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號發射後整個世界炸鍋了!還不知道什麼是量子通信?快看~

2021-02-18 世界先進位造技術論壇

北京時間 8 月 16 日下午 1 時 40 分,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製的「墨子號」衛星,在中國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並進入預定軌道。「墨子號」是一顆量子衛星,也是世界上第一顆量子衛星。

我們聽說過氣象衛星、天文衛星、通訊衛星、導航衛星,軍事用途衛星甚至搭載武器的「殺手」衛星——恐怕大多數人都沒聽說過「量子衛星」是個什麼玩意兒……

量子衛星是什麼?能做什麼?怎麼做?

墨子號應該可以算作通訊衛星當中的一種。只是,和傳統的通訊衛星直接傳遞信息不同, 墨子號的工作不是傳遞信息本身,而是分配「密鑰」——解碼加密信息的「鑰匙」。

這把密鑰的加密性能,比歷史上人類使用過的所有密碼本、阿蘭·圖靈造計算機想要破譯的 Enigma 密碼、Touch-ID, 「兩步驗證」甚至 PGP 系統還要高,可以說不在一個級別上。

 以往的密碼/密鑰,要麼是固定的,要麼非固定但按照一定的邏輯變化,從而有跡可循,讓人們可以使用計算機技術或通過社會工程學來破譯。量子密碼的安全型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幾乎無法破解。

它利用了量子科學無比浪漫的基本原理:

兩顆糾纏的光子被拆散之後,無論相距多遠總會心靈感應,一個形態發生變化,另一個會像鏡子一樣同步變化。

光子組成了密鑰,墨子號就是向地面發射光子的衛星——一顆量子密鑰分發衛星。


墨子號隨長徵-2D 運載火箭升空,衛星將進入 500 千米太陽同步軌道。

  舉個例子,打仗,A 地長官向 B 地前線部隊發送軍令。墨子號可以將許多組每組兩顆糾纏態光子拆開,發射給 A 和 B 兩地。當 A 地「觀測」這些光子,就像用手去觸摸了它們一樣,會讓這些光子發生形態變化。同時,發射到 B 地的光子也會產生一模一樣變化。把這些光子的形態,按照固定順序記錄下來,就變成了一組密鑰。A 地按照這個密鑰加密發送的信息,B 地手裡已經拿到了解碼的密鑰,能夠順利解密信息。

  怎麼保證信息不被第三方破譯呢?需要用到量子科學的兩條基本特性:「量子態不可克隆」原理,和「海格堡測不準」原理。

  不可克隆:世界上就算有長相一模一樣的人,也絕對沒有第三顆一模一樣的光子。只有 A 和 B 知曉目標光子的狀態,世界上也沒有能夠完美克隆目標光子狀態的機器。不完美克隆是可以的——然而並沒有什麼用,因為復原出來的密鑰早已千差萬別。

  測不準:A 摸了光子,改變了光子的狀態並記錄下來。誰要是再摸,有很大可能狀態又變了。理論上,如果第三方想要截取密鑰,必須先截獲光子,再去觀測它,結果光子就變化了。結果 B 要麼沒收到光子,要麼收到光子摸完去跟 A 校驗,發現怎麼不一樣啊,就明白了,咱們被人監聽了。這其實沒關係,兩邊一對發現密鑰失守,這條軍令大不了咱們不發了,請墨子號給咱們再發一個新密鑰吧,確認沒問題再傳遞信息。

  就算有人能一直截獲光子,充其量也是掌握了保險箱的鑰匙而已——箱子裡可以什麼東西都沒有嘛。

  上面是對太空量子加密通訊的一個非常粗淺的解釋,在專業人士看來不一定完全準確,但應該足夠讓你明白墨子號是幹什麼,怎麼幹的。

  但這一切仍是個理論可行,還未在真實世界裡驗證過的尖端設想。

  墨子號的意義

  陸地上的量子通訊,倒是已經得到了驗證。

  包括中國和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早就建立了陸基的量子通訊線路,也就是發射、傳輸和接收全都在陸地上,通過光纖傳輸。在中國,「京滬保密線」(北京-濟南-合肥-上海量子通訊幹線)已經落成,使用了中國量子科學泰鬥人物,中科大潘建偉教授研發的中繼器,能夠順利將光子傳送數百公裡的距離。

  潘建偉教授

然而,光纖並非一種良好的光子傳播介質。實驗室裡最好的光纖能承載帶寬高達數十 Tbps 的光信號,也能讓你在中國的家裡用 4k 清晰度觀看幾秒前裡約奧運賽場上的畫面,卻無法在量子通訊的範疇裡完好無損地傳播一個光子。效果已經買過了量子加密最低的門檻,但還不夠好——你可以理解為,就算導電性能最好的導體也會自帶電阻。

 事實上,光纖不完美,地面空氣也不完美。這讓不完美不成活的量子科學家們很是苦惱:視野必須轉向太空!

  奧地利量子科學家,維也納大學教授安東·蔡林格(Anton Zeilinger),在量子科學領域比潘建偉教授資歷更高,也是潘的導師。他早在 2001 年跟歐洲航天局(ESA)提出要搞量子衛星,遺憾的是經費一直批下不來。

  後來中國方面提出並確定了量子衛星計劃,蔡林格博士現在同潘建偉教授一起在「墨子號」項目組工作。

  最近 ESA 轉過神來,決定把自己不輸給中國的技術利用起來,也搞一顆量子衛星發到太空裡。知乎用戶「宋祁朋」介紹,在前面提到的量子通訊具體實現技術上,中歐(主要是法國)之間是兩種不同技術並行發展。很難說誰更厲害,但合作起來肯定是棒棒的。

  墨子號是科學家的第一次機會,能夠去驗證前面說的那一大段複雜而又酷炫的技術,究竟只是說說,還是真的能用。更別提衛星發上去了,機器能不能正常運轉仍有待「觀測」——當然,科學家負責最壞的打算,我們負責最好的期待。

  如果太空量子通信真的實現了,我們能用它做些什麼?

  在最近的未來,如果量子加密通信能夠為我們所用,可以用它來更安全地發送信息。只有信息的兩端知道信息的內容,伺服器端無法獲知也無法保存內容,Telegram、PGP 之類的也許可以下崗了。

  進一萬步,如果能直接將光子作為信息本身的傳遞工具,信息也就沒有「傳遞」一說了,而是是跨越時、空,直接呈現出來,真正的 real time~(還記得《三體》裡的「智子」麼?)

  量子通信就是這樣的酷炫,但其根本原理仍超過人類認知能力和理解範圍。兩個糾纏的光子憑什麼總能保持相同的狀態?一個變了另一個又是怎樣知道的?如果人類能夠在實現量子加密、量子信息通訊的同時或之後,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距離宇宙終極原理就又近了一步。

 如果以上還讓您搞不明白什麼是量子通信,那小編只能出絕招了!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所載文章為本公眾號原創或根據網絡搜集編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繫!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或支持其觀點。本公眾號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相關焦點

  •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今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量子衛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但光子穿透整個大氣層後卻可以保留80%左右,再利用衛星的中轉,就可以實現地面上相距數千公裡甚至覆蓋全球的廣域量子保密通信。另外,誕生百年的量子理論的奇妙之處在實驗室裡被不斷重複檢驗,但卻從未在太空尺度驗證過。量子理論的各種奇異現象在太空中是否還存在?量子糾纏和隱形傳輸是否可以延伸到星地之間?這些都需要衛星去驗證。
  • 量子通信是什麼?
    這意味著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除了用這枚衛星進行一些科學實驗外,還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這也將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網絡。  提到「量子」一詞,大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玄之又玄的量子物理,以及愛因斯坦那句著名的「上帝不擲骰子」的斷言。
  • ...量子衛星為啥叫「墨子號」? 「超期服役」的TA還好嗎?答案在此→
    「墨子號」,2017年世界首條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開通……量子究竟是什麼黑科技?小布從會上獲悉,「墨子號」已發射四年,超出其預期兩年的壽命,科學家制訂了後續拓展實驗計劃——構建由高、中、低軌道衛星組成的量子星座,建立覆蓋全球的量子通信網絡。為什麼叫「墨子號」?2016年,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 第一顆量子衛星為啥叫「墨子號」?「超期服役」TA還好嗎?
    2016年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世界首條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開通……量子究竟是什麼黑科技?它現在發展到了哪一階段,又將會對我們未來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7講聚焦當下熱議的「量子科技」話題,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與觀眾一起探秘神秘的量子世界。小布從會上獲悉,「墨子號」已發射四年,超出其預期兩年的壽命,科學家制訂了後續拓展實驗計劃——構建由高、中、低軌道衛星組成的量子星座,建立覆蓋全球的量子通信網絡。
  • 超越1000公裡距離,量子通信大門是如何被「墨子號」打開的?
    量子通信是當前科學界最熱也最前沿的技術之一,同時也是急需被攻克的難題之一。雖然全世界科研人員都在深入研究量子通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量子通信的大門卻一直未能打開,究其原因是因為量子通信目前還無法實現遠距離傳輸。但是,現在,"墨子號」突破一千公裡的技術突破將打開量子通信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的大門。
  • 「墨子號」量子衛星新成就:圓滿實現三大既定科學目標!
    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是「墨子號」量子衛星的科學目標之一。量子密鑰分發實驗採用衛星發射量子信號,地面接收的方式,「墨子號」量子衛星過境時,與河北興隆地面光學站建立光鏈路,通信距離從645公裡到1200公裡。
  • 我國科學家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中國科學家利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和「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鏈路和兩條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現地面跨度4600公裡、天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
  • 墨子號敲開量子通信大門,可惜因安全問題未能推行
    據報導,「墨子號」突破了一千公裡的量子密鑰分發距離,達到了1120公裡,實現了量子密鑰分發在歷史上跨越一千公裡的傳送,同時還將會叩開量子通信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的大門。那麼什麼是量子?什麼是量子密鑰?這種方式如何保證通信的安全性?下文將帶您一起了解該成就和與其相關的問題。何為量子?何為量子密鑰分發?
  • 全球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與「墨子號」成功握手
    來源:科技日報2019年12月30日23時31分至39分,在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的樓頂,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發出了一道紅色的光,尋找到天空中過境的一點綠光,紅、綠「握手」,實現星地對接。該「綠光」即2016年升空的「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出的。
  • 中國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央廣網北京1月8日消息(記者劉軍 安徽臺記者方田 蔡薇)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 量子通信,毫無疑問中國就是第一
    30秒快讀1、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此前,中國發射了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並開通了世界第一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2、當量子技術大規模商用後,未來會怎樣?你可能不會再為信息安全、數據洩露而犯難,也不會抱怨預測不準確的天氣預報。一沙一世界。你可以從一粒沙中窺見整個世界,你也可以從物理世界的最小能量單位——量子中感受未來全球科技的變遷。量子時代正在走近。
  • 網紅衛星「墨子號」有什麼過人之處,竟登上《科學》封面,讓全球科學家「躁動」? | 外媒說
    還記得去年8月16日,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嗎?
  • 都知道墨守成規這個成語,我們的量子衛星為什麼要取名墨子號?
    潘建偉說,墨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發現了光線沿直線傳播,並設計了小孔成像實驗,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礎。本來「墨守」是指墨子守城堅不可破,以不變應萬變。而到了現代這個成語的意思變成了不靈活,一成不變。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潘建偉10日表示,「墨子號」性能不斷改進,星地之間密鑰的成碼量大概在過去兩年當中提高了40倍,現在一秒鐘能夠傳送40萬個密鑰,已能滿足一些初步的安全通信需求。
  • 新加坡科學家用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向全球量子通信網絡邁進!
    「墨子號」出色地證明了通過衛星開展量子通信的可行性,甚至可在數千公裡內傳輸糾纏的光子,打破了量子隱形傳態的距離記錄。不過,想要建立一個真正的全球量子通信網絡,還是需要將量子通信衛星造得更小巧、更節能、更低成本,並能夠承受太空環境中的極端情況。
  • 我國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經過兩年多的穩定性測試、安全性測試,這一成果今天(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央視:我國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原標題:我國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 中國驕傲:全球首顆量子衛星成功發射
    量子衛星最近簡直要搶了奧運風頭,可是你知道它飛上去想幹嘛?看看這個就知道了。量子衛星上天后,中國衛星就可以與潛艇進行通訊,再也不需要潛艇浮出水面或發射無線電來暴露位置,中國的潛艇將可以在全球神出鬼沒,外軍再高明的密碼專家也只能望而興嘆……
  • 我國成功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合肥1月7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合作,構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並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標準化研究以及政務金融電力等不同領域的應用示範。
  • 量子通信,無懈可擊?
  • 這36家單位,共同勾勒出我國量子通信產業鏈的雛形
    加上「墨子號」量子衛星的成功發射和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的順利貫通,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產業化方面,有望扮演領跑者角色。 量子密鑰分配需要通過量子的手段在通信雙方之間安全分發和共享隨機密鑰,一般用弱相干光源發射光子。把一個信息編碼在一個光子上,一個光子有著不同的量子態,把光子通過光纖發射過去,接收方接到密鑰後進行解碼。這是產業化最成熟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