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夢想與現實,人生的選擇有沒有確切的答案?

2020-12-10 縵話

夢想與現實,人生的選擇有沒有確切的答案?是仰慕月亮,懷抱夢想的無限可能,還是撿拾腳邊的六便士銀幣,讓夢想在現實中泯滅?《月亮和六便士》講述了一個聽從內心召喚追尋夢想的故事。

作者威廉.薩摩賽特.毛姆,英國著名小說家、戲劇家。

除這部小說外,毛姆代表作品還有小說《人性的枷鎖》、《刀鋒》等。

這位文壇巨匠以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善於剖析人的內心世界著稱。

評論家稱之筆鋒像一把解剖刀,對待筆下人物常採取一種醫師的冷靜態度,即不說教,也很少指出倫理是非,一切留給讀者自己判斷。

其作品結構嚴謹,剪裁得體,故事情節引人入勝,亦擅寫異域風情,結局總是出人意料,令人回味。

毛姆在其作品《總結》中寫道:「我感到最孤獨的時候,就是沉浸在歡樂或悲傷氛圍人群中的時候,我從未體會到正常人的普通情感。」

毛姆幼年失去雙親,由伯父撫養。身為牧師的伯父自私、吝嗇,對待毛姆非常冷淡,宗教氛圍的家庭環境陰沉壓抑令人恐懼。

毛姆後被送至寄宿學校讀書,因為口吃經常被學校老師和同學嘲笑。

家庭和學校生活環境養成了毛姆自卑、敏感、孤僻的性格,這影響到他日後的文學創作風格。

毛姆在幾部主要代表作《刀鋒》、《人性的枷鎖》和《月亮和六便士》中塑造的人物都是與主流社會相背離的「精神漂泊者」形象。

《月亮和六便士》這部小說以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為原型創作,成書於1919年。

故事發生於20世紀初葉,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原是倫敦一個中產階級證券經紀人,生活安逸穩定,但對繪畫夢想的渴望,驅使他捨棄原有職業身份、地位和家庭,去巴黎追尋藝術理想。

在異國過了幾年貧困交加的生活後,思特裡克蘭德捨棄文明世界,輾轉至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那裡與世隔絕的生活、原始的風土人情讓他尋找到自我,在藝術創作上達到了巔峰。

他在大溪地島娶妻生子,罹患麻風病死去,死後,妻子按其遺願焚毀了他最後的傑作,他最卓越的作品化為灰燼。

經典作品總是能在一些深刻的本質性問題上發人深省,這部經典引人深思的是毛姆有關藝術的產生和本質、天才與個性的關係、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問題的探討。

首先簡單地談談藝術的產生和本質問題。

藝術史上對於藝術的本質主要有「客觀精神說」、「主觀精神說」、「模仿說」(再現說)三種代表性的觀點。

客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理念」或者客觀「宇宙精神」的體現。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較早對藝術的本質進行哲學探討,他認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藝術世界僅僅是第三性的。

德國古典美學集大成者黑格爾的美學思想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呈現。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文以載道」說,如南北朝時期,劉勰的《文心雕龍》和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學說。

主觀精神說,這種觀點認為藝術是「自我意識的表現」,是「生命本體的衝動」。德國古典美學家康德認為藝術和遊戲是相通的,他看到並強調了創作主體人的重要性。

德國哲學家尼採認為,人的主觀意志是世上萬物的主宰,也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因。我國古代也有此方面的相關學說,如宋代嶽羽的「妙悟」說和明代袁宏道的「性靈」說。

「模仿」說或「再現」說,這種觀點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發展到後來,更認為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再現」。

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認為,詩人和畫家不應當「照事物本來的樣子去模仿」,而是應當「照事物應當有的樣子去模仿」。

俄國的車爾尼雪夫斯基,從他關於「美是生活」的論斷出發,認為藝術是對生活的「再現」。

《月亮和六便士》這部小說表達了在藝術的產生和本質問題上的主觀精神說觀點。

思特裡克蘭德捨棄一切追尋藝術理想的行為本身就是「自我意識的表現」和「生命本體的衝動」。

思特裡克蘭德最終在大溪地的原始風情裡自我意識得到充分表現,達到了藝術創作的巔峰狀態。他最後的傑作也充分體現了「自我意識的表現」和「生命本體的衝動」。

小說塑造了一個性格異於常人、個性與藝術天分突出的天才人物形象,探討了天才與個性的關係問題。

思特裡克蘭德性格怪異,行徑無人能夠理解。

先是突然棄家出走,後又在巴黎與救其性命的荷蘭畫家的妻子私通,導致荷蘭畫家家破人亡。

就是這樣一個不通人情世故的現實生活中的無賴,卻又具備超乎常人的毅力、執著追求藝術的精神和天才的藝術才能。

作者說:「這是一個惹人嫌的人,但我還是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人」。

《月亮和六便士》並未正面表達藝術與社會生活的相互促進作用,而是著力探討了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問題。

小說中,思特裡克蘭德遠赴異鄉追尋夢想,已經是拋開了過去賴以生存的一切,卻與現實社會格格不入,窮困潦倒,備受折磨。

最終只有掙脫現實世界的束縛,遠離世俗,他的藝術天分才能迸發達到巔峰,他的靈魂終得安息。

最後來談一下小說書名,「月亮」和「六便士」,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小的銀幣,通常理解為象徵生活中微小而被忽視的價值,也有說以錢幣象徵物慾橫流的現實世界,月亮則象徵崇高的遙不可及的夢想。

小說經過藝術加工虛構了一個完全脫離現實世界追尋藝術夢想的藝術形象,這個極端人物形象的故事所帶來的內心衝擊,引發讀者不斷思考「月亮」和「六便士」這兩個意象的象徵意義,思考我們的人生抉擇與終極意義。

相關焦點

  • 《月亮和六便士》現實和夢想你選擇什麼?
    今天嚕嚕給大家推薦的書是英國小說家、劇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所著的《月亮和六便士》。「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相信很多文藝青年都聽過這句話,而看了這部小說後,你會對這句話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小說通過「我」接觸的主人公查爾斯·斯特裡克蘭來展開敘述。
  • 《月亮與六便士》用象徵主義理論,解讀了月亮與六便士的意義
    在滿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頭看到了月亮,此後便再也看不到六便士了。《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以畫家高更的原型為素材寫就的。月亮代表的是理想,六便士代表的是現實。每個人的一生都會在月亮與六便士之間搖擺,但所有人都應該為自己活一次。
  • 《月亮和六便士》:面對人生選擇題,你選金錢還是夢想?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可就是這樣一個喪到極致的人卻寫過一部讀了使人熱血沸騰的小說,那就是1919年出版的《月亮和六便士》。這部已經歷經百年的小說,至今仍影響著無數心懷夢想的年輕人,鼓勵他們去大膽逐夢。而人生目標其實就是書中的月亮。你是否也有自己的月亮呢?斯特裡克蘭是幸運的。遍地都是六便士,而他抬頭看到了月亮。
  • 《月亮與六便士》:原諒我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人生從來沒有對錯
    沒有夢想的人是失去靈魂的,當一個人,願意為自己的夢想放棄自己原來安逸的生活,那他一定很勇敢。《月亮與六便士》中描述到「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月亮與六便士》出版於1919年,至今恰好100年的時間了。歷經百年時間考驗,依然受到許許多多讀者的喜愛,我想這就是經典之作的力量,好書常讀常新,每次總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受和啟發。
  • 一篇文章,5分鐘帶你看完《月亮與六便士》:人生從來沒有對錯
    我們或許不會像斯特克裡蘭德那麼極端,突然離家出走去追尋一個如月亮般遙遠的夢想,但想要堅持自己人生理念、生活方式、夢想與愛情,也會像斯特克裡蘭德一樣遭遇現實的壁壘。有人選擇丁克,卻被父母教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果是為了愛情,為了事業,選擇不結婚、晚婚、不生育,真的罪大惡極嗎?
  • 讀完《月亮與六便士》哭的不能自已:終其一生,人生從來沒有對錯
    毛姆被稱為「英國的莫泊桑」,有「故事聖手」的美譽,羅曼·羅蘭、張愛玲、村上春樹等人對其作品讚賞有加。他的《月亮與六便士》出版於1919年,至今已經101年的時間了。這是一本適合老中青三代人看的世界名著。
  •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夢想偉大而崇高,現實卻平淡無奇
    《月亮與六便士》是毛姆在《人性的枷鎖》後發布的又一著作。在《人性的枷鎖》出版後,有人評論這部書的主角道:終日仰慕月亮,卻忽略了腳下的六便士。毛姆非常喜歡這句話,便以《月亮與六便士》作為下一部小說的書名。
  • 《月亮與六便士》:從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角度,深析人生3大終極問題
    特別是看完阿德勒的《理解人性》和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之後,我更加明白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答案。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當你認為自己是人生贏家時,別人不一定這樣認為。當別人認為你是人生贏家時,你內心也不是那樣看的。
  • 悅讀|「月亮」的選擇與「六便士」的選擇|餘啟紅專欄
    讀完《月亮與六便士》,我陷入了沉思。為什麼一個描述在40歲時放棄「六便士」、選擇仰望「月亮」追求夢想的藝術家生活的小說,會成為當時的暢銷書,並歷經100多年依然不衰?我想這大抵是因為在浮躁的社會裡,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看到了抬頭仰望月亮、追逐理想的珍貴。得到眾多人的關注,書就會暢銷,得到不同時期的人的關注,書就會長銷。
  •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人到中年,理想和現實究竟該如何抉擇?
    我不知道你會怎麼選擇,但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裡,替斯特裡克蘭做出了選擇,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在留下了一張寫著「晚餐準備好了」的紙條後,斯特裡克蘭放下了他已經擁有的一切,去追求他的月亮了。
  • 有人安於尋常,有人投身理想:析《月亮與六便士》給人的現實思考
    而談起這一話題,就不得不提英國作家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這本小說試圖通過主人公查爾斯·斯特裡克蘭的人生經歷來探究人存在價值與意義的終極命題。《月亮與六便士》給我們帶來的現實思考就是:最重要的是要遵循你的內心,平淡也罷、追夢也罷,只要你認定它有意義,那就大膽去實現,而不要總是在乎別人怎麼看待。就像書中所寫:「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你認為你應該對社會做出什麼貢獻,應該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 《月亮與六便士》:為了夢想,你可願放棄繁華?
    第一次決定讀《月亮與六便士》,是因為眾所周知的那句: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查理斯·思特裡克蘭德與我們普通人不同的是,他為了那皎潔的月光,不惜與六便士劃清界限——與塵世間決裂,拋家棄業,毅然決然地進入另一個沒有安逸只有窮苦的世界。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最美滿的人生不過於:家有餘財,口有餘糧,身康體健,兒孫滿堂。
  • 《月亮與六便士》:婚姻裡比出軌還可怕的,是男人的夢想
    阿美拜託一個作家朋友去巴黎找到了丈夫,得到的答案是,根本沒有另外一個女人,她丈夫斯特裡拋家棄子,遠離國土,純粹是為了畫畫。一個40歲,事業有成,有兒有女的中產階級,突然拋棄一切,就為了畫畫夢想?而且他從來沒有學過畫畫,這太可笑了。正當阿美的家人說要親自去巴黎把斯特裡帶回家時,阿美絕望地說:完了,一切都完了。如果他是為了女人,激情過後,他還有可能回來。
  • 《月亮與六便士》:庸俗尋找六便士VS瘋狂追求藝術夢,前者輸了?
    03庸俗尋找六便士VS瘋狂追求藝術夢,沒有輸贏其實看完整本書以後,我們會發現斯特裡克蘭最後在「六便士」和「月亮」之間有了妥協。流浪多年,飢餓和貧窮讓他連買支畫筆都顯得艱難。大溪地島之所以能留住他,能成就他,與阿塔能夠提供的穩定舒服的日子脫離不開。
  •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理想與現實不可兼得,你會選哪個
    如果理想和現實相互衝突,不可兼得。選擇理想,你會完全放下,放棄現實,不顧他人眼色,奮力追逐理想,甚至不管可不可以追得到。選擇現實,你仍可中規中矩,每天上班下班,過著別人以為還不錯的生活。如果是你,你會選擇那一個?
  • 影響千萬人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到底講了什麼?
    小說原型據說《月亮與六便士》的原型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書名用「六便士」比喻世俗所認同的安穩生活,而「月亮」則代表那些遙遠而不切實際的夢想。我們或許不會像斯特克裡蘭德那麼極端,突然離家出走去追尋一個如月亮般遙遠的夢想,但想要堅持自己人生理念、生活方式、夢想與愛情,也會像斯特克裡蘭德一樣遭遇現實的壁壘。有人選擇丁克,卻被父母教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果是為了愛情,為了事業,選擇不結婚、晚婚、不生育,真的罪大惡極嗎?
  • 經典永遠是經典,月亮與六便士,你會選擇什麼?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有時候這句話成為很多人追逐夢想尋找希望的名言。這句話就是出自於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相信很多人都已經讀過,就算沒有讀過這部作品,我們也肯定聽到過這本書的名字。
  • 《月亮與六便士》:婚姻裡最可怕的敵人不是小三,是男人的夢想
    阿美拜託一個作家朋友去巴黎找到了丈夫,得到的答案是,根本沒有另外一個女人,她丈夫斯特裡拋家棄子,遠離國土,純粹是為了畫畫。一個40歲,事業有成,有兒有女的中產階級,突然拋棄一切,就為了畫畫夢想?而且他從來沒有學過畫畫,這太可笑了。正當阿美的家人說要親自去巴黎把斯特裡帶回家時,阿美絕望地說:完了,一切都完了。如果他是為了女人,激情過後,他還有可能回來。
  • 《月亮與六便士》:關於故事矛盾性和現如今格格不入的闡述
    儘管這個故事從另一方面去看,有極其崇高的理想和個人在一生中尋找自我價值的意義,但故事其真實性,不得不讓人把注意力從思想高度轉移到現實世界中來。外名為《the moon and sixpence》,中文翻譯為《月亮與六便士》,單是譯名就勝外文一籌,讓人在漢字的魅力下,給予這本書最大的期望。
  • 《月亮與六便士》:人到中年,卻還能有勇氣拋家棄業,追尋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在豆瓣上的評分很高,有8.8分。這本書很有吸引力,讓人一旦開始看,就會停不下來。這本小說的作者是毛姆,一位非常有才華的作家。這本書的創作來源是來自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的作品。一個簡單卻離奇的故事,一個超乎常人理解的人物,探討了生活與藝術之間的關係,從而延伸出一個普遍的人生問題:月亮還是六便士?月亮,顧名思義,代表藝術、理想、精神和真理;六便士代表生命、金錢、物質和世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