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賣麵包要限購的嗎?這在保定鐘樓商廈可真實存在,每人限購三個,即使這樣,還經常是人多得從負一層排到三層。鐘樓大麵包,簡直就是麵包中的「戰鬥包」。
皮薄有筋道,肉餡鮮香,回味無窮。能與天津「狗不理」包子齊名的是保定白運章包子,白運章包子鋪創建於1919年,是名聲遐邇的中華老字號。
白肉罩火燒流行三吃六味,三吃就是飯、菜、湯,也就是說有肉有湯有主食,六味是指如果就不同的小料有不同的口味
光知道保定驢肉火燒火,這保定的醬肉火燒也是一絕!外皮酥脆,內瓤綿軟,層多分明,像疊好的緞面。鐵鍋慢燉的肘子更是皮色亮紅,晶瑩剔透,軟爛香滑,切成薄片用熱火燒夾著吃,嘴角流油,那叫一個香!
「天義齋包子」在我市是與白運章包子齊名的豬肉包子,其製法近似天津狗不理,包子餡按照不同季節選用豬肉肥瘦比例,加入姜、蔥,佐以多種調料攪拌成餡。解放前用著名的紅魚、綠魚麵粉,半發麵做皮,每個包子捏成12-16個提摺。包子蒸熟放在盤內,猶如朵朵白花,別具風味,口感極佳。
馬蹄燒餅是河北安國傳統名點之一,歷史久遠,相傳在清乾隆年間就已享有盛名。據載,清朝末年,在縣城經營馬蹄燒餅的張氏家族和小街子(民主街的一個村)的張氏家族,名氣頗大,所制燒餅經常被過往商人帶往外地和京城,故"馬蹄燒餅"不脛而走。
古人有詩讚云:「城府千層四方方,芝麻萬點心計長。奈何八掛爐中燒,縱到唇邊更放香。」缸爐燒餅呈圓鼓形,色焦黃、味鮮美,香酥可口,別有風味。
主產地是定興縣。棒子麵餅是用玉米粉和麵粉製作的。此餅鬆軟香甜,脆而不硬。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淶源的黃土地、沙土地和冷涼的氣候很適宜黍子生長,黍子推出的米不僅粒大而且金黃,被稱為黃米。這種米非常粘。淶源的先民們以黃米為原料,粗糧細做,發明製作出了很多美味可口的粘糕食品。
油條乃早點的百搭,保定特色的非「復炸油」良心油條,口感鬆脆有韌勁。
「每到正月十五前夕,元宵王前邊整天排著長隊,等上兩三個小時買幾斤元宵再正常不過了。豆沙餡講究,用料實惠,就是它長盛不衰的保證。
一到大早清,保定街頭這點兒煎餅攤,幾塊錢一張大煎餅保你吃的飽飽的,隨便一家賣的煎餅甩天津煎餅好幾條街~
說起疙瘩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可能印象最深了。那時,很多人家為了省事和節約,晚餐常常喝這道既算湯菜又算主食的疙瘩湯。
黑閨女餃子歷史悠久,從明朝崇禎皇帝開始,到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慈禧太后均品嘗過。建國前後聶榮臻、胡耀邦、朱鎔基、楊成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曲陽時同樣吃過黑閨女餃子,尤其是李鵬總理來保定市視察時,點名吃曲陽黑閨女餃子,特由曲陽送餡到保定製作。
烙餅卷臘肉在全國,特別是在北方,用大餅、烙餅卷東西吃,很普遍,山東的烙餅卷大蔥,西安的大餅卷肉,冀中的口袋餅等都是此類東東,但保定人,特別是老保定人卻更加喜歡吃烙餅卷臘肉。
驢肉火燒都叫驢火了。
這麼多好吃的面點,既可以當早餐又可以當主食來選擇。
寫著寫著也快到午飯時間了,先來點風味小吃墊墊牙縫吧。
每當熱氣騰騰的兔排出鍋時,總有市民爭相搶購。巨大的盆裡,一個個完整的兔排燒成醬色,撒著秘制調料,遠遠就能聞到兔肉的清香。用手撕下一塊,細細的骨頭上附著鮮嫩瘦肉,用心品嘗,鮮香滿口,不禁讓人食慾大開。顧客可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香辣或五香的,頗受市民喜愛。
馬家老雞鋪的清真滷煮雞,色豔形美,肉嫩骨酥,軟而不爛,味道醇香,揚名遐邇,膾炙人口。
朱家螺絲豆腐是保定傳統風味小吃,原產自「朱玉和豆腐房」。這家豆腐房買賣不大,可名氣不小,很多大飯店、熟肉店都經銷朱家螺絲豆腐,當年還是保定六味齋六味名吃中的一味。
它之所以好吃,是因為它由精選的瘦豬肉和山藥麵粉灌制而成 ,不肥不膩,香味濃鬱。
白洋澱鹹鴨蛋特點是蛋心為紅色、營養豐富,容易被人體所吸收,優質的鹹鴨蛋鹹度適中、味道鮮美,老少皆宜。
豆腐絲以其濃鬱的香味,乳黃的色澤,柔韌的條股,製作的精細而別具一格,成為一種地方風味食品。
白洋澱燻魚是白洋澱邊的傳統風味食品,燻魚的製作技術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如果早起不喝一碗粥一天都暖和不了,當然有粥就得有醬菜啦,槐茂醬菜醬香甜香,是喝粥必備的輔菜之一!
滷煮豆腐滷煮豆腐是保定有名的小吃,其中楊世榮的滷煮豆腐較為有名。其做法是將豆腐切成長方塊,以素油炸成黃色的豆腐泡,然後下調料、輔料燉煮。大家喜愛將滷煮豆腐與火燒同吃,是一種別有風味的素食。
定州人只管它叫腸子,但流傳到國內其他地方的時候更名為了手掰腸。用手輕輕一掰,腸身應聲而斷,腸衣裂開時帶著脆脆的輕響,咬在嘴裡,脆而不硬,微帶彈性,添了幾分咀嚼的樂趣。腸肉色澤透紅養眼,肉質肥美軟嫩。
骨渣丸子在保定民間廣為流傳,此菜在傳統製作丸子的基礎上加入脆骨,在豐富口感的的同時又增加了營養,脆骨的含鈣量及高,對人體缺鈣的人群有一定的輔助療效。
碗肉是唐縣的傳統名吃,其他地區很難吃得到。煎餅軟糯可口,湯汁濃鬱香辣,搭配唐縣當地養的羊羔宰殺後的美味的羊雜,那味道會讓你回味無窮、唇齒留香。尤其是在寒風凜冽的時候,滾燙的味道會讓你遍體生溫,身心舒暢。
金黃色的小塊,擺在潔白的盤子裡,光看看就已經愛不釋手,誘人的芡汁和蝦子乾貝的巧妙搭配,吃一塊內嫩外滑!
上等的海參、魚翅、鹿筋、牛鞭等配白菜、豆腐、寬粉,加上保定的槐茂甜麵醬燴制而成的。
關於春不老有一個傳說。相傳清乾隆年間,一大臣南下途經清苑縣。這個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大臣,突然想吃點清口的飯菜,於是給他端上一盤醃製的春不老。
外焦裡嫩,香酥可口,香而不膩,便於攜帶。如配上大蔥、面醬吃,更是別有風味。
此菜以白洋澱特產大青蝦及家養雛雞為主料,保定廚師在清前期大膽出新,兩鮮並舉,甜鹹醇香、營養豐富,在中國北方飲食史上實屬首創。
炸烹蝦段選用上等白洋澱青蝦,旺火速成,蝦肉清脆鮮嫩,此菜曾作為康熙、乾隆巡幸白洋澱到趙北口行宮用膳的御宴菜品,作為官府名菜,幾百年長盛不衰。
小時候下飯館必點的菜,沒有這道菜還真吃不下去飯,一直到現在都割捨不了這份深厚的感情。
上湯釀白菜,選用徐水貢白菜為主要原料,加入肉餡,蒸製入味,菜香肉香融為一體,再注入精製上湯,色澤白潤,鮮鹹清香,味甘性平,養胃利水,解熱除煩。
光緒二十八年,慈禧帶領著光緒等一行人自西安返回京城。途經保定,直隸總督袁世凱帶領大小官員在保定迎駕。在古蓮花池行宮設宴時奉上了口味鮮美、滋補養顏的保定名菜「陽春白雪」,慈禧太后吃後便神爽食增,成為御膳正餐食品傳入宮中。
這羊蠍子就跟涮羊肉一樣,絕對是冬天兒最好的吃喝。再適當來點兒白酒,暖胃壯陽補身體,還美了您的舌頭,何樂而不為呢?
此菜顧名思義,吃蟹不見蟹,鮮鹹略酸、香氣濃鬱,非蟹確有蟹味。炒代蟹。直隸總督曾國藩食後大為讚賞。
外焦內嫩,鹹辣味香,老幼歡迎,常吃不厭。
玉米面餅子燉雜魚,一定要鮮活的鯽魚、鯉魚、黑魚、鯰魚、嘎魚(水鄉叫甲甲)、泥鰍,燉上魚後,將餅子半截在魚湯上面,半截探人魚湯中。餅子熟了以後,吃起來既有新玉米面的糧香,又有魚的香味。再加上靠鍋的一面有脆生生的嘎渣, 吃著這「半蒸半煮"你就別管了!
「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從驢頭吃到驢尾,補氣養血、養顏滋陰、補腎利肺,百吃不厭。
沒有飯後甜點怎麼能算完美呢!吃了鹹的就想甜的,吃了甜的又想鹹的,你說這是病不?
曾幾何時,保定的刨冰、炒冰曾風靡一時,一到夏天,滿大街都能看到刨冰、炒冰的攤位。在那時,勿忘我的炒冰便是不少人心目中的NO.1。現在,保定的夏天似乎已經沒有那麼多的刨冰、炒冰了,但勿忘我卻一直受到人們的追捧。
保定的糖葫蘆王和呂記糖葫蘆遠近聞名,糖葫蘆品種花樣很多,有全部山楂的、山楂加紅豆沙餡、山楂加綠豆沙餡、麻山藥的等等,款款誘人,成為一種大眾化的街頭食品。大文學家魯迅先生曾寫過「我贈愛人雙明珠,愛人贈我冰糖葫蘆」的名句。
驢打滾是老北京和天津衛傳統小吃之一,可在保定的街頭隨處可見,每次聽見吆喝聲都給買點當零嘴吃。
是不是都覺著他家好吃啊?↓
進入冬季,街頭隨處都可見烤曬藥的爐子,寒風中立在街頭,青年男女圍在爐邊等待烤熟的曬藥出爐。
剛出爐的綠豆餅拿在手裡燙燙的,皮酥酥的,一碰就碎,餡很多,入口即化,一點也不膩,小伊最喜歡吃綠豆餡兒的,紅豆的也是不錯的~
……
……
……
如果你不知道吃什麼,請默念:鍋包肘子、骨渣丸子、滑溜裡脊、手掰腸、糖葫蘆、驢打滾、烤曬要、兔架、疙瘩湯、羊蠍子、煎餅果子……一般念到第7個,你就...餓了!
有朋友來保定,再也不用為帶朋友吃省莫切發愁了,你就按著這上面的來,保證他(她)想嫁給你的❤都有了~~
▼
小伊想和你們來個小互動
你們還記得小時候常吃的一種主食,在早市上經常有賣,玉米發麵,一個鍋底狀的鍋,把玉米糊糊倒進去,蓋上蓋,幾分鐘出來一張黃燦燦有些微糊的餅,中間薄大厚邊,還特喧騰,味道有點甜,有時候不就菜就能幹吃一整張。這東西到底叫啥啊?現在買不著了,快饞壞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