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推恩令碰上獨生子女政策是不是就完蛋了?

2021-01-10 李家萬事興

80、90、00這三十年,稱得上是人類生育史上的傳奇故事了,能不能以此來對付號稱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諸侯們首先要考慮以下的三個問題:

一、如何保證子嗣的唯一性。

至少有三點原因,註定諸侯王會有很多妻妾:

①.多子多福的傳統文化。由於戰亂、瘟疫和醫療技術落後,雖然古代雖然人口出生率奇高,但實際的人口增長卻是較為緩慢的。

如果沒有足夠多的新生兒作為支撐的話,家庭隨時會面對後繼無人的風險。故而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多娶妻妾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②.生理層面的需求。男人的基因裡帶著多拿多佔的天性,有錢有閒的情況下更是如此,相信這一點不用展開說明了。

③.面子文化的需要。關於不同級別可以擁有合法妻妾的規定,雖然歷朝歷代的規定並不一致。但其中的核心理念是相同的:級別越高就可以擁有的越多,最後再加上一句「庶民,一夫一婦相匹配」。

按照漢制,諸侯王可以合法擁有的妻妾至少有41人,含「王妃一人,小妻四十」,就這都不包含妾室的數量。如果某個侯王娶得太少的話,那在他所處的這個高級貴族圈裡無疑是件很丟臉的事情。

綜合以上三點,老婆多則孩子多。沒有某蕾斯的幫忙,這個問題根本無解,所以以唯一子嗣來對抗推恩壓根無從談起。

二、如何保證封國的延續性。

封國制度從周到漢,經歷了千年的演化,也有了其繼承規制,再加上作為「推恩令」配套制度的「酎金律」,漢武帝這副牌已經好的沒邊了:

①.繼承制度。假設某個諸侯王,唯一的子嗣夭折的話,那按照「無後國除」的規定,直接就可以將其封國回收。要以獨生子女來對抗推恩,就必須保證自己家世世代代都是一脈單傳,且能平安長大。

這一點,恐怕連醫療技術發達的今天也很難保證吧,更何況醫療技術落後,戰亂、瘟疫頻發的兩千年前?西漢長沙王吳芮,還不是傳了五代之後,著了「無後國除」的道啊。

②.酎金律。世子平安長大,順利接掌封國,你以為就完了?只能說是想多了。跳過「繼承制度」的坑,緊接著就跳進了「酎金律」的大坑。

天子祭祀宗廟,諸侯根據實際統轄人口,每千口獻金四兩,其數量、大小、成色均有嚴格規制,稍有不合,就面臨著「王削其縣,諸侯除國」的懲罰,史稱「酎金律」。劉備家的老祖宗,便是「坐酎金失侯」的。其威力可見一般。

除了這兩點之外,還可能面臨著諸如犯罪、意外等,影響繼承人存續的情況。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道理古今通用,多生子嗣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三、如何保證權力的有效性。

如果一個諸侯王,混得如同春秋末期的晉國公室,或者漢末的獻帝的話,那還不如不當呢,封國面臨著以下壓力:

①.中央對諸侯國的把控。諸侯國的國相以及一些重要官職,都是由中央委派或者指定的。這一點對於諸侯國的權利已經是很明顯的瓜分了。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古代,就算小門小戶還可能由於人丁不旺被人欺負呢,更別說守著龐大家業的諸侯王了。就你獨丁一個,就算是開會投票你都不佔優勢吧?充其量就是當個吉祥物罷了。

②.地方豪強對權利的侵蝕。隋唐之前,豪門世家有多大的影響力,相信不必多說。如果諸侯王把利益全權交給這幫人運行,相信用不了多久,這些東西就會被世家搬回自己家去了。

「晉室弱,六將軍皆大」的悲劇,必將重演。所以把權利分配給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成為了必然選擇。這一點就要求有足夠多的子嗣來支撐。

說起來古代為權利兄弟相殘的故事,也很是不少。但相比面臨著的外姓人的壓力來說,已經好了很多,終究在重禮法的時代,要背叛自己血緣的話,面臨的心理壓力還是蠻大的。

況且,就算被自己兄弟奪權,也是家庭內部的矛盾,總不能便宜外人吧。漢家的老祖宗劉邦「非劉不王」的本意也是如此。

綜上所述:

獨生子女政策,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壓根不具備實現的可能性;故而,以此來對抗推恩令更是無從談起。

要是真有哪個秀逗的侯王這麼來的話,恐怕漢武帝做夢都能笑醒。終究不管怎麼推恩,地盤還是在你家後人手裡;而你選擇風險如此之高的一條路來走的話,簡直是把地盤直接送給武帝啊——

對此,漢武帝獎勵錦旗一面,上書四個大字——「推恩模範」!

相關焦點

  • 漢武帝治國方略——推恩令
    在削弱諸侯王方面,他推出了幾個重要的新的法令制度,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推恩令。推恩令從表面上來看是推廣恩澤的意思,好像很好聽,但這個推恩令卻是一個非常高明的政治權術,這個權術的核心就是用巧妙的方法削弱諸侯王國的勢力。推恩令要解決什麼問題呢?它要針對的是要解決諸侯王的王位傳承問題和王國內部的權力分割問題。在推行推恩令之前,西漢前期的諸侯王,王國內的權力轉移是怎麼做的呢?
  • 漢武帝用推恩令消藩,這一政策效果顯著,為何之後無人能做到呢?
    導語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為了將藩王的勢力削弱,頒布了推恩令。在歷史中記載,推恩令就是將所有藩王的封地分給他們自己的兒子,但是每一個兒子的領地都會特別小,無法凝聚成大股力量。在封建時代裡,他們從來都不會接受這種人人平等的文化理念,所以在那個時候想要實行推恩令非常艱難。再加上藩王,他本來就是一塊土地的主人,他所在的領地,所有的體系與制度,都是根據中央朝廷建立的!他們也有著自己的貴族以及臣民,如果藩王的時候所有兒子都可以領取一塊土地,那麼這些貴族和大臣是不是也要平分成好幾份!就從這一點來說,這些藩王的下屬也不會同意實行推恩令。
  • 漢武帝實施的「推恩令」是削藩嗎?推恩令和削藩什麼區別?
    此外,唐朝唐憲宗李純也進行了削藩在古裝劇《大漢天子》中,東方朔給漢武帝劉徹幾個妙計,其中一個是削弱藩王的勢力,叫做推恩令,那推恩令是怎麼回事?其實推恩令和削藩本質上是一樣的,目的都是為了遏制或消滅藩王勢力,相比之下削藩是來「武」的,推恩令是「文」的。
  • 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為何被稱為最強陽謀
    推恩令被稱為最強陽謀,無解。漢武帝用的得心應手,最終將強大的諸侯國拆的稀巴爛。所以,推恩不過是個幌子,最終讓諸侯國「四分五裂」,苦不堪言是真。這便是推恩令的雛形,但不是精髓。漢景帝時期奉行「大棒政策」,堂而皇之過去割諸侯王的肉,名曰:「削藩」。結果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七國反,朝廷歷時三月平定。此後,漢景帝專門賦予相國監督權,專門檢舉諸侯王們的不檢點行為。相國是朝廷直接任命,如同一隻負責抓耗子的貓。其實,貓的存在,只能起到震懾耗子的作用。
  • 漢武帝提出推恩令的時候,諸侯王們為何不拒絕?完全是無解的陽謀
    說實話,清朝及其以前的封建王朝中,最讓我佩服的政策,那就是推恩令。這玩兒絕對是史上最出色的陽謀,你明知道是陷阱,卻還偏偏不得不往裡面跳。你看看歷史上其他政策,如果大家都知道是坑的話,大家會願意主動去執行嗎?
  • 推恩令為史上最強削藩政策?漢武帝的馭國之術,藩王的內部鬥爭
    推恩令,一個時間長達兩千年的政策。隨著時代的變化與發展,封建王朝的制度越來越完善。而為何一個被淘汰王朝的古老政策能夠被稱之為帝王之術的最強陽謀呢?後面的附益法、酎金失侯與監察制度的設立與漢代的推恩令相比難道還要差嗎?
  • 淺談漢武帝的推恩令的利弊
    推恩令是漢朝皇帝為了打擊藩王制定的法令,目的就是為了加強中央的總體權力。其利在於朝廷不用貶斥諸侯王,就使得偌大的王國自己分崩離析了。用推恩令替代了削蕃,在此之後,侯國轄地僅有數縣,徹底解決王國封地過大問題。
  • 推恩令:史上最成功,最無解的削藩政策
    2.什麼是推恩令不得不說前人的智慧令人崇拜,面對這種近乎無解的局面,漢武帝想出了一個辦法,也就是今天要說的推恩令。「金諸侯子弟或連城數十……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實行推恩令不會直接削弱諸侯王的權力,而是像如今的中央和地方一樣,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就是最大的王,他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子嗣,不管嫡庶,都要分家產。
  • 漢武帝用推恩令削弱諸侯,為何沒有人能起來進行抵制?
    單純來看漢武帝的削藩政策「推恩令」,確實感覺非常的容易。不僅成效顯著,而且還沒有什麼諸侯王反對。但事實上,漢武帝的削藩政策和其他領域一樣,都是因為有了文景二帝的積累鋪墊,才有了漢武帝的推恩令削藩成功。漢武帝的削藩,如果沒有漢文帝和漢景帝在前面給來回試驗,趟出了一條路。
  • 漢武帝的「推恩令」如此成功,後來的朝代為什麼沒有模仿?
    「推恩令」是漢武帝此生最成功的政策之一,徹底解決了西漢初年的藩王問題。但奇怪的是,漢武帝之後的有些朝代(如西晉、明朝初年)同樣有藩王問題,卻沒有皇帝模仿「推恩令」。這是為什麼呢?正因如此,漢武帝通過「推恩令」將西漢諸侯王的封地逐漸肢解並通過中央任命的國相架空諸侯王對封地的統治,困擾西漢長達六十多年的諸侯王問題也就得到了徹底的解決,中央還沒動用一兵一卒。
  • 當擁有120多個兒子的中山靖王,碰上了「推恩令」,他能怎麼辦?
    當擁有120多個兒子的中山靖王,碰上了「推恩令」,他能怎麼辦?
  • 漢武帝的推恩令為什麼被稱為千古第一陽謀
    漢武帝的推恩令為什麼被稱為千古第一陽謀 之所以被稱為千古第一陽謀,就是因為此計謀無人能解,這就是漢武帝的「推恩令」。漢朝建立後吸取秦亡的「教訓」實行郡國並行制,分封了很多劉姓諸侯,之後諸侯的勢力過於強大,開始挑戰中央,發生了七國之亂。到了漢武帝時期,依靠一招「推恩令」就輕鬆解決問題。
  • 歷史探秘:漢武帝為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和削藩是一個意思嗎
    歷史探秘:漢武帝為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和削藩是一個意思嗎時間:2020-10-22 16:54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漢武帝為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和削藩是一個意思嗎 我們對歷史上削藩比較熟悉,削藩顧名思義,就是削掉藩王或削減藩王勢力,熟悉是因為它在我國歷史上出現頻率很高
  • 漢武帝極具創意的推恩令,究竟有沒有發揮作用?
    今天繼續陪大家讀《資治通鑑》漢武帝頒行推恩令這段。漢武帝頒行推恩令,旨在解決當時藩國勢力過重的問題,這也是中國古代一次典型的「帝王陽謀」。漢朝初建時,劉邦及其智囊團將秦朝的迅速滅亡的原因歸咎於秦朝實行郡縣制導致皇帝沒有得力的心腹軍將,以致叛軍驟起時無用命之軍。
  • 推恩令真的是最強陽謀?想多了,諸侯國比漢武帝還願意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其實並沒有多少陽謀的色彩,它不過是中央朝廷與地方諸侯妥協的最佳方案。從當時漢武帝時期的國情來看,諸侯國經過前幾任漢朝皇帝的封賞、恩賜後,發展得很快,但是並不強大。諸侯王的想法很單純,但是漢武帝想法卻很複雜,他要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和管轄,防止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的造反事件再次發生,漢武帝需要削弱諸侯國的實力,但又不能來硬的。於是,推恩令就應運而生。漢武帝的想法出來了,那麼諸侯國是怎麼想的呢?
  • 漢武帝推恩令效果顯著,為何後世帝王無人能做到?不妨了解一下
    漢武帝是一位非常偉大皇帝,在他統治時期,為了削弱各地諸侯的勢力,頒布了推恩令,在歷史資料裡面記載,推恩令就是將各地諸侯的領地劃分給他們的兒子,但每一個領地會特別的小,無法形成大股的力量,因此這一舉動也削弱了諸侯的實力,同時也保證了漢武帝的皇權,為以後踏平匈奴,開疆裂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漢武帝:推恩令可以
    面對這個情況,漢武帝倒是想出了一個絕好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推行推恩令。可以說,推恩令的實施,對諸侯王是一種無解的存在,制度本身解決了諸侯王可能存在的叛亂。
  • 漢武帝推恩令是不是最強陽謀?堪稱頂級博弈水準,但原創不是武帝
    推恩令的原創,不是漢武帝,也不是主父偃,而是大才子賈誼。然而,賈誼過於才華橫溢,天地鬼神無所不通。於是,漢文帝,也就是武帝的爺爺,把他當成了靈魂導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那麼,漢武帝會怎麼做呢?漢武帝的手段是推恩令,推恩令就是漢武帝的壓倒性策略。所謂壓倒性策略,就是說我只要採取這個策略,你們無論怎麼玩都得輸。諸侯王當然可以像景帝時代一樣,再搞一個七國之亂。但漢武帝的壓倒性策略還是一個帕累託最優。先理解帕累託改進這個概念,是指在不觸動博弈各方利益的前提下,使至少一個人的處境得到改善。
  • 漢武帝用「推恩令」削藩,見效顯著,為什麼明朝建文帝不用?
    何為「推恩令」?
  • 如何破解「推恩令」?
    什麼是推恩令?推恩令是漢武帝為解決漢初地方諸侯王國問題所推行的一項政策。漢初,高祖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用以拱衛天下。後來諸侯王國勢力日益威脅中央,文帝、景帝均致力於削藩,由此形成七國之亂,漢景帝用武力初步解決了諸侯王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