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修後的明王寺大雄寶殿。
明王寺懸託石佛造像。
明王寺懸託石佛造像。
明王寺懸託石佛造像。
明王寺懸託石佛造像。
明王寺懸託石佛造像。
天下名山僧佔多。馬邊民建鎮永樂溪村可謂風水寶地。據《馬邊廳志》載,始建於永樂溪村的一座普通寺廟,地處「蓋其山、五馬崗、為瑤坪、水派崗、黃茅埂」五山簇擁之中。《馬邊縣誌》曰:「五山環抱,爭奇奪險,狀若龍形,稱之為五龍奔江」。在五龍向東奔流,匯聚的這段馬邊河稱之為官帽舟,東岸有一座山,稱之為官鬥山。民間有稱譽,名曰「吉祥三地」。
2001年,這座寺廟裡發現了17尊懸託石佛,全國罕見。更為驚異的是後來發現這些懸託石佛,居然是彝族石佛。這座寺廟,當地人稱之為明王寺,距馬邊縣城6公裡。從此,明王寺以嶄新的形象,呈現於世人面前,明王寺的來歷考究以及無數虛妄的傳說,漸漸浮出水面。
始建成化年間 傳說建文帝在此避禍
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靖難之役」之後,燕王朱棣奪得皇帝位置,並欲置建文帝於死地。在這緊要關頭,太監王鉞捧出御匣說:「當年太祖(朱元璋)升天之前秘賜,面諭不到萬分危急,不得開啟」。遂啟匣,但見一袈裟,一伽藍,一剃刀,一度牒。建文帝領悟了太祖旨意,帶著近臣,逃出皇宮,剃度為僧。並按照伽藍圖指引方向,躲進雲南四川貴州等地。
然而,奪了皇位的朱棣仍然不放心,將建文皇帝視為心病,一直派人追殺。傳說建文皇帝一行化名逃到偏避的馬邊永樂溪,但見群峰聳峙,蒼翠如黛,山巒起伏,雲煙滾湧。五龍山脈相連峨眉,逶迤盤旋而至。紫氣東升,靈氣暗湧,真乃仙山福地。遂捐白銀三千兩,託隨行「金海和尚」主持在寶地上修建寺廟,名曰牛王寺,寓意「朱」失去左右手,為「牛」,「朱王」失去文臣武將遂為「牛王」。直到明弘志年間,重修此寺,當地人為紀念建文皇帝在此隱居避禍,便把牛王寺改明王寺。
建文皇帝落難的版本很多,爭議也很大。根據史籍中的線索,建文帝逃出京城後流落在西南地區為僧,曾到過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一帶。查詢《馬邊縣誌》等相關資料,馬邊明王寺始建於明成化年間,始稱牛王寺。後在明正德年間增修三清殿、東嶽殿,並打造石神佛,始改稱明王寺。歷史是真,傳說是虛妄,歷史與傳說,產生了驚人的吻合。
掩埋在歲月裡的神秘真相,漸漸開啟神秘的面紗。幾百年來深藏偏僻山區的普通古剎,居然與明朝皇帝有關。
懸託石佛現身頭 前蓄髮酷似「天菩薩」
明王寺作為馬邊唯一從明朝至清朝的古老建築,有珍貴的文物價值。據省內專家考察,明王寺的建築多為仿古希臘式單簷歇山頂抬梁穿鬥結構。飛簷琉瓦,畫棟雕梁。大雄寶殿中三尊三身佛和十八尊羅漢都是明朝正德年間的文物。1989年,被馬邊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樂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王寺珍貴价值日益呈顯。
明王寺大雄寶殿和三清殿共有17尊石佛,都是懸掛在穿鬥結構的豎柱上。其中大雄寶殿有4尊,三清殿有13尊。將這些造型奇特石佛,懸掛在寺廟的梁柱上,這在全國佛教寺廟中極為罕見。多年來曾經引起過業內人士的種種猜測和遐想。
由於這些石佛是懸掛半空,人的視力很難達到,加上歲月的剝蝕,石佛像顯得很模糊,很難辨別。後來,三清殿的懸託石佛被偷,警方將這些石佛追回後,文物工作者在清洗佛像時,無意之間發現掩蓋了幾百年的「廬山真面目」。這些懸託石佛像與其他的佛像有幾點不同:其他的佛像都戴冠穿靴,身著鎧甲,而這些佛像只有頭前方蓄有一小撮頭髮,酷似彝族男人頭頂的「天菩薩」。佛像服飾的花紋圖案,極似彝族男人服飾的花紋圖案。彝族石佛像的左耳上戴有一個耳墜,正與彝族男人自出生後,長者會在他左耳墜處穿個孔,稍長一些後便會戴上耳墜的風俗不謀而合。
2001年,馬邊縣委宣傳部的同志撰寫《馬邊發現彝族懸託石佛群》在當地媒體發表後,引起巨大反響,新華社還發布了《十一尊彝族懸託石佛驚現四川馬邊》的文章:「就在海內外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剛剛結束第一階段維修工程的樂山大佛時,四川省樂山市所轄的馬邊彝族自治縣明王寺新近又發現十一尊彝族佛像。這種懸託於大殿半空的佛像,在佛教寺廟中極為罕見。」
每次石佛被盜 總在柳暗花明中破案
明王寺彝族懸託石佛橫空出世,驚訝了世人。當地人重新審視這座形象普通的寺廟前世今生,許多讓人百思不解的問題紛至沓來。當地有傳說,當年明王寺香火旺盛,香客雲集,人群中有一位得道高僧,高舉銅鏡來到明王寺後山,但見金光萬丈,瑞氣氤氳。高僧急呼,永樂溪要出「狠」人,至少要出二品以上官員。居住對面官鬥山有個地主知道了這件事,便請來高人給他指點,在官鬥山向永樂溪後山方向修建一塔,修造一橋連接永樂溪,「橋是彎弓,塔是箭,箭箭射翰林」。目的是希望將永樂溪的風水,改轉到官鬥山上來。他希望這個二品「狠」人是他的子孫後代。
由於風水先生水平不高,技術有限,把永樂溪的風水改到官帽舟去了。果然,官帽舟出了賀昌群,學貫東西,才高八鬥,是中國史學界屈指可數的人物。他先後與鄭振鐸、沈雁冰、葉聖陶、周建人等傑出人物交往甚密,互視知己。他潛心研究宋元戲曲,敦煌學,簡帛學、漢唐歷史等諸多領域,成一家之言,在中國史學界獨領風騷。
更為津津樂道的傳奇還發生在現代,由於明王寺地處郊外,管理難度較大,明王寺的懸託石佛多次被盜。可是,每次石佛被盜,在民警破案無望的狀況下,石佛被盜案都會在一個很湊巧的機緣中冒出端倪,提醒公安幹警通過蛛絲馬跡成功破案。失蹤的石佛終會現身,重回明王寺。2006年,懸託石佛再一次被盜,民警費盡心血,卻沒有絲毫蛛絲馬跡。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次摩託車被盜案中,作案人員心虛,在交待中露出盜竊石佛的信息,民警乘勝追擊,成功追回石佛。
石佛還是石像?幾百年來謎團待解
彝族懸託石佛的面世,與小涼山千百年來彝族構築的信仰體系、文化體系的變化有什麼千絲萬縷的關係?
歷史專家李方認為,懸託在佛殿裡的不是彝族石佛而是彝族石像,原因有三:首先多年來石佛懸於半空,且周圍沒有供臺,顯然懸像不是供人參拜,所以說不是佛。其次石像頭上的髮型似彝人男子頭上的天菩薩,左耳有耳飾,如彝族男子一般都穿左耳,忌諱穿右耳,這與彝族男子的裝飾一致。其三日常生活中總是將祖先的靈牌或神的牌位,懸掛在樓上的屋梁上,而陌生人和婦女是不能到樓上去的。他們將最珍貴的東西懸掛起來,這一點似乎和將石像懸託有異曲同工之妙。
查閱《馬邊縣誌》,歷朝統治者對民族地區在政治上皆實行羈糜,對邊疆民族地區實行了不同的管理體制和統治策略,即尊重少數民族「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尊重民族的政治基礎和文化習俗,不幹涉民族內部事務。明王寺放置有彝人特點的懸託石像,或許正是這種時代政策背景下的羈糜統治。但問題是彝人不信佛教,為什麼要塑造有彝人特徵的懸託石像置於寺廟中呢?
另一位歷史專家姚軍來馬邊考察後,意見卻大相逕庭。認為大殿裡懸託的佛像不是彝族形象,而是四尊童子像。
查閱有關童子像的資料,最明顯的標誌就是童子像都要打胎記,有打在頭上、手上、腳上……但明王寺的懸託石佛像幾乎都找不到標誌性胎記。再從形象上來看,其體貌,體型都是成人狀,沒有孩子的童真意趣。同時,懸佛不止是在大雄寶殿中有4尊,在後面的三清殿裡還有13尊,一座小小的寺廟裡,懸掛這麼多的童子像,其包含著什麼深刻寓意?
歷史光怪詭譎,現實撲朔迷離。無數的懸念瀰漫,幾百年來的謎團,等待著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