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戰場上的主要國家陸軍都不約而同的採用了遠近結合的武器配備。德國主要使用的是毛瑟步槍+MP34/40衝鋒鎗,英國是李-恩菲爾德步槍+司登衝鋒鎗,蘇聯用的是莫辛納甘步槍+PPSh41/43衝鋒鎗。
其中,蘇聯的波波沙系列衝鋒鎗相比較而言更為成功,它結構簡單可靠,射速高達900發/分,配上71發大彈鼓,火力很猛,近戰時一頓狂掃,對面的德軍往往非死即傷,沒有被擊中的也被壓製得抬不起頭來,在史達林格勒巷戰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堪稱「巷戰神器」。
波波沙系列衝鋒鎗性能優秀備受士兵喜愛,蘇聯共生產了600多萬支,可是二戰結束沒幾年,就被蘇聯淘汰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首先,波波沙系列衝鋒鎗射速高火力猛,但是精度卻不高。我們都知道,衝鋒鎗是一種近戰自動武器,在近距離內有很強的優勢。但是,它射擊精度卻不是很高,或者說很差,一頓掃射子彈分布面積很大。所以,各國仍然保留了栓動步槍作為精確射擊武器。
其次,波波沙衝鋒鎗,作為一種衝鋒鎗同樣發射的是手槍彈。雖然7.62毫米託卡列夫手槍彈脫胎於毛瑟手槍彈,威力和穿透力在手槍彈裡算是出色的,但是與步槍相比仍然要低很多。當然,栓動步槍的子彈威力又過大了。
最後,也是最現實的一個原因,同時裝備栓動步槍和衝鋒鎗,由於彈藥不同,後勤壓力大,說白了就是太麻煩,太費錢了。
那麼,有沒有一種武器可以同時可以精確射擊,又有較高的射速,可以在近戰中發揮作用呢?德國人在二戰末就已經給出了答案:發射中間威力彈的STG44突擊步槍,完美解決了這一問題。
二戰結束後,各國都在大力研發突擊步槍,蘇聯槍械設計師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1947年試製成功了AK47突擊步槍,從此近戰、中遠距離作戰都可以使用這把槍,波波沙衝鋒鎗也就沒什麼用了,淘汰也就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