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家鄉變化之好 我們都看在眼裡樂在心裡丨望謨縣新...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盧漢春,今年46歲,是望謨縣新屯街道交角村裡怪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我家有4口人,有一位年邁的母親,兒子在浙江寧波打工,有一個女兒在望謨民中讀高二。

盧漢春在交角村活動室聽新冠肺炎防治知識講座

我以前也是一個被愛人關愛的女人,但好景不長,失去了丈夫這個依靠,還患有四級肢體殘疾,但我沒有一直消沉下去,而是用自己的雙手撐起了這個家,撐起了兒女的一片天。

後來,村裡知道我們家的實際情況後,經過一系列的調查評議,在2014年將我們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能享受低保、醫療保險等扶貧政策。

村裡幫助我申請五員崗位,在村裡做保潔員,每月400元,還為我申請了房屋補貼12300元,我的女兒讀書也得到了1900元的教育資助,現在都已經發放到位。

包保幹部在盧漢春家做扶貧政策解讀等宣傳

現在村裡的路也已經硬化好,還裝上了路燈。2020年,通過申請、幫扶幹部入戶算帳、村裡民主評議等,我們家光榮脫貧了。

雖然脫了貧,我還是要好好幹下去,努力把房子再建一層,給我兒子把媳婦迎進門。

貧不害羞,羞的是貧而無志。孩子是我的動力,供孩子上學,把日子過好是我的目標。

盧漢春和其他保潔員在組裡打掃衛生

於是,我在家除了做保潔員外,我還養了三頭豬,每年的收入差不多有一萬元左右,增加了家庭收入,再加上退耕還林補助和兒子在外面務工,我家的生活好了很多。

我一直覺得,意外的發生是我不能左右的,但未來的生活卻緊緊地握在我自己手上,我不等不靠,用自己的肩膀能夠扛起家的重擔,能夠為兒女撐起一片天。

如今,水泥路一直通到我家門口,路燈也安裝好了,走路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

村民和包保幹部共進連心飯

閒暇之餘,大家一起談論家鄉的變化之好,孩子們在快樂地玩耍,閒適而愜意。

這一切我們都看在眼裡,在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幫助下,寨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家也發生了大變化,我和我的親戚們一個個都喜笑顏開。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唐波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脫了貧 村裡變了樣丨望謨縣樂元鎮裡好村村民...
    我叫羅國驛,家住望謨縣西北角的樂元鎮裡好村。  以前,我的家鄉很偏遠,很貧窮、很落後,現在,我的家鄉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小康村,村民日子也越過越美好。  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後,我家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先幫我們通了路。黨和政府加大力度對道路的建設,把原來坑坑窪窪的泥巴路變成了現在平平坦坦的水泥路,並且鋪到了村裡的家家戶戶,現在從我家出門就是水泥硬化地,乾乾淨淨出門、乾乾淨淨回家。
  • ...脫貧故事」扶貧春風進我家 如今翻身換新顏丨望謨縣打易鎮老寨...
    我叫齊海超,是望謨縣打易鎮老寨村油棚組的村民,現已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到了興義市馬嶺鎮龍盛社區,有了一個新身份,叫新市民。如今,我家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再也不用為住房、醫療、教育、飲水等問題而困擾。記得上小學時,我到山上放牧,不小心把手摔斷骨折,需花大量的費用才能治好,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另外家中三姊妹還在上學,柴米油鹽、生病看病無一不花錢,我家在債坑裡越陷越深,貧困像陰影一樣籠罩著我。正當我的父母一籌莫展時,脫貧攻堅好政策為我家撥開了雲霧。
  • 「我的扶貧故事」「姚望相助」,我們一直都在丨望謨縣第五中學支教...
    「早在1996年,『姚望相助,攜手脫貧』的故事就已經開始書寫,很慶幸我能成為其中的一份子,賡續這段山海情緣。」獲得望謨縣優秀教育工作者表彰(鄭必凱 中)我叫鄭必凱,是餘姚市舜水中學的一名老師。2019年10月,我從1800多公裡外的海濱城市,來到貴州省黔西南州望謨縣第五中學開展教育扶貧工作。從到達的第一天起,我就開始了相關調研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攻堅讓我過上了好日子丨望謨縣打易鎮大壪村...
    我叫劉興望,是望謨縣打易鎮大壪村新龍坪組村民。2014年,對於我家來說是最難忘的一年,因為這一年讓我們整個家庭悲喜交加。  喜的是兒子考上了大學,我們家終於有一名大學生了,這些年來我們全家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教育上,現在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全家都很高興。
  • 「我的扶貧故事」把百姓裝進心裡丨望謨縣麻山鎮岜叢村駐村第一...
    我叫楊國強。2018年,我受組織委派,從黔西南州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到望漠縣麻山鎮岜叢村駐村扶貧,擔任脫貧攻堅駐村第一書記。在這三年時間裡,我們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體成員共同努力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共搬遷村民404戶,1600人,完成整村搬遷任務,實現全村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現在有能力了,換我們竭盡全力幫助別人了」丨...
    我叫龍桂婷,是望謨縣人民檢察院的一名工作人員。我家以前也是貧困戶,幫扶責任人對我們家所做的一切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薪火相傳,現如今,我也是一名光榮的包保幹部了。2019年11月,我開始幫扶新屯街道唐家坪村潘家組9戶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我為家鄉的變化感到驕傲丨大方縣鳳山鄉謝都村...
    退役時的馬家新(中)初到部隊的時候,一切都是那麼陌生,我想家,想家鄉的一草一木,想家鄉那條雖然泥濘卻走過跑過無數次的泥巴路,我給家人寫信、打電話,以此來排遣訓練之餘的思鄉之苦。2015年,部隊把我們的按鍵功能機更換為智能機,我的津貼也從剛入伍的每月500元調整到700元。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了 我還要把日子過得更好丨望謨縣樂元鎮納管...
    我叫貝啟芳,家住望謨縣樂元鎮納管村。今年,我家脫貧了!那些年,是真窮!經過評選,我成了村裡的貧困戶。從那時開始,我的幫扶幹部多次上門和我一起商量如何發展,根據我的實際需求,擬定了幫扶措施,給了我很多寶貴的「秘訣」。2017年,在扶貧幹部的引導下,我向信用社借到了5萬元「特惠貸」免息貸款,開始發展養殖項目。我的愛人也購買縫紉機來加工民族服裝。
  • 「掛牌督戰 一線蹲點」家鄉變化大 黨的政策好 ―― 望謨縣油邁鄉...
    7月14日這天下午,望謨縣油邁鄉納王村大坪組的文化廣場上,一場以「數變化·感黨恩」為主題的幹群魚水情活動正在開展,100多位村民與鄉、村幹部團團圍坐在一起,細數家鄉變化,感懷黨的好政策,間隙還進行吃西瓜比賽、丟圈、對山歌等娛樂活動,氣氛熱烈,其樂融融。數變化,大坪組村民王建全感慨最多。
  • 「我的脫貧故事」沒有黨和扶貧幹部 就沒有我們的幸福新生活丨望謨...
    我叫貝啟相,家住望謨縣石屯鎮翁村村一組。2014年以前,由於家裡條件艱難,加上兩個女兒都在校念書,家庭經濟入不敷出。這一年,我家被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自從成了貧困戶,孩子每年在學校都得到了國家的教育資助。每年繳納的醫療保險,國家都幫我墊付了一半,生病也有報銷,這讓我在醫療、教育方面沒有了後顧之憂。貝啟相的新家後來,包保責任人常到家裡走訪,與我和愛人共商如何摘掉貧困帽子,儘早脫貧奔小康。
  • 「多彩貴州·相約2020」望謨縣:強督戰補短板 凝心聚力戰脫貧
    4月22日上午,望謨縣樂旺鎮黨委書記黃江志帶著省州縣各級相關部門督戰隊實地查看該鎮產業發展情況,匯報脫貧攻堅各項工作進展,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充滿信心。望謨縣樂寬壩區魔芋基地(資料圖)今年以來,望謨縣按照省委領導「兩場戰役都要打贏,兩個勝利都要奪取」的指示精神,在黔西南州委、州政府統一安排部署下,借力中央統戰部、寧波餘姚、省發改委、貴陽市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集中力量戰脫貧。
  • 脫貧攻堅貴州「9+3」縣區直擊之望謨縣:再造產業與再造村莊
    在完成搬遷後,裡落組從地圖上消失,它搖身變成為紫茶產業的地塊,準備以新的身份去撬動茶葉市場;在中天金融與中融人壽響應號召,決定結對幫扶大灣村後,這個深度貧困村落,正經歷從裡到外的變化。無論裡落組,還是大灣村,驅使它們變化的,是整合資源的力量。在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階段,這樣的故事,幾乎時刻都在上演。
  • ...脫貧故事」我愛上了我的新家丨望謨縣新屯街道小米地村村民楊智仙
    我今年19歲,從9歲到現在,我見證了家鄉十年來發生的改天換地的變化:一座座小平房尤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寬闊的瀝青公路通向各個村落,一輛輛小汽車,在路上行駛;網際網路的普及縮短了我們與世界的距離……整個家鄉就好似一朵綻放笑臉的山茶花,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一切都是新的,處處生機盎然,人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我家也同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連我都不敢相信!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 我用真心換來了真情丨望謨縣樂元鎮樂...
    「在我們面前,他沒一點架子,做事認真,為我們做了很多好事,就像是我的親人一樣。」在樂元村,聽到村民這樣的評價,我真的很感動。我叫毛武雲,2018年3月,因樂元村缺一名駐村幹部,作為黨員的我主動請纓到樂元村駐村,同時兼顧安監站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你 扶貧幹部!丨望謨縣打易鎮梅花村村民汪永華
    我叫汪永華,是望謨縣打易鎮梅花村的村民。  我家一共有8口人,收入來源主要是打零工,家裡3個孩子正在上學,家庭開支較大。扶貧幹部到汪永華家走訪這些年來,國家政策一年比一年好,醫療保險費用也是自己交少部分,國家補貼一大部分。另外,生病住院了,先看病後結算,一站式服務,這些都是我真真實實得到的實惠。
  • 「我的脫貧故事」生活在向著幸福前進|望謨縣王母街道平繞村村民...
    我叫岑習鈞,是望謨縣王母街道平繞村向陽組的村民。原本我有一個完整的家,清貧歲月裡有年邁母親和兩個孩子的歡聲笑語點綴著,日子也算過得幸福。但妻子撒手人寰後,讓原本清貧的日子增添了許多苦澀,母親整天憂心忡忡,孩子年幼,曾一度讓我瀕臨崩潰的邊緣。
  • 「我的扶貧故事」昔日的貧窮村 如今的希望村丨望謨縣石屯鎮羊架村...
    扶貧先扶志,脫貧不能靠「長期輸血」,而是要「持續造血」,只要動起來就會有變化。我是農村長大的孩子,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且深知農村對擺脫貧困的渴望,所以在與貧困戶的每一次交流中,我都會鼓勵他們樹立脫貧的堅定信心。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也乘上了脫貧攻堅的「快車」丨鳳岡縣三壩...
    我叫何光碧,腿腳不便已有幾十年,走起路總是一腳深一腳淺,但就是我這樣的一個三級殘疾的六旬老人,也乘上了脫貧攻堅的快車,加速向著新生活奔去!我家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湊成一個「好」字,生活本該是充滿希望的。
  • 「我的脫貧故事」教育有「你」 不再畏懼丨望謨縣打易鎮石牛村村民...
    我叫羅文才,是望謨縣打易鎮石牛村的村民,我家有兩個孩子在讀書,家庭負擔較重且沒有穩定的收入,被村裡評為了貧困戶。  成了貧困戶,我的孩子得到了教育資助,這對我家來說簡直是福音。  以前,每當要開學的時候,我的心裡就開始擔心,去哪裡給孩子籌學費呢?如果籌不到,我該怎麼辦呢?
  • 「我的脫貧故事」大學生張飄:看家鄉巨變,話幸福小家
    我叫張飄,家住仁懷市高大坪鎮桅杆村,現就讀於四川外國語大學中文系。   這一次,以「變」為中心,記錄桅杆村這個大家,和我幸福小家的脫貧故事。看現在!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欣榮延延,外面世界之大。路面硬化,路燈到家,萬家燈火,一路引你回家。鄉村文化,禮讓謙卑,不分你家我家。機器耕地,技術助力,收入逐漸穩定化。小小土地,造血強大,在家務工,收益實現多重化。你家養牛,我家養豕,共奔小康,富裕不是夢話。桅人勤奮,團結一家,添了紅磚綠瓦,不再害怕風吹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