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 黃悅勤
以前說起「精神疾病」,大部分人還覺得這是很神秘、陌生的概念,和自己沒什麼關係。
直到很多人發現家人、同事、朋友或自己有了精神問題,才意識到「抑鬱」「焦慮」等精神障礙離我們那麼近,且似乎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據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黃悅勤介紹,2012~2014年進行的一項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的研究,發現:
我國12月患病率:心境障礙為4.06%(其中抑鬱障礙為3.59%),焦慮障礙為4.98%,高於我國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調查結果。
黃悅勤表示,目前國人抑鬱、焦慮等精神疾病的患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其原因:
一方面,是老百姓對精神心理疾病的認識有所提升,發現問題不再憋著、忍著,懂得就醫尋求幫助,以及專業人員識別能力提升,使得疾病識別率增加了。
另一方面,社會的發展帶來生活方式的普遍改變,以前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在不少都市白領起早貪黑,生物節律被打亂,對情緒、精神影響極大。
第三,由於生活壓力過大,負面情緒堆積難以宣洩,都促使抑鬱焦慮等精神心理問題頻發。
第四,除了社會因素,精神疾病的發病與遺傳密切相關,有精神心理疾病家族史的人,其「易感性」(患病風險)更高;
第五,消極的人格特徵也與發病有關,總的來說,「孤僻內向、敏感多疑」的人更容易「染上」精神疾病;
第六,而生活中遇到的重大事件,如喪偶、離婚、嚴重軀體疾病、家庭成員患重病等可能會成為發病的導火索。
儘管聽起來可怕,但和很多軀體疾病一樣,精神心理疾病可防、可治。
黃悅勤建議,有家族史的人要注意觀察,積極預防,對於一些發病的早期表現,如失眠、悶悶不樂、喪失興趣,要予以關注,一旦發現蛛絲馬跡,及時到專業機構就診,越早幹預預後越好。
自然光照,對調節情緒有一定作用。
不妨在早上10點前出門活動鍛煉,此時陽光中的藍光有利於調節生物節律,規律健康的生物鐘有益於情緒改善。
對於已經患病的人,消除「病恥感」很重要,不要因為自己有精神心理問題而感到「丟人」,務必積極向「明醫」求助,在醫生指導下足量足療程規範治療,治癒的可能性很大。(記者 歐陽雲霜)
南懷瑾先生預言——21世紀是精神心理疾病爆發的世紀
南懷瑾先生從歷史的角度來觀察、判斷人類社會的趨勢,他說:
19世紀,對人類最大的威脅是「肺癆病」(肺結核),曾導致人類大面積死亡;
20世紀下半葉,對人類最大的威脅是「癌症」當時人們談癌色變;
21世紀,對人類最大的威脅是「精神病」(精神心理疾病),比原子彈、氫彈還厲害!
南懷瑾先生是一位謹言慎行的謙謙君子,他說話一向穩重、中肯,他的許多「神預言」也屢屢應驗。
21世紀跨進十八年來,他這個關於「精神病」的預言早已經應驗了:
(1)精神病院裡人滿為患,而且多是年輕人;
(2)情緒失控、歇斯底裡、極端言行的人越來越多;
(3)自己承認「我心理有問題」的人越來越多。
著名健康教育家、精神心理疾病救援專家鄭播德老師指出,自閉症、老年痴呆症、網癮、遊戲癮、毒癮、賭癮、酒癮等問題,其實都應該歸在「精神心理疾病」範疇之內,不該掩耳盜鈴了。
鄭播德老師說,上述問題的大面積暴發,都是「時代的產物」,有著其必然規律。我們老祖宗的大智慧,其實早就預見到了今天的亂象,所以早就給出了「根本康復辦法」,徹底破解了精神心理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根本康復辦法,不需要針灸、藥物、拍打等,只需要患者及其家屬跟隨老師「練習」,即可日漸減輕,直至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