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學名:番薯。又名山芋、紅芋、甘薯、番薯、番芋、地瓜(北方)、紅苕(多地方言)、線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番葛、白芋、茴芋地瓜、紅皮番薯、萌番薯等。
紅薯其之所以稱番薯,大抵是因為它是"舶來品"之故。《採錄閩侯合志》:"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穫,可充穀食之半。
史實證明紅薯系在16世紀末葉從南洋引入中國福建、廣東,而後向長江、黃河流域及臺灣省等地傳播。現今中國的紅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佔世界首位。
番薯高產,紅軍當年打遊擊時物資匱乏,飢一頓飽一頓。後來從山區農民那得知種番薯可有效應對飢餓,便和山區農民朋友一起房前屋後種些番薯,軍民們還有口號"土藏萌番薯,吃飽不辛苦"。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句俗語來自戲劇"七品芝麻官"。清苑縣知縣唐成不畏權勢,與明朝大貪官嚴蒿之權貴做鬥爭的故事,體現了七品知縣大智大勇,不畏權勢的勇氣和作為,體現了為官之道與其個人的人格魅力。
中醫視紅薯為良藥,入藥始見於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其性平味甘無毒,入脾、腎二經。能涼血活血,益氣生津解渴止血,寬腸胃通便秘,產婦最宜。
《隨息居飲食譜》稱"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凡渡海注船者,不論生熟,食少許即安。"紅薯與醋煮食,消全身浮腫。若煮熟食,飲少許黃酒,再飲紅糖薑茶,治產婦腹痛。
紅薯不僅是健康食品,還是祛病的良藥,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紅薯蒸、切、曬、收,充作糧食,稱做薯糧,使人長壽少疾。
《金薯傳習錄》說它有6種藥用價值:治痢疾和瀉洩;治酒積和熱瀉;治溼熱和黃疸;治遺精和白濁;治血虛和月經失調;治小兒疳積。《陸川本草》說,紅薯能生津止渴,治熱病口渴。
減肥通便:
民間曰:
一斤紅薯兩斤屎( 促便,清腸)。
一擔紅薯八十斤屎,身體不好還不止。
紅薯葉:
紅薯葉是紅薯藤的葉子,又稱地瓜葉,是旋花科甘薯植物,它是經過人工選擇培育出供人們食用的紅薯苗頂端尖嫩莖的品種,在香港仍至世界被譽為「蔬菜皇后」,「長壽蔬菜」及「抗癌蔬菜」,亞洲蔬菜研究中心已將紅薯葉列為高營養蔬菜品種。
紅薯葉能清火,夏季不錯的選擇。
食物知識大全----
點擊藍色字可查閱
包菜 土豆 菠菜 芒果 桃花 芹菜 桂圓 杏 海參 黃瓜 豬手 養胃湯▼
食 物 百 草 匯
解食物之功效 | 知百穀之性味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