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超市雖然被公認為是一個燒錢的營生,但2019年,盒馬和七鮮紛紛宣布模式可盈利。與此同時,盒馬與七鮮也接連在2019年首次達成了關店的「成就」,新開店面面積變小、服務跟不上的負面聲音開始出現。現階段,生鮮超市的模式真的能跑通並且可盈利嗎?
盒馬、七鮮部分新開店鋪面積越來越小已經讓人見怪不怪了,例如2019年下半年開業的上海浦江城市生活廣場盒馬mini店約1000平方米,相比動輒4000平方米以上的盒馬鮮生會員店的四分之一;七鮮生活去年12月在北京回龍觀新開店的面積也明顯變小。對於店鋪「忽大忽小」的說法,盒馬對外宣稱這是應對不同的商圈、不同的人流密度、不同的消費能力的盒馬各種業態,如盒馬菜市、盒馬mini、盒馬小站、盒馬F2等。
七鮮同樣對外表示針對不同場景,衍生出了不同業態,如七鮮在2019年推出了酒吧+美食店+雜貨鋪+社交的新業態七範兒,店鋪面積約1000平方米,主要滿足白領消費。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針對城市白領的七範兒,還是主攻下沉市場的盒馬mini,它們在某種程度上都改變了資本對生鮮市場的預期。
在生鮮市場大逃殺之前,幾乎每一個賽道玩家都抵抗不了快速擴張、野蠻生長的誘惑,一時間商業模式是否跑通與資金鍊壓力無人問津,直至問題爆發。在盒馬鮮生創建之初,其創始人兼CEO侯毅的想法就是先跑通一個店的商業模式,然後進行全國複製,當時整個行業幾乎都抱有這種想法,本質上這與傳統的品牌連鎖經營相差無已。
然而生鮮業態有其獨特的複雜之處,行業在貫徹這一思路的過程中,遭到了無情的打擊。2019年6月,盒馬崑山新城吾悅廣場店開業8個月後停止營業。2019年12月,七鮮關閉西安中登廣場店。顯然,經歷了行業的集中爆雷與關店挫折,生鮮巨頭們也重新審視了商業模式是否可複製的問題,儘管這對於盒馬與七鮮此前模式盈利的說法是一種打臉,但把探索行業新出路當作問題,顯然也有問題。
阿里巴巴最新財報顯示,期內營運超過12個月的自營盒馬門店,其經調整EBITDA成功錄得盈利。七鮮負責人王敬去年表示,七鮮超市平均開業1.5年可實現盈利,坪效是線下超市的3倍。盒馬和七鮮是否整體盈利不得而知,詳細營收與利潤一直是個謎,可以預見的是,基於消費者和選址對店鋪模式進行個性化及精細化運營,生鮮新零售是可以盈利的,只不過這將變成「文火慢煮」,顯然與現實發生的情況稍有出入。
即便是生鮮巨頭,盒馬、七鮮作為一個新鮮事物,也才誕生三年多,未來還有許多時間與機會進一步調整,已有商業模式是否可複製,新的探索能否走通仍需要拭目以待。另一方面,中小玩家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和資金去調整仍存疑問,行業似乎短時間內將停留在巨頭制霸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