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六院專家:焦慮、抑鬱、精神病的人越來越多了!

2021-01-08 騰訊網

受訪專家: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 黃悅勤

以前說起「精神疾病」,大部分人還覺得這是很神秘、陌生的概念,和自己沒什麼關係。

直到很多人發現家人、同事、朋友或自己有了精神問題,才意識到「抑鬱」「焦慮」等精神障礙離我們那麼近,且似乎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據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黃悅勤介紹,2012~2014年進行的一項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的研究,發現:

我國12月患病率:心境障礙為4.06%(其中抑鬱障礙為3.59%),焦慮障礙為4.98%,高於我國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調查結果。

黃悅勤表示,目前國人抑鬱、焦慮等精神疾病的患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其原因:

一方面,是老百姓對精神心理疾病的認識有所提升,發現問題不再憋著、忍著,懂得就醫尋求幫助,以及專業人員識別能力提升,使得疾病識別率增加了。

另一方面,社會的發展帶來生活方式的普遍改變,以前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在不少都市白領起早貪黑,生物節律被打亂,對情緒、精神影響極大。

第三,由於生活壓力過大,負面情緒堆積難以宣洩,都促使抑鬱焦慮等精神心理問題頻發

第四,除了社會因素,精神疾病的發病與遺傳密切相關,有精神心理疾病家族史的人,其「易感性」(患病風險)更高

第五,消極的人格特徵也與發病有關,總的來說,「孤僻內向、敏感多疑」的人更容易「染上」精神疾病

第六,而生活中遇到的重大事件,如喪偶、離婚、嚴重軀體疾病、家庭成員患重病等可能會成為發病的導火索

儘管聽起來可怕,但和很多軀體疾病一樣,精神心理疾病可防、可治。

黃悅勤建議,有家族史的人要注意觀察,積極預防,對於一些發病的早期表現,如失眠、悶悶不樂、喪失興趣,要予以關注,一旦發現蛛絲馬跡,及時到專業機構就診,越早幹預預後越好。

自然光照,對調節情緒有一定作用。

不妨在早上10點前出門活動鍛,此時陽光中的藍光有利於調節生物節律,規律健康的生物鐘有益於情緒改善

對於已經患病的人,消除「病恥感」很重要,不要因為自己有精神心理問題而感到「丟人」,務必積極向「明醫」求助,在醫生指導下足量足療程規範治療,治癒的可能性很大。(記者 歐陽雲霜)

南懷瑾先生預言——21世紀是精神心理疾病爆發的世紀

南懷瑾先生從歷史的角度來觀察、判斷人類社會的趨勢,他說:

19世紀,對人類最大的威脅是「肺癆病」(肺結核),曾導致人類大面積死亡;

20世紀下半葉,對人類最大的威脅是「癌症」當時人們談癌色變;

21世紀,對人類最大的威脅是「精神病」(精神心理疾病),比原子彈、氫彈還厲害!

南懷瑾先生是一位謹言慎行的謙謙君子,他說話一向穩重、中肯,他的許多「神預言」也屢屢應驗。

21世紀跨進十八年來,他這個關於「精神病」的預言早已經應驗了:

(1)精神病院裡人滿為患,而且多是年輕人;

(2)情緒失控、歇斯底裡、極端言行的人越來越多;

(3)自己承認「我心理有問題」的人越來越多。

著名健康教育家、精神心理疾病救援專家鄭播德老師指出,自閉症、老年痴呆症、網癮、遊戲癮、毒癮、賭癮、酒癮等問題,其實都應該歸在「精神心理疾病」範疇之內,不該掩耳盜鈴了。

鄭播德老師說,上述問題的大面積暴發,都是「時代的產物」,有著其必然規律。我們老祖宗的大智慧,其實早就預見到了今天的亂象,所以早就給出了「根本康復辦法」,徹底破解了精神心理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根本康復辦法,不需要針灸、藥物、拍打等,只需要患者及其家屬跟隨老師「練習」,即可日漸減輕,直至康復

相關焦點

  • 北大六院專家邱宇甲來煙臺市心理康復醫院開展教學工作
    近日,《走出隱秘的角落》青少年心理健康講座在煙臺市心理康復醫院精彩開講,來自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的心理專家邱宇甲為我們揭開了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神秘面紗」。講座中,邱宇甲主任表示,成人心理問題大多源於青少年時期,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的診斷年齡不斷降低,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守護孩子們的心靈「淨土」已刻不容緩。
  • 北大六院專家邱宇甲前往心理康復醫院開展教學工作
    近日,《走出隱秘的角落》青少年心理健康講座在煙臺市心理康復醫院精彩開講,來自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的心理專家邱宇甲為我們揭開了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神秘面紗」。  講座中,邱宇甲表示,成人心理問題大多源於青少年時期,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的診斷年齡不斷降低,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守護孩子們的心靈「淨土」已刻不容緩。
  • 北大六院專家林凱來煙臺市心理康復醫院開展教學工作
    林凱主任作為本年度首位來院的北六專家,其在精神檢查、疑難病例分析領域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此次,他攜前沿的精神病學知識和專業的診療技術而來,讓心康的醫務人員學思學用,收穫「乾貨」滿滿。深入臨床一線開展教學督導查房,是林凱主任此行的重要內容之一。
  • 北大六院專家參加中國-澳大利亞心理危機幹預專家會
    4月17日,應澳大利亞國家心理危機幹預中心邀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研究專家組專家、國家精神衛生項目辦公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教授,北大六院副院長孫洪強教授,國家衛生健康委心理救援專家馬弘主任醫師、石川副教授,北大六院黨院辦副主任孫思偉等就新冠肺炎期間精神衛生相關問題通過視頻連線同對方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
  • 北大六院召開社會監督員座談會
    為加強社會監督,提高責任意識,從而進一步推進醫院發展,2014年3月25日下午,北大六院在行政一樓會議室組織召開社會監督員座談會,會議由北大六院黨委書記王向群主持。北大六院院長陸林,副院長董問天、郭延慶,副書記劉靖,院長助理原巖波,黨院辦主任張霞參加會議。北大六院自去年8月份起,聘用7位來自社會各界的人士為監督員,聘期三年。
  • 北大六院心理科專家要來市立三院坐診 時間為11月30日,患者可提前...
    11月30日,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心理科專家董問天教授將來威海市立第三醫院坐診。為確保能夠為更多患者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要求預約患者至少提前5天到威海市立第三醫院精神心理門診接受預診。經過預診後,符合專家診療範圍的患者,將另行通知來院的具體時間。
  • 北大六院專家:兒童孤獨症比例增高 應早診斷、早幹預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科候診室裡,人聲嘈雜、熙熙攘攘,與一般的醫院並無二致,但醫院門口的另一塊牌子——「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似乎讓人感到了在這裡就醫孩子的異樣。作為北京市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副會長、兒童孤獨症研究和臨床領域的知名專家,北大六院的兒科主任劉靖大夫,成為了許多孤獨症患兒家長慕名前來求診的對象。
  • 北醫六院為「抗疫」醫務人員開通心理援助服務
    2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衛健委、人社部、財政部《關於改善一線醫務人員身心健康若干措施》的通知,指出保護關愛醫護人員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保障。2月11日,央視《新聞聯播》也對此進行了專題報導。
  • 北大六院專家參加中國-澳大利亞新冠肺炎疫情下心理危機幹預專家會
    4月17日,應澳大利亞國家心理危機幹預中心邀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研究專家組專家、國家精神衛生項目辦公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教授,北大六院副院長孫洪強教授,國家衛生健康委心理救援專家馬弘主任醫師、石川副教授,北大六院黨院辦副主任孫思偉等就新冠肺炎期間精神衛生相關問題通過視頻連線同對方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
  • 抑鬱和焦慮有什麼區別?又抑鬱、又焦慮該怎麼辦?
    我老婆自從懷孕以後,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總是覺得很慌張,一會心情大好一會又極度的沉悶,有時候像吃了興奮劑一樣,有時候又很安靜,整個人的情緒變幻無常,朋友說可能是患了焦慮症,可我看著像抑鬱症,請問她到底是焦慮還是抑鬱呢?
  • 兒童精神衛生專家和教師一起教你如何做父母
    1月12日,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以下簡稱「北大六院」)一間小會議室的「基於學校和家庭的兒童身心健康促進」醫教融合項目研討會現場,鄭丹娜和現場的兒童精神衛生專家、教育工作者們分享了自己的一些體會。實際上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很多時候不是學習上的焦慮,而是成長和人際溝通的問題,也就是孩子的社會化出現了問題。鄭丹娜的分享引起了現場眾多專家的共鳴。這些專家多年與兒童打交道,尤其是兒童精神衛生專家,對於我國青少年兒童精神心理的健康狀況及其原因,有著更為深刻的認知。
  • 認知行為矯正療法,解決焦慮、抑鬱、失眠、社恐等心理障礙
    您是否時常感到焦慮不安、情緒不寧、抑鬱或者是失眠,更不喜歡出去社交?是否在職場上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幹些什麼?是否經常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行?鄭州市精神病防治醫院提醒您:如果您有上述的單一症狀,您可能存在一些輕微的心理障礙;如果您有上述的多個症狀,您可能存在心理障礙問題。
  • 正念和冥想可能會加重你的抑鬱焦慮情緒:8%的人會經歷負面效果
    根據對現有證據的整理分析,大約每12個嘗試冥想的人中,就會有1個人產生並不想要的負面效果,這些通常都是抑鬱或者焦慮情緒的惡化,有極少數人甚至會通過冥想而首次出現抑鬱或者焦慮的情況。英國考文垂大學的米格爾·法裡亞斯(Miguel Farias)是這項工作的研究人員之一,他說:「對大多數人來說,正念冥想是非常好的舒緩壓力、對抗焦慮抑鬱的手段。但毫無疑問,它似乎有些被誇大了」冥想有很多種類型,但其中最流行的一種是正念,即引導人們關注當下的時刻,關注自己的思想、感受。
  • 北大六院陸林參加世衛組織專家討論會 分享中國抗疫經驗及研究進展
    陸林參加社會科學工作組的網絡討論會4月1日晚,陸林作為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全球研究路線圖」的中國專家應邀參加了社會科學工作組的網絡討論會。會上,來自牛津大學、哈佛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世界多所高校及研究機構的20多位專家分別介紹了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包括新冠肺炎對社區和公眾的影響、各國衛生系統針對此次疫情的響應、最佳臨床實踐的開發和推廣、輿情監測及公眾風險感知預測、科研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等。
  • 為什麼抑鬱症越來越年輕化、是抑鬱還是假矯情?
    首先抑鬱症從醫學上講是一種心境障礙,這種心境障礙以顯著的、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表現,而且這種心境低落跟患者的顯示不相符,臨床上可表現為悶悶不樂,嚴重時悲痛欲絕、木僵等,甚至有自殺傾向,有些病人還伴有焦慮、激越、運動性不安等,甚至可能出現精神病症狀,如幻覺、妄想等,抑鬱症的發病率很高
  • 焦慮症會變成精神病嗎?
    大醫課堂 焦慮是一種病 焦慮症是最常見的精神心理疾病,會影響工作、學習與生活,焦慮讓的我們內心無法平靜。估計全世界每年有幾億人得焦慮症!此病雖然常見,卻只有6%的焦慮症患者會到醫院就診。
  • 北大六院兒童病房
    本期《尋醫》記者走進北大六院兒童病房,在這裡,記者見證了溫馨的病房環境和醫護人員專業的護理素養。  【權威檔案】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病房  成立於1992年,是全國最早收治各種精神及心理障礙兒童少年的專科病房之一,是該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現設床位40張,年收治患兒400人左右。
  • 打贏疫情防控心理戰——北大六院馬弘完成援鄂心理危機幹預工作
    作為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委派的支援武漢市心理疏導專家,她協助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涉疫大數據和流行病學調查組心理專班(簡稱:武漢市心理專班)建設武漢市心理應急體系「三專網」,配齊配足心理疏導服務隊伍,分級分類提供心理疏導服務,積極開展心理健康宣傳,形成以社區為基礎的災後心理重建。
  • 為何抑鬱後焦慮也接踵而至,在於頭腦思維使然,學會給頭腦急剎車
    當你抑鬱了你也可能焦慮當你焦慮也會抑鬱,所以沒有必要區分二者當抑鬱症會與焦慮症合併發時,焦慮症會同時出現抑鬱症的表現,而抑鬱症同樣存在焦慮症的表現。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二者處於社會環境當中,都會按社會標準來評估自己的問題,當自己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焦慮症患者會開始因為問題長時間無法處理,並由問題帶來很大的影響後陷入抑鬱。
  • 抑鬱:不全是大腦的問題
    你是否曾經因為下列的症狀被診斷為抑鬱: 幾乎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情緒低沉 對活動的興趣明顯減少對精神病領域的人來說,身體是身體,大腦是大腦;它們是兩個分離的,互不相關的個體。這種分離阻止了醫生和精神病領域專家發現抑鬱的真正原因。因此,醫生們在黑暗中做出治療決定,開具一個又一個的藥品,希望其中一個,或者幾個的聯合作用可以對病症起效。大部分醫生依賴於他們的個人偏好。一些醫生偏好傳統的藥品,如舍曲林和氟西汀,同時另外一些醫生則偏好新產品,如欣百達和瑞美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