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上方藍色字綠汀文萃關注我們,請點右上角分享本文。謝謝啦!
登白雲山
羅精文
白雲山,南粵名山。屬我國南方五嶺大庚嶺支脈的九連山山脈末段。白雲山聚攏著三十多個山峰,總面積21平方公裡,最高峰摩雲嶺海拔328米。戰國時已有名士出入,晉唐時便已風景宜人,以勝地著稱。「羊城八景」,白雲山就佔三處,「蒲澗濂泉,白雲晚望,景泰僧歸」。山中能仁古寺,香火極盛。陋室銘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我想,白雲山山亦不高,且無仙蹤,只所以名揚四海,則因其地理位置絕佳。嚷嚷羊城,千萬之眾,皆因有白雲山,環境幽靜,樹木蔥蘢,植被繁茂,天然氧吧,人們到此,既可登山陟嶺,鍛鍊身體,又可滌心清肺,怡情養性,是最好的身心放養之地,靈肉安恬之境。
我慕白雲山之名已有時日,皆因諸多原因未能成行,趁今日星期天有空,徒步白雲山。
清晨,坐車至白雲山西南門。盛夏之時,適逢陰天,天氣涼爽,正宜登山。我隨幾個上山背水老人而行,他們是當地人,先前是農民,後因城市擴張,成了城市居民,住在山下的小區裡。他們每天上山汲山澗泉水回家飲用,且鍛鍊了身體。他們一邊走一邊向我介紹白雲山的風物景觀、前塵往事,讓我知曉了解了白雲山。走在上山路上,兩旁樹木參天,滿眼青翠,樹木蔥蘢,遮天蔽日,難見雲天。雖時值盛夏,置身其中,仍涼爽宜人,山風徐徐,更是沁肺爽心。一路向上,走過龍藏亭、龍興亭,本可以抄近路到達山頂公園,我特意增加難度,往南沿山腰橫走再向下,行走半小時,到了能仁古寺。其寺始建於清鹹豐、同治年間,座落於白雲山半山腰山澗之中,古樹參天,環境靜謐,景物幽深,亭臺樓閣,玉欄雕砌,香火繚繞,禪鍾陣陣,佛樂嫋嫋。其地一水瀠洄,四山環抱,幽谷深藏。每於風雨晴明之後,澗上懸虹,星雲朗靜之時,池中漂月,四顧生景,仰俯有情。步至大雄寶殿,雖未求香,我亦三叩跪拜,一心向佛。我沿甘露泉往上,走棧道在鄭仙巖吃了早餐,休息了一會兒,又一路向上攀登。經南天亭,走蟠崖亭、清風亭、滴水巖再折回到達「白雲晚望」,倚欄俯瞰,羊城盡收眼底,瓊樓玉宇,鱗次櫛比,「小蠻腰」、金融大廈等高大建築,歷歷在目,珠江如帶,蜿蜒東去。
「白雲曉望」往上走,爬山廊,有一處摩雲石刻浮雕群,其中一塊「紅塵不到」巖壁雕刻,讓我久久駐足,這是光緒年間一長沙人士到此所題,字體雄渾厚重,蒼勁有力。由此我偶得一聯:紅塵不到白雲界,清風常渡碧玉峰。這也算是我對白雲山的概述和盛讚。再往上過「觀雲閣」到達白雲山最高峰——摩星嶺。此時,豔陽當空,藍天澄澈,白雲悠悠。我真感嘆,遇上了好天氣。上山時,雲層厚重,氣溫涼爽,登頂又逢天清氣朗,得見最美白雲山。真可謂:守得雲開見日出。這也像我們的生活,耐得住寂寞孤苦,方得著風雨過後見彩虹。
在摩星嶺山頂,一個人悠閒自在,四處留覽,不知方向,信步走來,已入下山之道,問一路人打探下山索道如何走,卻被告知:你已入白雲山西門下山的摩雲路,往上去索道步行需40分鐘,往下到西門60分鐘。本想著坐索道下山省點體力,感覺今天體力有點透支,不想誤入歧途,只好步行下山。
摩雲路依山勢而建,十分陡峭,大概會有五十多度仰角,用水泥磚塊砌成,這樣的路走了半個小時之多,耗費了我多半的體力。我在一拐彎處坐下休息一下,恢復體力,攢足力氣,繼續下山。一路上,溝壑連連,溪水潺潺,鳥語聲聲,沿這條路上下山的遊客不多,可能也是與這條步道難度有關吧。慢慢地陽光從樹隙中消失了,遠處傳來陣陣隱隱的雷聲,烏雲瞬間布滿天空,樹林間光影變暗,開始飄起小雨,我加快速度,變成小跑,還是沒有跑贏雨速,雨越下越大,淋溼了我的頭髮,我終於跑進了半山亭避雨。此時亭中已陸陸續續被遊客擠滿。忽然一聲炸雷響起,嚇哭了幾個小孩,小孩鑽進了媽媽懷裡。風聲,雨聲,樹林間飄搖的樹葉,譁譁的摩擦聲,夾雜著雷聲,氣勢磅礴,雨氣和白霧一團團在林中穿行,撲面而來,半山亭置身風雨飄搖之中。一位女遊客摟著嚇哭了的孩子,埋怨丈夫:「我說了上午有雨下午來吧,偏不信,你看……這下咋辦?」呵呵!我倒是慶幸,感謝上天賜予我這麼好的天象,一上午歷經了陰天、豔陽天和雨天,領略了不同天象下的白雲山奇妙的景象。我知道這場雨不會持續多久,這是廣州,典型的海洋性氣候,一場暴風雨過後,又會放晴。我抓緊時間拍了幾張雨中的山林,漲水的小溪,風雨半山亭,和溼漉漉的林中小路。雨慢慢的小了下來,我就急急告別半山亭,一路小跑下山而去。
下到西門,雨停了,太陽還躲在厚厚的雲層。回望雨後白雲山,雲霧蒸騰,氣象萬千,樹林經雨水衝刷後,更顯青翠,與白霧相得益彰。籠罩在白霧之中的白雲山更象飄飄欲飛的仙女,神秘、美麗、飄逸。
白雲山啊!人間仙境!
【作者簡介】羅精文,號寶慶幽谷居士。1960年生於邵東毛荷殿。1976年參加工作,2019年退休。一直以來愛好文學、寫作,但從未投稿,退休後,繼續以筆記錄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日常的所感所悟,回憶過往的人和事。
延伸閱讀:(雙擊下面紅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