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德國的黨衛軍,那可是大名鼎鼎,標誌性的手勢和話語大概就是人們對於黨衛軍最深的印象了吧?但是,在當時希特勒的領導下,除了這支黨衛軍,還有另外一支隊伍,那就是國防軍。
不過,對於軍迷之外的朋友而言,什麼是黨衛軍,什麼又是國防軍,那真的傻傻分不清楚。今天我們不妨就來看看,這兩支不同名字,屬同一政府的軍隊有什麼不一樣。
納粹黨衛軍,他到底是幹什麼的?
人們都明白,黨衛軍是納粹的靈魂所在,它屬於希特勒的御前親信。不過,它最初的時候不過是支衝鋒隊,就如同當年雍正身邊的"血滴子"一樣,他們數量不多,但個個效忠希特勒,屬於保安性質。
但後來不一樣了,因為希特勒大權在握的野心擴張,對於異己格外忌憚,因此,黨衛隊得到了空前的壯大,從一支小分隊變成了一支可以用來維護納粹組織的特種部隊,於是,它們的名字就從黨衛隊變成了黨衛軍。
因為黨衛軍的終極服務對象就是希特勒,所以它被賦予了更多的權力,或者說是特權。希特勒對這支隊伍進入源頭把握,入選者必須是受過專業訓練,又有著相對高素質,內心絕對服從自己的人。
另外,當時希特勒政府下屬的看守營、特別行動隊、黨衛隊、武裝黨衛隊以及蓋世太保,都是黨衛隊的成員。由此可見,黨衛軍的數量非常龐大,稱得上希特勒的後備之軍。
有人說黨衛軍個個身手了得,打起仗來極為勇猛。這不是傳言,因為希特勒對他們的倚重,自然要對他們進行特別的訓練。不僅如此,就連裝備方面,黨衛軍也優於國防軍。這就猶如一個親生一個後養相似,作為希特勒的親隨,自然是要格外受到照顧的。
在二戰期間,黨衛軍也確實為希特勒賣力不少。因為他們精銳的自身特點,自然要格外表現一些。蘇聯紅軍及盟軍當時就吃了他們不少苦,這些人實在太瘋狂了。
可是,這樣一支瘋狂的隊伍卻也有心內生恨的時候,比如後來二戰結束,在戰爭中曾風光無限的黨衛軍便成了舅舅不疼姥姥不愛的組織。這時的希特勒早已經駕鶴而去,他們自然沒有歸處,而按照國際日內瓦公約,這些人也不能按戰俘來對待。
這就是黨衛軍的悲哀,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希特勒在的時候,他們風光、跋扈,但希特勒一敗,他們也就成了喪家犬。因為得不到戰俘的待遇,他們就成為"不受保護的武裝力量",隨便找個藉口都能將他們槍斃了。
當然,如果要深挖黨衛軍,可講的還有太多。但如果只是區分黨衛軍與國防軍的不同,這些方面也足夠了,這些不同能夠讓人了解他們與國防軍的本質區別。哦,對了,區別還有黨衛軍領章及帽徽,那就是閃電狀的"SS"及猙獰的骷髏頭。
納粹國防軍,他們又是幹什麼的呢?
那麼,與黨衛軍不同的國防軍又是做什麼的呢?其實他們是德國真正的軍人,就是為了保護國家的武裝力量。從這裡倒是可以看出他們的正規性,不論哪個國家,都有著需要保證國防的軍事力量,而德國的國防軍就是這樣一支隊伍。
前面說過,黨衛軍為了保證他們的特別性質,是以希特勒為尊的一個組織,所以在人員方面除了能力可能其他方面就約束得比較少。這裡面就包括了不同組織成員的出身,比如東歐人、日耳曼土著、巴爾幹人、斯拉夫人等。
但國防軍就不一樣了,他們既然是國防保證,對於血統方面要求得就比較嚴格。通常,國防軍的高層領導都來自於本國的貴族、軍人世家,比如馮·博克、馮·曼施坦因、馮·布勞希奇等,這些都是德國著名的容克貴族的成員。
另外,德國軍人世家也有做到高層的機會,這是所謂的官二代,不容置疑。而就算是普通的軍人他們也來自德國本土,這雖然不絕對,但它基本是一種標準:屬於德國的隊伍,來自於德國。
除了以上這些方面,國防軍在性質上也與黨衛軍不同,它由空軍、海軍、陸軍三大兵種組成,但它的最高統帥依舊是要對三軍總司令希特勒負責的。這就是興登堡去世之後所形成的一個規矩,哪怕他們比不上黨衛軍的地位,可依舊要保持這一標準。
當然,國防軍肯定是在心裡有怨言的,其中很多軍中高層就對此不滿,甚至對於希特勒及他的黨衛軍極看不起。在這樣的情況下,國防軍與黨衛軍之間有著非常明顯的嫌隙,及至到了二戰的後期,他們就更加明目張胆地與黨衛軍一分上下,從而有些國防軍直接就投降了盟軍,甚至開始設計對希特勒進行刺殺。
當然,這是其中一部分,有些國防軍將自己的職責堅守到了最後。當希特勒自殺之後,他們才在柏林失陷之後成為戰俘。但這並不影響他們的日後軍人身份,這相比黨衛軍就是不幸之中的萬幸了,因為很多黨衛軍因為自己昔日的隊伍問題而直接被盟軍槍斃。
有人說,其實要區分納粹的國防軍與黨衛軍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那就是一個是希特勒的"私人財產",他們只聽命於希特勒,哪怕他死了,他們還以為其效命為職。但國防軍不一樣,他們只屬於德國,不管誰統治德國,他們都是聽從命令的職業軍人。這就是私人與官方的對比,如此來區分倒也算是貼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