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看著患者吳爹爹一步步走出病房,離開醫院,武漢市第四醫院心血管內科的醫護人員欣慰不已。此前,因為誤將下肢動脈栓塞當做痛風,吳爹爹一度無法行走,甚至面臨截肢,經過精心診療才解除了病痛。
70歲的吳爹爹在2018年查出過痛風,此後一直在自行服用藥物控制病情。最近兩年來,老人除了偶有腿腳疼痛,發作時行動略有不便之外,日常生活倒也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今年6月初,吳爹爹左腳的疼痛感開始漸漸加劇。起初,吳爹爹認為是痛風的老毛病「捲土重來」,並沒有太在意,還是繼續服用痛風藥物。但幾天下來,腳上的疼痛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還出現了淤青,幾乎無法正常走路。家人隨即將其送至武漢市第四醫院武勝院區就診。
經過檢查,醫護人員發現吳爹爹左腳腳背的動脈搏動減少,皮溫降低,初步判斷這並不是痛風發作,而是動脈栓塞的表現。在該院心血管內科,經過包括動脈B超在內的進一步檢查,吳爹爹被診斷為足部動脈瘤並發動脈栓塞。如果繼續拖延,腳部淤青將逐漸發黑,形成壞疽,甚至有截肢的風險。
將吳爹爹收治入院後,醫護人員對其進行了抗凝及改善微循環的藥物治療,同時配合中醫定向透藥療法及烤燈等物理治療。由於介入及時,患者的恢復情況良好,在逐漸恢復行走之後順利出院。
該院心血管內科的副主任醫師王嵐醫生表示,在臨床實踐中,痛風本來就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比如高血壓、動脈硬化等都是痛風患者的常見併發症。下肢動脈栓塞往往伴有疼痛,很容易與痛風混淆,患者可能因為誤判病情而延誤治療。
據介紹,痛風的症狀主要以關節處疼痛為主,動脈栓塞則會因為患處供血不足,在疼痛加劇之外還會出現皮溫降低,皮膚的顏色也會逐漸變深。特別是對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來說,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時,也要提高警惕,注意分辨,以免延誤治療。
【來源:武漢廣播電視臺】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