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專訪】少族為助人 驚都頂硬上

2021-02-18 香港文匯報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王韻琪) 巴基斯坦裔港人、香港新家園協會兼職幹事夏天生(Ahtsham Hafiz),自香港去年2月爆發疫情以來,便一直以義工身份行走在抗疫最前線。他發揮粵語、英語、烏爾都語等語言能力,為香港特區政府和少數族裔擔任翻譯者。今年1月23日,特區政府首次實施局部封區檢測,圍封佐敦部分指定區域即「受限區域」為區內居民強檢,夏天生和拍檔不停爬樓梯,挨家挨戶拍門通知少數族裔居民配合防疫。他說:「自己也擔心和害怕,但為了抗疫,當有能力幫助大家時,我願意全力以赴。」

今年24歲的夏天生,剛從香港城市大學畢業。他熱心社會服務,作為民安隊隊員,去年2月開始在檢疫中心擔任當值隊員,為接受檢疫的人士登記資料,並安排飲食和提供所需。他說:「每次工作時都會穿上厚厚的保護衣物,因為太侷促經常揮汗如雨,全身濕透。」當時除了身體會累,心情更會緊張。「共事的阿Sir、Madam都會關心鼓勵我,令我有勇氣繼續前行。」

作為土生土長的巴基斯坦裔港人,夏天生會講流利粵語、英語,還懂烏爾都語、尼泊爾語、印度語。去年4月底,他為乘坐印巴包機回港的市民提供即時翻譯和支援服務。他說:「在14天的隔離日子裡,他們之中有些老人家不懂英語或廣東話,當出現食物不合口味、身體不舒服等情況,我會代他們向同事或醫生反映需求。」

夏天生一直以義工身份行走在抗疫最前線。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解釋抗疫政策 做好安撫工作

他舉例指,由於隔離營舍建造匆忙,當時無考慮到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對清真食品的需求,他自己也是伊斯蘭教教徒,便馬上和同事商討安排清真食品,及時為他們帶來合適的食物。

今年1月,佐敦區內感染情況持續嚴峻,政府在1月23日凌晨首次封區,要求佐敦指定「受限區域」居民留在寓所接受強制檢測。夏天生亦有參與是次封區工作,他說:「油麻地有15%的人口是少數族裔,為方便區內少數族裔居民更好地理解和配合防疫,我和民政事務處職員一起合作,向居民解釋相關政策,並進行安撫工作。」

當日,夏天生和一名拍檔不停爬樓梯,從早上9點做到晚上8點,持續11個小時挨家挨戶拍門通知,向居民解釋強檢的必要性和告知檢測中心地址。他說:「由於被圍封的區域有大量唐樓、舊樓,沒有電梯,出行不便,大多數少數族裔家庭往往只派一名青壯年定期落樓買些日用品;有居民甚至無法通過收看電視等方式,接收到最新政策和通知,因此親自上樓通知他們十分必要。」

析封區重要性 講到口水都乾

夏天生坦言,「剛開始和區內居民講不能離開區域時,有些人會很生氣,質問他們為何不提前通知。」此時他和同事就需要先安撫他們的情緒,不斷耐心地解釋緊急封區,及時扼殺病毒的重要性,「一整天下來,說得唇乾舌燥,相當疲倦。」

封區期間,有少數族裔穆斯林家庭會抱怨政府分發的食物為何沒有清真食物。對此,他認為,對穆斯林來說,兩天沒有清真食品確實有點困難,建議政府若再出臺類似政策,可先和領事館或少數族裔NGO溝通商討,並使用不同語言宣傳抗疫政策,消除少數族裔的疑慮和擔憂。

夏天生因積極投身抗疫,獲特區政府頒發香港2020年度「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他說,能以香港人身份拿到此項殊榮,感到榮幸和開心。說起抗疫最大得著,他說,能夠有機會和不同部門職員和高級長官合作做事,令自己變得更成熟,更有信心走進職場。

痛心港人誤解增 身體力行促交流

「我不明白,為什麼大家看不到他們的付出,反而放大一個不起眼的缺點?」夏天生說,隨著去年以來疫情持續,香港人對少數族裔的誤解愈來愈被放大,令少數族裔備受更多的困擾。

今年1月佐敦封區,夏天生(紅圈示)義務為市民進行登記。受訪者供圖

夏天生從媒體看到有報道指少數族裔在文化、宗教上有很多家庭聚會、分享食物、食煙飲酒,或者同朋友傾談時不戴口罩,加上居住環境較擠迫,因此感染病毒的機會較高。他坦言對此「感到痛心和不解」。

他表示,少數族裔中有很多人信奉伊斯蘭教,而穆斯林是不會食煙飲酒的,至於不戴口罩這件事,「每個人在吃飯時都會取下口罩,為什麼要單單指出是少數族裔才會這樣做呢?」夏天生說,在報道出來後的一兩個星期,明顯感到周圍人對包括他在內的少數族裔的看法有所誤解,例如搭地鐵時不會有人緊挨他坐等。

他說,少數族裔中有很多人是做清潔、地盤、送遞員等工作,警察之中也有一些巴基斯坦裔港人,他們在疫情期間堅守崗位,晝夜辛勞,服務市民,在抗擊疫情中都作出了貢獻。「我不明白,為什麼大家看不到他們的付出,為什麼僅僅用個別人的事就套在所有少數族裔身上呢?」

「我們幾代人在港紮根,土生土長,以香港為家,熱愛香港。」夏天生說,香港是一個包容、多元、自由、開放的城市,希望今後大家能多一些溝通和交流,少一些誤會和歧視,自己也一定會身體力行,幫助雙方增進了解。

夏天生積極參與抗疫,家人亦擔心其個人健康和安全,時常提醒他注意防護,但依然支持他做義工。他說自己做義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希望通過奉獻社會、服務他人,令大家改變對少數族裔的固有印象,共同抗疫,令香港更好。

相關焦點

  • 翁倩玉接受專訪 暢談個人生活
    翁倩玉在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表示,很想臺灣。    對於自己的人生哲學,翁倩玉說:「我樂在工作,工作真的沒有太大壓力」、「我就是不喜歡做跟去年一樣的事,希望每年不一樣。」這樣的生活態度,讓翁倩玉活出每一天的精彩。她說:「我很想念臺灣,如果有機會,可能會回去。」以下是翁倩玉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摘要。
  • TALK 專訪《愛朦朧,人朦朧》舞臺設計——房元凱
    在賴老師對於整齣戲有了大方向的定調後,我也配合其方向並與丁乃箏導演達成共識,盡全力去完成舞臺設計佈景,希望能為整齣戲增色加分。最後舞臺呈現出來的效果也相當令人滿意!看到大家共同協力的作品完成,讓人很開心也很感動,也謝謝表演工作坊讓彼此有了這次愉快的合作經驗。
  • 臺灣薪貧族 1/3人賺不到3萬臺幣|聯合報臺商版1201曬新聞
    主記總處調查報告,失業族有將近一半因為待遇太低而不工作。本報資料照片主計總處昨天發布二○一七年人力運用調查,全臺約34%、三○五點一萬人的主要工作月薪不到三萬元,其中將近四十萬人月薪不到兩萬元。此外,全臺四十三點一萬失業人口中,約十六點八萬人曾有工作機會,46%的人嫌「待遇太低」而放棄;而廿六點三萬個沒有工作機會的人,主要困難是待遇不符期望與找不到想做的工作。 2.
  • 【本報獨家】暴徒謀「光復年宵」重演旺暴
    有市民昨日向本報報料指,昨日上午在維園年宵市場附近多處驚現寫有「光復年宵 年三十晚11時正」字樣的彩色海報,海報的背景則是一個被熊熊烈火焚燒的棚架,畫面令人不寒而慄。據悉,警方一方面加強對年宵市場的保安工作,同時也根據市民提供的資料,正追查一名不明身份的女子,懷疑她就是張貼海報的人。
  • 【贈獎|專訪】四葉草Joyce 《好想你》獨家專訪~答題抽親簽!
    ,更會創作、畫插畫、彈鋼琴、彈吉他、烏克麗麗以及影片剪輯,具備了人人都稱羨的才華。拍攝內容、剪輯影片都是自己來嗎?四葉草:其實我放上網的自拍影片,從Idea到拍攝、到剪輯,都是我自己利用空閒時間,去學怎麼操作、怎麼剪接,因為可以把我的想法用影片呈現,跟大家分享,我覺得很有趣。
  • 為中國青少年講好棒球故事
    「街上很多人戴著洋基隊棒球帽,但可能其中一半人並不知道洋基隊。」近日,MLB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中國區董事總經理祁冬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提及一個現象,一頂印著「NY」標志的棒球帽已成為不少年輕人必備的時尚單品,但「NY」代表的美國職業棒球隊紐約洋基隊卻讓中國消費者感到陌生。
  • 警隊副處長專訪|去年投考警察大減 郭蔭庶:加入的800人有勇氣
    警務處副處長(管理)郭蔭庶接受《香港01》專訪表示,去年度投考督察及警員人數,相較前年分別下跌28%及36%,郭蔭庶表明,若因家人擔心安危、伴侶不支持及輕信抹黑而退卻,「從來都唔係我哋想招嘅人」,相反成功招募的800多人,在關鍵時刻仍加入才是警隊真正需要,形容他們「顯示咗勇氣、願意承擔最大嘅風險。」
  • 獨家專訪》讓歌仔戲與時俱進!睽違16年 74歲楊麗花為何復出
    已達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紀,為什麼選擇電視復出,且為戲寒冬跪墳?楊麗花與得意門生陳亞蘭接受《天下雜誌》獨家專訪,娓娓道來與歌仔戲結緣的深刻情份。脖子上繫著柔美絲巾,為了今日專訪,特地早起化妝、塗上蔻丹的楊麗花,態度優雅、笑容溫暖。講起曾經扮演的英勇武將「陸文龍」,手勢一擺、眼珠一轉,掩蓋不住豪氣萬千的威凜;談著自己最喜歡的亦詼亦諧皇帝角色「朱洪武」,深邃的眼眸飄過幾絲調皮。
  • 罐 專訪|張平沼先生的藝術收藏故事
    2020年11月20日張先生以「富喬文化藝術基金會」之名,在臺北近郊「春餘園子」,為這些年他所收藏的宋代香爐舉辦了一場「宋瓷香會」,透過這次「宋瓷香會」我們終於一窺到張先生的豐富收藏,並且立即邀約張先生做個專訪。張先生在臺北辦公室接受《CANS藝術新聞》專訪時笑著說:我過去30年在兩岸交流往來中接受過無數次關於政治及經貿的訪問,但就文化藝術收藏方面這還是第一次。
  • 罐 專訪|南條史生-年輕世代策展人必需對這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保有好奇心
    ──編按1997年7月《CANS藝術新聞》創刊號,南條史生接受專訪時的報導。2020年,南條史生再度接受《亞洲藝術新聞》專訪,暢談對年輕世代策展人的期許,並刊登於《亞洲藝術新聞》3月號。 南條史生:我想首先最重要的是不僅熱愛藝術,更要能對這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保有好奇心,舉凡是新聞、文學、甚或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等都應該要持續地懷有關心,正因為藝術可折射出整個社會的風貌,藝術是人與人互動的媒介,而上述每一項皆是組成一個社會的要素;以這樣的邏輯來推演,藝術與當代社會是與時俱進的,兩者之間是無法完全劃清界線/關係的。
  • 「首投族」未必年輕
    而又有一些評論,把同時在臺灣非常流行的所謂「首投族」互相比較,但實際上,香港那些所謂「首投族」,在概念和定義跟臺灣的也有相當大的距離。與臺灣截然不同臺灣有戶籍制度,所以不必採取像香港的選民登記制度;而且移民人口少,新增的合資格選民,基本上就是由年齡來區別。
  • 臺灣設計週視覺形象總籌李根在受邀為法國大型電子藝術節設計視覺形象
    臺灣設計師週視覺形象總籌李根在設計師,在臺灣設計師週擔任視覺形象設計已達十年之久,開創臺灣設計展演活動由同一位設計師擔任視覺設計最久的歷史紀錄外,同時由李根在設計師所操刀的歷年臺灣設計師週視覺形象在國際間也頗負盛名,不只是作品在知名國際設計競賽獲獎頻頻,同時也獲得不少國際知名設計雜誌媒體的專訪報導與刊登
  • 真珠族姬
    一宗王家在東偏,有姻族居西,遣青衣邀其女真珠族姬者,曰:「若肯來,當遣兜轎至。」女年十七八歲,未適人,顏色明豔,服禦麗好,聞呼喜甚,請母欲行,時日猶未暮。少頃,轎從西幄來,舁以去。又食頃,青衣複與一■【上竹下喬】至,王家人語之曰:「族姬已去矣!」青衣駭曰:「方來相迎,安得有先我者。」於是知為奸黠所欺,亟告於開封,散遣賊曹跡捕,其家立賞揭二百萬求訪,杳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