村裡做保潔員,每月400元,還為我申請了房屋補貼12300元,我的女兒讀書也得到了1900元的教育資助,現在都已經發放到位。包保幹部在盧漢春家做扶貧政策解讀等宣傳現在村裡的路也已經硬化好,還裝上了路燈。
  • 「我的脫貧故事」我成了村裡的脫貧「樣本」丨貴定縣德新鎮光明村...
    我叫楊勝福,是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德新鎮光明村的村民。今年已是64歲,家中只有我一個人。以前因貧失志,但在駐村幹部這幾年的幫扶下,如今,我成了村裡貧困戶效仿的脫貧「樣本」。三年前,我的日子過得非常困難,可以說是家徒四壁。
  • 脫貧攻堅 | 張智發:脫貧後,我還要過一回當老闆的癮
    脫貧攻堅 | 張智發:脫貧後,我還要過一回當老闆的癮 2020-11-08 16: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奮鬥讓下一代過得更好丨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村民...
    我叫邰通明,是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村民,我家裡有4口人,我和妻子在黔南惠水高速修建工地打工,兒子目前在武漢大學上學,女兒在凱裡振華中學上初三。2013年底,我家因為一場火災,奮鬥了多年的房子沒了,這讓我一下子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一樣。好在黨的政策好,當年就給了我們危房改造資金重新修了房子。  2014年我家被評為貧困戶。往後的4年間,我的2個小孩都在上學,特別是兒子在上高中,開銷較大。
  • 「我的脫貧故事」巖山上的幸福日子|紫雲自治縣五峰街道紅光村村民...
    這一天,我一輩子忘不掉。2019年5月28日,是我喬遷新居的日子,這是我利用國家幫扶3.5萬元危改政策修建的住房,陽光下,這棟漂亮的2層混凝土小洋房猶如山溝的鳳凰,熠熠生輝、光彩奪目。「吃水不忘挖井人、世世代代跟黨走」。
  • 「我的扶貧故事」「姚望相助」,我們一直都在丨望謨縣第五中學支教...
    「早在1996年,『姚望相助,攜手脫貧』的故事就已經開始書寫,很慶幸我能成為其中的一份子,賡續這段山海情緣。」獲得望謨縣優秀教育工作者表彰(鄭必凱 中)我叫鄭必凱,是餘姚市舜水中學的一名老師。2019年10月,我從1800多公裡外的海濱城市,來到貴州省黔西南州望謨縣第五中學開展教育扶貧工作。從到達的第一天起,我就開始了相關調研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敢想敢做 脫貧就在眼前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
    在2014年,我家新添了新生兒,增至7口人,父母均為年過60歲老人,妻子在家照看兩個幼兒,不能幹活,大女兒上小學需照顧,家庭缺少勞動力,子女撫養、家庭居住和生產生活成了問題,靠家裡4畝幾分地只能緩解暫時的溫飽問題,以我一人之力承受著整個家庭的生活重擔倍感吃力。
  • 「我的扶貧故事」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丨望謨縣石屯鎮喜獨...
    窮則變,變則通,條件已經不可改變,要改變的就是自己,我沒有多少本事,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我叫王小廖,是望謨縣石屯鎮喜獨村黨支部書記。自脫貧攻堅號角吹響以來,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如何帶領群眾脫貧成了我的心頭大事。村民找王小廖(右一)幫助解決問題我結合喜獨村黨建和脫貧攻堅工作實際,通過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基層組織戰鬥力來充分發揮村「兩委」的職能和調動群眾積極性。
  • 「我的脫貧故事」我因勤勞而脫貧丨黃平縣一碗水鄉朗滸村村民潘開芝
    我叫潘開芝,今年49歲,家裡有一個八十五歲的老人,一個精神病的哥哥,丈夫耳朵還聽不見,也不主事,一家人的重擔全壓我一個人身上,其中的苦與累只能自己扛。  2014年村裡經過民主評議,將我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這給我的家庭帶來了希望。
  • 「我的脫貧故事」菌菇香 日子紅丨安龍縣龍山鎮納賴村村民王元軍
    看著大棚裡的菌一天比一天長勢好,我和妻子不禁相視而笑,想想這幾年家裡翻天覆地的變化,感激之情泛泛湧起。我叫王元軍,是安龍縣龍山鎮納賴村納賴五組的村民,家中2口人,2014年通過申請評為低保貧困戶,2018年底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幹 就能脫貧丨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
    我叫胡文邦,是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多年前,我與村寨裡大多數村民一樣,守在大山裡,靠著自己與妻子的勤勞把家撐起。生活雖然清貧,但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
  • 脫貧了還要繼續奮鬥|我的脫貧故事
    我叫潘美平,今年40歲,家住威寧自治縣六橋街道塔山社區玉龍組,孩子很小的時候妻子就去世了,我帶著兩個幼小的孩子,和年邁的母親一起居住,生活很困難。2014年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社區幫扶幹部對我家很關心,經常上門來講解黨的各種惠民政策,幫助我理清發展思路,並鼓勵發展產業,希望我家能夠有所改變。於是,在幫扶幹部及社區「兩委」的幫扶下,我開始搞養殖,在2019年底順利脫貧。潘美平在打掃衛生以前的我,總是膽小怕事,做什麼都害怕虧本,心想萬一虧本,一家人怎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