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之所以會要求士紳繳納賦稅,根本原因在於國家賦稅減少,只能從百姓身上繳納費用,雍正為確保國家有足夠資金髮展,只能要求官員、地主為首士紳階級繳納賦稅,從而減輕百姓負擔,增加朝廷稅收,確保國家政權穩定。
康熙皇帝是位十分出色帝王,一生輝煌無比,建立過無數功勳,這讓榮獲千古一帝佳號,在完美皇帝中有其灰暗一面,康熙皇帝晚年期間犯下了不少過錯,奪嫡之爭讓兄弟殘殺,政治不穩定,縱容貪腐導致無官不貪,停止對外貿易,實行閉關鎖國。這一切鞏固自封表現,導致帝國表面上繁榮,實際上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若不解決有可能影響帝國穩定性。
有這樣一句話,只有足夠金錢才能促使國家順利發展,雍正帝登基後遇到一個大麻煩,官場貪腐嚴重、國庫空虛,這讓大清王朝當家雍正十分憂慮,想著法子要讓國庫充盈起來,先後推行清查虧空、攤丁入畝、火耗歸公、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相關政策,只為一舉扭轉國庫虧空一事。
這些政策中,最狠的一項政策應該是」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古時候,能做上士紳官差必然有一定勢力,皇帝為了籠絡這些人也給了他們不少優惠政策,只為讓他們能支持自己統治,這些人是國家統治中堅力量,想要確保國家穩定只能安撫他們,他們才會為皇帝管理百姓,宣傳國家政策,可以說,雍正敢讓他們繳納賦稅需要很大的勇氣。
雍正皇帝之所以要收取這部分人賦稅,很大原因在於國家財政到了即將揭不開鍋地步,他才會讓這些人繳納賦稅,不僅跟官員收取賦稅還向天下讀書人收取賦稅。他之所以要收取讀書人賦稅,根本原因在於天下讀書人本就多,這些人沒法全部都能考上功名,那些考不上功名人必須繳納賦稅,這樣才能確保國家賦稅不斷。
那些讀書人自然不願意繳納賦稅,他們認為自己勤勉讀書數十年,本該高人一等,不應該和升鬥小民那樣繳納賦稅,他們必須站出來反對這一項弊政,出現了河南生源罷考,大臣將這件事情鬧到大堂上,任他們如何鬧,雍正改革決心一直未變,只要我在位一天,我就必須將相關政策推行下去。
雍正皇帝也很無奈,他作為帝國當家人十分了解國家具體情況,深知若不改革國家必然完蛋,為此他只能只能舍小護大,方可確保國家穩定,也能延續大清王朝統治,畢竟人民壓力輕了,才不會揭竿起義。
他思來想去,那就讓有錢繳納賦稅,這些人反正也享受了這麼多年優待,這時候應該為國家做出一點貢獻,否則對不起這個國家。雍正皇帝一系列改革下,徹底扭轉了康熙年間不少弊政,讓國家財政逐步轉好,百姓生活安康,為乾隆帝登基承平局面打下一定基礎。
雍正皇帝去世後,乾隆皇帝成為大清王朝當家人,成為皇帝後必然要有新氣象,才能展現新氣象,為確保國家穩定,乾隆皇帝選擇放棄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也能理解,畢竟,他還需要這群人為自己守護天下。
乾隆皇帝之所以取消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根本原因在於他有這個勇氣,大清王朝國庫充盈,百姓有足夠糧食,全民安康,這讓乾隆皇帝看到了國家繁華一面,他必須革除雍正皇帝在位期間一些弊政,這其中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必然首當其衝。
在數十年賦稅改革下,國庫早已充盈,可官員和鄉紳因為該項政策,遭受到了莫大精神負擔,讓他們從骨子裡厭煩該項政策,雍正皇帝在位期間,他們自然不敢多言,可雍正皇帝一走,反對苗頭自然會逐步升起,乾隆皇帝本就是一位出色政治家,深知其中弊端,他只能將該項政策廢除,以確保士紳階級繼續對自己支持。
從中能看出,雍正皇帝敢於得罪士紳階級本就要有莫大勇氣,寧願遭遇到罵名,也要將利國利民政策推行下去,從中能看出,雍正皇帝不重視自己名聲,在他眼中只有國家強大穩定才是王道,自己遭遇千古罵名又如何。
乾隆皇帝繼承皇位,必然要調節和士紳階級矛盾,選擇取消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必然能深受士紳階級支持,他深知自己要推行各項政策,還是需要這些人支持,不能將關係弄錯,現今,國家財政充盈,沒必要再繼續推行該項政策,這樣反而不利於自己統治,乾隆為自己統治穩固,選擇取消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確保自己政權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