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羊角水堡,有一座特別的紅條石碑坊,是我縣現存四座牌坊中年代最早的一座,建於乾隆四年(1739)。高6米,柱寬4.64米,簷寬7.04米設三門。中門高2.56米,寬1.9米,兩側門寬1.13米,高2.2米。雖經歷了幾百年風雨的洗禮,碑上的雕刻鑲嵌依然清晰可辨, 中門額陰刻「旌表儒童周道明之妻藍氏坊」,中層簷碑刻「節孝」二字,頂簷立一塊豎匾刻有「聖旨」二字,為旌表羊角村儒童周道明之妻藍氏節孝而建。藍氏節孝坊怎麼來的呢?民間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
說清乾隆年間羊角村儒童周道明,家境貧寒,卻勤苦耕讀,期望能考取功名,以光大門楣,其妻藍氏賢良淑德,把家中一切事情都照顧得井井有條,讓丈夫專心讀書。
哪知天有不測風雲,周道明在上京趕考途中,不幸逝世。家翁老年失子涕泗橫流,因此臥床不起。藍氏年紀輕輕就失去丈夫悲痛欲絕,幾度欲為丈夫殉情。但想到年邁的家翁無人照顧,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屹然挑起家庭的重擔,藍氏既要做勞苦的農活,又要照顧臥病在床的家翁。
家翁因傷心過度日慚消瘦,且因家貧長期營養不良,病情日益加重。鄉村郎中提議要是能有肉吃增加營養病就會轉好。但家徒四壁,那有錢買肉啊?經過再三思慮,實在沒有辦法了,藍氏想到了割自己身上的肉,但長期粗糠青菜加上艱辛的勞作,自己消瘦的身形也沒有多少肉啊,只有自己大腿上肉多一點,於是一咬牙,捲起褲管,拿起菜刀往大腿切下一塊肉來,儘管痛的撕心裂肺,但想到家翁能好起來,忍著疼痛把肉切好熬成肉湯,然後端到家翁床前,看著家翁把肉湯吃完才安心睡覺。就這樣家翁吃著肉病一天天的好起來。但外面就開始有了閒言閒語,說他們家那麼窮,哪有錢賣肉?肯定是藍氏不守婦道,做了見不得人的事尋來的錢。於是村民就報了官,縣官把藍氏抓來拷問,問她村民說的那些是否屬實,藍氏死活不承認自己做了那樣的事。無奈之下,縣官只好對她嚴刑拷打,衣服打爛了,露出了骨頭。縣官上前詢問藍氏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縣官立馬把藍氏釋放回家並把此事上報朝廷,亁隆皇帝聽後,十分感動,就命縣衙為藍氏修建這座精美石碑坊,以表彰藍氏的「節孝」。
「節孝坊」凝集了藍氏守節行孝,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歷史見證,它將如川流不息湘江一樣,永葆生機,矗立在會昌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