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來自Canva
網際網路是有記憶的。
2015年,張大奕私服穿搭內容深受粉絲喜愛,其電商店鋪月銷售額高達百萬,是當之無愧的網紅鼻祖,而當下人們會看到如涵的消息,才想起張大奕。
2016年,papi醬因拍攝吐槽社會現象、搞笑的小視頻,俘獲了一大票粉絲以及資本的青睞,而現在熱搜榜上papi醬出現的頻率越來越低。
2017年,MC天佑創立喊麥直播風格,在短視頻平臺上大火,快手上個人關注高達500W,而今MC天佑已被市場封殺,鮮有消息露出。
2018年,一則地下停車場舞蹈視頻爆紅網絡,視頻主角溫婉短短10天不到,便坐擁1200萬的粉絲,但受負面消息影響帳號被封,爆紅僅是曇花一現。
2019年,主播李佳琪憑藉出色的帶貨能力,成為家喻戶曉的帶貨達人,而在明星、企業家輪番登臺直播賣貨之後,李佳琪的聲量也不如從前。
如今,微博、直播平臺、短視頻平臺,不同階段、不同平臺上的網紅的故事還在上演,網紅經濟賽道也還在升溫,但曾經的網絡紅人大都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新面孔、新故事。而「舊紅人」背後的MCN機構也不好過……
賽道未冷,紅人先涼
2016年興起,2017年快速發展,2018年網紅經濟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9年至2020年,網紅孵化、運營、變現等流程逐漸專業化,網紅業內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不僅如此,從零到一再到一百,網紅產業還在快速增長。
蘇寧金融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網紅經濟市場規模超過2500億元,預計到2022年其市場規模有望突破5000億元。而且,在線直播和短視頻用戶規模也持續攀升,2019年,中國在線直播用戶與短視頻用戶市場規模分別達到了5.04億人和5.20億人。
一方面,受疫情影響,網紅直播帶貨成為零售業逆勢突圍的有效渠道,網紅經濟迎來新一輪爆發式增長。另一方面,網紅經濟風口下,湧出諸多網紅孵化平臺(MCN機構),網紅經濟產業鏈向專業化、精細化邁進,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
網紅經濟市場如火如荼,張大奕、MC天佑等「舊紅人」和他們背後的MCN機構、公會卻已「人前風光,人後悽涼」。
有數據稱,90%的MCN是賺不到錢的。原因在於,MCN機構高度依賴網紅影響力,而頭部網紅才有商業價值,這也導致網紅經濟產業馬太效應明顯,頭部強者越強,弱者只會被市場淘汰。另外,明星一窩蜂的進去直播帶貨賽道,也在一定程度上搶佔了中小型MCN機構的盈利空間。
總之,「只見新人笑,不聞舊人哭」是網紅市場常態,網絡紅人來來去去,他們背後的MCN機構跟著跌跌撞撞前行,如涵便是網紅經濟大潮裡掙扎的標誌性MCN機構。
營收下滑,如涵失勢
網紅經濟賽道熱度猶存,僅依靠張大奕影響力成名的「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卻早早的沒了熱度。
近日,如涵控股發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21財年第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如涵第一季度總淨營收為人民幣2.804億元(約合3970萬美元),同比下滑10%。歸屬於如涵的淨虧損為人民幣5660萬元(約合800萬美元),而上年同期淨虧損人民幣2670萬元。
自從確定將業務重心從自營模式向平臺模式轉變之後,如涵自營業務收入大幅下降,反之平臺業務收入不斷提升。而且,由於如涵平臺收入還不能完全抵消自營業務收入下滑的損失,所以呈現出整體營收下滑的局面。
財報數據顯示,從自營業務下產品銷售收入方面來看,如涵控股第一季度的收入為人民幣1.668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33%。從平臺業務下服務收入來看,第一季度收入為1.13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4%。
自營業務收入減少的原因,一是如涵方面主動進行平臺業務轉型,部分肩部和腰部網紅的陸續從自營模式轉變為平臺模式,帶來的直接影響;二是,受疫情以及個別網紅負面消息影響,電商業務受到衝擊。
對此,如涵創始人孫雷在財報中表示:「平臺服務業務部分展示了很強的盈利能力,經營利潤為人民幣2220萬元,經營利潤率達到20%。我們持續探索和拓展平臺模式下的KOL的多種變現渠道」。
即使孫雷如此表態,外界仍對如涵的盈利能力產生質疑,特別是看到如涵毛利潤下滑之後,質疑聲越來越大。財報數據顯示,如涵毛利潤為人民幣1.074億元(約合1520萬美元),與上年同期的人民幣1.115億元相比下滑4%。
況且,張大奕個人價值還在影響外界對如涵的評價。
4月17日,如涵第二大股東、網紅張大奕傳聞緋聞,遭到淘寶天貓總裁蔣凡妻子的控訴。當日,如涵控股盤前跌11%,開盤後股價一度下跌超過8%。截至收盤,市值3.22億美元,蒸發約22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5億元)。
猶如凋零的網紅一樣,失去張大奕網紅影響力的如涵也逐漸失勢。不過,如涵也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轉而深耕平臺模式,尋找新經濟增長點。
深耕平臺模式,任重道遠
2020年上半年,「人人皆可播,萬物皆可賣」,網紅直播賣貨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在此利好的市場環境下,轉型平臺模式的如涵,孵化、籤入越來越多網紅,試圖緩解「單一頭部網紅依賴」的問題。
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如涵籤署的KOL(網紅)數量為174個,而2019年6月30日為133個。截至2020年6月30日,粉絲數量為2.631億,而2019年6月30日為1.720億;平臺頂級KOL數量為8個,而截至2019年6月30日為2個。
其中,如涵控股8個頭部網紅所產生的服務收入達4030萬,佔整個平臺收入35%,單個頭部紅人的收入貢獻率在5%以下,顯然平臺模式下如涵頭部網紅髮展,變均衡了。
再有,疫情影響下,網紅帶貨成為最受品牌歡迎的營銷形式,如涵也因此受益。
如涵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累計服務的品牌數量為1186個,而截至2019年6月30為701個。如涵預計,整個2021財年,通過平臺模式獲得的服務淨營收將達到5.2億元至6.1億元。
不過,網紅賽道火熱,MCN機構數目急劇增長,行業競爭加劇,如涵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網絡數據顯示,2016年尚不足500家,到2017年飛速增至1700家,2018年更是一舉突破5000家。到2019年,我國MCN機構數量達到6500家,比2018年增加700家。
此外,如涵控股管理層表示,「會持續會對紅人資產進行投入,擴大網紅池,以應對平臺模式下的網紅銷售和廣告業務未來的增長的需求」。這也就需要處於虧損狀態的如涵,增加銷售和營銷費用,為擴大網紅池買單。
如涵因網紅經濟的崛起而崛起,但沒有隨著網紅經濟的強盛而強盛。追根究底,既有自營商業模式弊端造成的影響,也有市場競爭加劇,轉型之路任重而道遠的「有心無力」。總之,頭頂「網紅電商第一股」稱號的如涵,還在等風停雨停,彩虹現身……
文/金融外參記者符麟丹,公眾號ID:jrwai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