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打三朝 拜乾爹 穿百家衣……
巴蜀幼養習俗 是否有你的記憶
鍾振宇
民俗、習俗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承載著川人的文化記憶。在「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四川省地方志辦志書專家通過查閱民俗志等方式,梳理了舊時巴蜀地區幼養習俗。
《四川省志•民俗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在舊時,由於生產力低下、醫療條件落後,很多幼養俗寄託了人們對兒童健康成長的期待。」專家說,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隨著生活條件極大改善,一些習俗淡出人們的視線,但今天重溫習俗,不僅有助於文化的延續,也能幫助人們理解時代進步的內涵,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進步變遷。
【逢生與報喜】
嬰兒出生後,第一個不知情的外人進院說話或做事,稱「逢生」。川人俗信,「逢生」者不吉。產婦家須煮醒糟蛋或送紅蛋給逢生者食之以化解。一些川人還相信,嬰兒以後的性格、脾氣會象這人。在一些地區,逢生者以後對此小孩有一定的管教權力。有的則把逢生者拜為乾爹或乾媽。
孩子出生後,其父應儘快到嶽父家報喜。報喜時,當問及生兒生女時,其父一般不直接回答,兒子就說「看牛娃兒」或「撿糞娃兒」,女兒就說「做鞋的」「繡花的」。娘家即把早已準備好的雞、蛋、紅糖等營養品連同小孩所需的衣、褲、鞋、帽及小絮被等裝好。有錢人家,送的東西多,十筐八筐,一般人家至少要裝滿一筐。然後,娘家即派人 (一般是母親) 與女婿一道去看女兒。這稱為「送祝米」。
一些地方,「送祝米」時還要同時給男家的老人送一些蛋、掛麵、葉子煙等,還要送去滿滿一壇酒,供女婿家中人飲,以表慶賀與喜悅。嶽母離開男家時,男家要送一隻雞,作為「回筐雞」,其含義是嶽家不會被吃窮。
【打三朝】
嬰兒出生後,親朋好友送禮慶賀。主家在孩子出生第三天,舉辦酒席相慶,名為打三朝。
打三朝(圖片來自網絡)
在川東、 川北有些地區,打三朝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活動。客人們往往要送一些禮品,並在禮品上用紅紙寫一些吉祥的詞語。常見的賀生女詞如:弄瓦徵祥、設悅凝輝、彩鸞新舞、女界增輝;賀生子詞如:秀茁蘭枝、蘭階添喜、玉笥呈祥、飴座騰歡。
在川西地區,有的也舉行此活動。川西一些地區的內容為:小孩生下後第三天,其父親或祖母等要去燒香還願,名「燒三朝」,感謝送子娘娘送子,並平安生下。妻子生下頭胎孩子後,有的奶還沒馬上通,需要有人用力吮一吮,將其吮通。若丈夫在身邊,此當然由丈夫吮;若丈夫不在,便由嶽母吮;若嶽母也不在,便由接生婆代吮。
過去,凡是由接生婆代吮的,要多給一點「催奶錢」。川人認為,產婦生產後,要多吃花生才催奶,即使貧窮家庭,也要吃三、五隻雞,平常吃釅砣砣稀飯,奶才好。
【滿月酒】
孩子出生滿月 (四十天) 日,主人家一般要舉辦「滿月酒」 (又稱「紅蛋酒」),酬謝親友賀禮。一般要發正式請帖,其格式如下:「小兒 (女) 三朝荷蒙厚賜,×月×日湯餅候教,××鞠躬。×年×月×日」。
席間,以紅蛋、花生、石榴點綴其間,象徵多子多福之意。嬰兒滿月那天不能抱出門,否則會招致小孩百日咳。
嬰兒出生百天,父母或祖父母要為其舉行「開葷」儀式,讓嬰兒開始吃一些葷菜。一般要辦酒席,富人家要請客,窮人家可家人自聚。儀式上,由父親或祖父拈一塊肉,蘸酒放到嬰兒嘴邊,意為小孩以後能吃能喝身體好。
四川各地習俗都有新生兒在百日內不剃髮的習俗。滿百日後第一次剃髮時,頭頂正中俗稱「天靈蓋」上面的頭髮仍不剃去,俗稱「胎毛」,又稱「命搭子」。認為留下這片頭髮可護命。
【抓周與拜乾爹】
小孩周歲時,家人在桌上或床上陳列各種物品,聽任孩子抓取。據說,從孩子抓取的物品可預知孩子未來的志向和愛好,以便家長因材施教。如先抓筆,以後就可送他去讀書;如先抓刀,以後可讓他去學武。
抓周(圖片來自網絡)
在川西壩子,生下小孩,要請算命先生推算「八字」。如與父母「相生」,則可。如與父母「相剋」,就必須寄拜「相生」者作乾爹、乾媽,或 「拉保保」「射將軍箭」等,以保平安。有時沒有適當人選,也有拜寄樹木的。如孩子屬土,短期沒找到適當的拜寄人選,便可寄拜楊柳樹,因按五行學說,「土」能生「木」。若小孩「撞門關煞」,也要拜「幹大」 (即乾爹、乾媽)。
省內各地大同小異。最常見做法是:小孩的父母備好香燭酒菜,背著孩子,在橋邊或十字路口等,遇見的第一個人,不論男女,皆拜其為幹大。被拜者,一般不得推辭。若所遇的第一人太小,或堅決不接受,父母則背著兒女回家,燒香三日後又到上次的地方再等。拜乾爹或幹大後,當乾爹、幹大的還要寫一正式的「關圖」,給孩子取名,也作為以後雙方關係的見證。
「拉保保」習俗在四川已有數百年歷史,以廣漢市最為典型。新津等地則流行「射將軍箭」「撞橋關」。父母帶上小孩來到算命先生選定的橋頭,備上酒菜、香燭和竹製弓箭等候。當看到第一個人時,即上前攔著認保保,說明小孩命犯「關煞」,請求拜乾爹,並請求射箭去關煞。來者一般不得拒絕,若同意即將竹箭射出,主人即向保保敬酒菜,小孩行跪拜禮。保保飲酒後,給小孩子取名,並贈送錢物,禮畢各自分手,也有的以後便認作親戚來往。
四川省廣漢市拉保保習俗(圖片來自網絡)
【百家衣百家飯】
各地舊有給小孩穿「百家衣」、吃「百家飯」的習俗。小孩出生後,父母害怕孩子命薄夭折,便需藉助眾人來幫助孩子。於是向各家要一點米,煮飯給孩子吃,叫百家飯;向鄰居各家要一點布,合起來縫衣給孩子穿,叫百家衣。這種習俗,上世紀60 年代後已逐漸減少。此時,多病的孩子,父母才為其討百家衣、百家飯。
此外,清末民國時期,各地小孩往往帶著各種各樣的「護身符」。俗信護身符可以避邪。最常見的護身符是用一張黃紙,上面請道士畫符,將其摺疊成三角形,用紅線穿上掛在小孩脖子上。這紙符保存時間不長。後來又演變為各種銀制飾品式的符,有的為手鐲形,有的為鎖形,有的為關公像,有的為其他神象或某種有神靈的動物像;有的上刻劃著福祿壽喜或長命百歲的字樣。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 鍾振宇(四川日報記者)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民俗】鍾振宇 ‖ 打三朝 拜乾爹 穿百家衣……巴蜀幼養習俗 是否有你的記憶》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