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與「墨子號」成功握手

2020-12-26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科技日報

2019年12月30日23時31分至39分,在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的樓頂,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發出了一道紅色的光,尋找到天空中過境的一點綠光,紅、綠「握手」,實現星地對接。該「綠光」即2016年升空的「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出的。如今,「墨子號」過境,與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對接的短短幾分鐘內,已經完成了海量的信息加密傳輸。

全球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與「墨子號」首次對接,時間持續了約8分鐘。完成對接後,「墨子號」可以分發秘鑰,濟南這裡的地面站接收後可以進行秘鑰試驗。

據悉,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自2019年開始啟動小型化量子通信衛星地面站系統項目,12月24日完成了地面站部署,並與「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接測試成功,這標誌著我國首個小型化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在濟南建設完成。

這座地面站大約只有一個油漆桶大小,重量僅80多公斤,加上28釐米望遠鏡設備,便構成了一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它是由中國科技大學、科大國盾、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承擔建設的。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強介紹,這座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是量子技術產品化的一個突破。「墨子號」當時發射時用的地面站重達十幾噸。經過上千次的實驗,研發人員成功將地面站小型化,不但製造成本大幅壓縮,還可以裝載在車上隨時隨地使用;將來,可以在產業化方面廣泛地推廣。

當前,濟南量子通信試驗網已成功接入「京滬幹線」,成為我國廣域量子通信網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者王延斌)

相關焦點

  •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今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量子衛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量子衛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之一,其主要科學目標是藉助衛星平臺,進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域量子密鑰網絡實驗,以期在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開展空間尺度量子力學完備性檢驗的實驗研究。記者15日從中科院獲悉,我國即將發射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被命名為「墨子號」。
  • 「墨子號」量子衛星新成就:圓滿實現三大既定科學目標!
    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是「墨子號」量子衛星的科學目標之一。量子密鑰分發實驗採用衛星發射量子信號,地面接收的方式,「墨子號」量子衛星過境時,與河北興隆地面光學站建立光鏈路,通信距離從645公裡到1200公裡。
  • ...量子衛星為啥叫「墨子號」? 「超期服役」的TA還好嗎?答案在此→
    :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16年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 第一顆量子衛星為啥叫「墨子號」?「超期服役」TA還好嗎?
    2016年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世界首條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開通……量子究竟是什麼黑科技?它現在發展到了哪一階段,又將會對我們未來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7講聚焦當下熱議的「量子科技」話題,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與觀眾一起探秘神秘的量子世界。小布從會上獲悉,「墨子號」已發射四年,超出其預期兩年的壽命,科學家制訂了後續拓展實驗計劃——構建由高、中、低軌道衛星組成的量子星座,建立覆蓋全球的量子通信網絡。
  • 中國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央廣網北京1月8日消息(記者劉軍 安徽臺記者方田 蔡薇)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 我國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經過兩年多的穩定性測試、安全性測試,這一成果今天(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我國成功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合肥1月7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合作,構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並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標準化研究以及政務金融電力等不同領域的應用示範。
  • 央視:我國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原標題:我國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圖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站 研究團隊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構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QKD)鏈路和兩個星地自由空間高速光纖QKD技術的信道穩定性較好,不易受到溫度、溼度、天氣等環境因素影響,可以實現基本恆定的安全碼率,在城域城際範圍內可以方便的連接到千家萬戶,而在超遠距離、移動目標、島嶼和駐外機構等光纖資源受限的場景,可以通過衛星中轉的自由空間信道連接。將地面光纖和自由空間結合,可以實現大規模、全覆蓋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網絡。
  • 中國驕傲:全球首顆量子衛星成功發射
    量子衛星最近簡直要搶了奧運風頭,可是你知道它飛上去想幹嘛?看看這個就知道了。量子衛星上天后,中國衛星就可以與潛艇進行通訊,再也不需要潛艇浮出水面或發射無線電來暴露位置,中國的潛艇將可以在全球神出鬼沒,外軍再高明的密碼專家也只能望而興嘆……
  • 我國科學家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中國科學家利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和「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鏈路和兩條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現地面跨度4600公裡、天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
  • 新加坡科學家用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向全球量子通信網絡邁進!
    (圖片來源:SQO團隊,渥太華大學)前不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聯合牛津大學等國內外團隊,利用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相關研究成果於6月15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網紅衛星「墨子號」有什麼過人之處,竟登上《科學》封面,讓全球科學家「躁動」? | 外媒說
    還記得去年8月16日,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嗎?
  • 中國科研人員成功驗證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
    中新社合肥1月7日電 (記者 吳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消息,經過兩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標準化研究以及政務金融電力等不同領域的應用示範,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與合作者成功驗證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
  • 我國成功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絡
    來源:微信公眾號「科技日報」(ID:kjrbwx)北京時間1月7日零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題為《一個超過4600公裡的集成星地量子通信網絡》的研究論文。文章認為,這項工作表明量子技術成熟到了足以實用的地步。通過地面光纖及衛星將更多國家量子網絡連接起來,全球量子網絡可以實現。
  • 中國量子衛星重大突破:這一次,中國站在世界最前沿
    就像是一個隱喻,來自中國的「墨子號」量子衛星從太空發出兩道紅色的光,看上去像極了漢字裡大寫的「人」字,這幅景象被當作「封面」,刊印在6月17日的美國知名學術期刊雜誌《科學》上。這一次中國科學站到了世界面前,而且是挺直腰杆,站在了最前沿。
  • 墨子號發射後整個世界炸鍋了!還不知道什麼是量子通信?快看~
    北京時間 8 月 16 日下午 1 時 40 分,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製的「墨子號」衛星,在中國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並進入預定軌道
  • 中科大官網:潘建偉團隊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1月7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發布消息稱,潘建偉及其同事與合作者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
  • 中國成功從太空發送不可破解的密碼
    「墨子號」量子密鑰分發示意圖(中科院供圖)  新華社北京8月10日電(記者 喻菲)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高速量子密鑰分發,為建立最安全保密的全球量子通信網絡奠定可靠基礎
  • 超越1000公裡距離,量子通信大門是如何被「墨子號」打開的?
    量子通信是當前科學界最熱也最前沿的技術之一,同時也是急需被攻克的難題之一。雖然全世界科研人員都在深入研究量子通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量子通信的大門卻一直未能打開,究其原因是因為量子通信目前還無法實現遠距離傳輸。但是,現在,"墨子號」突破一千公裡的技術突破將打開量子通信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