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傑丨溫忠翰著述及刊刻圖書考略

2021-03-04 書目文獻

溫忠翰著述及刊刻圖書考略

 

胡艷傑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天津圖書館

 

 

摘要:本文從溫忠翰信札、文存、刻書序跋等內容中整理出其著述及刊刻圖書目錄,按時間順序,逐一概述其版本、內容、刊刻等情況,較為完整的展示出溫忠翰著述及刊刻圖書的基本面貌,為深入研究溫忠翰奠定文獻基礎。

關鍵詞:溫忠翰    著述    刊刻圖書

 

溫忠翰(1830-1890),字西林,號味秋,一號鶴皋,又號廉坊,山西太原太谷縣敦坊村人。鹹豐八年(1858)舉順天府鄉試,同治元年(1862)春捷,以第三人授職編修。六年視學湖南,光緒元年(1875)典試四川,四年至十一年為浙江溫處道道臺,十二年擢陝臬調鄂臬,同年以疾引退,養病於天津,十五年回晉陽,十六年因喘疾卒。工繪畫,擅詩文。

 

一、溫忠翰生年考

 

《同治元年壬戌科會試硃卷》載:「溫忠翰,字西林,號味秋,一號鶴皋,行五,道光乙未年七月初三日吉時生,山西太原府太谷縣俊秀,監生,民籍。」由是可知,溫忠翰生於道光乙未(十五年,1835)。目前,所見資料多以此為其生年。筆者整理《紅葉盦文存》時發現,卷二溫忠翰所作《伯姊墓記》一文,云:「姊之生也,道光戊子八月五日,庶母範太安人出,長餘二歲。」道光戊子(八年,1828),由此可知溫忠翰應生於道光庚寅(十年,1830)。另卷一,《刻先大夫遺集既成敬謹書後》云:「越己亥疾益篤,因自訂《詩餘》一卷付梓,而以全集命諸兄藏之,即於是年六月棄養。忠翰年甫十齡,茫然無知識。」父啟封道光己亥(十九年,1839)六月棄養,與「忠翰年甫十齡」相印證。由此可斷定,溫忠翰「道光乙未年七月初三日吉時生」有誤,當生於道光庚寅十年(1830),此亦與其後生平事跡相吻合。

 

二、溫忠翰著述及刊刻圖書

 

今據所見文獻統計,溫忠翰一生著述十五種。筆者所見有九種,包括《蒹葭秋水樓詩》五卷,《欣賞集》十種,《登瀛先路》一卷,《東甌九說》一卷,《蠶桑問答》一卷,《紅葉盦未刊稿》四卷,《兩漢石續》六卷,《遺山詩髓》十四卷《元詩備考》二卷和《補遺》一卷,《味秋信札》不分卷。另見於文獻記載,尚未見其傳本者六種,包括《紅葉盦詞稿》《紅葉盦楹聯類存》《紅葉盦詩文集》《名翰賞心集》《漢石人名錄附漢刻志餘》《後素齋叢話》。編輯整理刊刻其先人著述,所見有四種。其父溫啟封著作二種,包括《涉史偶悟》五卷,《綠雲仙館詩稿》十二卷附《玉鏡臺詞》一卷;編輯整理曾祖溫常綬著《論語輯解》不分卷,抄寫、校刊、請人撰寫序文等都已完成,但因缺乏刻書經費,未能刊刻以廣流傳;補刻祖父溫承惠評選之《古文匯選》。另督學湖南時,編輯刊刻《湖南試牘》二卷。

溫忠翰著述及整理、刊刻文獻共計二十種,按其編撰、成書及刊印時間排序進行整理,目前無法推測其成書時間者,列於文末。見到傳本之書,記錄其館藏地等信息,未見之書,註明待訪。

1.《蒹葭秋水樓詩》五卷,(清)溫忠翰撰,清道光二十九至鹹豐六年(1849-1856)抄稿本,國家圖書館藏,索書號:119763;一冊,毛裝,集部,別集類,清別集。八行行字不等白口四周雙邊,綠絲欄線,版心鐫「雙青藤館手錄本」,此為紅葉盦未刊稿專用綠絲欄稿紙。卷一第一行上題「蒹葭秋水樓詩卷一」,下題「養吾手抄」,第二行上題「樂府」,下題「太原溫忠翰」。卷一樂府,包括:古別離、燕歌行、邯鄲才人嫁為廝養卒婦、相逢行、南山有烏、東飛伯勞歌、李夫人歌、堂上歌行、神絃曲、愛妾換馬曲、落葉哀蟬曲、琴歌、塞下曲、羅敷行、妾薄命、結客少年場行、夜夜曲、玉波冷雙蓮、子夜吳歌(四首)、送春曲;卷二:己酉至丙辰,題卞頌臣比部孤山訪隱啚(二首)、吳展其將歸楚北囑寫秋郊送別圖即題冊後(二首)、展其下第,將南歸、話別苦筍齋,各念故鄉風景,因共道沈淪之感,慷慨傷懷,爰作短歌三章,聊以寄意(三首)、題慈仁寺三松圖、頤園、月夜聽琴舫兄彈琴、題孫駕航芟餘詩草(二首)、與沈子常茂才夜話(四首)、雨夜、秋望、書船山先生詩後、孫萊山以字紙灰投海,自津門寄詩二章,囑和,即步其韻(二首)、戒學上人屬題王翰城刺史寫種竹畫鵝圖、出都留別戒學上人、自述、過涿鹿東嶽廟、長生口、過古固關、芹泉驛、將束裝北上呂鳳岡丈餞行於(酉+寸)泉山寺賦此留別、笛樓兄囑題白城話別啚便面、曉發、土西嶺、和琴舫兄龍臥寺題壁、途中見衰柳、重過芹泉、笛樓兄將之官吳門話別潞河舟中、寄賈迪之刺史時在黔中(四首)、初春感懷(五首)、題邀月醉梅啚、送吳金圃南旋(四首)、題吳金圃《狎鷗亭草》兼以誌別、張蔚田將歸任城囑題秋柳芙蓉小幅(三首)、香冢、代書詩十首寄笛樓兄(十首);卷三,包括:自勵(二首)、寄笛樓兄、追哭吳尚賔夫子(四首)、題張吉人農部三影龕詞(三首)、喜晤羅向齋來自楚北、題胡鐵龕農部集後、雪望、先宮保寶劍歌、題勞亦漁暄繡鋏詞後、題寒江囑雁圖寄笛樓兄、喜聞官軍收復京口(是捷為張殿臣軍門首功,已膺上賞)、酬莊蒿菴(忠棫)見過苦筍齋之作、和李竹朋太守銷寒八首(八首)、題梅花帳;卷四,墨筆書籤,題「歸入前卷抄寫,不另為一集,直接前卷繕寫。」籤下「蒹葭秋水樓詩卷四,情禪草)(胡註:以下原為卷四,根據題簽,併入卷三。)悼亡(四首)、無題(二首)、落花詩(二首)、擬古(四首)、詠燭、詠枕、詠香、詠琴、詠筆、詠簾鉤、詠晶印(刻長相思三字)、詠玉符。(筆者註:以上四卷,為養吾手抄,有墨筆修改,朱色○於欄線外,標注每首詩的開頭。卷五,無墨筆修改,亦無朱色○,推測為後加之作。)卷五,海客聯吟,包括:手拓古詞人贈別鏡以小詩題之寄南君錦裡並序(二首)附錦裡來詩(錦裡姓南,名長善,朝鮮孝廉)(二首),送星沙翁歸朝鮮  星沙和韻,題贈星沙行人竹龕秋餞啚小冊  星沙和韻,送姜石雲歸國(石雲名祖馨,星沙猶子)石雲和韻,柬南錦裡(四首)錦裡來詩  三首,錄一,贈李藕船(名尚迪,朝鮮人,刻有《恩誦堂稿》),為藕船題秋山送別啚便面(四首),與李藕船話別,題吳亦梅天竹齋啚即送歸國。

2.《欣賞集》十種,(清)溫忠翰編,清鹹豐十至十一年(1860-1861)溫氏雙青藤館抄本,天津圖書館藏,索書號:S3670,四冊,毛裝,集部,總集類,類編之屬。八行二十四字至三十二字不等白口四周雙邊,綠絲欄線,版心鐫「雙青藤館抄錄」。此書墨筆摘錄,朱、墨兩色批註,行書小楷,字體工整。足見其用功之勤。書內護葉題跋一則:「此餘庚申辛酉之間錄之以遣悶者,廿餘年來海內清平,非復昔時景象。歲戊寅宦遊浙東攜入行篋,南疆卑涇,盡為蠹魚所損。癸未權寧紹臺道蒃,公餘偶檢此冊,剝蝕更甚,竟如百餘年前古物,重加修整,訂成四冊。俾無負廿年前一段苦心也。時仲秋下旬。味秋誌於藂碧軒桂花下。」鈐印「忠」「翰」朱方。第一冊書簽題:「欣賞集  選詩 杜詩 紅葉盦選輯第一書 一冊」。第一冊收錄《選選詩》一種,第二冊收錄《三李選讀》,包括太白詩、長吉詩、玉溪詩、青邱樂府選,共四種;第三冊收錄《倚聲小錄》一種,包括小令、中調、長調、蘇辛合選;第四冊收錄《養生要旨擇鈔》《玉紀》《端州巖石記》《王石谷山人周減齋論畫》,共四種。一至三冊,朱筆、綠筆兩色評注,第四冊墨筆圈點,有題跋二則。

3.《塾課古文滙選》八卷,(清)溫承惠評選,集部,總集類,課藝之屬,首都圖書館藏,清嘉慶十八年(1813)刻本,二十冊,索書號:丙四/2。

溫承惠[1](1755-1832),字景僑,號慎餘,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貢,官至直隸總督。著有《鳴鳳集》。《清人別集總目》[2]著錄,頁2286,清刻本,洛陽,即《河南省洛陽市圖書館館藏古書目錄》著錄。

《敬書先宮保公手訂<古文匯選>後》[3]云:「是選也,成於官曹郎時,逮總制畿疆,始付剞劂,葢欲以古人文章事業之表著者,嘉予士林,不徒為家塾秘本也。傳印既多,板漸侵削。同治丁卯(六年,1867)督學楚南,謹載入行篋,命工鏤剔,重加修整,公諸同好,庶以廣先人之遺意雲。」由此可知,此本有同治六年溫忠翰補刻本,今藏何地待訪。

4.《湖南試牘》二卷,(清)溫忠翰鑒定,清同治九年(1870)長沙提學署刻本,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藏,索書號:08489。一冊,線裝,集部,總集類,課藝之屬。九行二十五字白口四周單邊。卷前牌記「同治九年冬刊於長沙提學史」,卷前溫忠翰序,云:「奉督學湘中之命,自戊辰迄庚午厯試諸郡,望衡嶽於九面,溯瀟湘之上遊,西經五溪煙瘴晝晦,北過青草波濤夜驚,凡澧蘭沅芷之芳澤,湘靈山鬼之悲啼,騷人遷客名宦通儒釣遊之所歷,碑記之所存,固日在吾目中而益幸昔之聞諸鄉先生者,今乃得諸親歷也。」「歲丁卯乃工馳聘者,概未入選,竊願異日藻芹翹秀,多士以彬雅才翱翔雲路,彪炳詞林,雍雍以鳴國家之盛,庶以慰予三年中共相朂勉之意焉。是刻也,許蓮峰、劉朗屏、朱嘯雲相與參訂,而潤色之功蓮峰力居多,並書之以誌,不沒人之善雲。同治庚午季秋督學使者溫忠翰序於湘南學署之願聞過齋」。

5.《紅葉盦詞稿》:《綠雲仙館詩集》卷前廷桂序,云:「同治戊辰味秋太史按試永州,值桂將去郡,見雖數,僅敘及三代世交,未暇言詩也。明年己巳再權澧符舉行科試,太史甫按臨,旋抱仲兄笛樓太守之戚制淚,卒事去,更不及言詩。庚午仲秋星軺候代駐省垣,嘗以所作就正,既承許可,因借讀《紅葉盦詞稿》迭有唱和,歡若生平,尋以尊甫雲心先生詩集刊成屬序。」由此可知《紅葉盦詞稿》在「庚午仲秋」,即同治九年(1870)已成書。今藏何地待訪。

6.《綠雲仙館詩稿》十二卷附《玉鏡臺詞》一卷,(清)溫啟封撰,(清)溫忠翰等輯,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上海圖書館藏,索書號:線普長449754-57。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索書號:集/280/367,四冊,線裝,集部,別集類,清別集。十行十九字白口四周雙邊。

溫啟封(1789-1840),字石峰,號雲心,又號倚聲,別署香海居士,嘉慶九年(1804)舉人,官至刑部郎中。卒於道光十九年(1840),卒年五十有二。配孫氏、張氏、蔣氏。子五,忠佩、忠彥、忠恕、忠善、忠翰。女一,幼未字。孫三,紹奎、紹霖、紹棠。

書名頁題「綠雲仙館遺稿 息柯居士楊翰題」,牌記:「同治九年庚午刊於長沙學署」,目錄末鐫「男忠彥、忠恕、忠翰編次,孫紹奎、紹霖、紹棠校字」。《綠雲仙館詩稿》十二卷,收錄古今體詩三百七十八首;《夢遊草》一卷,卷前有自序,末署「丁卯仲春雲心自識」;《上穀草》一卷,無序;《蠶絲草》一卷,無序;《金陵遊草》一卷,無序;《偶存草》一卷,無序;《春雨水閒吟》一卷,無序;《夢雲亭草》二卷(卷7-8),自序,末署「太原溫雲心識」;《倦遊草》一卷,自序,末署「癸巳暢月望日懶雲識於紅靜綠初軒」;《又來草》二卷(卷10-11),自序,末署「太原溫雲心識」;《怡雲草》一卷,卷前《怡雲草自序》:「道光戊戌四月朔日,太原溫香海識」,附《玉鏡臺詞》一卷,卷前敘,末署「道光己亥夏五月儀徵汪全泰拜題」,卷首第一行題「玉鏡臺詞」,第二行中題「太原溫雲心倚聲」。是書卷前有五篇序言,分別為:道光十二年八月楊亮序,同治庚午閏十月撫湘使者滇南劉崑謹序,同治九年季秋月望日漢陽黃文琛序;同治辛未仲秋愚姪廷桂謹序,同治九年孟冬上浣同裡愚姪杜瑞聯謹序於星沙郡廨。八人題詞:毗陵鶴翥劉甸翔,廣陵大竹汪全泰,雲間子僑李鍾潢,吳興筠潭葉紹本,壽陽春浦祈雋藻,閩中小庚葉申薌,羅陽珠船韓榮光,雲間筱瀛李曾裕。卷末溫忠翰跋云:「先嚴自幼即耽吟詠,蚤歲隨先大父宮保公宦遊南北,足跡半天下,所歷名勝輒紀以詩。道光戊子,始筮仕官比部郎,雖簿書紛集,而吟哦無少輟時,與吳蘭雪、程春海、葉筠潭諸先生相倡和,迄戊戌寢疾藥裹經年日下,諸名公詩筒往來猶未絕也。越己亥疾益篤,因自訂詩餘一卷付梓,而以全集命諸兄謹藏之,即於是年六月棄養。忠翰年甫十齡,茫然無知識。三十年來,家道復中落,諸兄維持經畫,日尚不給,遺稿待刊久矣。歲壬戌忠翰通籍,丁卯視學楚南,明年仲兄自吳門來,相與商訂編次付諸手民,工未半,而仲兄遘疾不起,今年秋忠翰按試既竣,始鳩工成集。集中諸先生評語悉遵原本,並以墓誌、墓表刊諸卷首,以俟當代之採擇雲。同治庚午仲秋男忠翰謹志。」此文亦收入《紅葉盦未刊稿》,文存一。據此序文可知,溫啟封另有「自訂詩餘」一卷,刊刻行世。

《涉史偶悟》卷末,溫忠翰跋云:「《綠雲仙館詩稿》既刊於長沙,以行世,復刊《玉鏡臺詞集》於京師,詞章倡和之作,於茲已備。」今見上圖、中科藏本,為《綠雲仙館詩稿》《玉鏡臺詞》,合而行之。

《清人別集總目》頁2286著錄,北圖、川圖、粵圖、豫圖、上圖、中科院、溫州有藏。

7.《登瀛先路》一卷,(清)溫忠翰編,清光緒五年(1879)東甌道署刻本,上海圖書館藏,索書號:線普546983,一冊,線裝,集部,總集類,課藝之屬。麗水圖書館亦藏,索書號:經/小學267.5。九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牌記「光緒己卯仲春重刊 登瀛先路東甌道署藏板」,卷端溫忠翰《重刻登瀛先路序》云:「此餘戊辰督學湘南時輯,以課士之書也。其中皆集先輩論文,暨詩賦程式,而間以己意。製為庸言,附於後,俾士之有志觀光者,便於揣摩,歸諸軌範,以期利場屋而止,未敢矜大雅宏博,津津乎,上溯先民矩矱也。名曰登瀛路者,蓋取論文規模易掇科名之意。十年以來,湘之士領鄉薦者不下六七十人,捷南宮入翰院者亦不下十餘人,是登瀛之名,今有驗矣。昨歲奉命觀察是邦,下車之始,命題觀風,見多士清詞麗藻連篇累牘,其中彬雅可造之才正復不少,因取是書重刊以廣傳流,願此後溫處兩郡之人,翱翔雲路,彪炳詞林,更有勝於湘中諸君子者,則豈非餘之深幸哉。光緒五年歲次己卯仲春東甌使者溫忠翰撰誌。」卷末鐫「板存東甌郭博古齋刻字店」。全書共六部分:1.吳蘭陔先生闈試總論,2.費耕亭先生墨訣,3.彙選前賢論詩十則,4.試律庸言附前賢試律程式,5.顧南雅先生論賦十則,6.律賦庸言。

據此重刻本溫忠翰序可知,《登瀛先路》當有同治九年(1870)刻本。今藏何地待訪。

8.《東甌九說》一卷,(清)溫忠翰撰,清光緒五年(1879)刻本,溫州市圖書館藏,三部,索書號:14207,Z121.6/3654,02833。一冊,線裝,子部,雜家類,雜說之屬。上海圖書館藏,索書號:線普519069。九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雙邊,版心上鐫「東甌九說」。卷首《東甌九說》序,尾題「光緒己卯仲夏山右溫忠翰識於東甌道署。」序云:「餘居甌數月來,見民風土俗有未盡純美而又非法律禁令之所能驟興驟革者,釐其事有九,因為說以曲喻而緩導之。上法九歌之意,庶幾吾甌之民欣欣向化,同為善良,革其舊染之俗,而鹹以維新焉,則亦官於斯者之深幸也。」九說包括:敦厚風俗說第一,勸誡爭鬭說第二,勸誡鄉愚以清盜源說第三,斷絕花會說第四,廣勸蠶喪說第五,崇尚節儉說第六,消除癘疫說第七,敬惜字紙焚毀淫書說第八,整肅閨門說第九。

9.《蠶桑問答》一卷,(清)溫忠翰撰,清光緒五年(1879)東甌郭博古齋刻本,溫州市圖書館藏,索書號:002363。一冊,線裝,子部,農家農學類,桑蠶之屬,綜論。九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雙邊,卷前有溫忠翰撰《蠶桑問答序》,末署「光緒五年孟冬月太谷溫忠翰誌於山陰道中舟次」,卷末鐫「板存東甌郭博古齋」。序云:「溫郡時序陽和,土田肥潤,於蠶桑尤宜。甌城南北兩河鄉,溪流環繞,萬頃桑田,不難於數年中觀其成,特患人之畏難,苟安耳。爰就前人所刊《廣蠶桑說》一書,擇其要者,編成俗語,名曰《蠶桑問答》。必使野老農夫,粗通文義者,皆知所解。庶幾互相傳習,各思自贍其身家而奮然興起也。」共37則問答,包括:問栽桑之法何如,問隔六七尺地栽桑一株豈不侵佔良田,問隔年之桑如何培養,問桑樹生蟲如何治法,問初桑二桑名目,問採桑法,問桑有幾種,問壓條種葚法,問接桑法,問留蠶種法,問醃種法,問蠶初生時如何培養,問蠶既長後如何培養,問初眠既起二眠如何,問二眠既起三眠如何,問三眠既起大眠如何,問大眠後如何培養,問蠶倉制度如何,問蠶山制度如何,問蠶上山後情形如何,問落繭情形如何,問落繭後繅絲可久待否,問陰繭尚有用否,問留種之繭有用否,問繅絲之竃制度如何,問繅絲之水如何,問絲車後須設火倉制度如何,問蠶子養成其數如何,問蠶有忌食之葉否,問採葉有時否,問切葉法,問每繭一斤得絲若干,問繭有好歹否,問桑渣蠶砂尚有用否,問蠶諸忌,問蠶桑之利如何,問溫州之柟溪亦有蠶桑其絲何以不佳。

另有,國家圖書館藏,清光緒三十年(1904)刻本,索書號:29902。《蠶桑問答序》序末鐫「板存龍遊縣靈耀寺」。又《重刻蠶桑問答序》雲「光緒丁亥遊東甌,見甌民稍知蠶事,乃前溫處道溫味秋觀察所化,但不及浙西之盛。」又雲「程龔良少尉出所藏溫味秋觀察《蠶桑問答》一書示餘,書中言蠶桑之法簡明,易曉用,特重刊印送。」序末署「光緒三十年莫春之月孤峰朽衲書於隆邱第一山」。末葉有「靈耀寺印送五百本,龍遊縣正堂葛印發三百本。」

10.《涉史偶悟》五卷,(清)溫啟封纂述,(清)溫忠翰編輯,清光緒十年(1884)東甌郭博古齋刻本,天津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藏,索書號:464;溫州市圖書館藏,索書號:13714,國家圖書館藏,索書號:74455。上海圖書館藏,索書號:線普長54912,一冊,線裝,史部,史評類,史論之屬。十行二十四字小字雙行同黑口左右雙邊,牌記題「光緒十年甲申刊於東歐道署」,卷末鐫「東甌郭博古齋刻字」。是書為溫忠翰整理其父所作,刊刻之書。卷首祁世長序云:「觀味秋刊是書也,能不滋世長失墜之懼乎。」「展卷敬頌,見其論斷謹嚴,原本經術微至處,能補涑水紫陽所未及。」卷末有溫忠翰跋,署「光緒八年在壬午仲冬月。男忠翰謹志」是書五卷:卷一讀東晉紀二十五則,卷二讀唐紀三十則,卷三讀唐紀二十六則,卷四讀唐紀二十則,卷五讀唐紀十二則。天津社會科院圖書館藏本,卷末無溫忠翰跋文。

11.《紅葉盦未刊稿》四卷,(清)溫忠翰撰,稿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索書號:263097-100。四冊,線裝,集部,別集類,清別集。綠絲欄稿紙,八行行字不等白口四周雙邊,版心或鎸「雙青藤手錄本」,或鎸「紅葉盦未刊稿」。包括《文存》二卷,《奏稿》一卷,《題跋》一卷。其中《紅葉盦文存》二卷收入《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藏古籍珍本叢書》第一輯(鈔稿本部分)第15冊,奏稿、題跋未收。

    《紅葉盦文存》二卷。卷一,書籤題「紅葉盦文存 卷一」,封底圓珠筆寫「62.11.12  171  4冊4元」,鈐蓋朱印,定價2元,數量2。版心題「雙青藤館手錄本」。首葉板框外鈐有一枚紙廠印,朱文長方,「同仁字號」四周飾以花紋。收錄文稿28篇,包括:婺源江梅嶼詩序;書安仁歐陽氏家廟碑記後;廷雅南大令文集序;湖南試牘序;刻先大夫遺集既成敬謹書後;舟人汪聾子傳;致馮筤仙司馬書;敬書先宮保公手訂古文匯選後;復黃海華觀察書;再復黃海華觀察書;致呂生斅孚書;致張崑生書;遊澹巖朝陽巖二山記;致李處士書;胡君賓王墓誌銘;復朝鮮姜石荷書;蘇園雅集圖跋;王仲坦先生德教碑;孟均墓誌銘;復朝鮮閔經園樞判書;孫母吳太夫人誄詞並序;李小黁先生蜀遊吟草遺集序;乙亥恩科四川鄉試錄後跋;觀察浙東觀風示;寄廬詞序;玉環亭志序;永嘉縣志序;湯紹卿太令出山草譜序。卷二,版心題「紅葉盦未刊稿」,首行頂格題「紅葉盦文存卷二」,次行下題「太谷溫忠翰」。收錄文稿13篇,包括:固民財以維邦本議;修守禦以防猝變議;整兵制以求實效議;廣戒菸以杜漏卮議;均交涉以察機宜議;興礦物以輔利源議;課水師以育人才議;查塗田以修屯政議;萬松證夢圖序;趙伯泉太守源昌七豑壽序;徐沅青都轉士鑾醫方叢話序;伯姊墓記;王從人傳。

《紅葉盦奏稿》一卷。版心題「雙青藤館手錄本」,卷端題:「紅葉盦奏稿    湖南學政  臣溫忠翰跪」。收錄奏稿14篇,包括:奏為恭謝天恩仰祈聖鑒事;奏為恭報微臣到任日期叩謝仰祈聖鑒事;奏為恭報長寶衡永四府暨郴桂兩州歲試完竣仰祈聖鑒事;奏為表揚節孝請仍照同治三年定章辦理以免稽遲恭摺奏祈聖鑒事;奏為恭報省各府州聽歲試完竣及歲科並行之辰沅永靖四屬一律試畢仰祈聖鑒事;奏為恭報湖南省通省科試完竣仰祈聖鑒事;7.奏為遵照部議新章專摺奏明仰祈聖鑒事;奏為恭復恩命事;奏為晉省荒旱太甚民情危急請開捐助賑以全民命而維大局;奏為賑款有關民命請嚴禁侵吞以儆效貪墨仰祈聖鑒事;奏為晉省賑務需米浩繁請招商採買貿易以廣流通而裕民食仰祈聖鑒事;恭擬大婚樂章;恭擬皇后邸第對聯;恭擬御製碑祭文:(1)文華殿大學士贈太保倭仁碑文;(2)入八分奉恩鎮國公奕詢初祭文;(3)入八分奉恩鎮國公奕詢大祭文;(4)記名提督張萬美碑文;(5)原任陝西署城固縣知縣施作霖碑文 十二年四月擬;(6)晉封貝勒載澂冊文;(7)記名提督張萬美祭文。

《紅葉盦題跋》一卷。首行頂格題:紅葉盦題跋卷一;次行下題:太谷溫忠翰,版心印「紅葉盦未刊稿」。此冊封底,鈐蓋朱文長方印「中國書店定價,數量2,定價2.00,☆1」。收錄文獻29種,跋文39篇,包括:跋舊本靈臺碑(5則);跋婁壽碑;題西嶽華山碑古本;跋王稚子雙卻舊本(4則);跋漢張表碑舊拓本(2則);跋白石神君碑;跋開通褒斜道碑;跋竇憲紀功碑;題漢楊著碑舊翻本;跋南宋拓本化度寺碑(2則);跋舊拓顏家廟碑;跋褚中令聖教序同州本;題雁塔聖教序;題千福寺碑宋拓本;題張遷碑陰;題趙文敏畫東坡遺蹟圖白描卷;題祁文端公書;題桃源圖無款畫;題鄭本磚塔銘小軸;題董文敏金箋山水畫;為竇古嚴明府文翔題董文敏山水卷;題朱清立摹本研山圖;題乾嘉諸老手札冊;跋黃大痴九日登高圖(2則);題松鶴延齡圖壽趙伯泉太守;題陸包山花卉長卷;題管夫人繡趙書冊;題文衡山墨蹟卷;題唐六如墨蹟卷。題跋為溫忠翰光緒七至十三年(1881-1887)所作,主要為金石碑帖、書畫題識,或為其購買收藏之物,或為友人所作。金石題跋側重考釋碑文用字及殘缺,考證詳實,以宋歐陽修(1007-1072)《集古錄》、趙明誠(1081-1129)《金石錄》、洪适(1117-1184)《隸釋》、清王昶(1725-1806)《金石萃編》、翁方綱(1733-1818)《兩漢金石記》等金石類著作為參考。注重金石內容考釋的同時,發表己見。題跋中亦注意裝幀及保護問題,在其題跋中,凡重新裝池之本,對最初狀態及修改後樣子多有記錄,如《跋王稚子雙闕舊本》云:「欲存其舊觀,故不裝冊而裝卷,俾後之好古者見之。」又《題鄭本磚塔銘小軸》云:「此銘於癸未歲得於四明,舊裝為摺疊本,釋六舟題於其背,攷證頗詳,恐久而磨損,改裝為軸,即以背紙坿於銘之上下,而摺疊之痕猶在,恰好天然。」

12.《紅葉盦楹聯類存》:據徐士鑾《味秋書札》跋云:「廉訪著有《紅葉盦楹聯類存》屬予譔序,予以駢文應之。」徐士鑾《蝶訪居詩抄》中《溫印侯給諫<論語輯解>序》,亦云:「太原溫味秋廉訪自丙戌夏寄寓津門,乞假養痾,閱今四載。廉訪曩出所撰《紅葉盦楹聯類存》屬作序言,鑾不揣譾陋以駢體序之。」今藏何地待訪。

13.《兩漢石續》六卷,(清)溫忠翰撰,清抄本,(清)翁同龢跋,國家圖書館藏,索書號:善本04971。一冊,線裝,史部,金石類,石之屬。十二行行字不等無欄線。封面題:「溫味秋兩漢石續,松禪老人藏本」。護葉有翁同龢題跋二則:第一則云:「戊戌十二月,葉茂如以溫味秋所撰《兩漢石記續》見示,蓋補大興翁氏所未錄,皆此數十年中新出者也。其書真贗雜收,且不免遺漏,聊為摘錄,以備一種。松禪記。」鈐「松禪墨緣」朱文方印。第二則云:「味秋之兄琴舫蒐討金石極富,與趙悲庵、李若農友善,餘亦常往來,其時味秋正治舉業也。琴舫歿,而所藏散落矣。」卷端題:「戊戌臈月松禪手寫。」鈐「龢」朱文方印。溫忠翰致徐士鑾信札,云:「日前快領教言為慰,去歲編纂《兩漢石續》一書,近又屢加刪改,體例皆遵翁氏之書,補其遺闕,惟孤陋寡聞,終不免大雅之譏,特以就正有道,尚希指疵正誤是幸。如可賜以序文,書之卷端,尤為感泐。」徐士鑾《蝶訪居文抄》(天津圖書館藏,索書號:S3775)收錄《溫味秋廉訪<兩漢石續>序》一文,「大興翁覃溪學士,舊有《兩漢金石記》之刻,視宋歐陽文忠《集古錄》尤稱精確,蓋目錄而兼文字也。惟翁氏之書成於乾隆五十四年,後此漢石續有出土,即當時亦不無翁氏所未見。此溫味秋廉訪有《兩漢石續》之作也。廉訪太原名族,縹緗世守,學有淵源,敡歷京外二十餘年,藏弆兩漢碑碣石刻甚富。中有乃兄琴舫比部曩年所收者,蓋亦嘗有意於此,而廉訪之續獲為尤多。比因養痾沽上,選取翁錄之所闋者,得如幹種,輯為一書,屬鑾序言。鑾受而讀之,不禁駭服。竊見卷中援據之博,考證之確,微特一字之偏旁點畫,悉必正其譌舛,即殘闋等字,亦靡不辨析審詳,因以歎廉訪於經史、小學等書研究紬繹之功有邃焉者矣。聞是書之成也,稿凡數易,而且於藥鼎茶鐺之側,不厭潛心考核若此,既有以補翁書所未備,亦可以慰乃兄琴舫比部未償之願望,其思精力果為何如耶。鑾於金石文字夙少討論,謹就鑾心折廉訪者筆之於編,而廉訪徵實之學更幸於是書窺見一斑雲。」

國家圖書館所藏本,為翁同龢光緒二十四年戊戌(1898)「摘錄」本。溫忠翰所著原稿,今藏何地待訪。

14.《漢石人名錄》十二卷附《漢刻志餘》三卷:據溫忠翰致徐士鑾信札,云:「拙編《漢石人名錄》後坿《漢刻志餘》三卷,昨已裝訂成書,此編之成全賴鄴架借觀書卷之力,茲倂呈請斧正。」又「緣《漢石人名錄》已編至第十二卷,思以古今石著錄所載未見之碑,襍為一卷,其事即可畢也。」今藏何地待訪。

15.《遺山詩髓》十四卷《元詩備考》二卷和《補遺》一卷,(清)溫忠翰撰,稿本,牡丹江市圖書館藏[i],索書號:I207.22/148。四冊,線裝,集部,詩文評類,詩評之屬。八行行字不等四周雙邊,綠色欄線,卷端題「太谷溫忠翰西林輯」,版心鐫「紅葉盦未刊稿」。封面有書籤,第一冊書籤題:「遺山詩隨第一冊,紅葉盦纂輯第二書,卷一卷二」,此為溫忠翰《紅葉盦未刊稿》未刻叢書之一。卷首有徐士鑾序,題「光緒十五年歲次己丑仲冬之月津門徐士鑾拜序」。徐士鑾《蝶訪居文抄》收錄此篇序文。云:「太原溫味秋廉訪,既尚慕遺山景行,尤雅愛遺山全詩,因選錄其典要,兼錄其章句,輯為十四卷,名曰《遺山詩髓》,並坿《元詩備攷》二卷,《備攷補遺》一卷,出以示鑾。留案頭者月餘。」次有溫忠翰序,雲「丙戌丁亥間忠翰乞骸解職,養痾津沽之上,讀先生詩,而心顏為開,沈痾頓失。……兩年錄畢。」末署「時光緒戊子十月太谷溫忠翰識於沽上草堂」。鈐印有「溫忠/翰印」白文方印,「味秋」朱文方印。

《鄧之誠文史札記》:一九五六年

三月十一日 四月二十一日  星期六 下午  聞雷  微雨數點 

像片張(中略)攜來溫忠翰稿本《兩漢石續》六卷、《漢石》十二卷《人名錄》《漢刻志餘錄》三卷、《遺山詩隨》十四卷,則不欲留之矣。袁良義來。

三月十二日 四月二十二日

星期 陰雨淅瀝 招同舍(聶崇歧)來看溫稿。亦不欲留。

可知,一九五六年時三種稿本都在,今僅知牡丹江圖書館藏一種。

16.《論語輯解》不分卷,(清)溫常綬撰,(清)許鶴齋校,稿本。天津圖書館藏,索書號:S3702。經部,四書類,論語之屬,專著。五冊,朱絲欄線,九行行字不等,四周雙邊。卷端題:論語緝解,山右溫囗囗囗囗囗編。

溫常綬(1733-1797),字力古,又字印侯,號補山,敦坊村人。遊牛真谷先生門,十四歲以誦九經受知學使為諸生,旋中乾隆癸酉(十八年,1753)鄉試副貢,庚辰(1760)科舉人,己丑(1769)科進士,授職翰林院檢討,歷充浙江鄉試副考官,陝甘學政轉御史給事中巡視天津、濟寧漕務,卒於官。[4]著有《論語輯解》。

光緒十二至十五年間,溫忠翰整理,並計劃刊印。《味秋書札》中致徐士鑾書信中,有兩通提及此書。因缺乏刊書之貲,計劃出售所藏圖書。一通云:「先曾祖給諫公著有《論語輯解》一書,家藏已近百年,鈔而未刻,其中魚豕之譌甚多,巳懇許鶴齋先生參校改正,又自恭閱加簽,特請著作家復校審訂,來年並擬求轉付杭郡刊刻,其冊似仍須收小也。」一通云:「《論語輯解》並乞暇時賜一弁言,敝同鄉祁子禾縂憲曾制一序夾在首頁內,許鶴翁亦製序,尚未騰清,又自作書後數語,敬志先人學行,並乞斧正,閱後請與祁序同夾書中,可也。來春擬售書畫數種,為刻書之貲,未知此地易於出脫否?」

徐士鑾《蝶訪居文鈔》收錄《溫印侯給諫<論語輯解>序》云:「太原溫味秋廉訪自丙戌夏寄寓津門,乞假養痾,閱今四載。廉訪曩出所撰《紅葉盦楹聯類存》屬作序言,鑾不揣譾陋以駢體序之。嗣是三年中,廉訪著作甚富。先後示以所輯《兩漢石續》《漢石人名錄》《漢刻志餘》暨《元遺山詩髓附元詩備攷補遺》如幹種,鑾皆盥誦勉成《兩漢石續》《遺山詩髓》二序以應命已,幸竊名紙尾矣。一日,廉訪出所藏曾祖給諫公印侯先生《論語輯解》十卷,屬鑾覆校,鑾謹受而讀之。越日,廉訪書來,以所譔輯解後跋見示,並諉鑾譔序,聞命且驚且懼,以鑾末學後進見聞褊淺,敬校鈔錄之譌已屬勉強,更何敢序先正之書。迺辭不獲已,爰謹就鑾管見所及言之。……是書間引先儒之說,並採輯近代諸名家之說,務在闡發章句與夫集註未盡之意。懇懇勤勤,必軌於正且以見聖人之學。自首章以訖終篇,無非是學,則是書之關乎人心風化有非淺顯者焉。雍正間崔紀有《論語溫知錄》二卷,桑調元有《論語說》二卷,亦皆闡發集註為主,惜世已罕見。今味秋廉訪擬舉給諫公《論語輯解》梓以傳世行。見示是書之出也,人守一編,尋求義理,宛轉發明,馴至家塾黨庠,悉崇正學,又豈有離經叛道之失哉。如謂是書詳明剴切,止如任啟運之四書約旨為科舉而作,未免淺之乎視此書矣既異鑾之所知亦異,鑾之所見而尤非鑾之所敢言。」由此序可知,溫忠翰整理,計劃刊印之《論語輯解》為十卷。

溫忠翰整理之騰清待刻本,尚未見。天津圖書館藏為稿本,書中圈點、勾畫、修改、簽注、眉批滿紙。眉批處題:「此移附錄前寫」「刪,不必寫」「此移義門雲之後」等審校語,據溫忠翰致徐士鑾信札推測當為許鶴齋審校語。內封處有王維廳題記一則,云:「據山西文史館推薦書目錄,哲學部分,著錄。《論語輯解》:「清太谷溫常綬著。常綬字印侯,乾隆進士,官至戶部給事中。此書係綜結儒之說而折衷以己意。」案此書所出宋學之範圍,間有作者之體會,可供治《論語》者參考。一九五八年仲秋,王維廳[5]題記。」

17.《後素齋從話》:據溫忠翰致徐士鑾信札,雲「連日稍閒,思將前賢論畫舊說彙為一書,名曰《後素齋從話》。」又據徐士鑾《味秋信札》跋雲「廉訪工繪事,復擬輯《後素齋叢話》,蓋採前賢論畫之說彙為一書也,尚未成書。詎己丑冬杪喘疾大作,入春遽歸道山。」此本尚未成書,手稿是否流傳,今藏何地,待訪。

18.《味秋信札》不分卷,(清)溫忠翰等撰,清光緒十二至十五年(1886-1889)稿本,有徐士鑾、趙元禮題跋,天津圖書館藏,索書號:S3771,一折,史部,傳記類,雜傳之屬。收錄光緒十二年至十五年三年間,溫忠翰致徐士鑾書札十三通,從一側面反應並記錄了其在天津的生活,主要以編輯圖書、著述、刻書為主,信札內容詳見《溫忠翰致徐士鑾手札》一文。

19.《紅葉庵詩文集》:《[民國]太谷縣志》著錄,今藏何地待訪。

20.《名翰賞心集》(概為《紅葉盦題跋》中《題乾嘉諸老手札冊》):《[民國]太谷縣志》著錄,今藏何地待訪。

溫忠翰一生所著詩文多為未刊稿,以稿抄本傳世。有專門書稿用紙,綠絲欄線,四周雙邊,八行,版心或鎸「雙青藤手錄本」,或鎸「紅葉盦未刊稿」。據《欣賞集》書籤題「紅葉盦選輯第一書」,《遺山詩髓》十四卷《元詩備考》二卷附《補遺》一卷,第一冊封面書簽題「紅葉盦纂輯第二書」,推測《紅葉盦未刊稿》《兩漢石續》等均為其計劃刊刻,而未刻成之書。

 

三、拾遺

 

《味秋信札》中溫忠翰致徐士鑾函提到校注《圖書府》,一通云:「坿上舊本《圖書府》二函,近將其人名注釋之,惜寓中書少,僅得其七而遺其三(止於《尚友錄》《史姓韻編》兩書中查錄)。想大雅必能盡知,乞審定是幸。」另一通云:「《圖書府》注釋,暇時擬一一錄於書內,上標「徐注」二字,後書一跋記之,以垂永久。」待訪。

[1][民國]太谷縣志五卷,民國二十年(1931)鉛印本,卷五,鄉賢,功勳,頁九。

[2]李靈年 楊忠主編.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合肥,2000.07。

[3]紅葉盦未刊稿四卷,(清)溫忠翰撰,稿本,卷一。

[4]《[民國]太谷縣志》卷五,鄉賢,宦蹟,頁二十八。

[5]王維庭(1904-1995),字實甫,亦作石甫,晚號梅已,山東人。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研究,著有《墨經會詮》。1956年3月至1962年9月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研究員。


[i]李清華:溫忠翰《遺山詩髓》及所附《元詩備考》《補遺》發微,《宜賓學院學報》,2015年8月,第8期,頁44-48。

註:本文發表於《版本目錄學研究》第12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0年),此據作者word排版,引用請以該刊為準。感謝胡豔傑老師授權發布。

相關連結: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30天津圖書館胡豔傑

「書目文獻」約稿:凡已經公開發表有關文獻學、古代文史相關文章,古籍新書介紹、文史期刊目錄摘要等均可。來稿敬請編輯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夾壓縮方式配圖(含個人介紹),發到郵箱njt724@163.com。感謝您的支持!

相關焦點

  • 譚嗣同著述新考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本文試圖以譚嗣同本人記述為基本材料,通過史事考訂,對譚嗣同的重要著述「三十以前舊學」「三十以後新學」和《仁學》提出新見,力求將譚嗣同著述研究在前人基礎上有所推進。一、關於「舊學四種」據《劉善涵集》之年表,劉於光緒十七年春考入武昌兩湖書院。兩年後唐才常也至兩湖書院。
  • 董婧宸丨祁寯藻本《說文解字系傳》刊刻考
    在比較祁刻本與朱抄本、朱文藻《說文系傳考異》後,王筠曾撰寫兩篇長跋,質疑顧廣圻抄本的源流、刊刻中的校改問題。其中,第一跋作於道光二十三年閏七月六日,中雲[27]:道光辛丑,祁淳父先生賜筠此書,出自顧千裡抄本,首尾完具,訛誤差少,以為所據之本誠完本也。癸卯秋,借得朱竹君先生家藏本校之,而後悟其非。(中略)《考異》所舉挩文誤字,皆據朱文遊、鬱陛宣兩本。
  • 「刀手佛心」 刊刻《法華經》
    計劃用時10年,單人刊刻《法華經》 2016年,馬延聖就雕版刊刻出了《觀音三十化身像》,並在國內進行了巡迴展出馬延聖從2017年3月開始刊刻《法華經》,他準備花費10年時間完成。 「應該說,從2014年江北刻經處復建之後,我就為此做準備了。主要是木材,因為要準備300塊符合要求的木板,不是一日之功。」馬延聖說,雕版印刷工藝,木板的選擇是最為基礎的。比較適用的木材有梨木、櫸木等,而他為了刊刻《法華經》所準備的木材,就是在全國各地收集的櫸木。
  • 張先清 || 傳教、刻書與文化網絡——十六至十八世紀多明我會傳教士的中文著述
    此外,同時期在馬尼拉刊刻的還有另外兩部中文傳教書籍,一種是《新刊僚氏正教便覽》,該著署名為「巴禮羅明敖黎尼媽」,兩卷本,刊刻於1606年。此「羅明敖黎尼媽」即為Domingo de Nieva,他於1587年抵達菲律賓,先是在土著人中傳教,1590年被委派到澗內等地,專門負責華人傳教事務。
  • 「美食刊刻」推廣價格預估,靠譜的自媒體推廣平臺
    美食刊刻是當前百家號中的普通號,目前帳號百家號權重為2,綜合排名位列90928名,社會分類排名位列11152名,領先了91.9%的百家號。  美食刊刻百家號近期文章情況 美食刊刻最近一個月文章表現質量分布為,18%為優質文章,36%為中等文章,45%為普通文章,以下為各類文章近期案例。
  • 董婧宸丨​汪啟淑刻本《説文解字繫傳》刊刻考
    [2]本文鉤稽與汪啟淑刻本《説文解字繫傳》刊刻有關的抄本、題跋、書札材料,梳理汪啟淑刻本的刊刻始末:乾隆四十二年(1777)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翁方綱與其友人吳克元、桂馥、沈心醇、宋葆淳、丁傑、陳熷等人,在京師地區傳録、校勘《繫傳》。乾隆四十四年(1779)六月,汪啟淑與時在四庫館中的程晉芳、翁方綱,一起謀劃刊刻《繫傳》。
  • 新書介紹丨崔燕南(整理)《曹元弼友朋書札》
    自早年登科受翰林院職,後亦曾與湖北兩湖書院、湖北存古學堂、江蘇存古學堂等事,但辛亥革命後即堅持以清遺民自居,閉戶絶世,講學著述,事跡亦隨之不顯。其群經專著多已刊刻出版,尚有日記、書牘、文集等稿本文獻,賴門生王欣夫先生收集整理而得以保存至今,向未刊布,少為人知。是冊收錄復旦大學館藏復禮堂未刊稿本文獻三種,包括《復禮堂日記》《復禮堂朋舊書牘錄存》《復禮堂書牘》。
  • 陳介祺|著述極為豐富的中國清代金石學家
    陳介祺作品著述極為豐富,著有《十鐘山房印舉》《封泥考略》(與吳式芬合輯)《簠齋藏古目》《簋齋藏古冊目並題記》、《簠齋傳古別錄》《簠齋古金錄》《簠齋金文考釋》《簠齋藏鏡》、《簋齋藏鏡全目抄本未曾發表的著述手稿十幾種,1964年由其後人捐獻給國家。他的大量文物和著作,為後人進行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編輯:幀雨)
  • 董岑仕:論宋代譜録著述的歷史變遷
    然而,對於宋代譜録著述的研究,目前學界的討論較少,往往僅在文獻的總體介紹上有所討論,或從譜録所涉對象的專門學科出發作研究時有所涉獵[2]。本文擬就宋代譜録著述的歷史變遷這一問題,做一全面的梳理與探討。丁謂進呈的《北苑茶録》在文字之外,尚且有圖繪器具的樣式,圖文並茂的形式也影響了後來譜録的著述面貌。這一階段的譜録述作的流傳,一般以傳抄為主,早期譜録的刊刻資料,似乎很難尋到,但其中蘇易簡《文房四譜》的迅速流傳,是毋庸置疑的。
  • 馮先思丨《新大成醫方》偽書考
    [2]此書《現存宋人著述總錄》子部醫家類著錄[3],又見馬繼興《中國出土古醫書考釋與研究》[4]、李開升《明嘉靖刻本研究》[5]等書引用。最近臺灣收藏《新大成醫方》的圖書館在網站公布了此書彩色掃描全文,筆者將全書瀏覽了一遍,感覺此書實非王元福所作。
  • 金山錢氏千年傳承,「家族史」記錄圖書刊刻卓越貢獻
    金山錢氏家族千年傳承,近代以來在圖書刊刻方面有卓越貢獻,包括刊刻《守山閣叢書》、《指海》、《藝海珠塵》和《小萬卷樓叢書》這四部合計一千多卷的巨型叢書,涵蓋經學、小學、輿地、掌故、筆記、小說、天文、歷算、詩文乃至西學等各類不同主題的圖書。
  • 古代文學門派之爭,著述對後世影響,是中國文化的重要部分
    古文經學派具有雄厚實力,賈逵、服虔、馬融、許慎等人都是著名的古文大師,他們的著述對後世影響很大。漢儒治經,訓詁之學大為發展。經學家注釋「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
  • 現存刊刻時間最早的王安石文集再現三卷孤本
    永樂拍賣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馬海燕)現存刊刻時間最早的王安石文集——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再現三卷孤本。這三卷孤本28日亮相永樂拍賣預展。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儘管生前著作等身,但他未曾親自編纂自己的詩文作品。1086年去世後,其門生、長孫、曾孫等先後數次編撰其遺文。
  • 張麗娟丨​今存宋刻《周易》經注本四種略說——兼論十行本《周易兼義》的經注文本來源
    刻工有劉昭、周彥、濮宣、章中、李、宋等,其中劉昭、周彥、濮宣曾同時參與紹熙四年(1193)兩浙東路茶鹽司《禮記正義》之刊刻,周彥、章中曾同時參與淳熙三年(1176)張杅桐川郡齋本《史記》之刊刻,[4]劉昭更曾參與慶元六年(1200)紹興府刊《春秋左傳正義》、嘉泰四年(1204)呂喬年刊《麗澤論說集錄》、嘉定五年(1212)序刊《歷代故事》、嘉定十三年(1220)陸子遹刊《渭南文集》等的刊刻工作。
  • 《長沙藥解》著述經過
    著述經過      《長沙藥解·自序》中說,「玉楸子悲先聖之不作,後學之多悖,處滑靡波流之日思,以一簣障江河
  • 現存刊刻時間最早的王安石文集再現三卷孤本 拍出2.6335億元
    中新社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 馬海燕)現存刊刻時間最早的王安石文集——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再現三卷孤本。這三卷孤本2日晚亮相永樂拍賣夜場,拍出2.6335億元(人民幣,下同)。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是宋代安徽舒州(今安徽潛山)的官刻本,收錄王安石詩文共計2281篇,全帙100卷,是現存刊刻時間最早的王安石文集,且完整地保存了宋版的原貌。經過歷史的變遷,根據自清光緒年間現身直至民國時期的記錄,《王文公文集》在中國境內僅存76卷。除了藏於上海博物館的72卷,其餘4卷一直下落不明。
  • 書香義烏|義烏歷代著述考(1)
    予幸復與修理,行將略為跋語敘厥前因,乃譜事未舉而兄倏長逝矣。回憶前言,曷勝悵惜,校閱之餘,聊贅數語以續兄志,且以俾後之覽者所知由來雲。嘉慶壬申中夏,第二十一世孫希鴻謹跋。      按:金江《義烏人物記》卷上《宋虞復傳》著録虞復著述書目「《成己集》、《告蒙》、《告忠》、《遠齋集》,合八十餘卷」。
  • 千年佛寶 熠熠生輝丨中國嘉德2021秋拍
    結合明清方志所記載寺廟存續時間推斷,此經刊刻時間當在南宋隆興年後,元末寺廟被毀之前此外,此次徵集所得又有元代官刻大藏經《普寧藏》,稀見之處在於卷末長篇刊刻題記,在元刻《普寧藏》中甚為稀少,卷尾經名後附音釋,末有普寧寺主持圓教大師如一刊記「大藏經局伏承 杭州路錢塘縣孝女北管桃花塢惟一庵優婆塞周善定施財助刊/般若尊經壹卷。功德資嚴/□□□開山庵主瀋北一、居士浦歸巖諸位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