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
論及佛教在中國受到空前之高的待遇,繞不開南朝,而其中又以南梁為甚。南梁開國君主蕭衍,篤信佛法皈依三寶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那個時候,江南塔寺遍地開花,僅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塔寺就逾五百座,每一座都窮極宏麗。而雞鳴寺、棲霞寺更是成為帝都絕對的地標。因為崇尚佛法,蕭衍又被冠以「菩薩皇帝」的稱號。
蕭衍曾經四次捨身同泰寺,脫下龍袍,換上僧衣當和尚。事後皆是南梁大臣合夥湊錢,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四次贖金累計整整四億錢!蕭衍的「行為藝術」到位了,同泰寺賺大了,雙贏!只是苦了大臣們。其實,蕭衍不僅坑大臣,也坑和尚。以前漢傳佛教並沒有規定和尚不能喝酒吃肉,蕭衍頒布《斷酒肉文》,禁止僧眾吃肉,開啟了漢傳佛教素食的傳統。對那些敢於飲酒食肉的僧侶,他以世俗的刑法治罪。蕭衍這一大招影響了後世佛教上千年。此外,和尚頭上留戒疤的傳統亦是始於蕭衍的傑作。
蕭衍奉佛,狠起來連自己都不放過。其晚年經常日食一餐,過午不食,所食也只是豆羹、粗飯而已,以身作則吃素食。而且,蕭衍信佛以後,斷絕了女色,四十年無幸後宮,可憐佳麗三千,日日以淚洗面。蕭衍作為一位文武雙全、智商相當之高的皇帝,他其實是想搞政教合一,以佛治國。但這是行不通的。蕭衍的結局並不好,侯景之亂爆發後,蕭衍成了徒有皇位的傀儡,最終憂憤而死(一說是活活餓死)。當時南梁的寺廟皆以蕭衍為護法神,可這位「護法神」信了40年佛,還是落得悲慘結局。
佛教信輪迴,死去的蕭衍在六道中會輪迴到哪呢?無人知曉。但有關蕭衍前三世的輪迴故事卻很有趣,傳說蕭衍原來是條蚯蚓。
東晉時,濟南泰安的興國寺(今千佛寺的前身)裡,大通禪師關房前天井裡牆角邊上,有一條有靈性的白頸蚯蚓。禪師日日只誦《法華經》,誦經三載,蚯蚓也聽經三載。這條蚯蚓後來不幸被小沙彌誤殺。由於聽經三載,積下修煉的佛緣,蚯蚓得以轉生為人,後來出家取法名「普能」,這便是蕭衍第一世。第二世時轉生為黃復仁,生於富貴之家。第三世轉生才叫蕭衍。此輪迴故事還挺有趣,當年誤殺蚯蚓的小沙彌也轉生了,在這一世竟被蕭衍誤殺.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6月12日 )
南朝梁開國皇帝(502年-549年在位)
西漢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南齊丹陽尹蕭順之之子
蕭衍不僅信佛出名,他還是一位全能學霸,在經學、史學、佛學、詩文、音樂、繪畫、書法、圍棋等方面皆造詣頗深,是難得的學者皇帝,藝術大師,要放在今天,絕對是大V,流量擔當。《梁書》記載他:「六藝備閒,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佔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他很好學,從小就受到正統的儒家教育,「少時習周孔,弱冠窮六經」。
蕭衍是「竟陵八友」之一。這是當時南梁人對有文學才華的八位驕子的尊稱。因此,蕭衍的詩文才華是得到公認的。這裡舉兩首蕭衍寫的新樂府辭:
「繡帶合歡結,錦衣連理文。懷情入夜月,含笑出朝雲」(《子夜四時歌·秋歌一》)。「草樹非一香,花葉百種色。寄語故情人,知我心相憶」(《襄陽蹋蹄歌二》)。鄭振鐸認為,「蕭衍新樂府辭最為嬌豔可愛」。
《隋書·音樂志》上說蕭衍「既善鐘律,詳悉舊事,遂自製定禮樂」。他曾創製準音器四具,名曰「通」。每通三弦,以推月氣。又制十二笛和十二律相應。每律各配編鐘、編磬,豐富了我國傳統器樂的表現能力。蕭衍的禮樂本事還引起過北齊皇帝高歡的嫉妒:江東復有一吳翁蕭衍,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
書法方面,蕭衍亦是當仁不讓,至少在善書的皇帝中排得進前幾位。後人推崇王羲之的書法,就是蕭衍一手「炒作」起來的。在此之前,王羲之的聲名往往被其子王獻之所掩。蕭衍痴迷圍棋,棋藝也很高超,棋癮來時可以通宵達旦和人對戰,廢寢忘食。在這方面,南梁一代名將陳慶之與蕭衍可謂是知己,兩人經常擺上一盤大殺四方。
由於蕭衍自身文化素養極高,又重視培育文化藝術,南梁文化發展達到了東晉以來最為繁榮的階段。《南史》作者李延壽評價道:「自江左以來,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獨美於茲。」
蕭衍遠不止有這些本事。蕭衍的政治、軍事才能,在南朝諸帝中堪稱翹楚,「梁武帝」的諡號不是白給的。年輕時的蕭衍亦是南徵北戰,立下赫赫軍功,深謀遠慮最終推翻南齊,建立南梁。登上帝位的他,也曾一度刷新政治,使南梁蒸蒸日上,都城建康發展成為人口超過百萬的大城市。王夫之就盛讚:梁氏享國五十年,天下且小康焉。
蕭衍出身於蘭陵蕭氏,富貴卿相之家。蘭陵蕭氏是中國古代頂級門閥之一,蕭衍能有這些成就應是不足為奇的。也正因此,蕭衍非常看不起北魏,他曾因天象「熒惑入南鬥,天子下殿走」,就赤腳下殿以應天象。之後傳來北魏孝武帝西奔的消息,得知此事的蕭衍羞慚地說道:綁著辮子的索虜也應天象嗎?「索虜」是南梁對蠻族立國的北魏的蔑稱。但北魏也還擊,稱南梁為「島夷」.南、北互相看不起對方這事,還得要隋朝來解決。
文案:葉禮武 | 編輯:廖 璐
原創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繫:
螺老師 18969909657(同微信)
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啦~
感謝耐心閱讀,喜歡一定要「在看」
每天5分鐘,成為朋友圈的歷史百科小達人
「星標」置頂不僅準時還不迷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