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

2020-12-22 桃子有事說

《長恨歌》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採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裡。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翅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西宮南苑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裡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雲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風吹仙袂飄颻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 [3] 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很多人初入社會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雄心勃勃想實現夢想改變世界不計後果地衝鋒陷陣遭到現實的毒打退縮覺得自己還可以再搶救一下再次遭到毒打從此要麼意興闌珊,隨波逐流,要麼黑化。

白居易出道,就原原本本地經歷了上面說的全過程。

白居易29歲進士及第,32歲登吏部書判拔萃科,授校書郎,四年後加翰林學士,轉過年又遷左拾遺,可以說是春風得意馬蹄疾。左拾遺是諫官,專門負責提出意見匡正朝廷和大臣行為的,相當於現在的意見領袖,而且是奉旨罵人。此時正是被稱為「元和中興」的唐憲宗執政時期,憲宗對外表達了虛心納諫的態度。在這些因素激勵下的白居易,工作熱情高漲,很有一股使命感。他甚至專門給皇上寫了封保證書,說「位不足惜,恩不忍負,然後能有闕必規,有違必諫,朝廷得失無不察,天下利病無不言,此國朝寘拾遺之本意也。」

這個時期的白居易詩才橫溢,上了很多意見建議,還寫了不少抨擊時政的詩。比如大家熟悉的《賣炭翁》,批評皇家的「宮市」制度剝奪買賣人的東西: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還有如《重賦》,批評兩稅法造成國富民窮:

厚地植桑麻,所要濟生民。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身外充徵賦,上以奉君親。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愛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內外臣: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織絹未成匹,繰絲未盈斤。裡胥迫我納,不許暫逡巡。歲暮天地閉,陰風生破村。夜深煙火盡,霰雪白紛紛。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悲喘與寒氣,併入鼻中辛。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繒帛如山積,絲絮如雲屯。號為羨餘物,隨月獻至尊。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進入瓊林庫,歲久化為塵。

元和五年,朝廷討伐叛臣不利,白居易上狀請求皇帝罷兵。看皇帝沒回復,就連著上了三通,後邊還專門指示皇帝「伏望讀臣此狀一二十遍,斷其可否,速賜處分」,意思就是讓皇上趕緊按他說的做。這下把皇上氣得夠嗆,說:「我叵堪此,必斥之。」意思就是我受不了了,非得把他降職趕走不可。這一次實在有點危險,幸好當時的宰相李絳為他說話,才逃過一劫。

經過這次,白居易也心有餘悸,幾年以來,他知道自己的諍諫不僅讓皇帝不爽,還得罪了很多有權有勢的人,「權豪貴近者,相目變色」,「執政柄者扼腕」,「握軍要者切齒」,竟至「言未聞而謗已成」,自己的前途充滿危險,「宜當早罷去,收取元全身」。於是,他先是以母親生病要求調職,母親去世後,他乾脆借丁憂離開了政壇隱居。

不過嘴賤這事,很難克制的。隱居三年後,白居易回到朝廷,擔任了一個太子左贊善大夫的閒官,基本上遠離政治中心了,然而還攔不住他這張嘴。元和十年三月六日,京城出了大事,宰相武元衡在上朝路上被暗殺,白居易腦子一熱,又上了一疏,抨擊時政,要求儘快捉拿賊子。這一次,仇恨白居易已久的人終於找到了機會。一方面,他一個太子左贊善大夫上疏討論這件事是越權,另一方面,他母親去世前後他寫過的一些詩,被一些上綱上線的人挑出一些詞句牽強附會,說他不孝。一時間,言論洶洶,謠諑滿天,批判他的奏疏鋪天蓋地,幾個月後,他被貶到江州,當了司馬——相當於地級市政協主席這樣的一個官,《琵琶行》裡邊那句「江州司馬青衫溼」就是寫的他這個階段。

江州在唐朝,類似於貴州在今天吧,遠而不重要,又只當個司馬,等於退居二線。除了官小地遠,還在他收到處分的當天就把他趕出了京城,羞辱之意味非常明顯。這件事對白居易打擊非常大,他悲憤之下寫了好幾首詩,表示無論如何要活下去,要等到洗清冤屈的那一天:

風回終有時,雲合豈無因。努力各自愛,窮通我爾身。

在江州,他過了幾年愁苦、貧窮但還算悠閒的日子,也經歷了從悲憤、到鬱悶,到釋懷,到自得其樂的幾個階段。這期間的一首詩寫出了他心態的轉變過程:

昔有榮先生,從事於其間。今我不量力,舉心欲攀援。窮通不由己,歡戚不由天。命即無奈何,心可使泰然。且務由己者,省躬諒非難。勿問由天者,天高難與言。

四年後,白居易江州司馬任期滿,朝廷沒忘了他,給他發到了忠州任刺史。忠州離京城的直線距離近了,不過交通距離比江州還遠,而且很偏僻,差不多相當於今天讓他當內蒙古自治區烏蘭浩特市書記吧。雖然還是貶謫狀態,但條件比之前好了一些。

白居易自己也明白,所以他離開江州前往忠州的路上,仔細思索了自己因言得罪人、因言獲罪的人生經歷,下定決心以後要做一個少說話、少惹事、保命過日子的人,下面這首詩,就是他思索之後給自己立的一個flag:

老見人情盡,閒思物理精。如湯探冷熱,似博鬥輸贏。險路應須避,迷途莫共爭。此心知止足,何物要經營。玉向泥中潔,松經雪後貞。無妨隱朝市,不必謝寰瀛。但在前非悟,期無後患嬰。多知非景福,少語是元亨。晦即全身藥,明為伐性兵。昏昏隨世俗,蠢蠢學黎甿。鳥以能言媾,龜緣入夢烹。知之一何晚,猶足保餘生。

——看,這就是一個熱血青年如何變成老人的真實寫照。

在唐詩研究中,白居易的這首詩被認為是他人生和文學的轉機,是他處事態度和思想變化的關鍵作品。從這首詩之後,他再也沒寫過《賣炭翁》那樣的關注社會問題的詩,他人生中重要的一個階段,結束了。

(白居易的嘴賤後來還有過一次反覆,是他從這次漫長的貶謫回到朝廷任知制誥和中書舍人時,對新皇帝整天遊獵不問政事看不慣,寫了一封奏疏批評,並且又迅速被貶出京城了。這次他自己都抽自己——不僅是因為得罪皇帝,更主要是因為恨自己不長記性。)

白居易畫像

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的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後不久,家鄉便發生了戰爭。藩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卒於長安,緊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縣令(780年),一年後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為躲避徐州戰亂,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離安居。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離度過了童年時光。 而白居易聰穎過人,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髮全都白了。

白居易拱謁畫像

806年,白居易罷校書郎。同年四月試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及第,授盩庢縣(今西安周至縣)尉。807年,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808年任左拾遺,迎娶楊虞卿從妹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戶部參軍,811年母親陳氏去世,離職丁憂,歸下邽。814年回長安,授太子左贊善大夫。

任左拾遺時,白居易認為自己受到喜好文學的皇帝賞識提拔,故希望以盡言官之職責報答知遇之恩,因此頻繁上書言事,並寫大量的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歌,希望以此補察時政,乃至於當面指出皇帝的錯誤。白居易上書言事多獲接納,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憲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絳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於朕,朕實難奈。」李絳認為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勸諫憲宗廣開言路。

白居易半身像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其後白居易又被誹謗:母親看花而墜井去世,白居易卻著有「賞花」及「新井」詩,有害名教。遂以此為理由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至江州與白居易相聚。當白居易被任命為忠州刺史時,白行簡也一同與兄長溯江而上。途中與元稹相遇於黃牛峽,三人相遊之處被稱為三遊洞。在忠州任職的時間,白居易在忠州城東的山坡上種花,並命名此地為「東坡」。同年冬,被任命為忠州(今重慶市忠縣)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長安,任尚書司門員外郎。

白居易的母親雖因看花墜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許多詠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紀錄,新井詩作於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詩今已失傳),可見此事不能構成罪名。他被貶謫的主因,很可能與他寫諷諭作品而得罪當權者有關。貶謫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他以「兼濟」為志,希望能做對國家人民有益的貢獻;至此之後他的行事漸漸轉向「獨善其身」,雖仍有關懷人民的心,表現出的行動卻已無過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雖不得志,大體上仍能恬然自處,曾在廬山香爐峰北建草堂,並與當地的僧人交遊。

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白居易

820年冬,轉任主客郎中、知制誥。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緋色朝服,(緋色即朱色,為五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轉上柱國,又轉中書舍人。822年,白居易上書論當時河北的軍事,不被採用,於是請求到外地任職,7月被任命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內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績。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秋天至洛陽,在洛陽履道裡購宅。825年,被任命為蘇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職,後與劉禹錫相伴遊覽於揚州、楚州一帶。

在杭州刺史任內,見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決杭州人飲水問題。又見西湖淤塞農田乾旱,因此修堤蓄積湖水,以利灌溉,舒緩旱災所造成的危害,並作《錢塘湖石記》,將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與注意事項,刻石置於湖邊,供後人知曉,對後來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響。離任前,白居易將一筆官俸留在州庫之中作為基金,以供後來治理杭州的官員公務上的周轉,事後再補回原數。當這筆基金一直運作到黃巢之亂時,當黃巢抵達杭州,文書多焚燒散失,這筆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兩岸栽種有楊柳,後世誤傳這即是白居易所修築的堤,而稱之為白公堤。事實上這道「白堤」在白居易來杭州之前已存在,當時稱為「白沙堤」,且見於白居易的詩作之中。

當白居易在杭州時,元稹亦從宰相轉任浙東觀察使,浙東、杭州相去並非太遠,因而二人之間有許多往還的贈答詩篇。當白居易任滿離開杭州時,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編成《白氏長慶集》五十卷。

在蘇州刺史任內,白居易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長七裡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裡山塘」,簡稱「山塘街」。

白居易石刻像

827年,白居易至長安任秘書監,配紫金魚袋,換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828年,轉任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829年春,因病改授與太子賓客分司,回洛陽履道裡。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為元稹撰寫墓志銘,元家給白居易潤筆的六七十萬錢,白居易將全數布施於洛陽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賓客分司。835年,被任命為同州刺史,辭不赴任,後改任命為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封馮翊縣侯,仍留在洛陽。839年10月得風疾。841年,罷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領取半俸。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閒適」的生活反應自己「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而844年,73歲的白居易出錢開挖龍門一帶阻礙舟行的石灘,事成後作詩《開龍門八節石灘詩二首並序》留念,詩中仍反映出他「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觀。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陽的履道裡第度過,與劉禹錫唱和,時常遊歷於龍門一帶。作《池上篇》、《醉吟先生傳》自況。845年,白居易74歲,尚在履道裡第舉行「七老會」,與會者有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與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滿、李元爽,畫成「九老圖」。白居易晚年篤信佛教,號香山居士,為僧如滿之弟子。

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享年75歲,贈尚書右僕射,諡號「文」,葬於洛陽香山。白居易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

舊唐書臣觀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荄。非徒謠頌之片言,盤盂之小說。就文觀行,居易為優。放心於自得之場,置器於必安之地。優遊卒歲,不亦賢乎!

贊曰:文章新體,建安、永明。沈、謝既往,元、白挺生。但留金石,長有莖英。不習孫吳,焉知用兵?

新唐書觀居易始以直道奮,在天子前爭安危,冀以立功。雖中被斥,晚益不衰。當宗閔時,權勢震赫,終不附離為進取計,完節自高。而稹中道徼險得宰相,名望漼然。嗚呼!居易其賢哉!

唐才子傳公詩以六義為主,不賞艱難。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嫗讀之,問解則錄。後人評白詩「如山東父老課農桑,言言皆實」者也。雞林國行賈售於其國相,率篇百金,偽者即能辨之。與元稹極善膠漆,音韻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與劉賓客齊名,曰「劉白」雲。公好神仙,自製飛雲履,焚香振足,如撥煙霧,冉冉生雲。初來九江,居廬阜峰下,作草堂,燒丹。今尚存。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實,為《六帖》,及述作詩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針集》三卷,並行於世。

唐代唐宣宗有吊白居易詩:「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此詩可作為白居易一生的概括。

五代及宋新、舊唐書對於白居易的評價亦有不同。舊唐書對於白居易的文學成就給予高度的肯定:「昔建安才子,始定霸於曹、劉;永明辭宗,先讓功於沈、謝。元和主盟,微之、樂天而已。臣觀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荄。非徒謠頌之片言,盤盂之小說。就文觀行,居易為優,放心於自得之場,置器於必安之地,優遊卒歲,不亦賢乎。」新唐書描述白居易「於文章精切,然最工詩。」又說:「居易在元和、長慶時,與元稹俱有名,最長於詩,它文未能稱是也。」然而新唐書對白居易的人品則給予極高的肯定:「觀居易始以直道奮,在天子前爭安危,冀以立功,雖中被斥,晚益不衰。當宗閔時,權勢震赫,終不附離為進取計,完節自高。而稹中道徼險得宰相,名望漼然。鳴呼,居易其賢哉!」這種評價的變遷可能與宋代古文運動的興起有密切的關係。

蘇軾對白居易的評價也有不一致處。蘇軾曾提出「元輕白俗」的說法,對元白的詩風頗有微詞。然而後來卻常以白居易自比,例如「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緣終淺道根深。」又如「予去杭十六年,而復來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覺出處老少粗似樂天,雖才名相遠,而安分寡求亦庶幾焉。」蘇軾對白居易的詩作,也有「白公晚年詩極高妙。」的評語。

遼金元三代元好問:「并州未是風流域,五百年中一樂天。」在《論詩三十首》「一語天然萬古新」句下,元好問自註:「陶淵明,晉之白樂天。」

明清袁宗道以「白蘇齋」為齋名,並有《詠懷效白》的詩作

清代主張性靈說的袁枚亦給予白居易極高的評價。

清乾隆皇帝敕編的《唐宋詩醇》對白居易的詩文與為人均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白居易「實具經世之才」,並認為官員應以白居易的詩「救煩無若靜,補拙莫如勤」作為座右銘。

近現代胡適讚揚以白居易與元稹為領袖的文學革新運動,認為可以達到以詩歌造成輿論,而有助於改善政治。因為陳獨秀與胡適提倡新文學運動,在提倡白話、不避俗字俗語的風氣下,白居易的詩歌因而很受推崇。包括陳寅恪、劉大傑、錢基博等,都給予白居易極高的評價。然而錢鍾書對白居易的評價則不高。

白居易的文集在日本受到高度評價。平安時代,菅原道真寫漢詩,當時渤海國的人見道真的詩,認為與白居易的詩很像,這評語令道真很高興,還特別記載下來,引以為榮。

《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拈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幹。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溼,黃廬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憶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花非花·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相關焦點

  • 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什麼都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文化雜感文|褚延鋒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三大詩人,他們取得的詩歌成就是我國古代不可逾越的高峰。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被後人譽為「詩仙」,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代表作《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膾炙人口,廣為傳頌,他的詩充分表現了其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揚奮發的精神。
  • 白居易: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被譽為「詩魔」和「詩王」,他與元稹共同倡導了唐代中期的「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又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 8位最負盛名的唐代詩人,72句流傳千古的詩詞名句!
    在唐朝近300年的歷史中,湧現的詩人有2000多位,流傳下來的詩作近五萬首,下面給大家分享唐代最負盛名的8位詩人創作的72句千古名句。1、杜牧,唐代詩人,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南圖薦讀臺第9期「雲分享會」:唐代流量詩人白居易
    唐代詩人在身前享有盛名、擁有眾多粉絲的有王維、李白,但與白居易相比,他們仍要稍遜一籌。
  • 唐朝詩人白居易如何對妻子說「我愛你」
    在中國唐代以前,已有《詩經》收錄許多先民的情愛詩歌,不過後人多以儒學經典視之,認為《詩經》具有政治教化的思想。到戰國時,楚國流行的文體《楚辭》,也並非是單純講述人神戀愛的詩歌,而具有政治涵義。詩人屈原,就是在《九歌》中借用人們追求愛情的渴望,來表達他急於在政治上找尋知音的焦慮情緒。
  • 給心靈自由,蘇軾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本是受唐代詩人的啟發
    但蘇軾的這一句宋詞並非全部出自他的內心,而是來源於一個唐代詩人的詩句靈感。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種桃杏》)我身本無鄉,心安是歸處。(《江上對酒》二首之一)這個帶給蘇軾靈感的唐代詩人就是白居易,上面的這幾首古詩都出自白居易的詩句。從中我們很容易找得到「此心安處是吾鄉」這一句宋詞名句的原版。之前我們都品讀過,在唐代生活的那些詩人當中,白居易生的生活是最為愜意的。
  • 詩仙,詩聖,詩魔,詩鬼,詩神,詩佛分別指哪些詩人?
    一:詩仙李白詩仙李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歡交友,代表作有《靜夜思》,《夢遊天姥吟遊別》。二:詩聖杜甫杜甫,唐代現實主義詩人,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有非常深遠的影響,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吏詩,代表作《三吏三別》。三:詩魔白居易白居易,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手繪配圖
    這首詩就是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寫作背景:此詩寫於作者被貶江州,任江州司馬時。賞析:這首詩只有短短四句,語言通俗易懂,卻寫得意境深邃,富於情趣。
  • 《潛別離》:白居易與湘靈,相識相戀44年,卻是無果而終的愛情
    白居易(772年一一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生於河南新鄭。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詩魔、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初戀是美好的,也是最為難忘的。因為它最為銷魂,最為銷魂的初戀,多是伴隨終生。
  • 能讓皇帝寫下悼文的詩人屈指可數,白居易的這首詩為何獲此殊榮?
    這是唐宣宗對白居易的悼念。提起白居易,這位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我們能想到他《錢塘湖春行》中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賣炭翁》中的"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他一生專注於寫實諷喻詩歌創作,《新唐書·元稹傳》記載:"元稹尤長於詩,與白居易相埒,天下傳諷,號元和體"。
  • 中華傳統國學之古代著名詩人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三大名樓是由詩人炒作出名的
    大家都知道從古至今有三大名樓,分別是湖北嶽陽的嶽陽樓,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在中國古代都把樓閣看作是神聖,尊貴和威嚴的象徵,在修建的眾多樓閣中用於觀景、賞景的樓閣很多,也分布很廣,為什麼偏偏這三個樓閣出名.
  • 詩路天台┃《繚綾》唐·白居易
    桐柏瀑布 金如槐釋義:繚綾:白居易《新樂府》五十篇中的第三十一篇。主題是「念女工之勞」。作者從繚綾的生產過程、工藝特點以及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社會關係中提煉出這一主題,在藝術表現上很有獨創性。繚綾:一種精美的絲織品,質地細緻,文彩華麗,產于越地,唐代作為貢品。用它做成「昭陽舞人」的「舞衣」,價值「千金」。
  • 「詩情茶助爽」:唐代詩人與日常茗飲中的茶詩 | 一詩一會
    唐代之後,飲酒作詩幾乎成了每個詩人的課題。在這方面,「詩仙」李白最有發言權——「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而與之齊名的杜甫同樣是愛酒之人——「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直到晚年病痛纏身才終於「潦倒新停濁酒杯」。另一位詩人白居易不僅愛飲酒,還懂得如何飲得愜意——「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 「詩情茶助爽」:唐代詩人與日常茗飲中的茶詩|一詩一會
    自古以來,飲酒就是文人名士用以消遣和激發創造力的方式之一。從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到「醉者神全」的莊子,無一不在酣飲和酒醉中抒發詩性。唐代之後,飲酒作詩幾乎成了每個詩人的課題。另一位詩人白居易不僅愛飲酒,還懂得如何飲得愜意——「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事實上,除了愛好飲酒作詩之外,古代的詩人們也善於「以茶入詩」。相比酒文化的繁榮,茶葉在唐代之前還只是中國南方不太起眼的地方特產。8世紀中葉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茶園、茶商不斷增多,茶葉開始在各地推廣,並被文人墨客奉為會客的佳品。
  • 唐代大詩人在宛洛古道節點城市汝州留下的優美詩句賞析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詩人,他們在汝州都留有動人的詩句。劉希夷·《代悲白頭翁》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他生活在盛唐時期,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遊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讚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
  • 白居易(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 文學先驅白居易
    白居易簡介白居易是中國唐代三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與李白、杜甫齊名。時至今日,他創作的詩歌還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長恨歌》與《琵琶行》成為了古代文學中的瑰寶。他的《琵琶行》甚至被譜成了流行歌曲。詩人的筆猶如畫筆白居易認為自己是楚國貴族白勝的後代。
  • 唐代詩人的罕見墨跡裡,藏著杜牧與歌妓跨越千年的感人故事
    唐朝詩人白居易在潯陽江頭遇到曾為娼女的琵琶女,聽著她的故事,想著自己的遭遇,淚流滿面;北宋詞人柳永,風流浪漫,沉醉於聽歌買笑的生活之中,受到廣大青樓女子的追捧。好像是個寫詩作曲的文藝工作者,都要和風塵女子來點故事,這一生才更豐富些。事實上,古代的文人騷客也確實喜好去風塵之地,飲酒作樂,觥籌交錯間總能碰上點奇遇。
  • 樂天居士白居易,如何在官場沉浮仍堅守本心,最終成為一代詩魔
    《新唐書》中這樣評價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觀居易始以直道奮,在天子前爭安危,冀以立功。當宗閔時,權勢震赫,終不附離為進取計,完節自高。嗚呼!居易其賢哉!白居易,唐朝中期著名的詩人,在文學方面成就頗高,他的文學創作偏向於現實主義為主,被後人稱為唐朝三大詩人之一。他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對唐朝的詩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的詩歌題材廣泛,語言簡練,通俗易懂,因此被後人譽為「詩魔」,除了是一位文學家外,他還是一位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