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費結算存在漏洞,平臺不墊付也不讓司機催收
【民生經濟看點】拖欠不付的車費,網約車司機只能自己「買單」?
閱讀提示
在網約車行業,不少司機表示遭遇過「逃單」。由於車費結算存在漏洞,平臺不願墊付、司機個人不能催收等原因,拖欠的車費往往只能由司機個人「買單」。法律人士表示,誰的漏洞誰來填,司機應積極向平臺申訴。
鑫源大廈—萬錦紫園,33元未支付;瀋陽化工大學—中山公園,45元未支付;鑫寧家園東門—城建北尚A區,25元未支付……這些是瀋陽網約車司機李國堯被拖欠車費的訂單。截至12月22日,他被拖欠12單,共計349元。
在網約車行業,像李國堯這樣遭遇「逃單」的司機不在少數。近日,《工人日報》記者隨機採訪瀋陽43位網約車司機,他們全部表示遇到過1個月以上未支付的訂單,有的訂單甚至超過半年未支付。
不少司機反映,在車費結算中,部分乘客無意遺忘、對訂單有爭議拒不支付、催款後仍惡意拖欠的情況時有發生,有的乘客甚至申請小號叫車「逃單」。對於這些遲遲不能結算的車費,除了投訴、等待,司機無計可施。
惡意拖欠,平臺、司機均表示奈何不了
「其實欠的車費沒有多少,但次數越來越多,我這8個月已經遇到了12單。」開網約車3年,李國堯遇到乘客延遲支付的情況不少。
對於超過1個月未支付的訂單,李國堯會申請「催收」,讓平臺給乘客發送支付提示簡訊,但最終結果還是取決於乘客。「投訴到平臺上,客服的回答不外乎是正在處理中,已經催收,請耐心等待。有時候20多天過去了,平臺也不給墊付。」李國堯為了避免「逃單」,曾要求乘客現金支付,結果遭到了投訴,還被罰200元。
事實上,網約車平臺為了防止乘客惡意「逃單」,設置有同一帳號未支付不能叫下一單等功能。但有部分乘客鑽空子,通過申請「小號」的方式叫車「逃單」。
記者採訪的43位網約車司機分別來自8家網約車平臺。各平臺對「逃單」處理的態度不同,有的平臺在多次催款後乘客仍未支付的情況下,會墊付一半車費。但大部分平臺的處理僅限於發送催款簡訊。
司乘兩方對接的支付存在漏洞,為何不能由平臺以「第三方擔保」的方式結算?2018年,交通運輸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網絡預約出租汽車行業事中事後聯合監管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對非法經營資金支付結算等違法違規行為,各相關管理部門可開展聯合約談。
記者致電瀋陽一家網約車平臺客服,客服小V就此解釋說,該平臺沒有支付牌照,依規定不能從事資金清結算業務。也就是說,網約車平臺不能代收乘客車費,再轉給司機。「目前,平臺能做的只有催收、降低乘客評分等級,在拖欠支付的帳號登錄瞬間彈出支付頁面。」小V說。
司機不能催收,平臺不願墊資
記者了解到,在網約車行業發展初期,對於乘客欠費問題,各平臺大多有墊付機制。但目前,在支付模式未發生明顯變化、仍存在「逃單」漏洞的情況下,墊付機制卻逐漸退出。
有網約車企業表示,取消墊付是因為部分司機「刷單」「繞行」,導致墊付成本過高。小V表示,平臺不能助長這些行為,更不能讓乘客為多出的路費「買單」。
但記者了解到,目前,網約車後臺技術對「刷單」的識別能力已經大幅提升,技術與管理層面對司機繞行也強化了管理,但支付的漏洞卻一直未得到有效填補。
在少數保留墊付機制的網約車平臺中,墊付集中針對小額、且司機評級較高的未支付訂單,但要經過嚴格審核。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只有在經過簡訊催收、客服電話催收、認定是否為惡意拖欠等諸多環節,並且排除司機「刷單」或與乘客有衝突等行為後,平臺才會墊付部分被拖欠的車費。
記者採訪的大部分網約車司機表示,自己輕易不會催收,怕得差評,影響派單率。據了解,為保證用戶體驗,平臺嚴格限定司機討費行為。如果司機直接給乘客打電話遭到投訴,會面臨罰款等懲罰。
今年5月,網約車司機李方傑遇到一筆拖欠32元的訂單。平臺投訴1個月後未果,他「親自」撥打乘客電話(虛擬號碼)催要車費,但乘客仍拒絕支付。
8月,李方傑查詢流水時發現乘客已經支付了拖欠的車費,但平臺罰款100元。問詢客服才知道,該乘客支付後給了差評,還投訴他態度惡劣。此後,李方傑再也不催收了,遇到久未支付的訂單,只能默默點擊取消。
誰的漏洞誰來填補
「攤上這事糟心又費事。雖然錢不多,但總不能一直認栽吧,總得做點什麼吧。」今年9月,李國堯聯合3位經歷相同的司機嘗試就此事報警,但警方表示這屬於民事糾紛,無法立案,建議到法院起訴。
12月,4人諮詢了上海段和段(瀋陽)律師事務所。律師孟宇平表示,4名司機起訴22名乘客,被告分散且多,涉案金額又較小,建議司機還是應當積極向平臺申訴,必要時可以狀告平臺。
「這種事解決起來並不難,網約車平臺結算機制有漏洞,應當由平臺加強管理。」孟宇平說。網約車平臺迫於行業競爭壓力,為了吸引顧客,簡化註冊成本,提高用戶體驗度,但不利於行業長久發展。有益的做法是,全行業約定鼓勵用戶綁定支付帳號,比如鼓勵綁定信用卡或者其他支付預授權。
李國堯呼籲,乘客應誠信出行,尊重司機勞動。「現在都提倡誠信社會,各種不良記錄都納入個人徵信系統,影響個人的貸款、買房。如果支付的漏洞無法封堵,建議網約車行業也建立一個類似的系統。」
針對申請「小號」叫車、「逃一單換一個號」的情況,有從業者建議,平臺可以限制用戶首單的最高單價,將司機損失降到最低。一旦發現是「小號」惡意拖欠車費,平臺應積極處理。
小V表示,目前,各家平臺方面正在構建「信用聯盟」,比如滴滴打車未支付,支付寶就會提醒。美團打車未支付,不讓點外賣。同時,她所在平臺將進一步提高技術水平,以更好地識別「刷單」「繞行」行為,最大程度減少司機的損失。(記者 劉旭)
(應被採訪者要求,當事司機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