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在喜馬拉雅平臺搜《鴞胖說千字文》,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搶先收聽~鴞胖微信:malei92126 ,歡迎做客)
聽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聽《鴞胖說千字文》,我是鴞胖。如果你們對文史知識感興趣,可以加我個人微信號:小寫字母malei92126。再說一遍:小寫字母malei92126。如果您覺得我講的還不錯,歡迎您訂閱、關注一下我。您點開鴞胖文史的圖標,就能完成關注我的工作啦。
咱們閒言少敘,說一說本期內容。上一期鴞胖給您講了什麼叫都城,也跟您聊了聊京觀,是一種很血腥的場面,如果沒有印象的聽眾朋友,可以返回上一期再溫習一下。今天鴞胖接著給您往下講,講講「背邙面洛,浮渭據涇」。周興嗣提到了四處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分別是邙山、洛水、渭水和涇河。如果結合上一講的《都邑華夏,東西二京》來看,其實還是說的兩個重要的都城,洛陽和長安。背邙面洛,是說洛陽背靠北邙山,面臨洛水;浮渭據涇,是指長安左橫渭水,右據涇河。這都是關於都城選址的,所以鴞胖這一期就和您聊聊,有關於古代城市選址的學問——風水學。
在此之前,鴞胖想先和您聊一下地名中的陰陽。咱們其實看到許多城市都帶有「陰陽」二字,帶「陽」的,比如咱們這一講說的洛陽,比如秦朝的都城鹹陽等等,帶「陰」的,比如西漢開國功臣韓信的封地淮陰,《蘭亭集序》出品的地方會稽山陰等等。那地名中的陰、陽二字,是依據什麼叫起的呢?這是和這個城市所在的大山、大河有關。古語有云:「山南水北謂之陽。」就是說,山的南面,水的背面,是陽面。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和咱們處於北半球有關係。咱們先來說山南。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在北回歸線以北,太陽活動範圍不會超過北回歸線,所以山的南面始終被太陽照射,山的北面多照不到,自然山的南面就是陽面了。再說說水北。其實和山南的原理一樣,只不過不同的是,山是凸起的,河水是下凹的,所以太陽照射的時候,水的北面獲得的陽光更多,就稱為陽面,而南面因為被河岸遮擋的緣故,所以處於陰面。如果您腦海中沒有印象,也沒關係,我會在文字稿中,貼上示意圖。
山南水北為陽示意圖
其實太陽不僅直接影響了城市的命名,還可能間接影響了古人的尊卑觀念。《易經》當中就有:「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就是說聖賢君主坐北朝南,面向陽光治理天下。在古人眼中,面南背北的規格為最高。面向南方的人稱君,面向北方的人稱臣,所以咱們會看到一些電視劇中,遠離京城的臣子向北而拜的場景,就是忠君的一種表現。這種形式,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而在西周時期,這種形式更加完善,並形成一種制度,寫入《周禮》一書。
書中是這樣寫的:「正朝儀之位,辨其貴賤之等。王南向,三公北面東上。」這其實是糾察百官的司士的職責之一。這就是說要歸正地位,辨明貴賤。周王面向南稱王,三公面向北,從東邊走覲見周王。西周初期,有人質疑周公旦會在武王死後篡奪年幼的成王的地位。周公旦攝政、成王聽政的時候,據說他確實是坐在天子的位置南面群臣。但他還政給成王之後,繼續北面侍君,表示自己的臣子身份。所以說周公有二心,確實有待商討。
說完了面南背北的事情,咱們就該聊聊開篇說的選址的問題了。如何選址,就涉及到中國獨有的一門學問,叫做風水學。您不要以為風水就是封建迷信,其實風水中包含了天文、地理、哲學、美學等諸多方面,是古人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一種體現。如果追溯有關風水學源頭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商周之際有關「卜宅」、「卜地」的記載。最為典型的,就屬於周公佔卜,並在洛陽建都了。《尚書》:「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大意是說,周公佔卜的結果發現,澗水的東邊,瀍水的西邊,地理位置最好。這裡的澗水,是指現在河南西北部的澗河一帶,瀍水是出自河南穀城縣的一條河流。其實通過佔卜的情況您可以看出來,洛陽這個地方是水源充沛的地方。
洛陽地形圖
經過千年的發展,古人選址建城,也有自己的一套標準。西漢晁錯在漢文帝提出移民策略的時候,曾這樣說道:「相其陰陽之和,嘗其水泉之味,審其土地之宜,觀其草土之饒,然後營邑立城。」就是說古人會考察選址周圍的山川形勢,土地堅實程度,水質潔淨程度,這些標準其實還是直指一個方向,就是是否適宜農業發展。
風水學最開始和地理有關,所以也稱為相地之術。後來,相地之術的範圍有所拓展,拓展到對天地自然的觀察和理解,這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堪輿」。堪,就是左邊一個提土旁,右邊一個甚至的甚,輿,就是輿論的輿。堪輿一詞,最早見於《史記》,裡面提到了堪輿家,說明當時,已經有專職人員從事此事了。許慎在為《淮南子》作注的時候,就說:「堪,天道也。輿,地道也。」所以堪輿,就是天地的總稱。
因為堪輿術在秦漢以前歸於術數一類,而當時的人們用青囊袋盛裝術數之書,所以之後堪輿術也被稱為青囊術。到後來,堪輿術就演化成了現在咱們經常聽說的,比較接地氣的名字,那就是風水。最早對風水進行定義的,首推郭璞。他在《葬書》一書中,這樣寫道:「氣乘風則散,界水而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大意是說氣會乘風消散,但如果用水阻隔就能讓它停止。古人聚攏氣讓它不消散,讓它在規定的界限中流動,這就是風水。
其實在郭璞《葬書》,以及在郭璞之前的三國時期管輅的《管氏地理指蒙》等書中,對於風水學的理論框架進行了構建,確立了風與水之間的關係,提出風水的五大基本要素,就是龍、砂、水、穴,向,圍繞這五大要素,生發出五個方面,就是尋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
郭璞
所謂尋龍,就是觀察山的形勢。龍,就是指山脈。山脈形勢有好有壞,尋龍,就是找到最好,最能聚氣的山脈。咱們熟知的成語來龍去脈,其實就是跟尋龍有關係。
所謂察砂,是龍的餘氣,就是主要山脈周圍的小山。這些小山在風水中被稱為砂,就是砂鍋的砂。砂在風水學中是護衛的作用,保護龍脈更加聚氣。
觀水,就不必說了,就是看水的形勢。觀水在風水學中地位非常重,有的時候,在地形複雜或者平原地區,水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山。
所謂點穴,就是要找到山脈中生氣凝聚的地方,讓生氣勃發。所以點穴貴在精準,固有「三年尋龍,十年點穴」之稱。
最後一步,就是立向。立向,就是確定朝向。不同的朝向,山水展現出來的形態和格局是不同的。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就是這個道理。
在西方人眼中,風水理論,被視為「宇宙生態學」。因為它講求藏風納水,恪守天人合一、陰陽平衡、五行生剋三大的原則。這其中反應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世界觀,不僅是古人追求的理念,更是現代和未來人類所追求的目標。所以風水學,其實就是中國古人哲學觀念的一種折射。
好,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歡迎您的收聽,也希望您能幫忙轉發、分享一下,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 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