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暑小暑,三塔菌拱土。」這是在馬邊廣為人知的一句俗語,在馬邊,大自然的神奇孕育出這一種奇妙的食材——「三塔菌」。
其生時形如鬥笠,盛開如傘蓋,即採而可烹食,品質珍貴,味道鮮美,讓人愛不釋口,被譽為食材仙境中的「瓊枝玉葉」。
據介紹,「三塔菌」書名曰「雞樅」,流傳至今已有數千年食用歷史。據《黔書》裡記載:「雞樅,初奮地則如笠,漸如蓋,移晷紛披如雞羽,故名雞,以其從土出,故名樅。
「三塔菌」具有一種「奇香」,區別於任何一種人工製造的香味,其生長期也只有兩三天,破土而出後一兩天便形體陡長,其味達到最佳,過後便「香消玉殞",也不易尋得,可遇不可求,因而尤顯珍貴。
說到這「三塔菌」,也不得不和大家道一道它的一些「小故事」。
據了解,「三塔菌」生長的下面都有個「三塔菌飯」(白蟻巢),這小東西可神秘咯,你把它挖來種在別地兒它來年不會再長出」三塔菌「,人工培育也不行,可真是十足的「野味」。要想尋它可不易,無「緣」任你望穿秋水亦無果,靠的便是一個「緣」字,可遇而不可求。
其實,「三塔菌」還是分著種類的,最常見的「白皮三塔菌」、「黃皮三塔菌」、「三塔菌花」。不僅按種類分,還可以按時節分。一般最先長的叫「冷三塔菌」,朵數少,一般也就1-4朵;另一種叫「熱三塔菌」,這種朵數就比較多了,有時會成片的出。下面筆者就為大家介紹介紹。
白皮三塔菌
比一般的三塔菌要白,這種出的數量比較多,但體型比較小,多為全開的。
黃皮三塔菌
大家都說這種是最香的,體型中等。現街上賣得最多的也是這種黃皮三塔菌,這種三塔菌生長數量不等,有的一次也只有幾朵,有的一次長几十朵的。
三塔菌花
三塔菌花物如其名,白花花的,而且長得十分嬌小,成片成片的出,量多、朵小、難撿洗,所以不常見售賣。味道鮮美嫩滑,筆者吃過覺得這個比其它三塔菌還香,為什麼很少有人售賣呢? 據筆者所知,它是生長在以前常出三塔菌的「菌窩」裡,還有山中小溝的溝壁上、深深的雜草中,它們很難找到,想要吃到還得花費點功夫呢!
不過話說,吃了這麼多年「三塔菌」,你真的會吃「三塔菌」嗎?炒、煎、拌、燴、燜、清蒸、做湯,你都試過嗎?下面筆者帶你見見人家是怎樣吃「三塔菌」的。
新鮮三塔菌炒著吃辣椒少放,新鮮花椒一定管夠。三塔菌買來後,比較新鮮,時間不宜放長,放在冰箱香味容易流失。所以還是新鮮吃。
三塔菌用油炸著吃,再配上咱們馬邊獨有的「木姜子」蘸水。最香在味啊!三塔菌富含蛋白質、胺基酸和多糖,經過油炸加熱後這些物質都濃縮進去,變得格外的美味爽口,配上」木姜子「蘸水,絲絲潤滑,全無油膩感。
「三塔菌」配上咱馬邊彝家酸菜和深山土雞,味道絕佳啊!為什麼說配土雞和酸菜呢?因為新鮮三塔菌不是隨時都有的,它屬於季節性美味,在這裡它是主食。土雞味道原本就香,三塔菌又是菌類中的「雞湯「,酸菜略帶一絲酸味,汁濃味鮮,這道菜可謂是大補啊!
三塔菌幹你可能沒吃過吧!你肯定會疑惑,都幹了味道還在嗎?其實,三塔菌幹經過純天然風乾,再採用真空包裝技術,雖變其形,不失其味,長久留香,是不可多得的奇妙食材。
相信大傢伙兒肯定這樣吃過吧?用新鮮的三塔菌熬製濃湯,再用清水煮上一碗馬邊地道的「土面」(手工面),待面煮好後盛之以碗中,再加以三塔菌濃湯漫灌之,「土面」的香味與「三塔菌」的香味相融相生,渾然一體,真是才下舌頭,又上心頭啊!
」人生得一美食,足矣!「,眼下正是一年一度的品馬邊」三塔菌「之時,你怎能無動於衷呢?快去嘗嘗這地道的」野味兒「吧,小夥伴們,錯過可要再等一年喲!
(陳貴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