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小學時期背的滾瓜爛熟,當時只知道大意是:橫眉冷漠的面對敵人,心甘情願為人民大眾做牛做馬。但對「千夫指」究竟是何出處、如何理解?卻不求甚解。
《自嘲》這首詩是魯迅1932年10月12日,在聚豐園參加應鬱達夫、王映霞的宴請後所作。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魯迅詩中的「千夫指」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1)作為名詞,千夫之指,即敵人的指責。(2)作為代詞,千夫所指,像董賢一樣的「千夫指」。
那麼,在這裡按哪一種理解更為合適呢?
首先,「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兩句是對仗的,「千夫指」與「孺子牛」相對應,都引用典故,兩者均作為一個整體的代詞來理解更為合適。我們來看看「千夫指」的典故如何。
「千夫指」語出班固《漢書·王嘉傳》,「千人所指,無病而死。」西漢末年,御史董恭之子董賢長的很是俊美,哀帝(據說是個同性戀)一次在宮中見到董賢,被他的容貌吸引,拜他為黃門郎(宮門之內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傳達詔令),後來升為大司馬,並納他的妹妹進宮做了昭儀。
這個哀帝喜歡董賢到什麼程度呢?據說一次哀帝醒來,發現董賢還沒有醒,為了不打擾他繼續睡覺,哀帝將自己的衣袖割斷,這就是「斷袖之癖」的由來。
後來,哀帝想封董賢為侯。丞相王嘉站出來反對,認為「往古以來,貴臣未嘗有此,流聞四方,皆同怨之」,說董賢「千夫所指,無疾而終」。意思是如果封他為侯,必然為千萬人指責,他也得不到什麼好的下場。王嘉這一行為觸怒了哀帝。哀帝派使者逼王嘉服毒自殺,王嘉嚴詞拒絕,在獄中絕食身亡。哀帝治死王嘉後,董賢操縱朝政,所有奏章都要通過他才能給哀帝,連新任的丞相對他也懼怕三分。但是,這種狀況繼續了一年多時間。公元前1年,哀帝病死,董賢失去靠山,王太后罷了他的官。被罷官的當天,董賢就和他的妻子恐懼自殺。
其次,如果將「千夫指」理解為千夫之指,那麼詩中「千夫」則是敵人的意思,與典故中意思(千夫為大眾)相悖。
再次,詩的題目為《自嘲》,詩中說自己運氣不好,沒翻身就碰頭,破帽遮顏,漏船載酒,以及後面的躲進小樓,不管外面情況。因此,從詩的全文來看,「千夫指」是指暫時得勢的敵人,意思也就是說:「我看不起這些暫時得勢的敵人,他們終將無病而終的,我更願意當為人民服務的孺子牛」。
因此,詩中的「千夫指」按「千夫所指」理解更為合適,將「千夫指」整體看作一個代詞,指高高在上、趨炎附勢、人民所憎惡的反動統治者(敵人),並意指他們也將無疾而終。
其實,詩本來就是內含多意和深意地,讓讀者深思回味。在這裡,名詞「千夫之指」或是代詞「千夫所指」,你覺得哪一種理解更為合適呢?
但不管怎麼理解,深意都是冷對敵人,服務人民的意思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