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這3個人生悖論,你才能達成生活的平衡

2020-12-22 無顏

這篇文章很長

但值得你反覆閱讀

生活裡,你是不是常常發現自己處於矛盾衝突的尷尬境地?

你總跟自己說,我要多參與社交,可是卻在參加活動的時候一直想著什麼時候可以回家;

你會因為某個節日大快朵頤,卻又會在接下來的幾天裡為自己的不節制而深感罪惡;

你在單身的時候總是希望遇到那個特別的人,但真正進入一段感情時,你卻又渴望單身的自由。

事實上,人生本質上就是無休止的一系列問題,一個問題的解決,也正預示著下一個問題的開始。不要期待沒有問題的人生,而是要期許人生中充滿的是一個個讓你變得更好的問題。

我們都曾經歷過這樣一些狀況——

當成功之後,賺錢的焦慮並未消失,相反,它換了一種方式,你開始憂慮怎麼把錢守住;

當找到另一半,單身的鬱悶並未消失,相反,它換了一種方式,你開始對身邊的人感到不滿;

我們總是在想要獨處和參與社交之間搖擺,總是在想要獲得和害怕失去之間矛盾,總是在渴望未來和恐懼未來之間猶豫。

為什麼總是這樣搖擺不定呢?為什麼我們總是對生活感到不滿呢?難道就沒有一個完美的大餡餅,既可以讓我滿足地享用又不會讓我有任何罪惡感嗎?

我們到底能不能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滿意?

答案是肯定的,但這並不簡單。

要了解為什麼我們總是對自己和這個世界心懷不滿,我們得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原理——「恆溫器」

什麼是恆溫器?

也許你很少去思考有關恆溫的問題,除非你真的感覺到溫度設置得太高或者太低。

恆溫器是一個了不起的小發明,它類似於我們的身心內部發生的許多化學反應。

恆溫器是一組反饋機制,旨在將溫度保持在設定的範圍內。

當溫度過高時,恆溫器會打開空調,當溫度適中或過冷,則會關閉空調。因此,房間的溫度在這兩個固定點之間來回跳動——太高,觸發一個機制,太低,觸發另一個機制,始終將溫度保持在一定的舒適範圍內。

像這樣的反饋機制總是向著穩定的平衡態發展,而在系統理論中,我們稱之為「穩態」——它預示這種系統可以自我校正,使其恢復平衡。

人類的許多生物性功能都具有穩態特質。

與恆溫器類似,如果您的身體變得太熱,它會釋放出汗液使自身冷卻;如果天氣太冷,它會發抖以使其自身變熱。而更多其他的身心機制可以調節飢餓感和飽腹感,睡眠和清醒等等。

而且,無論出於何種原因,當我們超出身心穩態的區間範圍的時候(比如,血糖峰值失控,或者我們的體溫升高至危險水平),那整個系統都可能崩潰。

穩態的平衡過程無處不在:在自然界的生態系統,在金融市場的漲跌起伏,在企業和團體的發展歷程裡,甚至出現在我們的認知功能中。

每個人都有一個心理恆溫器

告訴你一個事實,你稱之為「自我」的東西,用於區別於自己和他人的東西,其實都可以說是一個穩態功能。

比如,我們的大腦都有一個不那麼精確的心理恆溫器,它會說:「你需要更多的社交時間…..."多一段時間,它又會說:「太費勁了,現在我想一個人呆著。」

決定人與人之間差異的,是感到「正常」的那個穩態範圍。有的人可以每天都和朋友一起出去玩,並且感覺很開心,可是對我來說,到了第三天我可能就會想要一個人坐在陽臺邊呆上一個下午。

我的「外向型恆溫器」設置遠低於有些人的溫度設置,因此我對社交的渴望會很快到達閥值,讓我感覺「太熱」了——這種反饋會讓我感覺到很疲倦,很易怒,所以我會更快地結束太多的社交生活。

這種穩態過程其實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大家對於清潔度有不同的嗜好,大家在其中尋求刺激和興奮的程度各不相同。清潔太頻繁,你會開始感覺這像是在工作,太少了,你又會感覺家裡髒亂差。

每個人的心理恆溫器設置都大相逕庭,這也就導致我們對周遭環境的響應風格迥異。

所以,生物功能的動態平衡過程使我們的身體正常運轉,我們可以吃喝拉撒睡,還能正常地感知這個世界。從這些認知和經驗中,我們發展出了心理反饋機制(心理恆溫器),從而讓我們可以維持心理穩態。

社交,清潔或成就多少事情並沒有「完美」的數量,我們會在可接受範圍內不斷地來回搜尋——我們喜歡結識朋友…...直到我們厭倦了他們,然後自己獨自一人呆在家裡……直到我們厭倦了獨自一人,所以我們又去呼朋喚友,繼續下去。

就像吃喝拉撒睡一樣,我們的許多心理經曆本質上都是周期性的。

當成年以後,大多數人似乎都已經了解了自己的那個內在穩態循環。我們好像知道何時應該後退,給自己一些「自我照顧」的時間,何時應該走出舒適區,為一些長遠的利益而做出犧牲。

然而,我們仍然在為追求對生活的滿足而掙扎著。

這是因為我們不僅僅基於簡單的心理欲望而活著,我們還為一些欲望和需求賦予了意義,而這種意義也可能會在一個方向或另一個方向上過度前進,導致穩態的失衡。

因此,從我們的身心平衡中過渡到了另外一種平衡,人生意義上的心智平衡——當我們在掏空自己的自我價值,失去一些意義(比如一端是可口的奶油蛋糕,另一端是體格健康的完美身材)時,心智恆溫器的反饋機制會給我們發出訊號。

那這種心智平衡又意味著什麼呢?

心智的動態平衡

著名編劇史蒂芬·弗萊曾說:

「成為人類,意味著不斷掌控對立的情感,每天得要去調和相互矛盾的緊張關係。」

正如我們在生物學上具有使身體保持在健康範圍內的反饋機制,我們的心理學上具有免於在情感上憎恨所有人和所有事物的反饋機制一樣,我建議每個人也需要具有一套「心智反饋機制」。

這樣的一種心智反饋機制,能夠發展出你自己的信念體系,讓你能夠對生活中的滿足感和意義做出適合自己的回應。

如果我們能夠通過這樣一套心智反饋機制來管理自己的信念體系,並達成心智的平衡,那我們就可以發展出一種可持續的幸福狀態和人生滿意度,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持續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

聽起來是不是很難?

難就對了,換個角度,解決一個難題,這不就會給你帶來更高的成就感麼?

接下裡,我們一起聊聊在每個人的人生裡都會存在的三組相互衝突的需求。

這些相互衝突的需求,我們可以視之為悖論,它們是我們自己難以解決的矛盾——我們沒有得到我們想要的一切,而是犧牲了對另一種需求的追求,反之亦然,所以我們從來沒有完全滿意過自己的生活,也總是充滿了焦慮和恐慌。

這些悖論原則上是非常普遍的,但是每個人因為各自的心智穩態不一樣,因為我們用不同的經歷,欲望和信念來對待它們,所以它們所造成的困擾也不盡相同。

但是,我打算提出一些原則來幫助我們解決每個悖論,以幫助你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心智反饋機制,從而可以調節人生的穩態,達成生活的平衡。

01 控制的悖論:穩定與變化

回想一下你看恐怖電影的經歷,最可怕的部分不是惡魔顯出原形,殘忍地大肆殺戮,而是當主人公獨自走進一個黑漆漆的房子,樓上傳來奇怪的腳步聲。

嚇到我們的不是真正的暴力,而是那些對不確定性和未知的恐懼。

穩定和可預測的環境是人類的核心需求,使我們恐懼或焦慮的不是發生壞事的時候,而是我們不確定是否會發生壞事。

當出現問題的時候,至少我們可以去研究問題,努力找到解決之道,這時候局勢仍處於我們的掌控之中。但是,當生活變得難以預測時(比如,周圍漆黑一片,樓上傳來神秘的聲音),我們就會感到失去控制,漸生恐懼。

我們力求使自己所處的環境和生活可預測,我們圍繞一些重複的,可理解的目標或想法來建立套路,養成習慣並組織生活,以便讓我們感覺自己是命運的掌控者。

不過,痴迷於控制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除了帶來安穩之外,還會帶來副作用:生活會變得越來越無聊。

日復一日,月復一月,漫不經心的重複開始挑戰我們的想法——這樣的生活有意義嗎?畢竟,日復一日地沿相同的路線行駛,說同樣的話,做同樣的事情,這不可能就是人生的全部,對吧?

突然,固定的例程令人窒息,你感到難以忍受,需要做出不按套路出牌的事情:比如,即使體重超重200斤,也要去爬山。

為什麼?

因為在我們需要一種控制感的同時,我們也需要一種改變感。

所以,你開始做出一些改變,這種新穎的變化令人興奮,它再次使你覺得生活充滿了意義和目標感。

可是在某個時刻,你又會感覺到不安,感覺周圍的變化太快,想要回到了那個渴望熟悉和套路的安穩人格上,這時候,你需要恢復穩定,這會讓你重新拾起對生活的滿意度。

人生似乎就是這樣循環往復的。

當我們對生活缺乏掌控的時候,我們會感到焦慮和絕望,我們會努力尋找意義和目的。但是,經過足夠的時間之後,當我們建立了一套新的生活秩序和套路之後,我們又開始在精神上和身體上崩潰。

為了重新確認生活的意義感,我們又會尋求新的經驗和變化。無論是要換新髮型,新工作還是搬到遙遠的地方,我們都會通過改變自己的過程來再次賦予自己一種新的意義和目的感。

但是,變化會帶來後果,而這些後果往往是意料之外的或我們無法控制的。因此,如果我們過多破壞環境和生活的穩定,我們就會陷入焦慮和絕望。

而變化也會有其局限性,因為我們追求的越多,變化就變得越沒有意義。如果換一個新的髮型令人興奮,但每個月換一個新髮型就成了另一種常規。

因此,我們似乎陷入了困境:追求太多的穩定性,生活變得平淡無奇,我們的掌控感毫無意義;追求太多的改變,我們就會陷入意義缺失的虛無中,甚至感到失控。

該如何解決這個悖論呢?

為了解決控制悖論,我們必須同時追求穩定和變化。

這意味著你要有意識地逐步合理地改變自己的生活——

確定人生的一個大方向,然後每段時間都完成設定的一個小目標,這意味著有目的地漸進式地進行增量的改變,這意味著你要練習自律的節奏感,養成一些聰明的習慣以獲得生活裡的小確幸。

顯然,有些人期望的穩定遠勝於變化,而另一些人希望的變化遠勝於穩定。畢竟,每個人的心智恆溫器都設置著不同的溫度。因此,你的自律節奏量和目標大小度可能與我不同。

但是解決這個悖論的關鍵原則是:我們通過穩定受控的紀律,以及漸進式的小目標來兼顧穩定和變化。

02 選擇的悖論:承諾與自由

每個人都渴望自由,不喜歡被束縛。

可是,自由其實只是硬幣的一面,它的意義在於你給出了一定的承諾。

就像我的工作可以在家辦公,這看起來非常自由,可以自行決定什麼時候上班,什麼時候下班,可以自由決定在什麼地方工作,不過,這種自由的背面,是你對這份工作的承諾——你可以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你有足夠的自律和自覺,你可以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過去我獨自旅行的時候,喜歡住在青旅。周圍一些看起來非常自由自在的人,他們沒有職業,沒有工作,會呆在青旅裡打工賺下一次窮遊的錢。

他們其實不算是自由的,因為他們也得被捆綁在一些事情上,比如必須找一些臨時工作,省下吃飯的錢才能享受沿途的風景。

法國作家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寫過:

自由是我們所有人都必須承擔的一種詛咒或負擔。最終,在自由面前做出某種承諾的必然,會讓我們每個人都面臨巨大的挑戰。

一方面,我們是自由的,可以自由選擇做什麼,相信什麼和思考什麼。這種自由使我們有機會從各種潛在的思想和經驗中為自己創造人生的意義,選擇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另一方面,這種自由也會變得壓倒一切。我們會沉迷於無限的選擇,不斷沉迷於更大,更好,更多的可能性。超出某個度之後,自由就會變得廉價,因為我們似乎變得無從下手,不知道自己該如何選擇,因為過度自由選擇的背後沒有承諾的限制。

如果沒有某一種承諾為我們的自由背書,那生活的自由就會變得空虛無味,毫無價值。就像讓你整天週遊世界天天浪,過一段時間你肯定就會感覺到空虛。

只有通過拒絕其他選擇,通過做出承諾放棄某些自由,我們的自由才有意義。

比如,當你向一個夥伴承諾時,該承諾的部分意義在於您已經放棄了向他人承諾的自由。當你致力於某個職業的時候,這項承諾的部分含義就是你已經放棄了成為運動員或是設計師的夢想。

自由只有在放棄時才有意義,而我們通過做出承諾放棄自由。

但是,就像我們可以被自由所淹沒一樣,我們也可以被我們的承諾所淹沒。

當我們過度投入時,我們會感到被困住,好像我們失去了選擇自由的感覺,而沒有選擇自由,那麼承諾就會失去其意義。就像有的人在結婚之後被所謂的承諾所束縛,沒有一點點個人空間,那婚姻遲早會出現問題。

自由和承諾就是硬幣的兩面,對立而又統一。

該如何解決選擇的悖論呢?

解決選擇悖論的唯一方法,是致力於自我成長來獲得更大的自由度和更有效的承諾度。

鍛鍊身體,使得你對自己的身體負責,使你的身體更健壯,這種更好的身心適應能力則增強了身體的自由度;在學習上下苦功夫,使得你對教育做出承諾,同時也給了你在未來做出自由選擇的更大空間;在某些關係上的共同成長,幫助你實現對他人的承諾的同時,也可以讓你在情感上更趨成熟,獲得更多的個人空間。

當我們著眼於個人成長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未來的自由空間越來越大,而可以做出的承諾也越來越有價值,自由和承諾之間反而變得合理而統一。

03 關係的悖論:個性與合群

當我還是個小孩的時候,我非常討厭模仿別人。

我不喜歡跟別人穿同樣的衣服,不喜歡和別人擁有一樣的文具,因為我希望自己與眾不同,是一個獨特的個體,體現出自己的價值。

所以,有的人非要特立獨行,非常自我,很難相處。

可是,人是社會動物,我們需要跟別人建立關係。而當我們跟別人建立關係的時候,我們反而希望彼此有很多的共同點,能夠有一樣的品味,相同的觀念,這樣有助於讓我們感覺到安全,不會有衝突。

有的人為了融入群體,可以模仿別人,可以改變自己,服從規則;

這就是關係的悖論。

我們到底該選擇個性還是合群?

如果我們過於認同一個群體,將個人身份完全交給另一人或者一個群體,那麼我們就會失去對自己身份的認知,而且因為對於自己是誰,自己想要什麼都一無所知,所以這種關係其實毫無意義。

過去有段時間,和朋友聚餐的時候,他總是會說不喜歡另一伴總是圍著他轉,自己沒有一點想法。他要出去,她也會跟著他一起出去,他什麼都不想做,結果她也呆在家裡。他說他不喜歡這樣的關係。

而極端的個人主義者,則會為了獨特而獨特,甚至有譁眾取寵的嫌疑,這樣的人很難在社會關係中獲得價值,但我們的生活恰恰是立足於周圍的人之中。

如何解決關係的悖論呢?

健康的人際關係需要微妙的平衡——

既能夠保持自己獨特的個性,又能夠求同存異,與他人和諧相處。

這是一種「成為自己」的能力,訣竅就在於你始終會關注他人對你的想法,接受不同的想法和意見,但是絕不將他人的想法駕凌於自己的想法之上。

他有這樣的想法?嗯,你不要急著反駁,而是接受他有這樣的想法。同時,你又會思考一下,自己是怎麼想的,也接受自己的想法。

我們要通過「接受」來解決關係的悖論——既接受自己,也接受別人。這種能力既可以將自己識別為一個獨特的人,不與任何一個人過分認同,也可以將自己融合到一個群體中,獲得和諧的關係。

寫在最後的話

解決「控制的悖論」:我們可以通過穩定受控的紀律,以及漸進式的小目標來應對穩定和變化的需求衝突;解決「選擇的悖論」:我們可以通過致力於個人成長來應對自由和承諾的矛盾渴望;解決「關係的悖論」:我們可以通過接受自己和接受他人來應對個性與合群的對立影響。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些原則和策略並不會讓你完全擺脫生活中的糾結和問題,但是它們能夠給你指出一個正確的方向,讓你在前行的路上輕裝上陣。

解決這3個人生悖論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就像一條無限延伸到地平線的繩索,總是會伴隨著我們的生活。

但我們可以期望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從這些原則出發去發展出一套自己的「心智反饋機制」,形成一種更具韌性的「心智穩態」,從而讓我們的內心形成一股張力,維持內在的平衡,解決同外界的衝突。

相關焦點

  • 用物理學方法,而不是數學方法,最終解決了著名的芝諾悖論
    這條數學推理線只足以證明你必須走的總距離收斂到一個有限值。它不會告訴你到達目的地需要多長時間,這是芝諾悖論中的棘手部分。時間如何發揮作用,以破壞這種對芝諾悖論的數學上引人注目的「解決方案」?因為無法保證你所需要的每一次跳躍——即使是在有限的距離內——都會在有限的時間內發生。
  • 對於羅素悖論的解決丨羅素的理髮師困惑究竟為何以及如何克服
    羅素悖論中說,在一個村子裡有一位理髮師,這位理髮師聲稱:「給而且只給那些不給自己理髮的人理髮」。現在問理髮師是否要給自己理髮。如果理髮師不給自己理髮,那麼根據定義,他要給自己理髮;如果理髮師給自己理髮,那麼根據定義,他不能給自己理髮。這就是著名的「理髮師悖論」。
  • 為什麼數學無法解決芝諾悖論,但物理學卻可以
    因此,芝諾說,運動是不可能的:芝諾的悖論。這是不直觀的解決方案從最純粹的數學角度出發,當然,您可能需要進行無限多次的跳轉,但是每個新跳轉都比前一個跳轉越來越小。因此,只要您能證明需要進行的每次跳躍的總和加起來是一個有限值,那麼將其分成多少個塊就無關緊要。
  • 一瓶真正的天然土蜂蜜,如何才能逃出羅素悖論的怪圈?
    天然食材有個悖論:好好做的沒啥名氣,名頭響的全在倒雞毛,這是由食材特性和商業屬性共同決定的。 就像真正的隱士少人識,滿大街跑的全是老神棍。
  • 於君博:「流動性」悖論與現代人權觀念的危機
    考慮到人權概念的豐富內涵,本文試圖通過建構「流動性」(mobility)這一分析性概念,首先貫穿、整合人權觀中有關「安全」、「自由」、「平等」、「秩序」、「發展」等價值的訴求,理清所謂「現代」人權觀的內在價值平衡是如何得以實現的。接下去,我們將分析現代社會如何陷入「流動性」悖論,進而打破了現代人權觀的內在平衡。隨後,新冠疫情到來,加劇了衝突,暴露了失衡,也推動著人權觀念共識的重新形成。
  • 《未完成的進化》書評-進化的四種形態與悖論
    人和技術的關係,就像大象與騎象人,技術是威力巨大步伐迅速,卻缺少目標的象,而人則要不斷試圖控制住這頭象。2)進化能否用來解釋社會現象閱讀一本書,要抓住作者寫這本書最初試圖想解決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唯有抓住了作者寫作的初心,才能不斷帶著問題,將書中出現的案例與猜想,串聯起來,之後再自己找出該如何拆分一本書要回答的核心問題,如此才算讀懂了一本書。
  • 心理學:「說謊者」悖論
    這個悖論困擾了人們很久。後來羅素認真討論這個問題,並試著找到解決的方法。他說謊者悖論簡單勾畫出了一個矛盾:那個說謊的人說:「不論我說什麼都是假的。"事實上,這就是他說的一句話,但是他這句話是指他說的話的總體,只是把這句話包在那個總體之中的時候才產生一個悖論。
  • 讓你燒腦讓你暈的阿基裡斯與烏龜的悖論
    烏龜對阿基裡斯說:「別看你跑得快,你永遠也追不上我。」 阿基裡斯不相信的問:「為什麼呢?」烏龜向他解釋道:開始比賽時,阿基裡斯在後方A處,烏龜在前方B處,二者同時起跑。阿基裡斯要追上烏龜,首先要追上烏龜先跑的一段路程AB,但是在這段時間烏龜也在向前跑,當阿基裡斯到達B處時,烏龜已經跑到了C處,還沒有追上。雖然此時BC的距離小於AB的距離。
  • 「有哪些悖論一下子就吸引了你?」
    你要怎麼證明自己不是這個人?「沒有什麼是絕對的,那這句話本身不就已經是絕對了嗎?」《小王子》裡的一段話,很有意思。「你為什么喝酒?」「為了忘卻。」「你羞愧什麼呢?」「我羞愧我喝酒。」人的一生,也總是陷入這種死循環。熬夜的人繼續熬夜,拖延症繼續拖延,矛盾就是生活的底色。
  • 說謊者悖論
    比如,當有人告訴你他正在對你說謊時,你該怎樣判斷自己獲取信息的可信性呢?好在這只是—個邏輯學上的問題。「我正在說的這句話是謊話。」這也許是最簡單的一個悖論,但卻仍然是無解的悖論。公元前4世紀的希臘哲學家歐幾裡得提出的這個悖論,至今還在繼續困擾著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因為,如果你說它是真話,那麼按照話的內容分析,它就應該是一句謊話;反過來,如果你說它是謊話,由於他說自己在說一句謊話,當然它就應該是一句真話了。那麼,這句話到底是真話還是謊話呢?這就是著名的說謊者悖論。
  • 所羅門悖論:用第三人稱化解生活中的難題,做出更好的決定
    所羅門王以智慧和賢明而聞名,卻無法使自己避免做出導致其王國滅亡的災難性選擇,心理學家伊戈爾·格羅斯曼(Igor Grossmann)將這種現象稱為「所羅門悖論」。格羅斯曼在他的研究中發現,「人們思考別人的社交問題比思考自己的社交問題更明智。」
  • 3種常見肌肉不平衡現象,這樣解決!
    之前我們在說到身體的肌肉力量失衡的問題,筆者列舉了三種最為常見的肌肉力量失衡,肌肉力量失衡,無論是對我們的訓練還是生活都會有一定的影響。 相關連結:健身訓練時,這三種肌肉不平衡,會給身體帶來傷害!
  • 打工人要如何抗衡效率悖論
    高效率的另一面——效率悖論毫無疑問,新技術帶來的高效讓人無法拒絕,如今,我們已經很難想像沒有手機、電腦、飛機、高鐵的生活。同時,我們又不得不承擔新技術的負面效應:久坐不動的辦公室生活造成的長期背部疼痛和腕部疾病,隨時隨地要回應工作需求的壓力,工作和生活難以分離的困擾等。
  • 章子怡的《科洛弗悖論》真的好悖論
    當然,這部《科洛弗檔案》即使你看了十遍一百遍,你還是不能解密影片中的謎團。比如巨型怪物打哪來,要往哪去?這dv攝像師的拍攝水平咋就這麼好?影片所處的年代到底是何年等?此時在外太空有一個特牛*的粒子對撞機——謝帕特,只要對撞成功,能源問題就能解決,so easy,哪裡不行撞哪裡。
  • 從「芝諾悖論」開始,談微積分
    他可以說是一個很高級的「槓精」,可以說是「槓精」中的「槓精」;他很喜歡和人辯論,而且還提出了好幾個自己搞不清楚,別人也解釋不了的問題,對於這幾個問題,人們統稱叫「芝諾悖論」;- 01 - 「芝諾悖論」在這裡,我把「芝諾悖論」中的四個來給大家講講
  • 黑洞信息悖論之謎,霍金最後的問題被解決了嗎?
    在所有黑洞相關的問題中,最令理論物理學家頭痛的或許是黑洞信息悖論。這是霍金證明黑洞存在熱輻射後誕生的一個麻煩的問題,也是霍金生前最後一篇論文研究的問題:黑洞蒸發後,所有與之相關的信息都丟失了,因而違反了信息守恆律。數十年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物理學家提出了許多猜想和模型,如今終見曙光——黑洞信息沒丟!那麼黑洞信息悖論要被終結了嗎?
  • 兩分法悖論以及祖父悖論,它們的出現,或許給你帶來新視野
    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任何一件事物能夠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存在,而這也就是科學的局限性。說白了科學就是解決人腦海當中一個又一個困惑,但有時候科學也會給人帶來新的困惑。我們知道所有科學的基礎都是對事實的觀察,然後進行實驗模擬,當不具備實驗模擬的條件下,採用的是腦海當中進行構思。
  • 數據分析之辛普森悖論
    這就是辛普森悖論:即在某個條件下的兩組數據,分別討論時都會滿足某種趨勢,可是一旦合併考慮,卻可能導致相反的結論。是英國統計學家E.H.辛普森(E.H.Simpson)於1951年提出來的。讀到這裡,你可能就會思考這是為什麼呢?
  • 芝諾悖論和微積分
    芝諾悖論之所以「成功」,隱藏著這樣一個前提,即時間和空間是連續的,是無限可分的!時間和空間可以無限分割,這是人們直覺和感受到的思維範式。在數學上,我們已經知道,無限次的計算可以是在有限的範圍內的,極限概念的提出從分析的角度解決了芝諾的悖論。而另一個人們想當然的思維範式是連續的時空。
  • 平衡輪不僅僅是一個教練工具!
    3.形成覺察操作第一個平衡輪的第三步是形成覺察,前面我們已經對當下進行了充分的思考,下面就需要被教練者把這些思考提升一個高度,從總體上形成新的覺知,這就是形成覺察。我個人會在覺察到被教練者情緒變化時,會用講笑話或講故事的方式幫助被教練者進行情感過度。至此第一個輪的部分結束了,下面我們開始第二個輪。平衡輪的第二個輪幫助被教練者思考達成目標的途徑,通過第一個輪的評估,對當下的資源、條件、準備等信息有了清晰的認識,進而思考可以達成目標的途徑。基於當下,突破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