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骨茶是漢族民間飲茶習俗,流行東南亞、閩地、南粵。一種骨肉兼飲茶的飲食方式。肉骨湯用新鮮排骨,加入各種佐料及藥材熬成,可以邊吃肉骨邊飲茶。
肉骨茶,福建語:Bak-Kut-Teh ,風味享譽海內外,深受喜愛。肉骨茶分為新加坡的海南派及馬來西亞的福建派,海南肉骨茶較重胡椒味,福建肉骨茶較重藥材味。
名稱由來
相傳華人初來南洋創業時,生活條件很差,由於不適應溼熱的氣候,不少人因此患上風溼病。為了治病祛寒,先賢用了各種藥材,包括當歸、杞、黨參等來煮藥,但是,因忌諱而將藥稱為"茶"。有一次,其中一人偶然將豬骨放入了「茶湯」裡,沒想到這(茶湯)喝起來十分香濃美味,風味獨特. 後來,人們特地調整煮茶的配料,經過不斷地改進,就成為了本地著名的美食之一。
這是最有代表性的(苦力)論,這可說是流傳最廣也影響許多人將肉骨茶定位成庶民飲食的腳本。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多把南洋與賣豬仔劃上等號;慣性思考的結果,這些被賣來南洋當苦力的先輩們,很自然便成了肉骨茶的創始者,或是參與其中以突顯早期華人艱辛歲月的時代角色。據說發生在馬來西亞的巴生,反正場景不外是港口就是碼頭。在清末時期,那時的華人為了離開動蕩不安的國家,到來南洋謀生計。 那個時候,馬來西亞為英國殖民地,英國人在馬來西亞搜颳了許許多多的資源,需要運送回英國,於是便在巴生(距離首都吉隆坡30公裡的城市)建立了深水碼頭。當時,不少華人因為知識水平不高,來到馬來亞也只能以勞力換取薪酬,如當三輪車夫、在碼頭做苦力或採挖鍚米,因此需要有很好的體力。
為了長時間維持體力和適應熱帶地區的氣候而需要進補。但是,他們並不捨得購買昂貴的中藥食材。當時的中醫師便把閩南及潮汕一帶的飲茶加以改良,並且使用當地出產的胡椒,加上當歸、川芎、肉桂、甘草等材料配置成肉骨茶包,讓他們在早上出門工作前,燉煮排骨及配上白米飯或油飯,來增加體力,應付工作,在那個時候,肉骨茶屬於窮人家的食物。
由於用藥材和豬肉煲煮的湯底除了非常美味可口之外,且營養豐富和抗風溼,並且提供了苦力們所需的能量,所以從此廣傳開來,後來經過不斷發展和改良,便成了新馬華人社會的特色佳餚。而另一個名稱由來就是,據老巴生回憶,戰前在巴生南區一帶已經有好幾位永春老鄉在街頭巷尾擺賣家鄉小食,如蠔幹鹹飯,肉羹湯以及後來演變成肉骨茶的燉肉骨,只是當時沒肉骨茶一詞,都說是「吃肉骨」罷了。
戰後有個名叫李文地的人,曾經在這些食攤當過夥計,後來在后街經營起自己的生意,他只賣家鄉燉肉骨,並以豬油炒飯取代蠔幹鹹飯,由於他在肉骨中加進中藥配方,大受食客歡迎。當時,由於其藥材成分能強身健體,肉骨茶因而大受勞動工人的歡迎,漸漸地肉骨茶獲得各階層人士的喜愛,成為家喻戶曉的美食。
後來,人們更以李文地烹製材料(肉、骨)和他的名字(地)命名, 「肉骨地」,就有如賣豬肉的阿榮被稱為「豬肉榮」一樣,再加上吃肉配茶原是永春的食俗,李文地就幹脆掛起招牌寫上寶號「德地肉骨茶」!於是「肉骨茶」一名正式誕生;同時,坊間也稱李文地為「肉骨茶之父」。據李文地後代說,當初包括李文地在內,就只有區區七人售賣這道美食;李氏肉骨茶已傳到第四代,烹煮肉骨茶的秘方不外傳。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當地人在品嘗這湯底時,都喜歡喝上一、兩杯功夫茶來去油膩,所以自此就名為「肉骨茶」了。
無論「 肉骨茶」名稱從何來,肉骨茶從食材到服務皆不停獲得改進,已從最初屬於「窮人食物」,發展成為今日貧富及男女老幼都喜愛的著名美食之一,是巴生華人最具特色的早餐,更是招待客人的最佳選擇。由於巴生肉骨茶的名氣響噹噹,因此,許多外地業者都以「巴生肉骨茶」為名,在外坡做起肉骨茶生意;甚至遠至鄰國新加坡,都不難找到「巴生肉骨茶」。有人說沒去過茨廠街,便不算到過吉隆坡;來到巴生未吃過道地美食肉骨茶,豈能算來過肉骨茶之鄉─巴生呢!
菜品特色提起馬來西亞菜,首先就會想到肉骨茶(Bak Kut Teh)。說"肉骨茶",可能很肉骨茶多人會誤認為是一種茶品名稱,其實,此"茶"非彼"茶",雖然肉骨茶名為「茶」,不過,卻是一道豬肉藥材湯,湯料卻完全沒有茶葉的成份,反而是以豬肉和豬骨,混合中藥及香料,如當歸、枸杞、玉竹、黨參、桂皮、牛七、熟地、西洋參、甘草、川芎、八角、茴香、桂香、丁香、大蒜及胡椒,熬煮多個小時的濃湯。"肉骨"是採用豬的肋排(俗稱排骨);而"茶"則是一道排骨藥材湯。 20世紀初,由馬來西亞福建籍華僑首創。其後,盛行於東南亞一帶。
肉骨茶Bak-Kut-Teh (閩南語) 是一種流行於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一帶的食品,是以肉與骨配合中藥煲成的湯,並沒有茶葉或茶的成份,但是由於食用時多會泡茶解湯肉的肥膩,所以一般都習稱肉骨茶。其中,以馬來西亞的雪蘭莪巴生肉骨茶最為著名。
肉骨茶雖名為茶,但實為混合中藥、香料(包括八角茴香、桂香、丁香、大蒜)及肉排熬製多個小時的濃湯。在馬來西亞的一些小鎮,甚致加入海參和鮑魚一起熬製。
肉骨茶通常伴白飯或以油條蘸湯來吃。以醬油、碎紅椒和蒜蓉一起調味。 各類中國清茶(馬來西亞的巴生河流域地區以鐡觀音最為流行)通常會隨湯奉上,相信可以清走豬肉的油膩。在馬來西亞,肉骨茶是一道典型的早點菜式。
做法
做法一食材準備
豬排、色拉油、淮山藥、枸杞子、桂圓、陳皮、白胡椒、甘草、八角、鹽、醬油
製作步驟
1、"肉骨"是採用豬的肋排,將之斬成單骨約一指長的段狀,飛水之後再過冷後,去除表面的雜質。
2、然後,取一些去了"衣"的蒜肉,先用油炸至金黃色,再飛水去掉油分,加入一些淮山藥、杞子、桂圓等藥材,再加入陳皮、白胡椒、甘草、八角等香料,然後將所有材料放入煲內,加水用文火熬約3-4小時
3、調入鹽等味料,即可成為一道極具異國風味的"肉骨茶"了。通常會配搭一碟"指天椒醬油",供以蘸排骨或佐湯調味之用,不喜食辣者亦可配以普通醬油。
做法二食材準備
香料 (用紗布袋包好),桂皮棒1根,丁香4-5粒,白胡椒粒1茶匙,枸杞子1大匙,八角2粒、豬排骨 500克 (1 磅),蒜頭(無須去皮) 2 大粒,黑醬油1大匙, 水6-7杯,鹽1大匙,生菜 1-2片(洗淨, 分開)
製作步驟
1、將肉骨,香料包和蒜頭放入一個大鍋內。2、把水倒入鍋內後將它煮開。撇去湯表面的渣滓,加入醬油和鹽後改用小火煮至肉軟。
3、先把生菜放進碗內墊底,再把肉骨和湯兜入碗裡。配上白飯和沾有醬油的切片紅辣椒一起吃。
做法三食材準備
少脂肪的排骨2公斤,蒜頭半公斤,胡椒粒200克,肉骨茶調料2包
製作步驟
1、用大鍋盛水10碗,排骨燙水去臊後置入,同時也把剝皮後的蒜頭、調料包置入。
2、胡椒略為搗碎置入,開大火煮沸後,改用中火。
3、當嗅到香味漸濃,再把火稍為收一些,但保持在微沸狀態,這時才以鹽、糖調味。
做法四食材準備
豬排骨500克、油菜心6棵、幹香菇8朵、大蒜瓣10粒、桂皮1根、丁香3粒、白胡椒粒1茶匙(5克)、枸杞2茶匙(10克)、八角2粒、甘草3克、陳皮2片、桂圓乾2個、老抽10ml、鹽1茶匙(5克)。
製作步驟
1、油菜洗淨,幹香菇用清水泡軟去蒂,桂皮、丁香、白胡肉骨茶椒粒、枸杞、八角、甘草、陳皮、桂圓乾用紗布包好,製成調料包;
2、豬排骨放入沸水中氽燙三分鐘,撈出用清水反覆衝淨血沫,並瀝乾水分;
3、鍋中放入足量清水,放入調料包,加入老抽和鹽,大火煮至沸騰,放入豬排骨段、大蒜瓣、香菇,再次沸騰後轉中小火煮約一個半小時;
4、另燒一鍋水,水沸後倒入許色拉油、鹽,放入油菜心氽燙半分鐘,撈出過涼,瀝乾水分;
5、食用時在碗中放入氽燙過的油菜心,盛入煮好的肉骨茶即可。
以上素材來自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