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歲月裡,有一種物質,溫潤、細膩、晶瑩、美麗,中國的古人稱之為——玉。玉者,石之美也。「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玉,已成為中華民族追求高尚品德和探究精神世界的象徵。現代國內玉雕界名家輩出,創意層出,林俊禹正是其中一顆閃亮的星。
林俊禹擅長玉雕,牙雕、石雕等各種材質的創新創作,對傳統題材的創新表現及雕刻技巧具有獨到的見解。1991年隨民間藝人和大哥學習雕刻,自從進入工藝行業,不斷追求,早期受莆田民間工藝大師、中國木雕狀元吳金良先生的點撥,受其雕刻風格影響,在雕刻工藝技法上得到了質的跨越;後又得中國木雕藝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閔國霖老師悉心指點,在造型表現,衣紋處理,人物結構呈現,以及人物表情刻畫和整體神韻的把握傳達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曾經在任雕刻廠藝術總監時候,他創造了一天打出16尊二十多釐米高的觀音像粗坯的速度,搏的同行間"快刀"的讚譽。期間不但吸收了大師獨特的藝術表現風格,又能博採眾長,致力創新。為了更好提升自己的技藝修養,於1998年至2000年進入中國書畫函授大學雕塑專業接受為期兩年系統的理論與實踐學習,自此,在創新雕刻技藝上更加得心應手。
清《事物異名錄》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舊時用骨、角、竹、木、等製作,長三尺許,前端作手指形。脊背有癢,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可如人意,因而得名。隨著更朝換代,其形態逐漸發生分化,一支保留實用功能,在民間流傳;另一支強調吉祥含義,向純粹陳設珍玩演化。在清朝時,已成為宮廷的珍寶之一。它的造型是由雲紋、靈芝做成頭部銜結一長柄形象,已然成為傳統的表達吉祥之物,成為承載祈福禳安等美好願望的貴重禮品它從實用品逐漸轉向了一種藝術陳設品。
作品《吉祥如意》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古時"如意"形象。作品既傳承了古代文化的寓意,卻賦於其新的生命韻律,把觀賞的點拓寬改造,把它製作成可以佩戴的掛飾。在設計時更加注重作品的器形,既有古典韻味又有新的氣質魅力!
在造型設計風格上力求簡約大方,其如意頭部呈彎曲回頭之狀基本不變,但在雲紋的處理上更加突出線條的美感,刻畫出連綿不斷、行雲流水般的狀態;而柄端由直狀變為小靈芝形,頭尾兩相呼應,主體呈流線形,柄以枝幹微曲,造型美觀華麗,給人帶來一種舞動的節奏旋律,呈現出以小件見大器的效果!
作品 《同心合力》,一改傳統雕刻風格,打破了散點構造規律,以聚攏的造型設計來呈現作品的"合原石"外形呈直形,上大下小之勢是不易造型的"形"。但林俊禹卻另擇其巧,巧妙地利用了玉石中三個僅有的"白色點"來創作塑造三個人物的"頭臉",這是整件作品的亮點,一下子就把整件作品帶"活"。他在人物的衣紋線條處理上,獨具匠心,精心營造。線條流暢自如,色彩相映成趣。
作品藉以"三個和尚"的傳統故事情節來刻畫,通過道具"水桶"和人物之間的關係來設計場景,運用三個和尚的動作、神態的來刻畫表現人物"溝通、和睦、協作"的形象。"桶"寓意"同心",表現出"人心齊 、泰山移"的精神!作品從傳統中尋得,卻以新的角度立意,表達了只有"團結才有力量、合作才有出路"的新時代社會風尚。
不斷創作新的作品,不斷朝著自己嚮往的目標前進,林俊禹始終相信一個人在人生道路上,只有自己內心強大,堅守住自己的初心,才會創作出至情至性的藝術作品。
「希望我的方向是通往自己想去的地方,而不是所謂對的地方;希望我的力量來自內心,而不是別人的讚揚。」林俊禹覺得「至於未來會怎樣,要用力走下去才知道,先讓自己變得更好,不輕言放棄,才能在人生路上創造更多的可能。」
大道之上,我必遠行,玉石這種天然的瑰寶,大自然的恩賜,在林俊禹手中,將煥發更加迷人的魅力,展示更加奪人的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