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文史隨筆:夏滸溪

2020-12-12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徐勁華

第839期

夏滸溪——現名中村河,涇縣境內青弋江支流之一,全程長近20千米,貫穿涇縣西鄉中村全境。

其上首兩脈源溯芝嶺、冰山,出大坑、小坑匯於郭峰衝家潭,溪流跌宕蜿蜒而出,經秋陽、石橋、中村、清水灣、藍山而至章渡古鎮肩右切入主流。

冰山是夏滸溪的北脈發源地,北接南陵、西連青陽,是方圓近50平方千米的丘陵山脈,平均海拔約600米。山谷深處人跡罕至,只見古樹森森,枯藤牽連,原始荒莽,雲遮霧罩;多有猛獸出沒,時聞溪流潺潺;源頭為一掛四五米高的矮瀑,旱時滴水丁丁,雨季滿瀑奔騰;出八九裡地至冰山村,土牆石瓦、掛階矮樓,別有一番風情。

上溯六七裡山肩有冰山洞,皖南事變後,為朱農、洪林遊擊隊棲身之處;文革初期,曾為王震將軍與王樂平書記避亂之地。東出三四裡即為小坑半坑裡,溪過川山橋,就到了鑽水灘了,到了旱季,這段約五華裡的河道不見水蹤,令人納悶。再往下過了柳溪村、黃慄樹、背屋村,就到了郭峰村的衝家潭了,在這裡與大坑水相匯,形成夏滸正流。

大坑水的源頭在芝嶺腳下,翻過芝嶺即是青陽宋衝。芝嶺東望,左首是青坑,抵接冰山盡頭;右首是灰坑,毗連田家山、黃柏嶺,與太平相壤。嶺腳下溪流匯四五處分支,皆青碧如翠,冷玉寒冽;若尋蹤而上,必可見清泉細瀑,掛崖滴珠,林木深處,溪唱鳥鳴,不絕於耳。此地與冰山、陽坦坑、黃柏嶺等地山巒連城一片原生態區域,林木蔥鬱、竹林如濤,資源豐沛,盛產茶、炭、榧、絲、香椿、丹皮、各類珍稀藥材;礦產資源有片巖石、白雲石、花崗巖、石灰石、黃蠟石、銅、錫、銀等。

溪出十餘裡,即到白果樹、梅村、磕契裡,這是一片毗鄰美麗的村落,每到四月初,丹皮(俗稱白牡丹)花開,兩岸坡地山壟白雲片片,白卉點點,清風拂來,馨香陣陣,無限風光令人迷醉。出磕契裡、三甲園,即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修建的梅村水庫,藍灣浮碧,青綠如玉,如一塊瑤池遺落的翡翠鑲嵌於兩山夾谷之間。水庫下的村落有陰邊、社村,出五裡至黃金田、長衝裡、蓮花形,溪水即入衝家潭與小坑水合併。

合流的夏滸溪流經學屋村、葫蘆墩、秋陽村、下徐村、梅裡村、石埠橋、西瓜墩、中村董家、清水灣、湯家、騎馬樓、五甲裡等十幾個自然村落,出夏滸口匯入青弋江。

縱觀夏滸溪一域歷史,因此地偏僻,山脈縱橫,荒蠻叢莽,人煙稀少,儘管三國時期即析安吳為涇縣治所,夏滸溪入江口即在安吳下首不足五華裡處,安吳縣治直至唐武德四年仍存,且宋時中村地界也有義下鄉(有中村、夏浦、水南等十七裡)的區劃分屬,但具體情況已不可查考。

自宋末始,由閩、浙等地外遷來此地的移民逐漸增多,但因那時生產力落後、自然資源匱乏,也只有豪門大族才能據守紮根。至元代,中村全境上、中、下三段地域分屬王、徐、董三姓所佔有。查此地大姓王、徐、董三宗世譜可知,真正開發期應該由宋末元初始。最先來中村的是江西海口董姓(1111—1118),落腳中村董家,從藍山至董家沿溪兩岸皆歸董姓;其次為浙江龍遊徐姓(1120-1127),落腳郭峰,後以秋陽、龍山、石橋為中心向外發展;然後是寨峰(祁門王璧裔)王姓(1260-1294),落腳郭峰,向大坑、小坑及銀峰發展。其後,雖陸續有梅、湯、黃、歐、孫、肖等姓進入,但因這些姓氏人口稀少,未見顯績。

據董氏宗譜記載,中村董氏始祖乃是江西德興海口人,董申第十一世孫董知達字百亨,排行廿五,故又稱廿五公。在北宋政和年間(遊賈於池、宣之地,覺此處山水秀美,土地豐饒,遂先樂居涇川五城山下的長源裡,不復返鄉,後徙居中村夏滸溪河邊,至今經40餘代繁衍不息,詩書禮家,人丁興旺,人才輩出。

據傳,董申第十八世孫(?)董九、董儲兄弟二人性情豪俠,悌孝篤誠。明景泰五年(1454)韃靼邊警,兄弟二人各輸粟米五百石於朝廷,第二年,江南大飢,二人又各出千石粟米賑災,得到朝廷嘉獎,授冠服,建義坊門。其時董儲長子董勝(字萬良)去京城替伯父、父親領取旌表,回來與二老說京中之事,曰:「滿朝縉紳儘是讀書人,富不足多也,當舉子業。」二老深感其說,於是斥巨資在藍山嶺聳壁寺旁構建「玩易書屋」,重金聘請學問淵博的舉人徐旭(字啟東,號樸軒)為師,教育子侄學習深造。明清兩朝以下,載入縣誌的有:董綱、董傑、董銀、董珆、董鈜、董珪、董南斌、董國、董基、董冠、董九秀、董越、董國庚、董瑚、董覺、董洪、董九裔、董永瑞、董羽等。

據徐氏宗譜載,涇川九徐始祖徐亮,字懋忠,浙江衢州人(新安派敘倫堂),宋元豐七年甲子生(1072),弱冠由郡學領鄉薦,三舉登大觀己丑賈安榜進士,授迪公郎,轉任大理事評事,以高風亮節名聞於時,曾與權相抗衡,被譽為「直幹之臣」。在「靖康之變」中,徐亮避至宛陵(今宣州區),後徙居涇縣水南郭峰山下,晚年自號郭峰老人。後經八百八十餘年的繁衍生息,擴為涇川九徐望族。明清期間人文薈萃,其中較為顯耀者如徐榜、徐旭、徐豫成、徐茂如、徐述斎、徐開禧、徐屏如、徐夢舟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徐榜與「午朝門」的故事。

在石橋村東路口,沿溪通行大道上,建有一座通衢樓亭,門樓嵌磚雕「天塹守要」四字。門樓的建築規格不同一般,兩層飛簷翹角,仿皇宮午門式樣,門楣上鑲嵌有雕鏤雙龍盤珠。其中懸一豎匾,上書「御評(兩字橫排)天下文章當以徐榜為式」。硃底金字,巍巍壯觀。門樓鬥拱均為六爪式楹柱梲託。村民稱「午朝門」。這裡的「午朝門」當然不及北京的宏偉,但其結構形式基本相似,人們途徑此地,必須武將下馬,文官落轎。

相傳明朝萬曆年間,中村士子徐榜在進入廷試之前,萬曆皇帝看了徐榜的應試文章,愛其文詞優美,曾御批:「天下文章當以徐榜為式」,準備點他為狀元,特地把他的文章抽出,插入靴筒內準備回宮再欣賞一番。誰知當日回宮醉飲,次日登殿欽點時,竟把靴筒內的文章忘得一乾二淨,點了別人為狀元。當晚脫靴時,才發現徐榜的文章,皇帝懊惱,但已無法挽回。

徐榜中進士後,有一天在皇宮前觀賞午門,徘徊良久,萬曆皇帝便問徐榜有什麼縈思惦念。徐榜便跪拜奏稟:「臣有老母在堂。曾幾次對我說:涇縣距京城千裡迢迢,雲山阻隔,你到京城如果看到皇家的午門,要仔細觀看,回來向老母細細介說,以廣見聞。」皇帝聽了這番奏稟,便說:「這有何難,朕賜你回家建造一座午門就是了。」徐榜俯首謝恩。後來皇帝又賞賜了木柱4根,徐榜衣錦還鄉後,就建造了這座午朝門。

隨著徐氏的不斷壯大,中村境內已不能再容納下這麼多人口,遂向全縣其他地方發展,遷徙地依次擴展到:雲嶺南堡、北貢沙灣、黃村陷田、黃村承流、安吳大路、丁橋後山,茂林黎竹,南容高坦、濂長,銅山,厚岸烏城,包合齊甘,昌橋蘆塘,琴溪旵山等並向外地發展,從而形成了有名的「涇川九徐」望族;明清時徐氏名人有:徐時、徐冠、徐仁、徐瓉、徐浩、徐溶、徐淡、徐榜、徐仲柱、徐應第、徐賢、徐旭、徐廷、徐沫、徐如瑋、徐琥、徐良名、徐良鐵等。

據《郭峰王氏世譜》記載,郭峰王氏始祖昌三公於元世祖至元年間(1260-1294),由寨峰贅梅氏卜居郭峰平田,開基立業,繁衍生息,遂成郭峰王氏一望脈,明清時遞升為「涇川十三王」大族之一。其蟠居範圍為郭峰學屋、葫蘆墩、背屋、黃慄樹、黃金田、柳溪、社村、陰邊、三甲園、磕契裡、小坑、冰山、珠山、銀峰坎上、莊裡、聽上、菜花塘等地,其鼎盛年代為明嘉靖至清乾隆時期,「喜其間大家巨族繡錯接壤者良難指屈,而王之族尤於涇為著姓,蓋其蕃也」(徐開禧序語),「王氏散處如星羅棋布如竹苞松茂,無一處不煙火千萬人文蔚起焉」(洪乘軒序語)。明清兩朝拔取進士、貢生、舉人者數十人,載入縣誌名錄者有:王文華:明萬曆年間迪功郎丞浙江紹興府嵊縣事、王永達:明代潼川州知州、王永剛:明代義安縣主簿、王仁原:明代,經廉衞、王友賢:明代主桂林邑、王文詔:明代任圻幕府;載入涇川王氏「一本堂」名錄者有:昌三、玄二、進生、福生、德生、慶生、定夀、立夀、必龍、光喜、祖夀、爵林、晏原、金和、良佐、良渭、客芳、興溪、興龍、必松、光秀、浩隆等130餘人。

歷史上中村夏滸溪兩源至河口兩岸,曾建有數十座祠堂、敞廳、牌坊、寺廟,可惜,現在大多數已經毀圮,無可查考。其中知名的如:董家宗祠,徐氏宗祠敘倫堂、王氏昌三公祠、稜公祠,福生公祠、德生公祠、慶生公祠、歐家祠堂、梅氏祠堂、王氏敞廳、郭山庵、蘇嶺庵、社村關帝廟、梅村敞廳、觀音庵、大慧庵、華藏庵、清隱庵、關公殿、康勝庵、吉祥庵、法華庵、西峰庵、如松庵、清虛庵、銀峰庵、董姓三聯大牌坊、徐氏午朝門、徐氏登雲坊、徐氏憲轄十連坊、董氏科甲傳家坊、董氏文光坊、董氏尚義門、董氏雙官帶義坊、王氏擢桂坊、王氏祖孫進士坊、董氏師德堂、徐氏進士第、董氏進士第等;沿溪建有古石橋有:上菩橋、永樂橋、永慶橋、復興橋、半坑橋、雙溪橋、新橋、迎慶橋等。該地區人民尤其重視教育,明清兩代,外至蘭山嶺,內至梅村,曾建有私塾學堂如:赤麓書院、藍山書院、溪南書院、葵軒書院、玩易書屋、羅文書屋、柳溪講堂等,從這些古蹟史料可見人才輩出原由之一斑。

涇縣行政區劃唐代以前無據可考,僅知唐代曾劃18鄉,但鄉名佚。宋代,全縣建11鄉,鄉轄裡,全縣劃置261裡,中村為義下鄉轄17裡。元代記載缺失,或因或改,無考其祥。明代鄉仍因其舊。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鄉下設32都,轄117裡,中村更名為義上鄉。清代鄉、都、隅仍舊,惟改裡為圖,圖下設甲,每圖十甲,中村仍為義上鄉,轄田中、水南二都、五圖共50甲。

解放後,涇縣政府廢除都、圖、甲、裡制,將該區劃為雲嶺區中村鄉,一九六一年劃為雲嶺區中村公社,一九八四年改為中村鄉,二零一一年撤鄉併入雲嶺鎮,原中村鄉人口12350餘,分屬12個村(大隊)。

中村更是有名的紅色老區,早在紅軍時期就有革命活動,新四軍在皖南抗日戰爭時期,本地人民積極擁護新四軍,與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齊名的新四軍政治教導總隊便設立在中村沿河一帶的幾座祠堂裡。查史料:一隊(隊長林維先同志)駐秋陽徐氏祠堂;二隊(隊長袁大鵬同志)駐孫家祠堂;三隊(隊長樊道餘同志)駐水南歐陽祠堂;四隊(隊長蔡園同志)駐石埠橋敘倫堂(即徐氏宗祠);五隊(隊長黃永川同志)駐董村董家祠堂,董家宗祠是教導總隊的禮堂會場;這些祠堂的內外牆壁上都寫有諸多革命標語,可惜宗祠於上世紀70年代末遭拆毀,令人黯然神傷!

在解放後至文革結束時,夏滸溪水系均無明顯變化,只是兩岸古蹟文物損毀很多,許多祠堂、牌坊、會堂等因失於保護漸次被拆毀、湮滅;文革結束後,在公社的號召下,於大坑陰邊村上首建造了一座「梅村水庫」,近20年的時間裡,兩岸梯田間修建了不少水塘、堰壩,翻修了幾段水毀堤岸,那時的溪水是清澈的、鮮活的,蝦蟹魚鱉很多,婦人浣衣、小孩嬉水、大人網魚,一年三季中溪邊都充滿了歡笑。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郭峰、大坑與小坑大理石開採後,因石料加工,廢水對溪流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從郭峰以下,溪水皆成乳白色,加上塑料製品的大量使用,白色汙染尤為嚴重,一度讓人們對家鄉河充滿惋惜、失望、迷茫。但隨著近幾年國家加大對環境保護與治理力度的投入和美好鄉村建設,河道又慢慢恢復了生機,呈現出昔日的光彩,溪流漸清,魚蝦蟹鱉又日見增多起來。

夏滸溪自遠古以來就以她甘甜的乳汁哺育著該地區的萬千子民,讓他們安居樂業、修生養息、輸血潤膚、世代傳衍,實為中村人民的生命搖籃,是他們的母親河。願她在中村人民的自覺愛惜、悉心保護下,變得越來越清幽秀美、越來越絢麗多姿!

參考資料:1 、清.嘉慶《涇縣誌》2 、民國版《涇川徐氏宗譜》3 、民國版《郭峰王氏世譜》4 、網文《江左禮族:涇縣中村董氏》5 、施長青等著《涇縣民間故事》6 、網文《涇縣古村落之---雲嶺鎮中村董家》

(作者系皖南機電公司退休高級工程師、涇縣詩詞學會副會長)

製作:童達清

相關焦點

  • 洪亮吉與涇縣黃田朱氏的淵源
    葉彩霞 吳小元洪亮吉因編嘉慶《涇縣誌》而至涇縣,又因受朱珔之邀而至黃田。
  • 國際賽事在涇縣這裡舉行…
    12月20日上午,2020中國涇縣本次賽事活動由宣城市教體局、涇縣人民政府主辦,涇縣教體局、涇縣文旅局承辦。作為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的一片「沃土」,涇縣將從全新價值維度、體旅融合、體育+產業的角度出發,用精彩的賽事呈現涇縣的山水資源,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同時也期望將本項賽事IP,打造成為涇縣年度旅遊暨體壇盛事。提升城市品牌,賦能全域旅遊,助力鄉村振興,促進涇縣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
  • 舌尖上的涇縣 || 聽說涇縣人都吃過這5種美食?
    那些藏在我記憶深處的家鄉美味……【涇縣農家水豆腐】說起涇縣農家水豆腐,可是家喻戶曉的美食!這是涇縣人飯桌上常見的「好飯好菜」呢。這種散發著原汁原味豆香味兒的農家水豆腐,是我的最愛。我對豆腐有一種特殊的偏愛,那切出一塊塊細膩瑩潔、方方正正的豆腐塊,仿似白玉,讓我看上心底就湧起莫名的喜歡和溫潤。
  • 涇縣冰山的石頭屋(二)
    原始社會的建築是所有建築類型的根淺談中國的合院建築杭州宋街觀後感論石柱礎【涇縣傳統建築】——————涇縣冰山的石頭屋(一)舉世無雙的涇縣西陽萬年臺我愛涇縣涇縣桃花潭水東翟村的古代基礎設施——活水穿村章渡老街的啟示章渡老街的過去與現在涇縣茂林 ——一座人傑地靈的皖南古村舉世無雙的涇縣西陽萬年臺——————涇縣不同風格的傳統公共建築(一)涇縣不同風格的傳統公共建築(二)涇縣不同風格的傳統公共建築
  • 70年,涇縣!||1949-2019!宣城年代紀事(涇縣元素很多)
    4月24日,宣城、旌德和涇縣解放。4月25日,郎溪解放。4月26日,廣德解放。4月30日,績溪解放。至此,宣城全境解放。1949年5月13日,中共宣城地委正式成立。同日,宣城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1952年2月,巢湖、宣城兩專區合併為蕪湖專區。
  • 安徽涇縣:大會戰築夢大交通
    金秋時節,好消息在皖南山水間傳來:9月30日下午,宣城至涇縣高速公路項目開工現場推進會召開。 作為安徽省高速公路布局規劃宣城-甘棠-東至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宣涇高速公路建成後,將成為涇縣連接長三角地區的重要幹線,對於改善區域交通條件、加快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促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而重大的意義。
  • 涇縣進士吳焯生平述略
    ,字拙庵,涇縣茂林人。道光十七年(1837)舉人。道光三十年(1850)進士。鹹豐二年授翰林院編修,六年補授山東道監察御史,十年吏科掌印給事中,十一年順天鄉試同考官,同治二年(1863)湖北督糧道,湖南衡州府知府。[1]1869年《重修安徽通志》開局纂修任分修。著有《圓明餘憶》。
  • 中國涇縣國際山地自行車公開賽成功舉辦
    12月20日,2020中國.涇縣國際山地自行車公開賽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琴溪鎮旵山村成功舉辦,宣城市教體局局長劉國平、涇縣政協主席鄭光明、涇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永生,涇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張素蘭,安徽省自行車協會、涇縣教體局、涇縣縣委宣傳部、涇縣文旅局、涇縣信訪局、琴溪鎮、安徽綠寶集團及本次賽事的相關組委會成員單位負責人等出席開幕式
  • 涇縣:對標看齊 打造長三角一體化文旅度假區
    日前,2020年「詩畫涇川·棲息桃花潭」長三角一體化旅遊聯盟百家旅行商走進涇縣活動在桃花潭鎮成功舉辦,共計百餘家長三角地區旅行商參加。    近年來,涇縣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著力堅持「生態涇縣、綠色發展」主基調,以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為主線,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實現精準脫貧、持續富民、文旅強縣。
  • 涇縣愛心志願者協會2020年會
    ‖涇縣愛心志願者協會2020年會時光拉扯著四季的更迭,循環往復著又停留在冬天。一年的志願踐行也將慢慢沉澱,滌蕩出人生的底色。涇縣愛心志願者協會2020年會,今天如期在和合大酒店舉行。若回首,就會發現太多的艱辛與喜悅已消逝在過往,只剩下鮮明的感動裝飾著時間的長廊。冬天的純淨,是那樣的與眾不同,冬天的素雅,沒有絢麗的色彩,但,卻用樸素的姿態,演繹著別樣的繽紛,以不一樣的景色帶給人們與眾不同的冬日溫暖。
  • 「四個涇縣」,這邊風景獨好
    尹建生/攝近年來,涇縣大力實施「五大會戰」,在發展中不斷優化結構,在前進中不斷提高質量,朝著「活力涇縣、品質涇縣、魅力涇縣、幸福涇縣」的「四個涇縣」建設奮鬥目標砥礪奮進。美麗公路串聯一縣風景9 月16 日,交通運輸部公布2019 年度「十大最美農村路」名單,涇縣小嶺路成為安徽唯一入選的農村路。
  • 涇縣:為貧困家庭呵護希望
    【摘要】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涇縣始終秉承「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認真貫徹黨中央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的決策部署,打出資助「...
  • 涇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政協委員在行動
    ……    8月5日,在涇縣丁家橋鎮「委員之家」的會議室裡,姚忠華、張漢榮等縣政協委員圍繞「發揮委員企業優勢,助力脫貧攻堅」建言獻策。    住丁家橋鎮縣政協委員活動召集人、丁家橋鎮黨委副書記袁婕表示,住該鎮的縣政協委員,特別是委員企業具有強烈的責任擔當,不僅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議,同時也在用實際行動支持全鎮脫貧攻堅工作。
  • 【美食】涇縣「茂林十二碗」
    請點擊標題下面的藍字「涇縣新聞網」,成為您的「訂閱號」,涇縣「第一手」大小新聞就在您的手中
  • 涇縣人的辣椒渣,讓你的味蕾跳動起來
    辣椒渣,涇縣人都不會陌生!有的地方也叫作渣辣子!
  • 歡度六一,情滿校園——涇縣碧桂園走進黃村鎮中心小學
    恰逢六一兒童節,今天上午9點,涇縣碧桂園、涇彩、涇縣365傳媒相關領導和工作人員,走進涇縣黃村鎮中心小學,進行愛心捐贈公益活動,給孩子們帶來書包、文具等學習用品,並向孩子們表示節日的問候。涇縣團縣委副書記趙麗琦女士、黃村鎮副鎮長胡吳弘女士、黃村鎮關工委主任肖閒先生、黃村鎮婦聯主席黃東蘭女士等領導也蒞臨出席了本次捐贈活動。圖源:現場拍攝活動現場,涇縣碧桂園營銷經理倪暉先生表示:關愛青少年,就是關愛祖國的花朵。
  • 涇縣市場監督管理局「三聚焦」推動有機產品監管
    近年來,涇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充分發揮職能優勢,進一步加強有機認證市場監管,確保有機產品和綠色產品質量安全,以實際行動助力「生態涇縣 綠色發展」。一是聚焦地理優勢,推動特色產業發展。根據涇縣山高水清的地理特徵,在日常監管中積極引導茶葉、稻穀和石斛等農產品企業開展有機和綠色認證,依託龍頭企業、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激發特色農業合作社,全縣共獲得有機認證企業9家,成功建成全國有機農業示範基地。 二是聚焦質量安全,加強有機品牌建設。
  • 涇縣行記|漢家舊縣,江左名邦 山川清淑,秀甲江南
    涇縣桃花潭涇縣,有太多地方,都值得親自走過。桃花潭是涇縣的,查濟是涇縣的,宣紙是涇縣的,宣筆是涇縣的,而涇縣是宣城的;王稼祥是涇縣的,吳作人是涇縣的,《贈汪倫》是涇縣的,而涇縣是你我的。涇縣屬於每一個曾愛過這裡的人,屬於每一個願將他鄉作故鄉的人。
  • 涇縣:「非遺+旅遊」開創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近日,「中國丹寨非遺周」活動期間,發布了「全國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徵集宣傳活動」入選線路名單,其中由涇縣文旅局策劃、指導和推薦,安徽青檀研學旅行社實施並申報的「徽文化非遺研學之旅」旅遊線路,從全國163條線路脫穎而出,入選全國12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
  • 涇縣:「四帶一自」讓貧困群眾脫貧更穩定
    近年來,涇縣大力推進實施「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培育發展園區、龍頭企業、種養大戶、合作社等「四帶一自」優秀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張國新是丁家橋鎮後山村建設組村民,因為身體原因,2014年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