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先秦服飾及被鼓動的戰鬥熱忱

2020-12-12 澎湃新聞

最近一句來自《詩經》中的句子被頻頻引用。新聞報導各個省市馳援抗疫前線的防護物資時,在標題常寫及「豈曰無衣,與子同裳」;伊朗外長拉扎夫在自己的推特引用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並表示「無論何時何地,伊朗始終與中國站在一起」;最近的一批從日本捐贈過來的醫療物資上更以紅色字體的漢文標註:「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小林」漫畫

這句來自三千多年前的古話淺白且鏗鏘。「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來自於《詩經》中的《國風·秦風·無衣》(後簡稱《無衣》)一篇,全詩如下:「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不同於我們今天引用該詩時賦予它的「同仇敵愾,鼓舞士氣」的意義,《無衣》在歷史中一直都是《詩經》中爭議較大的一篇:主要分為「刺」與「美」兩大陣營。

「刺」君主好攻戰,還是「美」將士忘生輕死

最早的、被認為是闡發《詩經》每一篇作品具體所指的權威《毛詩序》認為:「《無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戰,亟用兵而不與民同欲焉。」註解《詩經》的三家權威——漢代毛亨的《毛詩故訓傳》(即《毛傳》)、漢代鄭玄的《毛詩箋》(即《鄭箋》)、唐代孔穎達所作的《五經正義》中對於《詩經》文本及前人註疏的註解的部分(即《孔疏》)中都延續了這種「諷諫」說。

如孔穎達例舉了《春秋》中秦晉兩國的幾次徵戰,認為秦康公好攻戰,故而百姓作詩「刺」其窮兵黷武。關於「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理解,《毛傳》認為:「上與百姓同欲,則百姓樂致其死。」鄭 《箋》申說:「此責康公之言也。君豈嘗曰「女無衣,我與女同袍」乎?言不與民同欲。」「及於王法於是興師之時,則曰:修治我之戈矛,與子百姓同往伐此怨耦之仇敵。不與百姓同欲,而唯同怨,故刺之。」將「豈曰」理解為是反問句,是百姓責問康公何曾說過這樣與百姓同心同德的話?只是到了徵戰的時候才說這樣的花言巧語。

《毛詩正義》註解《無衣》文本

「美」的陣營則要追溯到宋代大儒朱熹那裡,他在其所作的《詩集傳》中分析了秦人一貫風俗和在歷史中的形象:「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然本其初而論之,岐豐之地,文王用之以興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幾,而一變其俗至於如此,則已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氣矣。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質直,無鄭、衛驕惰淫靡之習。以善導之,則易以興起而篤於仁義;以猛驅之,則其強毅果敢之資,亦足以強兵力農而成富強之業山東諸國所及也。後世欲為定都立國之計者,誠不可不監乎此。」

朱熹認為秦人一向尚武力,且在歷史上秦國也是很勵精圖治的國家,將「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認為是樂於戰鬥的秦人「平居而相謂」,是軍中士兵的相互鼓勵,並被傳成歌謠鼓舞士氣。因為該詩迴環往復又具鼓動性,加之一些歷史時期將經學立場的《詩序》《鄭箋》認為是「腐儒陋說」,過分拘泥,這也讓朱熹的說法很有市場,近代學者如程俊英、餘冠英等都從此說。

除了挖掘文獻和分析語義,也有學者從先秦時期語言文法上分析,如郭晉稀在其《詩經蠡測》中提出,此詩存在著為避免上下文重複的「承上」「探下」省略,對比「王於興師」,應該是上句省略了「王未興師」,上句有「豈曰」,則在一句應是省略了「則曰」,補全了全文則為:「王未興師,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則曰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因而認為這是秦伯的巧言令色,於是又在「諷刺」之說上扳回一局。

研究《詩經》的著作汗牛充棟,一首詩的傳頌當然要弄清其本意,而其能生生不息並不斷延展,或許正在於後世根據彼時的語境對其新的認定和解讀,有時甚至是完全藉助表面意義的發揮和鼓動,所謂「詩無達詁」也正在此,詩不是闡釋的歷史,更是一種闡釋的現實。

「裳」「澤」:最初的所指

《無衣》在「詩三百」中脫穎而出當然還有更多原因,如從其中的「袍」「裳」「澤」可以一窺先秦時期的服飾,「衣裳」現在是所有服飾的總稱,而在詩經的時代,這些名詞最初的所指則與現在非常不同。

古代的衣服主要有兩個系統:一個是「上衣下裳」的形制,另一個是深衣長袍的形制,二者在歷史中千變萬化,衍生出各種名稱、形制的服裝,但總體不離這兩個系統。

裳,在《〈世說新語〉大辭典》中被解釋為:「裳,古人所穿下衣。其形制是前三幅、後四幅分別聯綴為各成單元的兩片,腰部由一條帶子聯結而成,穿著時系在腰間。」可見「裳」在早期其實是遮蔽下體的兩片衣襟,左右兩側有縫隙,可以掀開。所以在《國風·鄭風·褰裳》中有:「子惠思我,褰裳涉溱」的句子,「褰」在這裡意為「撩起」,這還是不太雅的,這也是鄭風被則為「鄭風淫」的原因。大約在漢代,「裳」才逐漸演變成現在的裙的形制:將兩片衣襟連為一體,無暴露之虞。

李匯群《湮沒的時尚:雲想衣裳》中談及,裳也並沒有完全因為裙的出現而退出歷史舞臺,如芾,也稱蔽膝、褘、韡、巨巾、大巾等,就是由裳衍變而來的一種服飾。《詩經》裡曾多次提到芾,如《小雅·斯幹》「朱芾斯黃,室家君王」,芾一般為長條狀,上窄下寬,底部為圓弧形,佩戴在革帶上,上端擋腹,下端垂膝,蔽膝之名,大概也由此而來。現存的東漢李冰石像身上所穿的就是蔽膝。

袍,西漢的字書《急就篇》解釋袍為:「長衣曰袍,下至足跗;短衣曰襦,自膝以上。」《辭源》註解袍為有夾層、中著綿絮的長衣。字書中「袍必有表」「袍,苞也。苞,內衣也」都點出袍最初是作為內衣穿用的。馬山楚墓出土多件戰國中期直裾袍,有絹、紗、羅、錦等各種衣著十餘件,多以絲綿充絮,右衽、交領、直裾。衣身、袖子及下擺等部位均平直。

馬王堆出土,直裾印花敷彩棉袍

澤,通「襗」,也是內衣,但是是更貼身的內衣。古代關於內衣的稱呼有很多,如澤、心衣、汗衣、褻衣、帕腹、寶襪、訶子、抹胸、主腰、肚兜等。「澤」名字的由來是因為「近身受汗垢之衣」。

由上,無論是最為內衣穿的「袍」「裳」還是貼身穿的「澤」,都是較為親密的,這也是《無衣》被認定是兵士之間相互鼓舞的一個例證,畢竟在禮制社會,以秦伯和兵士之間地位之懸殊怕是難有這樣掏心掏肺且毫無芥蒂的分享。

《詩經》中的古代服飾景觀

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的時代與社會景觀為題的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通過對彼時女子的儀容、服飾的素寫白描,也為後世研究物質文化史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如北京服裝學院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團隊在其集體撰寫的《粉黛綺羅: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中所梳理的,《詩經》中已經可以歸納出當時女子服飾品類的五大色系:青色系、紅色系、黃色系、黑色系和白色系。

青色系涉及的色名有藍、綠、青、綦、菼、蔥。《詩經·小雅·採綠》中有「終朝釆綠,不盈一匊。……終朝採藍,不盈一簷。」《詩經鄭風·出其東門》有「縞衣綦巾,聊樂我員」《詩經·王風·大車》中有「大車檻檻,毳衣如菼」。綠、藍、菼,都可指代綠色的植物,和該植物用作植物染料。

紅色系包括的色名有朱、赤、璊等。染紅色的染材有茹蘆,即茜草。《詩經·鄭風·東門之嬋》中有「東門之嬋,茹蘆在阪」描述的就是生在山坡上的茜草。《詩經》中多處提到赤色,如「三百赤芾」、「赤舄几几」、「赤芾金舄」、「赤芾在股」等。朱色為當時的流行色,並常與素色、綠色搭配使用。

黃色在《詩經》中也多有出現,如「充耳以黃乎而」、「載玄載黃」、「狐裘黃黃」。《說文》:「黃部,地之色也。」古代可染黃的植物染材有梔子、黃檗、槐米等。天玄地黃,是原始先民對大自然最早的認知,玄衣黃裳,是最嚴肅與隆重的服飾配色。

值得一提的是,《詩經》中也注重到顏色使用的象徵意義,如《詩經·邶風·綠衣》道出黃色被僭越的幽嘆:「綠兮衣兮,綠衣黃裡。心之憂矣,曷維其已。」朱熹的《詩集傳》中對《綠衣》一詩曾有言曰:「莊公惑於嬖妾,夫人莊姜賢而失位,故作此詩綠蒼勝黃之間色。黃,中央之土正色。間色賤而以為衣,正色貴而以為裡,言皆失

其所也。」可見,作為混合色的綠色不夠純粹,古人看來是一種較為低賤的顏色,而黃色是原色、純色,高貴的顏色,「綠衣黃裡」諷刺賤妾尊顯而正嫡幽微,同時也暗示了當時的服飾配色法則。

白色系在《詩經》中以「白」、「素」、「縞」、「雲」、「荼」字體現。素,《說文》解釋為「素,白致繒也」,即本色的未染的帛,就色彩而言,是白色的、無塗飾的色彩。「縞」、「雲」、「荼」,皆謂白色。出現在《詩經·鄭風·出其東門》一篇:「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出其闡,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縞衣茹蘆,聊可與娛。」黑色在《詩經》中以「玄」「緇」等名出現,《毛傳》:「玄,黑而有赤也。」《詩經·豳風·七月》有「載玄載黃」,即指將布料染黑又染黃。古代可以染黑的染材有橡鬥、皂鬥等。緇,《說文》:「緇,帛黑色也。」

此外,《詩經》中如《葛覃》《氓》《羔羊》《巷布》中的「葛之覃兮,施於中谷」「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氓之蚩蚩,抱布貿絲」「羔羊之皮,素絲五紽」等,都顯示出葛、麻、絲織物、裘皮等材料都在服飾中使用。

在服飾品類中,除了對於禮服、祭服的一些專用稱謂,用於對服飾稱謂之詞還有「衣」、「裳」、「服」、」縞衣」、「帨」等。而用於指代服裝各部位的術語中,「襮」、「衿」,指衣領,「袺」「裾」,指衣襟,「袂」與「祛」指袖子,其中袂為袖弧寬大的部分,祛指袖口收緊的部分。當然也有上述《無衣》中的「袍」「澤」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什麼意思?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出處及全文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前幾天,在日本醫藥NPO法人人心會、日本湖北總商會等四家機構聯合捐贈的醫療物資上,則印著中國《詩經·秦風·無衣》的兩句話:「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日本醫藥NPO法人人心會、日本湖北總商會等四家機構聯合捐贈的醫療物資 圖源:網絡)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你怎麼能說沒有衣服呢?
  •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最後一個裳字應該怎麼讀
    作者:納蘭春秋在這次疫情中,日本捐贈的物資上面寫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好多人將 裳 讀成了shang,其實應該怎麼讀,應該讀chang。這本是我中華文化第一部詩歌集《詩經》中的一句話:《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 日本捐贈武漢物資上寫「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是什麼意思?
    近日,日本捐贈武漢物資上寫的16個字古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得到了中國官方的高度評價。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說:我也看到了有關報導,非常感動。疫情一發生,日本政府就表示將全力協助中國抗擊疫情。
  • 《詩經·秦風·無衣》: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有召必回,戰時的同仇敵愾之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出自《詩經》,本是一首同仇敵愾、英武慷慨的軍隊誓詞。我們先來看看《詩經·秦風·無衣》的原文: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
  •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詩經》之《秦風.無衣》賞析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句話,透著一股子義薄雲天的感覺。也是因為這句話,喜歡上了這首《秦風.無衣》。秦風·無衣 [ 先秦 ] 佚名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 《大秦賦》中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何意?專家:多數人理解錯
    當然,作為一位詩詞迷,讓筆者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句多次出現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句詩秦軍普通士兵在唱,將軍們也在唱,就連秦昭襄王臨終時,也和兒孫們一起唱著,可見它在秦人心裡的地位。而且每當這詩被唱起時,不少觀眾也都覺得頗為感動,可見其魅力。其實這首詩入選中學課本已經多年了,大家也都是比較熟悉的。
  •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背後:中國留學生的點子,臨時起意列印粘貼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近日,來自日本各界捐贈物資上的古詩詞引發中國網友熱議,不少人點讚「日本友人的詩意」。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日本官方、民間、在日華人華僑等紛紛向中國伸出援手,捐款捐物。各方捐贈寄語各不相同,古詩詞並非「標配」。
  • 《大秦賦》唱的豈曰無衣是什麼歌 《秦風·無衣》完整版歌詞
    在《大秦賦》中昭襄王大喪,所有宗室還有大臣們一起唱「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的場景實在是太有儀式感了。那麼豈曰無衣是什麼歌呢?  《大秦賦》唱的豈曰無衣是什麼歌  這是一首激昂的戰歌,名字是《秦風·無衣》,劇中贏稷大喪,秦國君臣齊唱《無衣》送別一代君王,場面太有感染力了,忍不住流淚!
  •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當《詩經》走下神壇,原來這麼接地氣
    文/絮語天天在去年戰「疫」期間,曾發生過一件感人的事,在一批捐贈物資上,寫著8個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它的意思是:你怎麼能說沒有衣服呢?來,我們同穿一件。這簡簡單單的8個字,從一片加油打氣的話語中脫穎而出,迅速登上熱搜。那幾天,大家反覆念著這8個字,都情不自禁紅了眼眶。
  •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深圳大學生唱響抗疫戰歌,令人淚目……
    近日這張圖在網絡上刷屏了這是湖北收到的一批援助防疫物資外包裝貼紙上印著一行紅色大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兩千多年後的今天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戰各地醫護人員緊急馳援武漢各類防疫物資源源不斷寄到不正是這個時代「與子同裳」的溫暖見證嗎?
  • 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浙江聯通讓愛聯通
    全省各地市聯通分公司湧現了一批衝鋒在前,有擔當有作為的優秀員工,他們是聯通集體中最普通的一員,卻也是用實際行動踐行「守初心擔使命」的抗「疫」英雄……嘉興聯通 與馳援愛人並肩戰鬥的好妻子鄭嘯遐嘉興聯通員工鄭嘯遐的愛人是一名馳援武漢的白衣戰士,儘管家中尚有5歲的孩童和古稀老人需要夫妻一同照料,她果斷舍小家為大家,全力支持丈夫援助武漢,獨自扛起家庭重擔,與丈夫並肩戰鬥
  • 武漢解封第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並肩戰鬥,無論何時!
    英雄的武漢,英雄的武漢人民,英雄的中國人民,今天,我們一起吟誦《詩經》中的經典名篇——《國風·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這是一首高亢激昂的戰歌。面對敵人,士兵們團結一致、同仇敵愾,在戰場上不分你我,共命運、同進退。
  • 《大秦賦》裡反覆吟唱的「豈曰無衣」出自哪裡?都是什麼意思?
    大家好,我是」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小夜,今天和大家聊的主題是:《大秦賦》裡反覆吟唱的「豈曰無衣」出自哪裡?都是什麼意思?看過這部電視劇的朋友對其中 一個場景一定很熟悉,就是每次有重大儀式的時候,所有秦人都會唱「豈曰無衣」,秦國君臣在昭襄王大喪時、嬴政和軍民在嫪毐造反時……他們都唱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這樣的場景,實在是太有儀式感了!那他們唱的這首歌出自哪裡呢?
  • 大秦軍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正是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豪邁
    《大秦賦》中秦昭襄王生命的最後時刻,與兒子安國君、孫子嬴子楚一起唱起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聞者動容,出殯時全場齊唱更是讓人傷感又悲壯。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年初,「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句古老的詩歌,更是成為全國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最溫暖人心、最鼓舞鬥志的力量之一。一批來自日本的捐贈物資,寫著這樣的詩句鼓舞中國人民,伊朗外長也在推特上用這句詩聲援中國。各地救援物資、八方馳援人員奔赴湖北時,也常以這樣的詩句相互激勵。
  • 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互幫互助,共渡難關。
    詩經內容豐富,其中無衣就出自詩經國風.秦風中的其中一首。國風.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於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戈戟。於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於子偕行!注釋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中式長袍。)。王於興師(君王發兵作戰。)
  • 《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譯文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穿著那同樣的衣服。與你同穿那一樣的內衣。君王發兵,修整我那矛與戟,與你一起出發。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一樣的戰裙。君王發兵,修整甲冑與刀兵,與你一起前進!注釋袍:長袍,即今之鬥篷。王:此指秦君。一說指周天子。於:語助詞。興師:起兵。同仇:共同對敵。
  • 《大秦賦》裡吟唱的「豈曰無衣」,背後是一個感動七天七夜的故事
    劇中,秦國將士反覆吟唱過一首古老的歌謠,它就是著名的《豈曰無衣》。《豈曰無衣》出自《詩經·秦風》,是一首詩歌。在電視劇《大秦賦》中,反覆吟唱過幾次,特別是在一代雄主秦昭襄王嬴稷的葬禮上,有一個長達兩分鐘的鏡頭,全體秦人都在吟唱這首詩歌,場面十分震撼。在觀眾看來,《豈曰無衣》這首詩歌除了振奮人心外,稍許有些悲壯。
  •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黃花崗街來了一批好幫手!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背後的故事,秦國創業初期的悲壯時刻
    受這種國恨家仇和悲壯氛圍的感染,秦國最早的文學作品《詩經·秦風·無衣》也在此時誕生。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大意】 :誰說我們沒有衣服穿?我就與你共穿那長袍。
  • 2020高考作文:《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時代的召喚,你我共創
    君不見山巔眺望,峰巒疊嶂,天地廣袤,氣象萬千,神交雲霄,雖不得見,然,風傳信也,同天共地,息息相關。人人要相逢,時之命也!雖隔萬裡,乃皆以地球為家,共呼吸,同命運,有歌曰:你我心相連,同住地球村,同村共族,雖異姓,膚有別,實則家人也,唇亡齒寒,能苟活乎?況華夏文明之薰陶,仁人之師秉承儒,道,佛之精要,豈能袖手旁觀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