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侃大事件·壬寅宮變

2021-01-08 騰訊網

公元十六世紀中葉,明朝已經走過了將近兩百年的時間,自土木堡之變後,國家就開始走下坡路,孝宗皇帝拼了老命給爺爺英宗填坑,算是給大明回了波血,但他的兒子武宗有點不靠譜,使勁的折騰國家,結果也沒留下一兒半女,最後便宜了自己的侄子,也就是世宗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是道家學派的腦殘粉,不僅將道術作為自己的信仰,而且還應用到治理國家上。

既然迷戀道家術士,自然免不了長生成仙的套路,於是走上了前人煉製仙丹的老路。

大家都知道,仙丹這玩意原材料自然是怎麼噁心怎麼來,嘉靖皇帝的丹也不例外,這東西需要處女經血作為材料。

於是嘉靖發揮皇帝職能,瘋狂徵收小姑娘入宮當宮女,等到小姑娘們經期期間,就只能喝露水吃桑葉,美其名曰要保證原材料的純淨。

可能由於煉丹不順利吧,嘉靖皇帝就好像偏執狂的精神病患者似的,動不動就抽風暴怒,一生氣就鞭打宮女。

據史記載,嘉靖後宮的宮女有上千人,這麼大波人忍受著慘無人道的折磨,總有幾個受不了的,與其每天擔驚受怕,活的戰戰兢兢,不如豁出去,搞一波大的。

1542年10月21日夜,宮女中有個叫楊金英的,小姑娘膽子大,聯合了十幾個宮女,開始實施搞死皇帝的計劃。

當晚,嘉靖睡在端妃的宮中,一群宮女進入寢室,一擁而上,死死按住嘉靖皇帝,並且把繩子套在嘉靖的脖子上。

嘉靖瞬間被驚醒,想要喊救命,然後就被抹布堵住了嘴,他只好拼命的掙扎。

宮女們只好再打一個繩結,然而慌亂中打了個死結,結果就是勒不死皇帝。

宮女們沒有想到會出現這種意外情況,慌亂中沒了主意,個個拔下金釵首飾瘋狂亂刺。

嘉靖被數名宮女按住,毫無反抗之力,但宮女們慌亂之下,愣是怎麼都弄不死皇帝。

小姑娘畢竟年輕,有人見狀就害怕了,相信了封建迷信,覺得這皇帝是真龍天子,是殺不死的,於是也參與了行動的宮女張金蓮竟然怕的跑去皇后那邊自首。這個真的是降智了,謀害皇帝這種事,你去自個首,也還是饒不了你的,這種神坑的隊友,無語了。

皇后得知宮女們在謀害皇帝,這還了得,於是連忙帶人前去救皇帝。

楊金英們只好扔下皇帝不管,開始四盤散而逃,但這是皇宮,她們又怎麼跑得掉,不多久就全部被抓了起來,至此一場小人物們發動的驚天之舉功敗垂成。

嘉靖帝被嚇得半死,渾身都被扎的都是血,但卻沒有致命傷。

張金蓮事後還把自己的夥伴們一一出賣,十餘名宮女被凌遲處死,楊金英被誅九族,張金蓮自己也沒能倖免。

這事發生在嘉靖二十一年,而嘉靖皇帝當了足足四十五年皇帝,長時間服用丹藥,又經此事驚嚇,嘉靖竟然還活到了六十歲,這事吧還真沒地說理去。

儘管沒死成,嘉靖帝也著實丟了把臉,成為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宮女起義的背景板,真是自食惡果。

這個事發生後,嘉靖認為是道教保佑自己,於是更加迷戀道教,開始徹底放棄親攬朝政,專心修道,直接導致了嚴嵩專權的局面,明朝的朝政局勢開始極速下跌。

好了,各位朋友們,我們下期大事件再見。

相關焦點

  • 驚世駭俗的壬寅宮變
    發生於中國明代嘉靖年間的「壬寅宮變」絕對算的上駭人聽聞,空前絕後。一,宮女殺皇帝。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1542年11月17日)夜晚,嘉靖帝朱厚熜來到端妃曹氏的寢宮過夜。這一年正是農曆壬寅年,故此後世將此次宮女刺殺事件稱為「壬寅宮變」。二,謎團。壬寅宮變最終被定為一場妃子主使宮女進行的弒君案件。
  • 明朝壬寅宮變:十幾個宮女起義,差點把皇帝勒死
    然而無論那次起義,無論那次宮變都是需要勇武的男人作為基石的。簡而言之就是,無論起義還是宮變,都需要精兵強將。然而明朝嘉靖皇帝時,發生的一次宮變卻和歷史上諸多宮變不一樣,這次宮變或者說起義是十幾個弱女子發起的,而且參與者也只有這十幾個弱女子。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壬寅宮變。壬寅宮變因為發生在壬寅年,故而被史書這樣稱呼。壬寅宮變發生在嘉靖二十一年,即公元1542年。
  • 壬寅宮變:嘉靖朝政的轉折點,既體現嘉靖的專橫也對朝政產生影響
    而宮變之後,嘉靖前期相對清明的政局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腐敗的吏治,可見,"壬寅宮變"對嘉靖朝的朝政走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第一,壬寅宮變的過程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對於嘉靖帝來說是不尋常的一天。但是,最重要的是嘉靖帝於宮內外舉辦了更盛大的齋醮活動,而壬寅之變對於嘉靖朝政的影響逐漸顯露出來。1,壬寅宮變,開啟了嘉靖皇帝怠政的時期首先,壬寅宮變,開啟了嘉靖皇帝怠政不上朝視事的時期。
  • 揭秘「壬寅宮變」事件主角王寧嬪真相,她為何把曹端妃也陷為同謀
    壬寅宮變是嘉靖帝專橫暴躁,橫施淫威所造成的,對嘉靖朝政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壬寅宮變又稱宮女弒君,由宮女們意圖殺死明世宗嘉靖帝的一次事件。楊金英和她的姊妹們發動的「壬寅宮變」,是一次地地道道的抗暴行為,雖然史書上每提及此事就是「謀逆」、「弒君」,但是封建皇家豢養的史官們無論怎樣謾罵和攻擊,也掩蓋不了這樣一個事實。而這裡面主角之一王寧嬪,封號為寧嬪。,而寧嬪家世、何時入宮、因何被封為嬪皆不詳,但她不是嘉靖十年冊選的「九嬪」。有專家推測嘉靖帝自大婚後,身體虛弱,經常氣喘、咳嗽,直至嘉靖九年還沒有孩子。
  • 寧願被處死也要刺殺皇帝,明朝「壬寅宮變」始末
    明朝嘉靖年間發生的宮女刺殺皇帝事件,史稱壬寅宮變,說實話,這其實是一場很失敗的刺殺事件,由於這一年是壬寅年,後來就稱之為「壬寅宮變」了,這個案件又歸於「紅丸案」,是歷史上一起罕見的宮女起義。壬寅宮變始末宮人反叛,在等級森嚴的皇宮中,這也需要莫大的勇氣的。當時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為求長生不老藥,命方士煉丹。皇帝的愛好可以影響民間,也可以影響很多人的生活。
  • 明朝之壬寅宮變
    這一年,天幹地支紀年為壬寅年,因此稱「壬寅宮變」。這年農曆十一月的一個傍晚,嘉靖皇帝朱厚熜來到後宮曹端妃的住處翊坤宮就寢。當時,曹妃是嘉靖皇帝比較寵愛的妃子,但由於嘉靖帝性格怪異,也經常受到皇帝冷遇和虐待。
  • 壬寅宮變:16個少女的弒君計劃
    這就是明代宮闈一起著名的奇案——「壬寅宮變」。本期節目為您講述——壬寅宮變:16個少女的弒君計劃。「大禮議」事件明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朱厚熜剛剛15歲,他父親是明憲宗朱見深的第四子朱祐杬,當時已經去世。
  • 壬寅宮變,被道君皇帝煉丹逼反的奇葩宮女政變
    然而,歷史總是喜歡和後世觀史之人開玩笑,壬寅宮變恰恰就是政變界的一股「清流」,這是一次宮女為求活命走上造反道路的奇葩政變。之所以說這場政變奇葩,是因為事件參與的各方主人公、政變起因、演變過程都處處古怪,令人瞠目結舌吧,其留給世人也絕不止史書上那一言半語的影響。
  • 笑侃大事件·侯景之亂(上)
    好了,各位朋友們,我們下期大事件再見。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18名妃嬪宮女想殺皇帝,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事件——明朝壬寅宮變
    是的,這種事情估計整個中國歷史上只在大明朝有一次——妃嬪和宮女合謀,想殺皇帝,這便是發生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壬寅宮變」,當時十六名宮女和兩名妃嬪(存疑)意圖殺死明世宗嘉靖皇帝,但最終失敗了!這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葩事件, 咋回事呢?
  • 笑侃大事件·淝水之戰
    好了,各位朋友們,我們下期大事件再見。
  • 笑侃大事件·三國歸晉
    好了,各位朋友們,我們下期大事件再見。
  • 笑侃大事件·八王之亂(中)
    好了,各位朋友們,我們下期大事件再見。
  • 中國威力最大的核武器「鳳姐」,打到美國去殘害美國人【笑侃營銷】
    關注「笑侃營銷」(yx404040),笑侃營銷天下事,乾貨藏在笑談中,每天與你分享營銷的新觀念,創業的新方法,職業的新思路,熱點的新營銷解讀
  • 笑侃NBA第28期 林書豪重回休斯敦?
    以往是周三聽笑侃,今天周四,延遲一天。以上是標題黨,我看這事兒沒戲。第一,要想用好林書豪,必須讓他掌控球權。但在火箭,哈登掌控一切。無論你對哈登的防守和態度有多麼不滿,你都必須清楚,他是聯盟裡最出色的進攻創造者之一,而且他和火箭仍有多年合同。
  • 李小璐直播間一晚狂吸金7000萬,笑侃:好身材是睡出來的
    同時,李小璐還笑侃自己的好身材是睡出來的,也是令粉絲們驚訝不已。不過網友們都指出,李小璐的這一波調侃應該是提醒女孩子們一定要對自己好,多多休息。李小璐這一波宣傳做的也是相當不錯,可以說「戰功」顯赫。因為這一次李小璐直播間賣貨狂吸金7000萬,讓不少粉絲們都驚呼李小璐的號召力果然是不減當年,看來這也是要進軍「賣貨達人」的行列。
  • 小薰被導演笑侃媽媽味 張書偉挨40個巴掌臉頰瘀青
    導演笑侃:「你們看不到嗎?」小薰立刻反擊「什麼意思!」笑翻全場。一旁曾去探班的張書偉表示:「覺得小薰的表演比想像中內斂。」對於片中臺詞少,小薰笑說:「導演喜歡我不說話,是對我口條有意見吧。」而小薰也分享她曾在臺北的租屋經驗,當時可能是因為水土不服,她在一個月內發高燒三到四次,甚至眼白變紅,讓主持人瑪麗驚嚇直呼:「這應該是中邪吧!」
  • 小丑參加《暴走大事件》版變形計,換個環境真的能讓小丑變好嗎?
    而在近日,《暴走大事件》製作了一期以電影《小丑》為故事背景的新春特輯,片中用《變形記》互換的方式,將小丑從哥譚換來深圳,讓他體驗到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懷,最終變回了好人,重回哥譚。根據電影《小丑》中的故事,亞瑟是因為受盡人性的摧殘,所以才走上了小丑的道路,而《暴走大事件》中的小丑變形計則是讓小丑更換環境,讓好人用人性溫暖小丑,讓他變回好人。這個方法對於普通罪犯來說確實可以,但是對於小丑這種超級罪犯來說根本行不通。
  • 聽說過「壬寅宮變」嗎?十幾個少女,差點就要了皇帝老兒的命
    此次事件,史稱「壬寅宮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