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是自焚了,還是逃走了?其實歷史早有了答案

2021-02-22 靚仔史說官
引言:

建文帝朱允炆削藩逼反了燕王朱棣,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名,發動了「靖難之變」。在靖難軍攻克南京城之際,建文帝火燒皇宮,不見蹤影。太監從火堆中找到一具被燒得面目全非的屍體,有人認為這具屍體就是建文帝的,也有人認為這具屍體不是建文帝的,並認為真實的建文帝是從密道逃出了皇宮。那麼,真相到底如何呢?

傳聞建文帝出家寺廟的樹,至今算起已經600餘年

建文帝自焚了嗎?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率領大軍渡江抵達南京城下,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投降,南京城被攻陷。就在大軍即將開進皇城之際,朱棣卻突然下令停止進攻。其意不言自明,就是不願背負弒君篡位的千古罵名,同時,他也希望能給建文帝留出一些時間,讓建文帝做出正確的選擇———退位!如此一來,建文帝就可以保命,他也可以名正言順地繼承皇位,這樣豈不是皆大歡喜!

然而讓朱棣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正當他躊躇滿志的時候,皇宮卻突然起火。當朱棣趕往皇宮救火時,卻只發現了一具被燒得面目全非的屍體。

據朱棣欽定的《明太宗實錄》記載說,當朱棣攻陷南京城時,諸位藩王以及文武大臣都來朝拜,建文君本來也想出去迎接,但看到左右侍從大多已經逃散,僅剩下幾個人,不禁感嘆道:「我有何臉面去見他呢?」於是點火自焚了。太監從大火中找到一具屍體,當時已經被燒得面目全非。朱棣認定這具屍體就是建文帝的,於是便抱著屍體失聲痛哭道:「你怎麼能這麼糊塗呢?我進京不過是為了幫你懲治奸臣,而你何至於要自尋短見呢?」八天後,將建文帝草草下葬。

朱棣

建文帝有沒有自焚呢?關於「建文帝自焚」之說,有六個疑點:

其一,《明太宗實錄》中稱建文帝為「建文君」,表明當局不願承認建文帝繼位的合法性。對皇帝的稱謂都可以更改,對於其他事件也同樣可以更改,因此,《明太宗實錄》所記載事件的真實性令人懷疑。

其二,屍體被燒得面目全非,根本無法辨認,朱棣怎麼就能確定他就是建文帝呢?

其三,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朱棣曾對大臣說:「朕於宮中遍尋皇考宸翰不可得,有言建文自焚時,並寶璽皆毀矣,朕深慟之。」玉璽是用玉石雕刻而成,大火很難焚毀,即便是被建文帝有意銷毀,也一定會留下殘骸,既然沒有留下殘骸,說明很有可能被建文帝帶出了皇宮,同時,也說明了建文帝很有可能打算東山再起。

其四,《明史·胡胡濙》中記載說:「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插圖]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意義是說,對於建文帝被燒死一事,朱棣也有所懷疑,所以他才命胡濙以尋訪張邋遢(張三丰)為由暗中尋找建文帝。如果朱棣認定建文帝早已被燒死,他又豈會派胡[插圖]四處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呢?

其五,據《明神宗實錄》記載說,明神宗曾問宰相張居正關於建文帝一事,張居正回答說:「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者相傳,言建文皇帝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後雲遊四方,人無知者。」由此可見,張居正與先朝的大多數人一樣傾向於認為建文帝逃走了。

其六,清人龍文彬在《明會要》中說:「棣遣中使出後屍於火,詭雲帝屍,越八日壬申,用學士王景言,備禮葬之。」《明會要》認為,當時只找到了馬皇后的屍體,但並沒有找到建文帝的屍體,於是謊稱馬皇后的屍體就是建文帝的屍體,然後以天子之禮將其安葬了。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可以推斷建文帝極有可能是逃出了皇宮。

建文帝劇照

建文帝是如何逃出皇宮的呢?

關於建文帝是如何逃出皇宮的,清代學者谷應泰編撰的《明史紀事本末》內有詳細記載。

建文四年,建文帝聽說金川門失守,知道大勢已去,想要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勸諫說:「與其自殺便宜了燕王,還不如逃走,另尋時機,謀求東山再起呢!」

這時,太監王鉞對建文帝說:「高皇帝(朱元璋)賓天前,曾留下一個匣子,藏在奉先殿,並告誡我說:『只有大難臨頭的時候才能拿出來!'」不一會兒,王鉞從奉先殿左側取出一個紅色匣子,匣子四周用鐵封死,兩把鎖也被鐵澆灌。建文帝看到祖父給自己留下的遺物,不禁慟哭起來,等回過神,他連忙命人放火焚燒皇宮。馬皇后赴火而死。

隨後,程濟砸破匣子,得到三張度牒,度牒上分別寫著「應文」、「應能」、「應賢」。匣子內還放著袈裟、鞋帽、剃刀、十錠白金以及一封信,信上寫道:「應文當從鬼門出,其餘人從水關御溝出,傍晚時分,在神樂觀的西房會合。」

建文帝仰天長嘆道:「這難道不是天意嘛!」程濟立刻為建文帝剃度。由於建文帝的名字中帶有「文」,所以便自稱「應文」。

吳王教授楊應能說:「我的名字中帶有能,應當就是應能了!我願剃度追隨陛下!」

監察御史葉希賢說:「我的名字中帶有 『賢』,應當就是應賢了!我也願意剃度追隨陛下!」

隨後,建文帝、楊應能和葉希賢三人喬裝打扮成僧人的模樣準備逃出皇宮。當時,大殿內還有五六十人,都表示願意追隨建文帝逃亡。建文帝認為,人多容易引起懷疑,所以僅僅帶了九個人打算從鬼門逃走。當建文帝等人來到鬼門時,神樂觀道士王升早已在鬼門等候建文帝。一見到建文帝,王升連忙叩頭說:「臣之所以知道陛下會來,是因為高皇帝託夢給臣,令臣在此恭候陛下!」隨後,眾人乘船來到太平門,在王升的引領下,來到了神樂觀。就這樣,建文帝逃出了皇宮。

朱允炆影視照

不過,《明史紀事本末》的記載有多處疑點:

其一,朱元璋留下匣子的目的是為了讓建文帝逃命。面對生死攸關之事,朱元璋為什麼僅將匣子的秘密告訴一個太監而不告訴建文帝呢?

其二,按常理說,建文帝拿到匣子後,應當先打開匣子,看看裡面有什麼錦囊妙計,然後再見機行事,但建文帝和諸位大臣並沒有這樣做,而是先放火燒宮,然後才打開匣子,不合常理。

其三,馬皇后赴火而死可謂死得離奇。建文帝既然可以帶著九個隨從逃脫,馬皇后也同樣可以逃脫,她為何要赴火而死呢?有人或許會認為,馬皇后是替建文帝而死,她想用自己的屍體迷惑朱棣,讓朱棣誤認為建文帝已死。但男人和女人的屍體特別容易分辨,所以這種說法不成立。

其四,建文帝是先放火,然後才逃走的。但事實上宮中一旦起火,朱棣就會立刻派兵救火,建文帝又將如何逃脫呢?

其五,朱元璋給道士王升託夢一事純屬小說家之言,不足為信。

谷應泰作為一個嚴謹的歷史學家,為何要將如此荒誕的故事寫進史書呢?唯一的解釋就是,建文帝逃出皇宮的方式過於神秘,無人知曉,所以谷應泰便採納了民間傳說。

民國學者黃雲眉先生認為,建文帝有可能是從陰溝中逃走的,所以在其著作《明史考證》中說:「宮中陰溝,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闊八尺,足行一人一馬,備臨禍潛出,可謂深思熟慮矣。」

朱元璋卡通形象

建文帝逃向何方了?

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建文帝逃出皇宮的方式雖然荒誕離奇,但其所記載建文帝逃亡的路線卻得到普遍認可。建文帝到達神樂觀不久,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便迅速前來會合。

此時,建文帝身邊共有22人:兵部侍郎廖平,襄陽人;刑部侍郎金焦,貴池人;編修趙天泰,三原人;檢討程亨,澤州人;按察使王良,祥符人;參政蔡運,南康人;刑部郎中梁田玉,定海人;監察御史葉希賢,松陽人;程濟,績溪人;中書舍人梁良玉、梁中節,俱定海人;宋和,臨川人;郭節,連州人;刑部司務馮學,黃巖人;所鎮撫牛景先,沅人;王資、楊應能、劉仲,杞縣人;翰林待詔鄭洽,浦江人;欽天監正王之臣,襄陽人;太監周恕,和州人;徐王府賓輔史彬,吳江人。

建文帝看著身邊這些不顧生死追隨自己左右的股肱之臣,感動地說:「今後我們就以師兄弟相稱吧,不必再拘君臣之禮了!」眾人聞言,涕淚不止。

廖平說:「諸位對陛下的忠心日月可鑑,也都願意追隨陛下逃亡,但隨行人員太多容易暴露,沒有家室拖累並且有能力保護陛下的不足五人,就讓他們來護衛陛下,其餘人等都先各自回家,日後可在陛下經過的途中接應陛下。

」建文帝說:「我想去滇南,依附西平侯。」西平侯沐英是朱元璋的養子,深受馬皇后疼愛。沐英對馬皇后特別孝順,與馬皇后的兒子———建文帝的父親朱標的關係比親兄弟還親。朱標英年早逝對沐英的打擊特別大,朱標去世兩個月後,沐英因悲傷過度咯血而死。

沐英死後,沐氏子孫世代承襲西平侯的爵位,鎮守雲南。由於沐氏一向親附建文帝,所以建文帝才會想要投靠西平侯。史彬對建文帝建議說:「我們人多容易引起注意,況且新皇帝還沒有消除疑慮,萬一被人揭發又該如何是好呢?陛下不如以四海為家,往來於名山大川之間。」建文帝對此深表贊同,所以打消了去雲南的想法。

沐英

眾人商定之後,決定讓建文帝在廖平、王良、郭節、王資、史彬、梁良玉、鄭洽七人的家中輪流居住。鄭洽的家族在浦江屬於高門巨族,眾人決定先前往浦江。當夜,建文帝足疾復發,無法行走,只能坐船。天微亮時,史彬便與牛景先到江邊尋找船隻。

在江邊,有一隻小船,船上傳來吳江人交談的口音。史彬一聽是家鄉人,連忙去叩船,一打聽,原來是家裡人專門派來尋找自己的。由於船隻太小,又不想引起注意,所以建文帝僅僅帶了程濟、葉希賢、楊應能、牛景先、馮學、宋和、史彬七人前往史彬家。八月,建文帝到達史彬家。不久,朱棣下令各地追繳建文帝時期任命的官員的誥命。

縣丞到史彬家追繳誥命時,發現史彬在家,便對史彬說:「建文帝就藏在你家吧?」史彬連忙回答:「沒有沒有!」縣丞瞥了史彬一眼,然後哂笑而去。縣丞已經產生懷疑,史彬家不能再待了,於是建文帝帶著兩個和尚和一個道士離開了。

建文帝四人先乘船到京口,再過六合,於十月到達襄陽廖平家。由於蹤跡敗露的原因,建文帝決定前往雲南。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十三日,建文帝到達雲南永嘉寺。永樂二年正月,建文帝離開雲南,由重慶抵達襄陽,於六月再次來到史彬家。當時天色已晚,史彬看到建文帝突然來訪,不禁熱淚盈眶。

建文帝對史彬說:「我明天就得離開!」史彬說:「臣打掃房間等待陛下多日,若有所疏忽,還請陛下見諒。臣想請陛下多住些時日,為何陛下卻要匆匆離開呢?」

建文帝痛哭流涕道:「昨天,我路過西安道時遇到一位官員,他瞪著眼睛看我。此人我曾經見過,他一定會向朝廷上奏。我不想連累你,所以必須離開!」君臣相擁而泣,久久無語。史彬見建文帝穿得衣衫襤褸,連忙讓家人給他縫製衣服。

三日之後,君臣二人才依依不捨地分別了。離開史彬家,建文帝直奔浙江,在杭州遊玩23日,在天台、雁蕩遊玩39日。期間,他還拜訪了馮學、牛景先。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據《明史·鄭和傳》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有人認為,朱棣聽說建文帝逃到了海外,所以才派鄭和六下西洋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事實上,幾年後朱棣就查詢到建文帝在國內活動的痕跡,根本沒有必要六次派鄭和去海外尋找。不過,最初讓鄭和下西洋也不排除有一小部分原因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但大部分原因還是為了宣示中國的富強。

朱棣

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朱棣派戶科都給事中以尋訪張三丰為由,四處搜尋建文帝的下落。建文帝聽說後,便隱居起來。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鄭和與胡濙往來於雲南、貴州之間,尋找建文帝的蹤跡。建文帝聽說後,東行至善慶裡,後又返回襄陽廖平家。得知廖平已舉家遷往蜀地,於是返回雲南。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三月,工部尚書嚴震奉命出使安南並秘密尋訪建文帝。

嚴震與建文帝在雲南不期而遇,兩人相對而泣。沉默良久,建文帝問嚴震:「你打算如何處置我呢?」嚴震回答說:「陛下請自便,臣自有辦法!」當夜,嚴震放走了建文帝,然後自縊於驛亭中。隨後,建文帝又回到了浙江,並在白龍山搭建了一間茅草屋。這年夏天,建文帝身患痢疾,面容枯槁,因懷有戒心,不敢出山尋找食物。

不久,史彬、程亨、郭節三人前來探望。建文帝見到三人,不禁悲從中來。由於飢餓難耐,建文帝問三人說:「你們帶有吃的嗎?」三人連忙把隨身攜帶的食物拿了出來。建文帝一番狼吞虎咽,看得三人心痛不已。三人在白龍山逗留數日,建文帝催促他們,讓他們早日回家,以免引起懷疑。

臨別時,建文帝囑咐他們說:「今後不要再來了!一是因為道路不便,二是因為各個關口盤查較嚴。更何況我現在過得很好,你們就不用再為我擔心了。」三人含淚而去。

後來,史彬再次來白龍山尋找建文帝時,發現建文帝居住的茅草屋已經不復存在。到山旁詢問一位老婦人,老婦人告訴他,茅草屋早已被官府拆毀。

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胡濙的母親病故,胡濙請求回家守孝,但不被批准。隨後,朱棣又將胡濙連升三級,提拔為禮部侍郎,繼續尋找建文帝。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胡濙再次踏上尋找建文帝下落的旅程。

這一次,胡濙不再在全國漫無目的地尋找了,而是將目標鎖定在江浙、湖湘一帶。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深夜,胡濙匆匆趕回北京拜見朱棣。當時朱棣已經就寢,聽說胡濙覲見,立刻起床召見胡濙。至於君臣二人談論的內容,由於過於機密,無人得知。不過,《明史·胡濙傳》卻記載說:「漏下四鼓乃出。」

如果朱棣晚上十點就寢,到四點(即四更,凌晨一點至三點),兩人至少談論了三個小時。談完之後,《明史·胡濙傳》又記載說:「至是,疑始釋。」意思是說,到此時,朱棣心中的疑慮才被徹底消除。這句話透露出三層含義:第一,建文帝並未被燒死,而是逃走了;第二,胡濙找到了逃走的建文帝;第三,建文帝已經對朱棣構不成威脅了,也很有可能是建文帝讓胡濙給朱棣帶話,說他並沒有復位之心,讓他放心做他的皇帝。

建文帝的結局如何?

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明英宗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建文帝來到了貴州金竺長官司羅永庵。平時,建文帝喜歡寫詩,在羅永庵時,曾在牆壁上題了兩首詩:

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

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

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

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

閱罷《楞嚴》磬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

南來瘴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裡遙。

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

百官此日知何處?唯有群鳥早晚朝。

讓建文帝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詩給他帶來了很大的麻煩。有一天,與建文帝同住的一位老和尚拿著建文帝的詩對思恩知州岑瑛說:「我就是建文帝。如今我已經90歲了,活不了幾天了,我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在我死後請將我葬在祖父的陵墓旁!」

讓建文帝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詩給他帶來了很大的麻煩。有一天,與建文帝同住的一位老和尚拿著建文帝的詩對思恩知州岑瑛說:「我就是建文帝。如今我已經90歲了,活不了幾天了,我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在我死後請將我葬在祖父的陵墓旁!」

岑瑛驚駭不已,連忙奏報朝廷。明英宗命人將老和尚以及一同居住的12個人全部鎖拿進京,進行嚴加審問。建文帝和程濟就在這12個人之中。御史對老和尚說:「建文君生於洪武十年,到正統五年,不過64歲,怎麼可能90歲呢!」經過一番審問,老和尚最終不得不老實交代自己是冒牌貨,真名叫楊應祥,是鈞州白沙裡人。

查明真相後,明英宗下令處死楊應祥,並將與其一同居住的12人發配邊疆。此時,建文帝已在外逃亡將近三十九年。他早已厭倦了逃亡的生活,想要南歸,於是便將自己的真實身份告訴了御史。明英宗立刻派曾經服侍過建文帝的老太監吳亮去驗明建文帝的身份。

建文帝看到吳亮來探監,便說:「你不是吳亮嗎?」吳亮矢口否認。

建文帝說:「當年用膳期間,我將一片鵝肉扔在地上,你手執酒壺,像狗一樣地把肉叼了起來,有沒有這回事?」

吳亮聽罷,心中一震。隨後,他伏在地上,脫掉建文帝的鞋子,發現建文帝的左腳上果然有一顆黑痣。吳亮叩頭於地,痛哭不能仰視。

走出監獄後,吳亮上吊自殺了。

建文帝的身份被確定後,被明英宗接入皇宮居住。宮中人都稱呼他為老佛,最終壽終正寢於皇宮。死後,他被安葬在西山。

相關焦點

  •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這個千古之謎或已經有了答案,竟要感謝施工隊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是個千古之謎,大火焚宮後他下落如何,到底是死是活?朱元璋為他留下秘密盒子裡裝著什麼?鄭和七下西洋只為找到他?正史與野史都有不同的回答。
  • 建文帝之死,為什麼是「自焚」而不是「失蹤」,這裡面很有學問
    不一會兒,負責去皇宮尋找建文帝的人回來報告,說皇宮著火了,建文帝和皇后都被燒死了,還弄來兩具屍體,說是建文帝和皇后。這場大火本身就很可疑,很有可能就是朱棣一手安排的,兩句被燒成焦炭的屍體,我說是建文帝就是建文帝,我說他是自焚就是自焚,如果將來再出來一個建文帝,不管是真是假,一律可以說是假的,因為朱棣已經官宣了:「建文帝自焚了」。當然,戲還是要做全套的。
  • 建文帝如果不自焚,就在皇宮坐著,朱棣敢殺他嗎?
    如果建文帝朱允炆坐等朱棣,那就是書呆子,必然被殺,根本不存在朱棣敢不敢殺的問題。有人可能會問:朱棣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韙,不怕激起民憤,乃至民變嗎?皇位的合法性何在?這麼問其實也是書呆子一枚,根本看不透朱棣是什麼人。
  • 朱棣和建文帝真的見面了嗎?《大明風華》沒有亂寫,其實有可能
    其實這句話還有後續,說到了燕王派遣了一個使者,然後找到了建文帝的屍體。那麼是不是建文帝的屍體,這件事還不能確定。 其實就是建文帝放的火,其實也是朱棣打進了宮裡,然後建文帝可能想逃跑,然後放火燒了自己的宮殿。我們仔細想一想,朱棣找到的屍體是建文帝的嗎?這件事不得而知,我們仔細一想,史料上是說屍體被找到了,那麼到底有沒有找到也是一個未知數。其實我們可以想見,既然是建文帝自己放火,這麼可能燒死自己呢?當時的宮中必然混亂,想要假死逃出宮也是一件正常的事。
  • 大明風華:朱棣與當和尚的建文帝見了面,歷史上有無此種可能性?
    《大明風華》中朱棣與當和尚的建文帝居然見面了,歷史上朱棣到底有沒有找到過朱允炆呢?在《大明風華》第17集,朱棣見到了當和尚的朱允炆,眾人都擔心他會下殺心,但最終他說了一句話:「建文已死,死在我攻進應天那天,自焚而死,我何須再殺一個僧人?」
  • 建文帝失蹤150年後,皇帝曾問及祖宗下場,張居正的回答含蓄隱晦
    建文帝失蹤150年後, 皇帝曾問及祖宗下場, 張居正的回答含蓄隱晦在世界上,唯一一個歷史延綿不絕的國家只有中國,這是中華民族驕傲和自信的源泉。但是長的離譜的歷史也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史料繁複雜亂,整理難度極大,信息來源也很廣,正史野史一大片,所以中間就產生了很多bug。
  • 歷史建文帝朱允炆最後到底去哪裡了?
    等到火勢撲滅後,從起火現場找到了兩具屍體,燕王讓負責帝後起居的太監們前來認屍,都說這是建文帝和皇后的屍體,過了幾天朱棣就將他們安葬了。但是至於是不是真的燒死了,朱棣也很質疑,只是需要理由來堵住悠悠眾口,建文帝死了最好,他就無需顧慮什麼,於是也對外宣稱建文帝已死。當然也要表演自己如何憂傷。只是當時的人們都普遍覺得建文帝還沒死。有人說南京城有地道,朱允炆已經通過地道逃出去了,死的只是替身。
  • 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城後,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究竟如何?
    然而,建文帝還是太過於年輕,在位初期就聽信大臣的建議進行削藩。削藩削的是誰?當時的藩王無非就是自己的幾位叔叔,他們在各自的屬地威信極高,同時手裡又有兵權,對朝廷產生了了嚴重的威脅。然而諸位藩王都是朱元璋親手冊封的藩王,到了建文帝這裡卻要被奪去王位,削其勢力,他們當然不會高興,然而他們也並沒有反對朝廷的削藩政策,可是到了朱棣這裡就不好使了,自己隨父王打江山的時候你還是個毛未長全的消息,現在要削我的王位,當然不同意。在建文帝削藩的過程中,朱棣暗自培養自己勢力。
  • 《大明風華》熱播,我們推測如果朱棣活捉了建文帝如何對待?
    在無數功臣宿將紛紛被殺的情況下,朱元璋一廂情願地把輔佐建文帝的重任放到了藩王身上。也許他沒少腦補藩王和建文帝之間臣賢主明的畫面吧,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無論建文帝還是藩王都沒有按照朱元璋設定的劇本演下去。在黃子澄這樣既是儒學大師也是情商棒槌的建議下,建文帝朱允炆上臺後沒有二話轟轟烈烈的開始了簡單粗暴的強力撤藩。
  • 明朝建文帝逃離南京究竟是往東南還是西南藏身?
    建文帝究竟是朝東南出走還是朝西南隱藏,對照歷史記載,他順利逃生,平安終老的可信度到底有多高?不妨檢索推理一番。 「 對比兩篇本紀,都只說有屍體,但不能確定這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且朱棣的本紀還先說明「帝不知所蹤」,而建文本紀也言明有人讓建文換裝僧服逃走,然後指皇后的屍體為建文,其實都在暗示建文帝從南京逃走八成是事實,找到的屍體只是為了要給朱棣奪位成功一個下臺階的說法。
  • 《大明風華》中,朱棣後來見到了建文帝,然而歷史真的如此嗎?
    朱棣在宮中清剿數日,宮人、女官、內官皆被殺害,只有那些建文帝的政敵除外。朱棣最「掛念」的無疑是建文帝,但建文帝究竟何去何從,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說建文帝被宮中大火燒死;有說建文帝已經逃之夭夭。 如果建文帝被火燒死,那朱棣可謂高枕無憂,也就沒有見面的機會;如果建文帝活著跑走,那對朱棣的威脅就不小。
  • 建文帝朱允炆失蹤之迷大揭秘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生於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後人稱其建文帝,又作朱允文。 朱允炆於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登基,時年21歲。
  • 建文帝到哪兒去了?明成祖曾派人尋找,最後知道了他的消息
    歷朝歷代都有很多歷史懸案,明朝也有許多,最出名的要數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當時就有多種傳言,現在更有無數種說法。朱允炆眼看大勢已去,便下令焚宮,頓時火光熊熊,朱允炆攜皇后馬氏,跳入火中自焚而死。燕王朱棣入宮後,清宮三日,搜查朱允炆下落,宮內侍人都說朱允炆已自焚,並從火堆裡扒出一具燒焦的屍體。燕王見到屍體,早已分不清男女,慘不忍睹。燕王即位稱帝後,以天子「禮葬建文皇帝「。
  • 大明風華,永樂皇帝為何執意尋找建文帝?莫非真有愧疚之情?
    導語:大明風華,永樂皇帝為何執意尋找建文帝?莫非真有愧疚之情?建文皇帝是否把傳國玉璽給朱棣了?《大明風華》演繹的是如果《大明風華》歷史劇的熱播,讓明朝歷史再度火爆螢屏,其實,明朝有很多非常優秀的皇帝,其中筆者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明成祖朱棣,正如永樂帝自己所言,他這一生完全可以媲美唐宗宋祖;朱棣在位期間,不僅開鑿了大運河,貫通了南北交通,還修建了偌大的紫禁城,編纂的《永樂大典》,這些成就都足以證明朱棣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皇帝
  • 《大明風華》朱棣要和建文帝見面,自己後悔還是測試建文帝?
    為此,他時刻叮囑朱瞻基,要幫他彌補這一遺憾,就是要親眼見建文帝一面,之前他也曾派鄭和出海尋找建文帝,訴說他多年以來的心事。,可能會有觀眾說,建文帝是不是真的不開竅?
  • 失蹤39年的建文帝在明英宗時現身,背後有何隱情?
    這建文帝其實也是個軟弱無能之輩,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建文帝花了三年多的時間,也沒能消滅朱棣,反而被朱棣擊敗,最終,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在混亂中逃之夭夭。建文帝的出逃讓朱棣深感為難,因為建文帝給他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難題:接下來該怎麼辦?
  • 建文帝失蹤600年之謎終於解開,一個神秘的印章揭示了藏身之處
    ——喬萬尼奧裡(意)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828,閱讀約2分鐘洪武三十一年,大明創始人朱元璋去世,皇帝的孫子朱允溫即位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後,為了鞏固皇位,開始對諸侯國進行割據,這直接導致了各地諸侯國的不滿。
  • 紅崖天書難道是建文帝所刻,但也有專家說:這裡面有三點存疑
    在這處的紅崖山上,有大面積赫紅色的神秘符號,沒人知道這些符號是什麼字體,表達的又是什麼意思。歷史上最早記錄紅崖天書的記載,出現在明朝,從明朝以來,有無數文人墨客為此神秘景觀賦詩感慨,也有眾多探險家、地理學家到此解密。但是大家都找不到具體答案,紅崖天書成了一處難解的謎團。在多年的解密過程中,有不少人給出了三個令人感到靠譜的答案。
  • 皇宮秘聞——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結局之謎
    在明朝時期,有一位傳奇的皇帝,這位皇帝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當時朱元璋立朱允炆的父親朱標為太子,但是不久之後朱標就離世了,這時候朱元璋沒有把皇位傳給其他皇子,而是傳給了他的孫子朱允炆,也就是朱標的兒子。
  • 知府出行偶遇和尚,來人卻是消失已久的建文帝
    朱棣見此情形,生怕建文帝逃走,於是便騎馬進入皇宮,到處去尋找建文帝,但是沒有找到。大火被滅後,經過一番修正,八天後在廢墟下發現了一具屍體。這具屍體已經被燒地面目全非了,識別不出人來,但是燕王朱棣卻以為這具屍體是建文帝本人。然而經過御醫一番檢查之後,卻發現這具屍體是馬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