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豐民間飲食習俗在漫長的歲月中,因其自然環境、氣候、物產與其它地方的差異,從而形成了地方特色濃厚且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習俗。尤其是「粿」,在海陸豐人的生活中更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海陸豐地區的「粿」會因為佳節吉旦的不同,其種類造型和製作技術也不盡相同,即有了「時節做時粿」之說。
一年之中,海陸豐人以春節的「甜粿」、「發粿」的製作最為隆重和繁雜。
製作甜粿,是一個複雜而又漫長的過程。特別是傳統做法,製作「甜粿」需要一天兩夜的時間。
每到農曆十二月廿五、廿六,家家戶戶便開始做「甜粿」、「發粿」。而在這個時候,農村過年的氣氛也濃起來了。
在海陸地區豐流傳著「甜粿好食粉難舂」的俗語。舊時沒有現成的糯米粉,每一道工序都要依靠人工完成。人們在冬收後,須選出最好的糯米洗淨後用清水浸泡晾乾。然後放進石臼舂成糯米粉,舂糯米粉很費工夫,至少要過篩二三遍,粉末越精細,做出來的「甜粿」越細膩光滑。在和糯米粉過程中,還需要摻進適量的調和油,大約攪拌了30多分鐘。
和好的糯米粉漿需要放置一夜,海豐人俗稱「讓面走筋」,也有人叫「醒(餳)面」。目的是讓糯米粉中的蛋白質分子充分吸收水分擴張伸展,以達到更筋更彈的作用。
和好之後,便將糯米粉漿倒入專用的錫盆,再拿到爐灶上去蒸。
儘管現在天然氣和微波爐的使用都很便捷,但是灶火依舊是許多農村家庭製作甜果時的選擇。這不僅僅是因為省錢,更重要的是因為能使甜果維持原先的美味。
「甜粿」是「開年粿」,一般在大年初二才能解開,寓意來年的日子「甜甜美美」。人們將「甜粿」做得是否成功與新一年的運氣好壞聯繫在一起,所以在製作「甜粿」的時候,便有了一些忌諱。例如不讓陌生人、近期參加過喪禮的人進來。從這些忌諱,我們不難想像,「甜粿」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多麼的重要。
蒸甜粿需要一天的時間,爐灶要不能停柴火,蒸鍋不能斷水,就這樣重複著……
春節前除了做「甜粿」,還要做「發粿」。發粿又叫發糕。客家語稱之為缽粄、發粄或碗粄,它是以粘米粉加糖和酒餅並發酵而成。
做「發粿」比起製作「甜粿」來說,可就省時省力多了。特別是現在,可以買到現成的「發粿」粉,就是配好一定比例的發酵粉的麵粉,包裝上也有註明這包粉要配多少糖與水。蒸的時間比製作「甜粿」更少得多。攪拌好的「發粿」粉漿放入專門的「粿」缽,只需要蒸20分鐘左右便可以了。
過去,小孩是最喜歡圍在爐灶旁邊,等待著美味的糕點。「吃甜粿,看虎獅;吃發粿,看藤牌」,這句海豐俗語,描寫了春節期間,小孩一邊吃年糕一邊看獅舞的情景。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年糕是人們最主要的糕點和零食,也是充飢的替代品,小孩更是手不離年糕。
發粿會因為在蒸煮的過程中,受熱膨脹,使發粿高出碗面且上方表皮脹裂,呈十字或不規則型的裂痕,像一朵盛開的花。海豐人便用以寄託興旺發達的願望。如果發酵過程做得好,蒸熟之後,粿面凸起裂開後狀如花朵,海豐人稱之為「笑」。
時時花,節節粿。在海豐地區,清明節要做「鼠殼龜粿」,端午節做粽子,中元節做「重糕粿」,冬至做「冬節蛤」、「冬節丸」……
「粿」,貫穿了海陸豐人一年四季的生活圖景,傳遞著海陸豐人心中的鄉情、親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祈盼。海陸豐的粿,不但令人賞心悅目,胃口大開,還體現了海陸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和典型的節日飲食習慣。
看完記得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