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00這三十年,稱得上是人類生育史上的傳奇故事了,能不能以此來對付號稱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諸侯們首先要考慮以下的三個問題:
一、如何保證子嗣的唯一性。
至少有三點原因,註定諸侯王會有很多妻妾:
①.多子多福的傳統文化。由於戰亂、瘟疫和醫療技術落後,雖然古代雖然人口出生率奇高,但實際的人口增長卻是較為緩慢的。
如果沒有足夠多的新生兒作為支撐的話,家庭隨時會面對後繼無人的風險。故而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多娶妻妾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②.生理層面的需求。男人的基因裡帶著多拿多佔的天性,有錢有閒的情況下更是如此,相信這一點不用展開說明了。
③.面子文化的需要。關於不同級別可以擁有合法妻妾的規定,雖然歷朝歷代的規定並不一致。但其中的核心理念是相同的:級別越高就可以擁有的越多,最後再加上一句「庶民,一夫一婦相匹配」。
按照漢制,諸侯王可以合法擁有的妻妾至少有41人,含「王妃一人,小妻四十」,就這都不包含妾室的數量。如果某個侯王娶得太少的話,那在他所處的這個高級貴族圈裡無疑是件很丟臉的事情。
綜合以上三點,老婆多則孩子多。沒有某蕾斯的幫忙,這個問題根本無解,所以以唯一子嗣來對抗推恩壓根無從談起。
二、如何保證封國的延續性。
封國制度從周到漢,經歷了千年的演化,也有了其繼承規制,再加上作為「推恩令」配套制度的「酎金律」,漢武帝這副牌已經好的沒邊了:
①.繼承制度。假設某個諸侯王,唯一的子嗣夭折的話,那按照「無後國除」的規定,直接就可以將其封國回收。要以獨生子女來對抗推恩,就必須保證自己家世世代代都是一脈單傳,且能平安長大。
這一點,恐怕連醫療技術發達的今天也很難保證吧,更何況醫療技術落後,戰亂、瘟疫頻發的兩千年前?西漢長沙王吳芮,還不是傳了五代之後,著了「無後國除」的道啊。
②.酎金律。世子平安長大,順利接掌封國,你以為就完了?只能說是想多了。跳過「繼承制度」的坑,緊接著就跳進了「酎金律」的大坑。
天子祭祀宗廟,諸侯根據實際統轄人口,每千口獻金四兩,其數量、大小、成色均有嚴格規制,稍有不合,就面臨著「王削其縣,諸侯除國」的懲罰,史稱「酎金律」。劉備家的老祖宗,便是「坐酎金失侯」的。其威力可見一般。
除了這兩點之外,還可能面臨著諸如犯罪、意外等,影響繼承人存續的情況。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道理古今通用,多生子嗣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三、如何保證權力的有效性。
如果一個諸侯王,混得如同春秋末期的晉國公室,或者漢末的獻帝的話,那還不如不當呢,封國面臨著以下壓力:
①.中央對諸侯國的把控。諸侯國的國相以及一些重要官職,都是由中央委派或者指定的。這一點對於諸侯國的權利已經是很明顯的瓜分了。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古代,就算小門小戶還可能由於人丁不旺被人欺負呢,更別說守著龐大家業的諸侯王了。就你獨丁一個,就算是開會投票你都不佔優勢吧?充其量就是當個吉祥物罷了。
②.地方豪強對權利的侵蝕。隋唐之前,豪門世家有多大的影響力,相信不必多說。如果諸侯王把利益全權交給這幫人運行,相信用不了多久,這些東西就會被世家搬回自己家去了。
「晉室弱,六將軍皆大」的悲劇,必將重演。所以把權利分配給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成為了必然選擇。這一點就要求有足夠多的子嗣來支撐。
說起來古代為權利兄弟相殘的故事,也很是不少。但相比面臨著的外姓人的壓力來說,已經好了很多,終究在重禮法的時代,要背叛自己血緣的話,面臨的心理壓力還是蠻大的。
況且,就算被自己兄弟奪權,也是家庭內部的矛盾,總不能便宜外人吧。漢家的老祖宗劉邦「非劉不王」的本意也是如此。
綜上所述:
獨生子女政策,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壓根不具備實現的可能性;故而,以此來對抗推恩令更是無從談起。
要是真有哪個秀逗的侯王這麼來的話,恐怕漢武帝做夢都能笑醒。終究不管怎麼推恩,地盤還是在你家後人手裡;而你選擇風險如此之高的一條路來走的話,簡直是把地盤直接送給武帝啊——
對此,漢武帝獎勵錦旗一面,上書四個大字——「推恩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