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邊明王寺以懸託石佛聞名 傳說建文帝在此避禍

2021-01-08 鳳凰江蘇

維修後的明王寺大雄寶殿。

明王寺懸託石佛造像。

明王寺懸託石佛造像。

明王寺懸託石佛造像。

明王寺懸託石佛造像。

明王寺懸託石佛造像。

天下名山僧佔多。馬邊民建鎮永樂溪村可謂風水寶地。據《馬邊廳志》載,始建於永樂溪村的一座普通寺廟,地處「蓋其山、五馬崗、為瑤坪、水派崗、黃茅埂」五山簇擁之中。《馬邊縣誌》曰:「五山環抱,爭奇奪險,狀若龍形,稱之為五龍奔江」。在五龍向東奔流,匯聚的這段馬邊河稱之為官帽舟,東岸有一座山,稱之為官鬥山。民間有稱譽,名曰「吉祥三地」。

2001年,這座寺廟裡發現了17尊懸託石佛,全國罕見。更為驚異的是後來發現這些懸託石佛,居然是彝族石佛。這座寺廟,當地人稱之為明王寺,距馬邊縣城6公裡。從此,明王寺以嶄新的形象,呈現於世人面前,明王寺的來歷考究以及無數虛妄的傳說,漸漸浮出水面。

始建成化年間 傳說建文帝在此避禍

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靖難之役」之後,燕王朱棣奪得皇帝位置,並欲置建文帝於死地。在這緊要關頭,太監王鉞捧出御匣說:「當年太祖(朱元璋)升天之前秘賜,面諭不到萬分危急,不得開啟」。遂啟匣,但見一袈裟,一伽藍,一剃刀,一度牒。建文帝領悟了太祖旨意,帶著近臣,逃出皇宮,剃度為僧。並按照伽藍圖指引方向,躲進雲南四川貴州等地。

然而,奪了皇位的朱棣仍然不放心,將建文皇帝視為心病,一直派人追殺。傳說建文皇帝一行化名逃到偏避的馬邊永樂溪,但見群峰聳峙,蒼翠如黛,山巒起伏,雲煙滾湧。五龍山脈相連峨眉,逶迤盤旋而至。紫氣東升,靈氣暗湧,真乃仙山福地。遂捐白銀三千兩,託隨行「金海和尚」主持在寶地上修建寺廟,名曰牛王寺,寓意「朱」失去左右手,為「牛」,「朱王」失去文臣武將遂為「牛王」。直到明弘志年間,重修此寺,當地人為紀念建文皇帝在此隱居避禍,便把牛王寺改明王寺。

建文皇帝落難的版本很多,爭議也很大。根據史籍中的線索,建文帝逃出京城後流落在西南地區為僧,曾到過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一帶。查詢《馬邊縣誌》等相關資料,馬邊明王寺始建於明成化年間,始稱牛王寺。後在明正德年間增修三清殿、東嶽殿,並打造石神佛,始改稱明王寺。歷史是真,傳說是虛妄,歷史與傳說,產生了驚人的吻合。

掩埋在歲月裡的神秘真相,漸漸開啟神秘的面紗。幾百年來深藏偏僻山區的普通古剎,居然與明朝皇帝有關。

懸託石佛現身頭 前蓄髮酷似「天菩薩」

明王寺作為馬邊唯一從明朝至清朝的古老建築,有珍貴的文物價值。據省內專家考察,明王寺的建築多為仿古希臘式單簷歇山頂抬梁穿鬥結構。飛簷琉瓦,畫棟雕梁。大雄寶殿中三尊三身佛和十八尊羅漢都是明朝正德年間的文物。1989年,被馬邊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樂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王寺珍貴价值日益呈顯。

明王寺大雄寶殿和三清殿共有17尊石佛,都是懸掛在穿鬥結構的豎柱上。其中大雄寶殿有4尊,三清殿有13尊。將這些造型奇特石佛,懸掛在寺廟的梁柱上,這在全國佛教寺廟中極為罕見。多年來曾經引起過業內人士的種種猜測和遐想。

由於這些石佛是懸掛半空,人的視力很難達到,加上歲月的剝蝕,石佛像顯得很模糊,很難辨別。後來,三清殿的懸託石佛被偷,警方將這些石佛追回後,文物工作者在清洗佛像時,無意之間發現掩蓋了幾百年的「廬山真面目」。這些懸託石佛像與其他的佛像有幾點不同:其他的佛像都戴冠穿靴,身著鎧甲,而這些佛像只有頭前方蓄有一小撮頭髮,酷似彝族男人頭頂的「天菩薩」。佛像服飾的花紋圖案,極似彝族男人服飾的花紋圖案。彝族石佛像的左耳上戴有一個耳墜,正與彝族男人自出生後,長者會在他左耳墜處穿個孔,稍長一些後便會戴上耳墜的風俗不謀而合。

2001年,馬邊縣委宣傳部的同志撰寫《馬邊發現彝族懸託石佛群》在當地媒體發表後,引起巨大反響,新華社還發布了《十一尊彝族懸託石佛驚現四川馬邊》的文章:「就在海內外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剛剛結束第一階段維修工程的樂山大佛時,四川省樂山市所轄的馬邊彝族自治縣明王寺新近又發現十一尊彝族佛像。這種懸託於大殿半空的佛像,在佛教寺廟中極為罕見。」

每次石佛被盜 總在柳暗花明中破案

明王寺彝族懸託石佛橫空出世,驚訝了世人。當地人重新審視這座形象普通的寺廟前世今生,許多讓人百思不解的問題紛至沓來。當地有傳說,當年明王寺香火旺盛,香客雲集,人群中有一位得道高僧,高舉銅鏡來到明王寺後山,但見金光萬丈,瑞氣氤氳。高僧急呼,永樂溪要出「狠」人,至少要出二品以上官員。居住對面官鬥山有個地主知道了這件事,便請來高人給他指點,在官鬥山向永樂溪後山方向修建一塔,修造一橋連接永樂溪,「橋是彎弓,塔是箭,箭箭射翰林」。目的是希望將永樂溪的風水,改轉到官鬥山上來。他希望這個二品「狠」人是他的子孫後代。

由於風水先生水平不高,技術有限,把永樂溪的風水改到官帽舟去了。果然,官帽舟出了賀昌群,學貫東西,才高八鬥,是中國史學界屈指可數的人物。他先後與鄭振鐸、沈雁冰、葉聖陶、周建人等傑出人物交往甚密,互視知己。他潛心研究宋元戲曲,敦煌學,簡帛學、漢唐歷史等諸多領域,成一家之言,在中國史學界獨領風騷。

更為津津樂道的傳奇還發生在現代,由於明王寺地處郊外,管理難度較大,明王寺的懸託石佛多次被盜。可是,每次石佛被盜,在民警破案無望的狀況下,石佛被盜案都會在一個很湊巧的機緣中冒出端倪,提醒公安幹警通過蛛絲馬跡成功破案。失蹤的石佛終會現身,重回明王寺。2006年,懸託石佛再一次被盜,民警費盡心血,卻沒有絲毫蛛絲馬跡。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次摩託車被盜案中,作案人員心虛,在交待中露出盜竊石佛的信息,民警乘勝追擊,成功追回石佛。

石佛還是石像?幾百年來謎團待解

彝族懸託石佛的面世,與小涼山千百年來彝族構築的信仰體系、文化體系的變化有什麼千絲萬縷的關係?

歷史專家李方認為,懸託在佛殿裡的不是彝族石佛而是彝族石像,原因有三:首先多年來石佛懸於半空,且周圍沒有供臺,顯然懸像不是供人參拜,所以說不是佛。其次石像頭上的髮型似彝人男子頭上的天菩薩,左耳有耳飾,如彝族男子一般都穿左耳,忌諱穿右耳,這與彝族男子的裝飾一致。其三日常生活中總是將祖先的靈牌或神的牌位,懸掛在樓上的屋梁上,而陌生人和婦女是不能到樓上去的。他們將最珍貴的東西懸掛起來,這一點似乎和將石像懸託有異曲同工之妙。

查閱《馬邊縣誌》,歷朝統治者對民族地區在政治上皆實行羈糜,對邊疆民族地區實行了不同的管理體制和統治策略,即尊重少數民族「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尊重民族的政治基礎和文化習俗,不幹涉民族內部事務。明王寺放置有彝人特點的懸託石像,或許正是這種時代政策背景下的羈糜統治。但問題是彝人不信佛教,為什麼要塑造有彝人特徵的懸託石像置於寺廟中呢?

另一位歷史專家姚軍來馬邊考察後,意見卻大相逕庭。認為大殿裡懸託的佛像不是彝族形象,而是四尊童子像。

查閱有關童子像的資料,最明顯的標誌就是童子像都要打胎記,有打在頭上、手上、腳上……但明王寺的懸託石佛像幾乎都找不到標誌性胎記。再從形象上來看,其體貌,體型都是成人狀,沒有孩子的童真意趣。同時,懸佛不止是在大雄寶殿中有4尊,在後面的三清殿裡還有13尊,一座小小的寺廟裡,懸掛這麼多的童子像,其包含著什麼深刻寓意?

歷史光怪詭譎,現實撲朔迷離。無數的懸念瀰漫,幾百年來的謎團,等待著答案。

相關焦點

  • 四川古鎮 | 馬邊荍壩
    當地百姓感念汪公,稱此路為「汪公路」。《清嘉慶·馬邊廳志略》載:「汪公路,治東十裡,通屏邑,系明郡守汪京修成。坦道路旁石壁上有汪公路三大字,明萬曆年鐫。」至今,在火燒巖的絕壁上還留有汪京手跡「永賴同功」四個大字。「敘馬驛道」,即敘州府到馬湖府安邊廳的道路,該路的建成,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和多民族文化融合有著很大的促進。蕎壩也因此成為「敘馬驛道」上的軍防要地和商貿重地。
  • 《大明風華》中,朱棣後來見到了建文帝,然而歷史真的如此嗎?
    《大明風華》中,由於劇情需要,導演、編劇用創作想像力結合部分傳說,將建文帝與朱棣的「見面會」搬上螢屏,不僅增添了文藝作品的藝術感,而且在邏輯上也能自洽,給人感覺好像就是真人真事。然而,事實真相,真的如此嗎?
  • 歷史建文帝朱允炆最後到底去哪裡了?
    等到火勢撲滅後,從起火現場找到了兩具屍體,燕王讓負責帝後起居的太監們前來認屍,都說這是建文帝和皇后的屍體,過了幾天朱棣就將他們安葬了。但是至於是不是真的燒死了,朱棣也很質疑,只是需要理由來堵住悠悠眾口,建文帝死了最好,他就無需顧慮什麼,於是也對外宣稱建文帝已死。當然也要表演自己如何憂傷。只是當時的人們都普遍覺得建文帝還沒死。有人說南京城有地道,朱允炆已經通過地道逃出去了,死的只是替身。
  • 大明風華:朱棣與當和尚的建文帝見了面,歷史上有無此種可能性?
    考古發現建文帝古墓據說,建文帝得知叔叔朱棣攻入南京城,便打開朱元璋給他的保命香囊,從地道逃出了皇城,且朱元璋還準備了僧衣,讓建文帝化妝改扮來掩人耳目。後世傳說建文帝是跑到寺廟做了和尚,這也符合建文帝的性格和做派。
  • 建文帝朱允文出家樂都瞿曇寺?
    樂都籍九旬老人俞國慶說:「瞿曇寺,瞿曇寺,永樂皇上起痰死;瞿曇寺,瞿曇寺,把永樂皇上欺坦死。樂都話『起痰』與『瞿曇』一個音,『欺坦』是被折磨、欺辱的意思。」這裡的永樂皇上疑為建文帝。在樂都,還有許多類似的民間故事。
  • 明朝建文帝逃離南京究竟是往東南還是西南藏身?
    明朝靖難之役歷時四年,原本人力財力都具有優勢的建文帝朱允炆,最後不敵其叔父朱棣,被奇襲攻入南京城。關於這個年輕皇帝最終結局,600年來都是熱門話題。尤其2010年7月,江蘇南京還專門召開過「明建文帝國際學術研討會」,蘇、浙、閩、川、貴、滇、魯、湘等各省提出許多實物和方志線索,指出建文帝逃出南京,到過的地方不下100處。
  • 建文帝為何急於對朱棣動手?
    朱元璋死後,建文帝做了皇帝,建文帝沒有像其他剛繼位的皇帝一樣暫時按兵不動,用一段時間來觀察形勢,積聚力量,而是急忙對諸王動手,尤其是朱棣。這其中的原因可能不光是鞏固自己的皇位這麼簡單,那原因到底是什麼?
  • 建文帝是自焚了,還是逃走了?其實歷史早有了答案
    引言:建文帝朱允炆削藩逼反了燕王朱棣,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名,發動了「靖難之變」。在靖難軍攻克南京城之際,建文帝火燒皇宮,不見蹤影。太監從火堆中找到一具被燒得面目全非的屍體,有人認為這具屍體就是建文帝的,也有人認為這具屍體不是建文帝的,並認為真實的建文帝是從密道逃出了皇宮。那麼,真相到底如何呢?
  • 《大明風華》朱棣要和建文帝見面,自己後悔還是測試建文帝?
    這部劇值得期待的不只是朱亞文,湯唯,梁冠華老師的演技,還有那令人意想不到的劇情,朱瞻基安排朱棣和建文帝見面了,劇情這樣設置真的很大膽! 為此,他時刻叮囑朱瞻基,要幫他彌補這一遺憾,就是要親眼見建文帝一面,之前他也曾派鄭和出海尋找建文帝,訴說他多年以來的心事。
  • 建文帝之死,為什麼是「自焚」而不是「失蹤」,這裡面很有學問
    如果建文帝不死,朱棣就不可能有機會當上皇帝,但是,建文帝怎麼死,是個技術活兒。不能被朱棣的部隊打死,那樣朱棣就暴露了,這場戰鬥的性質也就變了,就不是「清君側」了。你「清君側」不就是來保護皇上的嗎?現在你把皇上弄死了,你說,你什麼目的?不能活捉建文帝。
  • 永州藏有一座600多年前的神秘古寨,竟是建文帝避難所?
    古堡內還有兩個蓄水池,整個城堡為手工精細的青條石砌成,青條石小的幾百公斤,大的達2000公斤。條石間用三合膏,石灰、糯米飯、桐油為主的混合物粘合。  為什麼在這片人跡罕至的崇山深處,出現如此規模巨大,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物力,絕非當時平民百姓之力所能為的古堡群呢?
  • 知府出行偶遇和尚,來人卻是消失已久的建文帝
    朱棣見此情形,生怕建文帝逃走,於是便騎馬進入皇宮,到處去尋找建文帝,但是沒有找到。大火被滅後,經過一番修正,八天後在廢墟下發現了一具屍體。這具屍體已經被燒地面目全非了,識別不出人來,但是燕王朱棣卻以為這具屍體是建文帝本人。然而經過御醫一番檢查之後,卻發現這具屍體是馬皇后。
  • 建文帝下落之謎:靖難之役,朱允炆究竟死在南京?還是逃亡在外?
    朱棣登基後,還為建文帝舉行了天子的葬禮,此舉是為了讓天下人安心。 同時,朱棣將明實錄各處改得面目全非。說什麼朱元璋生前多次斥責建文帝,而讚賞朱棣,臨死之前還想朱棣即位,建文帝封鎖宮內不讓來。朱棣來奔喪,建文帝也不允許。 然而,按說連這些細節都改到了,不管本來死沒死,建文帝的死都應當塵埃落定了,畢竟其他人又沒有發言權。
  • 明朝皇帝在皇宮突然憑空消失,建文帝到底去了哪裡
    他總擔心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會糾結大軍捲土重來,更擔心民間打著建文帝的旗號起兵造反。於是他私下派出許多錦衣衛徹查建文帝的下落。其中有兩名大臣身負重任,第一位就是鄭和,鄭和下西洋,目的有兩條,一是打通周圍各國的經濟。二是徹查一下國外時候有建文帝的消息。
  • 朱棣不害怕活著的建文帝,反而對消失的他非常擔心,為什麼?
    朱元璋死後,孫子朱允炆登基了,也就是建文帝。建文帝剛剛做皇帝就開始削藩,最終朱棣不服開始造反,靖難之役幾年後,朱棣打進了南京,取代了自己的侄子,做了皇帝。那麼,這件事就很奇怪了,朱棣既然連活著的建文帝都不害怕,為什麼對消失以後的他非常擔心呢?如果建文帝真的死了,那麼這件事也就到此結束了,建文帝的兒子也被自己一直控制著,不管是殺也好,還是囚禁也罷,都無所謂。但是如果建文帝沒死,那就不同了。
  • 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城後,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究竟如何?
    在此期間,率軍殲滅北元舊部勢力,屢建奇功,當時的名望威震全國。後在1402年以清君側名字,舉兵攻打南京,和當時建文帝率領的朝廷正規軍對抗,後戰勝自己的侄子建文帝,入住南京城,稱帝,是為永樂帝。他為何要奪取自己侄子的帝位?同時又是為何對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一系進行斬盡殺絕呢?
  • 皇宮秘聞——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結局之謎
    建文帝朱允炆在繼位的第一年,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就起兵造反了,直攻南京,當時明朝的皇宮還不在北京,而是南京。在建文四年的時候,燕王朱棣率兵攻入皇宮,奪得皇位,而在朱棣成為皇帝的同時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成為了一個謎。
  •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後代有沒有留下血脈?
    建文帝的次子朱文圭倖免遇難,儘管過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囚禁生活,但留下了血脈,不過其子孫後代的事跡已經不可考了。建文帝有兩個兒子,次子朱文圭倖免於難建文帝有兩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朱文奎和次子朱文圭,均為皇后馬氏所生。朱文奎,為建文帝長子,於建文元年冊立為皇太子。1402年,明成祖攻入應天府之後,建文帝和太子朱文奎均不知所終,相傳朱文奎死於皇宮的大火。此說正確與否,已經無法驗證了。
  • 因朱元璋苦求,張三丰為建文帝解難,永樂帝尋他13年另有隱情
    在明朝苦尋他的十幾位帝王中,他與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也稱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的緣分最深,因果糾纏最多。建文帝是朱元璋的皇太孫,明朝的第二位皇帝,繼位僅四年便被燕王朱棣起兵奪位,在「靖難之役」失蹤,成為歷史懸案。據《明史·恭閔帝》記載:「乙丑,燕兵犯金川門,左都督徐增壽謀內應,伏誅。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建文帝)不知所終。」
  • 建文帝下落之謎揭開:活到九十四,死於北京
    建文帝1392年,朱元璋的長子、太子朱標死了。朱元璋立朱標的兒子、15歲的朱允炆為皇太孫。1398年,朱元璋死了,21歲的朱允炆即位,後世稱明慧帝,歷史上習慣以其年號「建文」稱為「建文帝」。建文帝聽從大臣黃子澄和齊泰的建議,執行削蕃政策,一年內削去了周王、代王、湘王、齊王、岷王的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