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廣東百條古街之一:雙田十字街
藍氏畲族村印象
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新港鎮,萬綠湖庫區深處,有一個邊遠畲族小村莊:雙田畲族村。這裡環境十分優美,是新豐江庫區內唯一一個人口比較密集的畲族民族村,全村3585人,畲族藍氏人口佔96%。走進雙田畲族村,可以看到村裡有很多保存完好、具有畲族風情的古老建築。那些古老的房屋儘管板壁已斑駁,牆體已浸漬,瓦楞已苔黑;但是,高高的廳堂,古舊的神龕,窗扉的木雕,石磴的線條,依然顯示著這裡曾經的繁榮。清未到民國期間,雙田十字街是當時繁華商業街,是廣東百條古街之一。
↓清未到民國雙田十字街是當時繁華商業街
↓追憶逝水年華
飛花時節,垂楊巷陌,東風庭院。
重簾尚如昔,但窺簾人遠。
葉底歌鶯梁上燕,一聲聲,伴人幽怨。
相思了無益,悔當初相見。
↓那年代洋行,當店,餅店,藥店,油房,糖寮,打鐵鋪,豆腐坊,特產店煙鋪,客棧應有盡有。
↓當年比較出名餅店有:祥記,道隆,祥泰,坤和,易記……等,同時很多百年老店在河源大平街開有分店,解放後公私合營後那些店鋪全都納入國營百貨了,六十年代雙田有十多人有國營百貨門市工作。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經營藥材:義隆行,廣安堂……經營鹹雜百貨:合和,坤和,易記……等等。
↓沿著一條鋪著鵝卵石的幽深小巷,走進雙田古街。
↓昔日繁華的街景與稠密的人流,已成雲煙,一座布滿塵埃與蛛網的老屋牆上,牆上寫著「祥記」字樣,無聲地向人們訴說幾百年前的古村繁華往事。
↓「祥記」
↓古街:小時候八月十五從這古街走過,誘人月餅香味撲鼻而來,流口水了,哈哈哈哈……
↓兩旁是曾經繁華的店鋪,現早已衰落。
↓可惜雙田傳統產業,中秋月餅,紅薯糖,鹹切蘇,大福餅,麻花,春卷,砂炒丸,米糕。軟糕,麻脆等製作工藝早已失傳了,再也找不到兒時味道了。
莫悲建業荊榛滿,昔日繁華是帝京。
莫愛廣陵臺榭好,也曾蕪沒作荒城。
魚龍爵馬皆如夢,風月煙花豈有情。
行客不勞頻悵望,古來朝市嘆衰榮。
↓古街:過去南湖,仙塘,雙江,周圍的村民都會來雙田十字街買東西,
↓古街
↓昔日的十字街,熱鬧非凡。
↓當今的十字街,沉寂冷清。
↓民清時期雙田有二間當店,上當店,下當店,
↓下當店門樓
↓兒時我經常在石橋上玩耍,橋下抓小魚
↓上當店在建設新農村時拆了
↓義隆藥行騎樓早已不見蹤影,只剩下支撐騎樓磚柱,小時候父親還帶我來這看過病。
父愛無言,歷經風雨數十載,霜葉落滿天;
時光荏苒,無情荒度幾個秋,歲月亦無言。
↓義隆藥行
↓義隆藥行後人藍新泰在抗日時間投筆從戎參加東江縱隊,解放後曾任龍川一中校長,縣衛生局長。離休幹部,今尚健在。
↓這就是:洋行
↓洋行即是華人與西方洋人的商業貿易商行公司、代理行,歷史開始於中國清朝。主要從事出口、把雙田當時特產,風慄,柿子,茶葉,香菇木耳出口到南洋,又把外國的鋼鐵、火水、水泥等進口回來。
↓清朝末雙田有五十多名挑夫隊伍穿梭在雙田~河源~惠州~香港、廣州。
↓雙田的客家老屋
↓培用學堂遺址
↓培用學堂遺址
↓培用學堂遺址
↓廣安堂「藥房」:依然可想像當年的輝煌。
↓廣安堂「藥房」
↓廣安堂現在還有後人在從醫,在市中醫院,鄉鎮衛生院工作
↓廣安堂「藥房」:依然可想像當年的輝煌。
↓廣安堂「藥房」:依然可想像當年的輝煌。
↓如今仍有不少古建築:幾乎每一個古建築的背後,都有一個讓人驕傲的族人。
↓兩百多歲的龍眼樹,訴說著古畲村的滄桑。
↓古畲村的滄桑。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兩百多歲的龍眼樹,訴說著古畲村的滄桑。
↓蜜蜂,蜂蜜是雙田傳統產業。
↓渡漢江,作者: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
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雙田畲族村一角
↓清澈的萬綠湖,為香港提供潔淨水源。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銷磨。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萬綠湖,翠綠的湖水,藍天伴白雲。
↓萬綠湖,環境十分優美。
↓萬綠湖物產豐富
↓(藍)雙田畲族村
「鄉愁」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就是兩個字,但是在我心裡 卻是一份情感老家,就是那份誰也抹不走的鄉愁。
鄉愁是村中的老路。
鄉愁是人來人往的趕鬧子。
鄉愁就是閒暇時逗逗滿身是土的兒子,這個時候忘記了一切的苦和累。
鄉愁是村中的石板路。
鄉愁是小板凳。
鄉愁是小狗蹲守的一扇宅門,等著遠去的主人歸來。
鄉愁是標語
鄉愁是殘屋。
鄉愁是一座想不起主人的舊宅院。
鄉愁是悠閒吃草的小羊。
鄉愁是曾經蹲在牆角吃飯的鄉親。
鄉愁是田間地頭的一個個場景。
鄉愁是鄰居家和藹可親的老爺爺老奶奶。
鄉愁是一面老牆。鄉愁是磚垛。
鄉愁是曾經住過、凍得打哆嗦的老房子。
也是山上的一棵柿子樹。
鄉愁是一臺媽媽用過的縫紉機。
是小時候塞過鞭炮的一段土牆。
是奶奶屋後雜亂的舊家什。
也是風燭殘年依然勞作、守著祖屋的爺爺。
看到這些是不是想起了家裡的味道,最初的味道。每個人都有一段鄉愁,它無關家鄉的貧窮或富裕,只因它布滿了我們曾經生活的腳印鄉愁,只因為他是我們的老家不敢忘,也不能忘!把這份鄉愁傳給更多人吧。
圖文:藍億強
編輯:公眾號:藍天藍
↓↓↓覺得不錯,請點讚
請寫留言發表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