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2021-02-08 古詩詞文欣賞

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今天我們講杜牧的一首名作,杜牧這首詩叫《江南春》絕句。

杜牧這個人,在中國詩歌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氣的詩人。他是晚唐的著名作家,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杜牧在晚唐之所以名氣很大,就是因為杜牧的七絕寫得非常好。他七絕中間寫得最棒的是他的詠懷詩,比如說他的《題烏江亭》就寫得非常漂亮,跟王安石的《烏江亭》經常聯袂被人們提出來。杜牧的文章也寫得很漂亮,所以杜牧在晚唐和李商隱並稱為「李杜」,為了區別於盛唐的李白和杜甫,他們兩個並稱為「小李杜」。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首《江南春》絕句是杜牧寫江南春景的一首名作。這首詩一共只有四句,因為它是七絕,每一句是七個字。

我們先看首句——「千裡鶯啼綠映紅」,這七個字寫的是江南的春景,這七個字我們可以分三個層次來解讀。先說「千裡」,「千裡」是寫整個江南大地,這是一個泛指,古人往往用千裡、用萬裡這些詞來泛指面積之大,這裡它既然是《江南春》絕句,作者是寫江南的,所以「千裡」就是寫江南之地的遼闊。「鶯啼」是詩人在寫江南春景的時候所寫出來的第一個意象,鶯啼在中國古代的詩歌中經常和燕語、蝶舞這兩個意象連用。鶯啼、燕語、蝶舞,這都是中國古代詩人寫春天景色最容易寫到的、最喜歡寫到的意象。當然,鶯啼是從聲音、從聽覺的角度來寫,「綠映紅」是從視覺的角度來寫,寫出來了江南春景最獨特的一個特點,就是色彩斑斕。

當然,這一句在中國詩歌史上曾經引起過後人很多爭論,比如說我可以舉兩個比較有名的爭論,我們來介紹下。比如說,明代有一個著名的文人叫楊慎,楊慎在他的《升庵詩話》中間,他就對杜牧的這首詩提出過批評,他說千裡這麼大,你寫鶯啼,「千裡鶯啼」誰能聽得見呢?千裡之外的「鶯啼」,你能聽得見嗎?千裡之外的「綠映紅」,你能看得見嗎?他認為杜牧寫的東西實際上是不對的,不符合生活的常識,這是一種意見(「千裡鶯啼,誰人聽得?千裡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裡,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但是我們下面再舉另一種反對楊升庵(反對楊慎)的一個說法,就是清人何文煥,何文煥在他的《歷代詩話》中間,他提出來了批評,他在《歷代詩話·考索》中間提了一種新的說法,他說:「別說千裡,十裡地的鶯啼你也聽不見」(「即作十裡,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裡,千裡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詩家善立題者也。」)。「綠映紅」三個字是從視覺的角度,寫出來了江南之美。前面寫了聽覺,後面寫的視覺,他從聽覺視覺兩個方面把整個千裡江南的美景全部給你寫盡寫透了,這就是這首詩的第一句。

第二句「水村山郭酒旗風」,寫的是人文景觀,這個人文景觀最核心的是酒旗。「水村」是傍水之村,「山郭」是傍山之城,無論是水村,無論是山郭,到處可以看到的是「酒旗」。「酒旗」後面再加了一個「風」,寫出來了水村、山郭酒旗在風中搖曳飄動的那個感覺。這一句是作者寫了江南景色的第二個特點。這兩個特點結合起來,如果你把第一句跟第二句對比一下你會發現,第一句的景色是春天獨有的景色,「千裡鶯啼綠映紅」,這是春天獨有的景色;第二句「水村山郭酒旗風」,雖然也是寫的江南的景色,但這一句的景色並非春天獨有的景色。這就帶來一個問題了,為什麼這首詩它的題目叫「江南春」?按說,詩人的每一句、每一個字都得緊扣著「江南春」三個字來寫,第一句是做到了,第一句七個字,全部扣著江南的春景來寫,為什麼第二句寫的卻不一定是江南的春景呢?他除了看到春天獨有的景色以外,他還看到了另外一個意象,這個意象就是酒旗。作者對酒旗特別敏感,作者對酒旗特別關注,所以他把酒旗寫到了江南春景之中。這個酒旗很明顯是一個人為的景觀,我們叫做人文景觀。為什麼作者把這個人文景觀寫到江南春景中間去呢?這和作者獨有的感受有關。這首詩的第二句就透露出來了作者對酒旗有一種特殊的感覺、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所以他才會寫出來「水村山郭酒旗風」,把酒旗寫出來了。只要有酒旗就有酒店,只要有酒店就有酒來賣,說明作者對酒很有感情,這種選擇就不能不和詩人的經歷密不可分了。

清脆歡快的鶯啼此起彼伏,叢叢綠柳之中春花奼紫嫣紅。小橋人家依山傍水,間或有酒館的酒旗迎風招展,江南最為典型的意象就在這靜與動、紅與綠、自然與人文的映襯中歷歷在目。而這些景象由「千裡」二字領起,如同攝影師使用了廣角鏡頭,展現出一派明朗豔麗的江南春景,那麼作者杜牧接下來又會抒發怎樣的內心情感呢?請繼續收看《中華經典資源庫》之《江南春》。

我們知道杜牧曾經在揚州住過十年,杜牧的生平並不是很順利,他曾經有十年在揚州困頓的生活。在揚州十年困頓中間,杜牧是經常出入酒樓。他曾經有一首詩叫《遣懷》,這首詩非常有名,「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一直覺得杜牧在揚州沒有十年時間。杜牧一生中,曾兩度在揚州生活過。第一次是在大和七年(833)至大和九年(835)。杜牧第二次到揚州是在唐文宗開成二年(837)。杜牧時年三十五歲,任監察御史,分司東都洛陽。這一年秋天,杜牧的弟弟杜顗患有眼疾,病情加重,看不見東西,遂辭官到揚州住在禪智寺。第二次也應該不會有七年的時間吧?「十年一覺揚州夢」的「十年」應當是十年過去了,詩人回首前塵,恍然如夢,不知不覺已有十年時光,而不應當是在揚州十年。況且杜牧在揚州有牛僧孺罩著,每天工作之餘沉醉於溫柔鄉裡,不能叫落魄吧?詩中的「落魄江湖載酒行」中的落魄應當是來揚州之前,作者早年在洪州、宣州、揚州等地做幕僚,一直不甚得意,而不是指的揚州。)這四句詩,把杜牧十年揚州的生活做了一個概括。這十年之中,杜牧經常出入青樓,這是舊時候文人生活放蕩不羈的一個表現。另一方面他寫出了這十年在揚州生活的時候,杜牧經常去喝酒,所以才有了首句「落魄江湖載酒行」。他在江南,因為揚州屬於江南嘛,他在江南生活這十年中間,是以酒相伴的、以酒澆愁的,所以這個酒成了杜牧對江南景色的一個獨特的印象。所以這個詩它好在什麼地方呢?首句寫的是常人、一般人、大多數人、所有的人看到江南春景的那種感受,第二句是寫的作者、寫的是詩人那種獨特的感受,普遍的感受、個人獨特的感受全寫出來了,這就是作者這首詩的前兩句所描寫的江南春景。

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指的是隋唐統一中國之前,大概有兩百年左右的時間。公元589年隋文帝統一中國,從劉裕篡晉建立劉宋王朝,到隋文帝統一中國,這兩百年的時間就是所謂的南北朝時間,也就是南朝的宋、齊、梁、陳這四個朝代。這個時代佛教在中國盛行,因為佛教從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到兩晉已經得到廣泛的傳播,所以南朝的佛教盛行,特別是南朝宋、齊、梁、陳的梁,梁朝的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就是一個非常信佛的人,我們把他叫做「佞佛」。他曾經幾次要捨身遁入空門,被大臣們用錢把他從佛門中間贖回來,所以南朝的佞佛成了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佞佛的結果就導致江南出現了大片的佛寺,佛教的寺廟遍地可見,這是作者寫的江南的第二個人文景觀。這裡邊的「四百八」,大家不要過於計較它,這個「四百八」只是說其多,這和一個詩人寫詩的習慣有關。

我們知道李白寫過「天台四萬八千丈」,天台山真是四萬八千丈嗎?沒有人考究,「四萬八」只是說明它很高。杜牧同樣是一個非常喜歡用數字寫入詩歌的一個詩人,所以杜牧的詩歌中間經常會有大量的數字入詩,這個四百八十是一個,另外杜牧還有一首名句叫「二十四橋明月夜」。全詩我就不讀了,這個詩非常有名,它其中寫到一句叫「二十四橋明月夜」,把二十四寫到了詩歌中間;杜牧還有一首詩,叫「故鄉七十五長亭」(出自杜牧《題齊安城樓》,「嗚軋江樓角一聲,微陽瀲瀲落寒汀。不用憑欄苦回首,故鄉七十五長亭。」)。七十五、二十四、四百八,我們不再多舉了。杜牧是一個非常喜歡把數字寫入詩歌中間的一個詩人。由此我們可以理解,這個「四百八」並不是杜牧親自查了查或者文獻記載了南朝的寺廟大概有四百八十座,不是,四百八是極言其多,到處都是佛寺,到處都是佛教的寺廟,所以詩人對佛教寺廟之多做了一句描寫。

最後一句叫「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個樓臺就是第三句寫的那個佛寺,所以這個佛寺跟這個樓臺,他是用兩個詞語表達的是同一個意象,都是表達了佛寺。這個「煙雨」就是春天的春雨,為什麼這個春雨作者不寫春雨,寫的是煙雨呢?他是寫細雨霏霏、細雨如煙。江南有一種春雨就像是青煙一樣,你看上去它像煙,但是你感觸它,它又是雨,這就是所謂的「煙雨」。「多少樓臺煙雨中」,是說整個江南的春景,包括鶯啼、綠映紅,包括酒旗,包括樓臺都在煙雨霏霏之中,所以整個全詩寫的還是江南春景。

從自然景觀到人文景觀,再到二者相映成趣,杜牧用聲音、色彩、輪廓,甚至氣味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江南春景的印象畫卷。面對煙雨中的佛寺廟宇,詩人有感慨,也有思考,這感慨仿佛也如眼前的江南一般,蒙著一層細細的煙雨,若隱若現、時有時無,這思考也因為南朝兩個字而有了歷史的厚度,那麼我們該怎樣理解杜牧的感慨和思考呢呢?請繼續收看《中華經典資源庫》之《江南春》。

這就是杜牧非常有名的《江南春絕句》。這首詩從字面上來看,完全是寫景,似乎沒有作者的感情在裡邊,我們似乎也看不出來作者要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但實際上這首詩是有詩人的感情在裡面的,這種感情只是蘊含得非常深,或者說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寫得就像那霏霏煙雨一樣。你看起來是煙實際上是雨,你觸摸到它是雨,但是你看起來它是煙,視覺的感覺跟觸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作者寫的感情和他寫的那個景色是融為一體的,這裡它至少包含了兩種感情。第一,它寫酒旗,通過「水村山郭酒旗風」的「酒旗」寫出來了作者心中的隱痛,作者在揚州有十年落魄,所以才有「落魄載酒掌中輕」這樣的詩句,寫出來春景之中對於自己身世、對於自己經歷的那種傷感和惆悵,這是一種感情。

另一種感情就是這首詩的後兩句,他寫出來了對南朝佞佛者的不滿。統治者為了信佛教,大量修建佛寺樓臺,浪費了大量的民脂民膏,杜牧對此是頗有微詞的,但是杜牧這種微詞並沒有直接地批評,而是用「四百八」這麼一個詞語表達出來了他對佞佛者的不滿。因為他如果要單純寫佛寺的話,沒有太大的感情,如果用了一個「四百八」寫佛寺之多,他就把作者的感情給寫出來了。他一方面寫出了心中自己的隱痛,另一方面寫出了統治者的奢靡浪費。這兩方面的感情都有,有自己的,也有統治者的,有個人的,也有對社會的,但這種感情的表達,都寫得非常隱晦。我們只有通過對詩人整個生平的了解,才能夠透過詩句的字裡行間了解這個詩的感情。

所以這首詩在中國詩歌史上,在整個唐代五萬多首唐詩中它是佼佼者。它能夠作為杜牧的代表作,成為我們今人所誦讀的名作,就在於這首詩對江南的春景寫得非常細緻入微。我們在剛才的分析中間已經詳細地講過它每一句都寫到了江南的春景,既有所有人看到的春景,又有個人眼中獨到的春景,既有個人身世的慨嘆,又也對社會的不滿。所有這一切又寫得就像江南的春景一樣,如煙如雨、輕輕渺渺。

相關焦點

  •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
  • 【古詩詞鑑賞】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譯文遼闊的江南到處鶯歌燕舞綠樹紅花相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酒旗飄動。南朝遺留下的許多座古寺,如今有多少籠罩在這朦朧煙雨之中。南朝:指先後與北朝對峙的宋、齊、梁、陳政權。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這裡說四百八十寺,是虛數。樓臺:樓閣亭臺。此處指寺院建築。煙雨:細雨濛濛,如煙如霧。
  • 【詩詞鑑賞】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裡說四百八十寺,是虛數。樓臺:樓閣亭臺。此處指寺院建築。煙雨:細雨濛濛,如煙如霧。 賞析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詩中不僅描繪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還再現了江南煙雨濛濛的樓臺景色,使江南風光更加神奇迷離,別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首詩中描繪的景象,說的就是南朝江南的盛景。彼時的南朝,寺院林立,佛法興盛。南朝的幾位皇帝中,除了劉裕的武功之外,蕭衍可以稱得上是一位頗有建樹的的皇帝,梁朝在他的治理下,也曾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國泰民安。在勤於政務的同時,梁武帝更寫的一手好詩,那首著名的《莫愁歌》就是出自他的筆下: 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只是應景懷古的詩句嗎
    這首詩是晚唐詩人杜牧的【江南春·千裡鶯啼綠映紅】中的詩句,全詩是」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在這首詩裡借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表達做事要有個度,不可過猶而不及,從這一點來說,寺院經濟對國家之根基的動搖,流露出作者對佛教發展的擔憂。果不然,唐武宗在位六年,便進行了大範圍的滅佛活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會昌法難,究其原因,佛教在發展的過程中扮演了不適當的角色,脫離了釋迦老爺子清心寡欲,求脫生死的根本方向。
  • 懷舊、煙雨、古寺、空境、禪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輕裘緩帶,寬袍大袖的魏晉名士向我們款款走來,竹林七賢正暢談老莊之道,會稽山陰之蘭亭有多少名士正在流觴曲水,吟詩作賦。我最喜歡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古寺,青燈,煙雨,朦朧,這些詩歌中蘊含的流風遺韻,可謂是讓我的懷舊之情到達頂峰。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到底何意?古代文人們有爭議
    猶記得筆者首次聽到「情深深雨濛濛,多少樓臺煙雨中,記得當初你儂我儂,車如流水馬如龍……」的那種驚豔,當時還在想寫這歌詞的人太牛了,這裡面的一些歌詞比我當時知道的為數不多的古詩詞還經典,這也太有才了吧。
  • 隱藏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罪惡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江南春》,表面上是在描繪江南的迷人美景,實則卻有深深的寓意蘊含其中。南朝時期,曾經修建了許多宏偉壯觀和莊嚴肅穆的寺院廟宇與亭臺樓閣,如今卻都杳然無蹤。
  • 帶「雨」字的詩詞原來這麼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比江南雨更多情的,是古詩詞中的雨。最深情的雨,莫若納蘭:「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最無情的雨,首推溫庭筠:「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1、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一連三日的春雨復甦萬物,使溪水猛漲,魚兒也在這幽靜的夜裡搶水上灘。詩寫春日雨後月夜溪灣景致,充滿生機,美妙動人。2、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萬佛寺造像,穿越歷史煙雨的南朝四百八十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歷史上的南朝崇佛。整個江南寺廟林立、佛像眾多,卻在無休止的王朝更迭與歲月滄桑中都化作了塵土。只剩這一句詩歌,寫在了南朝佛教藝術史,畫面上是巨大的留白,白到天高地邈,空餘寂寥。
  • 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此番連中兩元,杜牧春風得意,甚至有點忘乎所以。這天,杜牧遊終南山。偶遇高僧,相談甚歡。介紹杜牧時,同伴著重將帝都戶口、官宦世家、房產百套、連中兩元等關鍵詞黑體加粗。原以為大和尚會虎軀一震,滿眼都是崇拜之情。不料此位高僧,竟無半點反應。
  • 杜牧詩中提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排在首位的竟然是南京雞鳴寺
    唐朝詩人杜牧在他的《江南春》詩中,有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特別讓人記憶深刻。那種柔柔的朦朧之美,不知羨煞多少人。古雞鳴寺而他在詩中所提到的四百八十寺中,你知道排在首位的是那一座寺廟嗎?它又有怎樣的卓爾不凡?
  • 多少樓臺煙雨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從此,中國文人縹緲的心結被一幅水墨所定格,它拴持了一千多年的時光,依然牽扯著我的情緒。我無法評說一句詩的能量,但它的穿透力卻足以將時間壓縮,讓我伸手便可撫摸到那個時代,還讓我此刻墜落於它的土地上,共沐煙塵。
  • 遊無錫南禪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不要門票的景區
    南禪寺裡去轉悠過好幾次,它旁邊有個大市場,進市場要經過它,另一面是它在無錫乃至全國,很有名氣:南禪寺為距今一千四百五十年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南朝梁帝蕭衍,崇尚佛教,在全國大興寺廟,無錫當時也興建了不少寺廟,其中有一座規模宏大的護國寺。
  • 活動預告夢回「南朝四百八十寺」2015.9.12
    活動主題:夢回「南朝四百八十寺」活動序言:唐人杜牧的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傳遍千古,詩中描繪的那個南京城滿城皆寺、處處祥和安樂的景象,的確讓人神往。主講人:馬江洲(弟子法祥,佛學棲霞公號運營者)點評嘉賓:宋羽(青年作家,南京和江蘇歷史文化研究者)主持人:許金晶(江海一蓑翁)活動流程:先由馬老師進行一個小時左右的分享,介紹「南朝四百八十寺」背後
  • 「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第一所佛寺是怎樣建立的?
    杜牧有一首名詩叫《江南春》,詩中有一句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詩描寫煙雨朦朧的江南春景,在晚唐時期,南京城中還有很多南朝留存下來的寺院建築。南朝梁武帝崇佛,在京城(今天的南京)興建佛寺,據《南史》記載,當時南京城裡佛寺有五百多座。所以杜牧這句「南朝四百八十寺」,是說江南一帶留存著很多前朝的寺院建築。
  • 南朝四百八十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杜牧《江南春》論及佛教在中國受到空前之高的待遇,繞不開南朝,而其中又以南梁為甚。南梁開國君主蕭衍,篤信佛法皈依三寶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那個時候,江南塔寺遍地開花,僅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塔寺就逾五百座,每一座都窮極宏麗。而雞鳴寺、棲霞寺更是成為帝都絕對的地標。
  • 南朝四百八十寺,金陵城中雞鳴寺
    雞鳴寺位於南京市玄武區雞籠山東麓山阜上,集山、水、林、寺於一體,歷史悠久,香火鼎盛,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剎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的美譽,是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中心。
  • 畫意攝影,怎麼還原「鶯啼綠映紅」和「樓臺煙雨中」意境?6個思路
    "鶯啼綠映紅"和「樓臺煙雨中」來著是詩人杜牧所寫的山水詩《江南》,這是一首描寫江南風光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如下;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千裡鶯啼綠映紅」,遼闊的江南,春天是一幅鶯啼燕舞,綠樹映紅花的畫面。
  • 江南旅行:進入南朝「四百八十寺」第一廟——雞鳴寺
    「南朝寺廟480座,煙雨臺多」,是唐代杜牧唱江南春色的名句。當然也從另一個角度說,南朝時期很多寺廟的修建是因為佛教興盛,皇帝崇尚佛教,他們的后妃和公主在修建寺廟和城樓方面也很興盛。所以南朝的寺廟很多,大部分都是用木材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