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直將美國視為「合作對象」,而美國則一直將中國當成「潛在對手」。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美國將中國由「潛在對手」變成了「潛在敵人」。
在這種戰略目標的轉移下,美國憑靠其強大的科技實力、軍事實力和雄厚的經濟實力對中國進行或直接、或間接地打擊。5月17日,美國制裁華為公司即將滿時「一周年」,然而美國的對華打擊態度是絲毫未變。
第一個遭殃的是「中興手機」。2018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稱,美國政府在未來7年內禁止「中興通訊」向美國企業購買手機晶片等敏感產品。這給一直依靠晶片進口的「中興通訊公司」造成了致命打擊;然而,這對中國企業來說,僅僅是一個「開始」。
第二個遭遇的是「華為公司」。2019年5月17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進行制裁,禁止所有美國企業採購華為產品,後來還進一步禁止華為5G技術進入美國。之前美國曾指使加拿大「軟禁」華為首席財務孟晚舟,直到現在還未將孟晚舟放出。
第三個遭遇的是「中國銀行」。2020年4月20日,美國做局將期貨原油價格設置為-37.63美元/桶,導致與美國WTI原油掛鈎的中國銀行「原油寶」產品遭受數億元的巨大損失,中行A股一日之間就蒸發了150億市值,這羊毛被薅得真是令人「咬牙切齒」!
第四個遭遇的是「比亞迪」。2020年5月7日,美國加州州長加文·紐森發表聲明要求退還加州購買口罩的2.47億美元預付款,理由是「未按合同按時提交」,而比亞迪未按時交付的原因是「未獲得聯邦政府籤證」。先是向比亞迪公司預定了價值10億美元的口罩,現在口罩做出來了,美國卻說不要了,而且還要退貨退錢,簡直豈有此理!
先是「腰斬」中興手機,然後「軟禁」華為公司,隨後「做局」原油寶,緊接著又「詐騙」比亞迪,人們不禁深思:下一個遭殃的中國公司將會是誰?
美國把中國的「國際大企業」挨個收拾了一個遍,其目的就是要阻止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和強大。受這種心態的影響,尤其是在美國政客面對疫情不斷甩鍋中國的背景下,我們不確定美國下一個要整治的目標是誰,但是我們知道中國公司在美國的生存將會越來越難。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應對和防備美國的各種「坑蒙拐騙壓打敲」呢?
1.改變「老實」「迎合」的心態,要用西方的「狡猾」思維對付西方,包括對美國在華企業「以牙還牙」。
中國經濟獲得巨大發展和輝煌成就的原因之一,在於中國人民「勤勞好學」。這種優秀的勞動品質給中國人帶來了財富,但同時也逐漸成為一種刻板印象被人利用。中國商人在和美國人進行經濟往來的時候,往往就體現出一種基於「勤勞好學」而產生的「老實」「迎合」的心態。美國人隨便說什麼,中國人都願意「當真」,並且為了拿出最大的誠意而「不計前嫌」。不管美國人曾經怎麼對待自己,現在為了「合作」,為了「生意」,願意「不計前嫌」重新開始。這種心態和做法往往最終造成「農夫和蛇」的結局,讓「老實人」受傷。中國應該拿出更大的自信和魅力,學會「要挾」西方勢力,必要時也不排除對美國在華公司下手。
2.提高自身的產品競爭力,將「依靠市場規模賺錢」的經濟思維轉變為「依靠科技能力賺錢」的經濟思維。
中國企業要走向強大,就必須走向世界各國,在對外發展之路上除開有國家強大實力做後盾之外,企業更核心的生命力在於「提高自身產品的競爭力」。不但在要質量上更上一層樓,改變「山寨產品」的不良形象,而要給產品注入更多的「科技含量」,用實實在在的「硬核科技」徵服國外市場。美國由於經濟體量大,確實有很大的市場,但是也別忘了美國本身也是科技強國,美國人天生崇拜強大的科技。過去,由於美國的科技水平一直保持在國際前沿,因此美國人也一直表現得比較傲慢。中國企業要做美國獲得市場,肯定首先要提升產品的質量和科技含量,讓美國人面對中國的高科技產品時「不得不服」,這樣才能夠逐步站穩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的經濟市場。
3.加強「不對稱武器」的研發,用新型武器壯大軍事力量,以此保持對美國反華勢力的戰略威懾。
前幾天,著名媒體人胡錫進在網絡帳號上公開提議,認為中國應該把核彈頭數量增加到1000枚以上等級的水平,才能夠對敵人保持足夠的威懾力,大不了最終玉石俱焚。實際上,如果我們跟隨著美國等西方國家繼續發展核武器的步伐,那麼就永遠無法超越對手和制衡對手。核武器固然不能少,更為有效的做法,應該是積極研發「不對稱武器」,研發西方國家沒有的新型武器或者是能夠摧毀敵方核武器的武器,這樣才能夠真正對敵人保持有效的戰略威懾。跟美國拼核武器肯定思路不太正確,如果我們希望消滅美國6000枚核武器的威懾,我們可以研發一種能夠使對方核武器無法發射或者自行摧毀的新型武器,以此來抵消美國的核武威脅。在中國強大的軍事力量面前,美國人失去了核武威脅的優勢,美國的對外經濟也就踏實多了!
【特別聲明】:本平臺原創文章,
未經授權,謝絕公眾號商業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