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財經國家周刊」即可關注)
再次踏上華爾街土地之時,馬雲已知天命。
美國當地時間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成功完成史上最大規模IPO,也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送上了中國內地新首富的寶座。
聚光燈下,9天前剛度過50歲生日的馬雲笑容依舊,但魚尾紋已爬滿眼角。
在自己的知天命之年,馬雲步入了人生的事業巔峰。受益於中國經濟增長、人口紅利與網際網路的爆發增長,他所領導的公司僅用了15年時間,就奇蹟般成長為超過2000億美元市值的網際網路巨無霸,建立起了一個由約30個事業部、202家附屬實體構成的龐大電商帝國。
這個帝國的疆界,甚至連阿里巴巴自己人都已經難以清楚界定。以零售業與金融業為根基,它的顛覆力量正向工業、農業、娛樂、體育等更多領域快速擴張,並由網際網路上的虛擬比特空間,逐漸向現實世界滲透。
但這也正是最為關鍵的時刻。
無論是以一家普通的商業公司為出發點,還是著眼於與國家、社會和經濟要素的相互作用,阿里巴巴都需要作出更為周密穩妥的戰略設計,才有可能在這個正在改革轉型的國度,在這個快速迭代進化的行業,闢出最穩健妥善的前進路徑,夯實自己「生存102年」的公司根基。
敲鐘的前一晚,與投行定完發行價後,馬雲跟幾個在美國的合伙人喝了一頓大酒,不談業務,只談情懷,最後大家都哭了。敲鐘之後,馬雲對記者說,自己的心態還是15年前那個一個月只拿90元人民幣的創業者,以美國電影中虛構的勵志青年「阿甘」為他自己的偶像,未來一如既往。
但顯然,2013年卸任CEO之後,已經不再著眼具體事務,而是專注于于培訓員工、處理政府關係、以及企業擴張的戰略思考與設計的馬雲,未來的重點已經不再是跑多快,跑多遠,而是停下來思考,未來跑向何處。
對於阿里巴巴和他來說,IPO不只是過去15年的終點,也是計劃中未來87年的起點。
史上最大IPO
凌晨7點,紐約曼哈頓島上的天剛剛亮,幾輛黑色轎車就緩緩駛入華爾街,在早已等待於此的上百記者簇擁中,直至紐約證券交易所門口。
率先下車的馬雲精心打扮過,一絲不苟的大背頭抹亮了髮油,一身黑色條絨西裝,一邊向圍觀人群揮手,一邊率隊走進事先布置好的露天區域,與阿里巴巴的高管和好朋友們拍照留影。
在他們身後,是國會建築風格的紐交所,美國國旗、中國國旗、阿里巴巴橙色旗三面旗幟在晨風中飄揚,6條橙色阿里巴巴條幅從上到下覆滿了紐交所大樓6根大柱,乍看上去像是到了天貓的「雙十一」購物節。
在2014年9月19日,這裡是馬雲的地盤。
即使是在全球上市公司總市值和IPO數量都排名首位的紐交所,阿里巴巴的上市都無與倫比,足以載入史冊:不但最高達250.2億美元的融資額創造了歷史紀錄,其詢價時間也高達143分鐘,超過此前Twitter 的79分鐘,創紐交所紀錄。
上市首日,阿里巴巴收盤價93.89美元,較阿里巴巴與投行商定的發行價68美元上漲38.07%,市值一舉超過2314億美元,成為僅次於蘋果、谷歌和微軟的全球第四大高科技公司和全球第二大網際網路企業。
馬雲在發售前持股8.8%,經過IPO稀釋後下降到7.8%,儘管如此,馬雲的紙面財富也達到219億美元,牢牢坐實了中國內地首富之位。
在此之前,與馬雲同為網際網路三巨頭掌門人的馬化騰和李彥宏,也都曾為中國內地首富。根據不久前彭博億萬富豪指數統計,馬化騰淨資產為163億美元、李彥宏淨資產158億美元,分別為中國內地繼馬雲之後的第二和第三富豪。
這三位網際網路大佬同時入圍富豪榜前三名,得益於資本市場對網際網路概念追捧帶來的股價攀升,也顯示出網際網路對傳統行業的顛覆和趕超。
借勢騰雲
外界對於馬雲的評價褒貶不一。而只要跟阿里巴巴公司有過接觸的人,都能感覺到「價值觀」在這家公司的重要性——認同他們的價值觀,是朋友;不認同,就是「敵人」。
但無可否認,他的公司開創了新時代,對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巨大。如果沒有馬雲和阿里巴巴,中國電子商務時代的到來,或許真的會晚很多年。
回到15年前,沒有人相信中國的電子商務能夠實現每年上萬億元人民幣的交易額。在那個時候,中國網際網路還沒有普及,沒有網絡信用、沒有支付保障、沒有配套物流,幾乎不具備電子商務的所有社會基礎。在這個環境下,對陌生人的信任恐懼,足以摧毀任何形式的電子商務。
但是馬雲相信。
因為馬雲知道,跟著國家形勢走,就是最好的盈利模式。在上個世紀末,中國開始融入全球經濟,中小企業最迫切需要外貿資源,溝通買賣信息促進跨國交易,使阿里巴巴成為時代的獲益者。而在中國經濟轉型,提振內需的時候,馬雲又通過電商抓住創造就業、擴大內需的大勢,讓電子商務從單純的網絡經濟,提升為驅動傳統企業商業變革的動力。
最終,伴隨中國製造和中國服務的發展,馬雲的冒險獲得了豐厚回報。他和他的團隊從無到有建立了一個紮根於中國經濟、中國最大也最完整的網際網路商業生態系統。在2013財年,他們自己的收入都已經達到525.04億元人民幣,利潤也達234.03億元人民幣。
剛創業時,包括馬雲在內,阿里巴巴只有18個人。如今,阿里巴巴集團已經有22072名員工,這個數字已經超出了中國武俠小說的極限——阿里巴巴的員工每人都會起一個「花名」,開始大家都用武俠小說的主角,很快主角沒了,就改用配角,再後來所有武俠小說裡的角色都用光了,新員工只能自己起花名。
強硬姿態
2013年5月,馬雲卸任阿里巴巴集團CEO,只擔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彼時,他說這些工作別人可以幹得更好,自己有了另外一種天地,玩生活,忙生活。
但事實上,接下來的一年,馬雲卻在不斷的風波起伏中更加忙碌。除了因為靜默期原因,他減少了一些演講,在公開場合也刻意迴避媒體,但在一些關鍵問題上,甚至一反常態,發出強硬言辭。
整個2013下半年,全球的投資銀行家們都在盯著阿里巴巴,緊張地判斷它的上市終點,究竟是紐約、香港、倫敦或其他——這個懸念,甚至一直持續到了2014年中。期間,馬雲頻繁公開喊話,「若不接納CEO為合伙人寧可永不上市」,並試圖以各種公開行動爭取香港證券交易所的制度妥協。
最終選擇紐約,意味著以馬云為主的公司管理層,依然以最強硬的姿態,用自己特殊的「合伙人」制度,確保在上市之後依然最大限度地掌握阿里巴巴的控制權。
2014年1月,人民銀行下發加強銀行卡業務管理的通知,要求發卡行對單筆、日累計支付金額合理限制,隨後,四大國有銀行紛紛下調支付寶、財付通支付限額。3月23日,馬雲突然激烈指責四大行使用「壟斷和權力」來封殺支付寶,甚至稱「舉世未聞,匪夷所思」,隨後又在幾小時後,下令刪除了該文。
在此之前,即使向以犀利、有個性著稱,馬雲處事遠要比如今低調溫和得多。
收購,再收購
敲鐘之前的大半年,馬雲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收購。
2014年3月,阿里巴巴以62.44億港元投資文化中國,獲得60%股份;3月和6月,分兩次收購UC;4月,微博上市,阿里巴巴增持其股票至30%;當月與雲鋒基金以12.2億美元購入優酷土豆A類普通股,分別持股優酷土豆16.5%和2%。
2014年6月15日,阿里巴巴集團還斥資12億元人民幣,購買恆大足球俱樂部50%股權,並被業界解讀為向高層示好。馬雲則在新聞發布會現場稱,自己是在15分鐘內敲定的合作。
而在阿里巴巴之外,馬雲自己進行做了另外兩筆投資:併購恒生電子和購買華數傳媒20%股份。
根據阿里巴巴7月12日更新的招股書數據,阿里巴巴集團已有202個附屬子公司和業務實體,其C2C業務淘寶、B2C業務天貓和海外B2B業務alibaba.com,國內B2B業務1688.com以及海外B2C業務速賣通的VIE股權架構都多達4層。
「我們去年進行了10次併購交易,投資了70億美元。」在美國路演期間,馬雲如此回應投資者提問。而外界對此的評價是,買下的網際網路和傳統業務幾乎囊括了投資者對中概股的所有幻想。
「幾年前的網商大會上,馬雲曾說,自己已經過了以貨幣價值衡量的階段,但通過這一系列的投資、購買,就是還在做通過貨幣衡量價值的事情,就是要推高阿里巴巴的估值,做最大的IPO。」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評價說。
不過,對這些資本行動,阿里巴巴堅持是商業行為,並表示自己的目標不是簡單的資產整合,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改造這些行業。
未來布局
阿里巴巴特殊的合伙人制度,需要強勢且戰略清晰的掌控者。但當IPO的光芒散去,已知天命的馬雲需要掌控的,將是一個更加複雜的局面。
從線上的電商、遊戲、搜索、社交、雲計算,到線下的物流、娛樂、醫療健康,甚至足球,阿里巴巴的戰線正在橫跨越來越廣袤的疆域。
雖然直到2013年,中國的網絡滲透率還只有43%,遠低於經濟發達國家的70%,未來還有巨大的金礦待挖,但馬雲並不滿足於只做網絡交易的中間人,他的目標,是在中國建立一個全新的商業生態系統。
2014年7月16日,阿里巴巴公布了一個數字家庭娛樂生態合作計劃。未來,用戶可以在電視上看到阿里打包提供的影視、音樂、遊戲、電商、通訊等多種業務和內容。
此前,阿里巴巴2013年成立的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更承載著馬雲的更大野心,正以阿里巴巴當年的電商模式,聚集買家和賣家,試圖打造一個金融的集市平臺。
曾經有業內人士說,未來的網際網路歸根結底要回到3個流:物流、資金流、數據流。而已經在三個領域都建立優勢的阿里巴巴一旦完成自己的戰略合圍,所形成的產業生態,或許將十倍甚至百倍於今日之規模。
謀劃海外
當然,對馬雲來說,他的視野已經投向更遠處。在海外,阿里巴巴已經開始加速布局。
僅在2014年,阿里巴巴海外併購的速度和規模都已讓人瞠目。
1月,斥資1500萬美元投資美國奢侈品購物網站1Stdibs;3月,斥資2.15億美元投資美國社交應用Tango,並在次月參與投資美國拼車應用Lyft;5月,巨資2.49億美元入股新加坡郵政10.35%,並計劃與新加坡郵政建立「國際電商物流平臺」;6月,旗下的Auctiva和Vendio創辦了注重美國本土特色的電商11Main。
此外,阿里巴巴已經與澳洲郵政、巴西郵政等機構達成合作,與當地郵政體系進行對接,並與海外購物退稅機構瑞士環球藍聯(Global Blue)達成合作,使支付寶跨境購物退稅業務拓展到了包括法國、德國等地的5000多個商家。
在IPO融資之後,展開大規模併購早已是網際網路巨頭的慣常做法,這讓外界對未來2-3年阿里的併購更加充滿期待,而隨著戰線的拉長,阿里巴巴與亞馬遜、Facebook、谷歌用乃至更多國際巨頭的正面對決之時,總有一天會來到。
事實上,雖然2013年就聲稱退休,但知天命的馬雲其實並沒有放慢腳步。用馬雲的話來說,「要問我年齡,我永遠28歲」,無論是在中國的漸進,還是在海外的開拓,他都還將繼續奔跑。
許多時候,智力和銳氣都代替不了閱歷,當人生的軌跡足夠長,就可以以過往推知未來的命運,而馬雲,又將去向何方?
2014年9月10日,正在美國進行上市路演的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在波士頓四季酒店享受了一頓特別的午餐。旁人拍下的照片裡,葷素九道菜,一部iPad mini,還有身上的白襯衫,手機上的聊天窗口,定格住了這個中國新首富的50歲生日。(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財經國家周刊》2014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