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源自網絡,非官方消息
「蛤蜊」又名蛤或蚌,我國沿海古來有之。《呂氏春秋》中有「月也者,群陰之本也。月望則蚌蛤實,群陰盈」的記載。《戰國策·燕策》中「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盡人皆知。唐代著名詩人皮日休有「何事晚來還欲飲,隔牆聞賣蛤蜊聲」的句子,可知以鮮美的蛤蜊下酒並非青島人的專利,我們的老祖宗早就好這一口了。
在漢語中,「蛤蜊」的正確讀音應該是「geli」。「蛤」有兩種讀法,一種是「ha」,如「蛤蟆」;另一種即「ge」,如「蛤蜊」、「蛤蚧」。無論如何,將「蛤蜊」讀成「gala」都是錯誤的。權威的《詞海》、《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等的標註如出一轍,毫無疑義。
但青島人卻明知故犯,非要把「蛤蜊」讀成「gala」,仿佛就是要獨樹一幟。何故?有人說:這是青島方言,一輩輩傳下來的。錯!這種說法沒有根據,《膠澳志》等典籍上並沒有記載。以訛傳訛罷了。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其實,青島人把「蛤蜊」讀成「gala」,是沿用了日語的讀音。在日語中,貝類用片假名寫成「カラ」,讀音就是「gala」。日本侵略青島之後,實行奴化教育,強令推廣日語。不可避免地就遺留了一些殖民色彩,「蛤蜊」的讀音僅是其中之一。
無獨有偶。松花江裡出產一種拳頭大的淡水蚌,哈爾濱人也稱之為「gala」,蛤蜊皮則被叫做「gala瓢」。同樣是日本侵略的遺留。
順便提一句,日語中的「カラ」也是外來語,所以用片假名書寫。它是從英語蛤類的單詞「clam」音譯來的。「clam」的讀音應是「可萊姆」,讀音和「gala」還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