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特約評論員 史洪舉
2020-05-07 14:06 來源:澎湃新聞
5月4日晚,兩名網友發布帶有視頻的微博稱,自己在貨拉拉APP搬家不到兩公裡的距離花了5400元。5月6日晚,貨拉拉發布聲明稱,司機豆某已被平臺封號並清退,且終身不可再加入平臺。另外免除用戶此單費用,並賠償精神損失費。
搬家兩公裡收取5400元搬家費,實在離譜地超乎想像。尤為惡劣的是,在事件曝光後,平臺客服竟回應稱,「搬運費用沒有統一標準,需要與搬運工協商議價。網友的爆料屬於炒作行為,如用戶覺得不合適可以拒絕支付。」貨拉拉表示該客服言論不代表平臺,也有事後甩鍋的嫌疑。
這些亂象都暴露了涉事平臺的深層次管理問題。如何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應該是涉事平臺必須嚴肅考慮的事情。
眾所周知,市場經濟強調交易主體應誠實守信,公平交易。其中包含著明碼標價、不欺不詐、自願有償等核心內容。據此,除需遵循政府定價的產品外,判斷某種商品或服務是否系天價收費應根據以下幾個因素綜合衡量:
其一,商家是否存在虛假宣傳等欺詐行為;其二,是否存在模糊定價,誘導消費問題;其三,是否限定了消費者自主選擇權;其四,是否以恐嚇、威脅方式強迫消費者支付費用;其五,所收取費用是否高得超出常識判斷。
具體到「天價」搬家費事件中,在消費者預約時聲稱僅需440元,具體提供搬家服務時則臨時加價,按照每米每人5元的標準收費,且擅自增加距離,並以「把東西扔路邊也要付3000多元」為威脅。那麼,這樣的收費已屬於天價收費無疑。
雖然該事件因貨拉拉平臺清退司機、賠償損失告一段落。但如何完善管理體制,顯然是更重要的事情。譬如,同樣是網絡平臺,有的電商平臺就做得比較好,很少有天價收費的事件發生,快遞企業也少有天價快遞費事件發生。
貨拉拉同樣作為網絡電商平臺,只不過提供的主要是服務而不是商品,但卻沒有理由縱容天價收費的亂象。
相對於可量化、有標準的商品來說,服務質量難以量化,但這也非平臺放鬆監管的擋箭牌。只要平臺願意對消費者負責,充分運用現有技術,完全可以做地更好。其不妨向管理模式和運行模式已經比較成熟,同樣是向消費者提供服務的網約車平臺、快遞企業學習。
譬如,除落實入駐商家實名制外,還應強化擔保支付和信用評價體系,倒逼服務提供者多些敬畏。同時向消費者提供可比較的服務,強制服務提供者事先通過平臺告知消費者價格,避免模糊定價、誘導消費的發生。並有必要利用大數據技術,根據擬搬運物品屬性、距離等得出定價區間供消費者參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貨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