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首例!深大總醫院智取4個月「高齡」動脈血栓

2020-12-23 SZNEWS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9月13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羅莉瓊 通訊員 張路 王蘇琦)老人走個50米就腿瘸腿疼,原來是動脈血栓作祟!年齡大,基礎疾病多,病情複雜,常規方案反而有風險,近日,深圳大學總醫院血管外科用8F導管吸出了成形4個月的動脈血栓並精準放置支架,這也是深圳地區首例8F吸栓導管用於動脈亞急性血栓成功病例。

老伯腿疼、走路變瘸 拍片子發現血管消失了

強伯(化名)今年75歲,兒女雙全,退休後和老伴一起,冬天住深圳、夏天住北京,孫子輩都大了,平時生活也比較悠閒。2016年,強伯不幸中風,當時正好在北京兒子家,及時送院治療,恢復還不錯。

今年4月,強伯突然右腿疼,走路不到200米就一瘸一拐,自己以為是年紀大了,沒當回事,疫情期間也不想去醫院,就忍了下來。沒想到情況越來越嚴重,到了7月份,走上50米就會變瘸,疼得也更厲害了,簡直不敢走路。女兒趕緊帶他去了附近醫院,拍了片子,醫生說有右腿動脈栓塞的可能,建議他們儘快去大醫院治療。

強伯的兩個兒子在網上查到,深圳大學總醫院有專門的血管外科,口碑也好,於是老伴和女兒陪著強伯從蛇口趕到西麗,去深大總醫院看門診。

血管外科的張路醫生接診後,給強伯做身體檢查,發現他的右腿皮溫是涼的,右側股動脈、膕動脈、足背都摸不到脈搏,明顯有肢體缺血。做完動脈增強CT檢查,一看片子更清楚了,右側髂總動脈居然消失不見,也就是說,這一段血管完全閉塞了,閉塞段位於髂總動脈開口,而且閉塞的髂總動脈還合併瘤樣擴張。

暗流湧動的血管「謎題」

按照常規,像強伯這種已經拖了4個月肢體缺血,血栓已經是屬於「不新鮮」的,而且閉塞段位於右髂總動脈開口,常規的方案是:1.先溶栓,待血栓部分溶解後,右側有足夠的空間,再用球囊擴張、放支架;2.閉塞的動脈用球囊擴張,而且為了不影響對側的血流,要在雙側髂動脈「對吻」支架,也就是要一左一右放兩個支架,保持血流平衡。

經驗豐富的血管外科金輝主任帶領團隊,反覆研讀患者下肢動脈的CT片、同時結合病史,考慮強伯是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狹窄的基礎上合併血栓形成,強伯年齡偏大,又有腦中風病史,如果先溶栓,嚴重出血的風險比較高;另外,放兩個「對吻」支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對左側髂動脈的幹擾。

經過三輪討論,最終,團隊決定採用一個更大膽的方案:先用最先進的8F導管進行血栓抽吸。目前市面上常規的使用抽吸導管是6F,導管偏小,而強伯右髂動脈瘤樣擴張,可能會吸不動。於是,在醫院的大力支持下,金輝主任專門聯繫廠家從總部調用8F導管抽栓導管。

既要成功抽栓,又要提防血栓脫落可能被衝到對側的血管裡,還要時刻小心大導管抽栓可能導致的迷走神經反射引起心率、血壓的下降。血管外科團隊在術前討論中認真研究吸栓的每一步操作的次序、操作細節、術中可能出現問題等,做好了三重預案。在應對人體無處不在又暗藏洶湧的血管疾病時,需要醫生有著精準的計算和強大的控制力。

「老」血栓也能吸出來 一根支架解決問題

方案敲定後,血管外科團隊精心籌備,從手術器械準備,到手術中可能遇到的困難,以及相應預案,都做了準備,也與手術室、麻醉科醫生充分溝通,確保原本就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的強伯的手術安全。

8月24日上午,金輝主任、胡長付副主任醫師、張路主治醫師、沈培松醫師、蘇國強醫師組成的手術團隊,在局麻+靜脈複合麻醉下進行右側髂動脈吸栓、支架置入術。經過導管的穿刺、逆行、噴灑藥物溶栓,吸栓成功!閉塞的動脈血管疏通了足夠的空間,最終在右側髂動脈只放置了一個支架,就解決了問題。

整個手術完全按照計劃順利完成,痛苦小,效果好,還節省了一根支架的費用。

術後,強伯右下肢血流迅速恢復,足背很快就摸到了脈搏跳動,皮膚也暖了起來。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動了。

8F導管吸栓去年剛剛在中國上市,吸栓簡單、方便、見效快,比之前的6F導管具有更大吸力,一般常用於急性血栓,而成功用於亞急性血栓及大管腔病變需要手術醫生精準的術前判斷及周密的手術預案。據介紹,這也是深圳地區首例8F導管用於亞急性動脈血栓的成功病例。

金輝主任表示,主髂動脈閉塞症是血管外科大動脈中的常見疾病之一,發病有時很急,病變影響範圍大,精準選擇治療方案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本例患者的特點之一是慢性阻塞,這次抽吸策略的成功為血管外科臨床提供了更開闊的治療領域。

急性肢體缺血治療不及時 要截肢甚至可能死亡

急性肢體缺血是指下肢動脈血流灌注急劇惡化或突然中斷,導致組織缺血甚至死亡的病理過程,治療不及時常導致截肢的發生,甚至死亡。其病因包括動脈栓塞、急性動脈血栓形成、動脈損傷等等,其中,由心房顫動引起的動脈栓塞和由慢性動脈硬化引起的動脈急性血栓形成是兩大主要原因。急性外周動脈閉塞的年發生率約為1.5例/10,000人。肢體動脈栓塞佔全身動脈栓塞的70%-80%,下肢動脈栓塞的發生率是上肢的5倍。

急性肢體缺血的症狀包括6「P」,即疼痛(pain),無脈(pulselessness)蒼白(pallor),感覺異常(paresthesia),運動障礙(paralysis),皮溫變化(poikilothermia),其臨床症狀的嚴重程度取決於發病的時間,受累的位置以及是否有側支循環建立等。輔助檢查包括血管彩超、下肢動脈CTA或MRA,其金標準還是下肢動脈DSA。明確的診斷需要詳細的病史,仔細的體格檢查,還有有效的輔助檢查。

一旦診斷明確,就需要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給予有效且合適的治療,其中,治療方案包括抗凝治療、溶栓治療、Fogarty導管取栓、Angiojet導管吸栓以及開放手術治療,對於已經出現僵直,血管重建方案不僅無效,還有可能開通之後出現全身嚴重併發症而危及生命,只有採取的截肢手術。

急性肢體缺血是一種比較危急的疾病,如果處理不當,輕者危及患者肢體能否保住,重者危及患者生命。


相關焦點

  • 深大總醫院成功植入首例膠囊無導線起搏器
    近日,深圳大學總醫院心內科團隊成功為 74 歲的強叔(化名)裝上了一枚全世界最小的心臟起搏器。這枚微型起搏器只有 1.75 克,差不多一顆膠囊大小,同時也刷新了深大總醫院無導線、無創口的起搏器植入紀錄。有了這個"隱形保鏢",強叔說,"心臟很舒服"。
  • 人民日報點名表揚深大總醫院!深大又雙叒叕上熱搜了!【深大通】
    昨日,深大總醫院再次登上熱搜    圖源「深圳大學總醫院」  從2019年6月13日到2019年12月13日,歷時6個月,在多學科密切配合下,深大總醫院成功攀登骨科手術的「珠穆朗瑪峰」  素材源自@更深圳MORE  深大總醫院  點燃生命之燈  一個新三甲醫院,憑什麼能為他人撐起一盞生命之燈?
  • 仁心仁術 勇攀高峰——我院神經外科完成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
    10月16日,安鋼總醫院神經外科為一名61歲男性患者成功開展首例「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患者恢復良好,痊癒出院。此項手術標誌著我院神經外科顯微手術及血管病治療的技術水平又上新臺階。12月10日,我院又成功完成了第二例患有頸動脈狹窄的68歲女性患者手術。
  • 黑龍江省首例大腦後動脈搭橋術在哈完成 解決腦梗後遺症
    東北網12月14日訊(徐勁松 董宇翔 記者 杜筱)近日,黑龍江省醫院與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知名神經外科專家的合作下,神經外二科在全省範圍內成功完成首例枕動脈和大腦後動脈搭橋術,填補了我省在此術式上的空白,也為由腦梗導致的大腦後動脈閉塞患者提供了另一條治療道路。
  • 深大總醫院引進國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業頂尖團隊
    記者從深大總醫院獲悉,深大總醫院正式引進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周梁教授頭頸咽喉鼻-顱底團隊。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連續十年榮登「復旦版中國醫院排行榜」耳鼻咽喉科全國第一,是全國範圍內唯一一所集眼科和耳鼻喉科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專科醫院。
  • 深大總醫院成功為患者植入膠囊無導線起搏器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趙鴻飛 通訊員 楊柳 /文 通訊員 馬鐸銘/圖 深圳大學總醫院心內科團隊成功為74歲的強叔(化名)裝上了一枚全世界最小的心臟起搏器。這枚微型起搏器只有1.75克,差不多一顆膠囊大小,同時也刷新了深大總醫院無導線、無創口的起搏器植入紀錄。
  • 深大總醫院61歲難治白血病患者捐獻遺體
    12月18日凌晨,患者鍾麗娜在深圳大學總醫院的ICU病房裡,平靜地度過了她人生最後的時光,享年61歲。鍾麗娜生前在家屬的陪同下親自到深圳市紅十字會籤署文書,希望能將遺體捐獻給深圳大學,作為學生進入醫學殿堂第一門課的「無語體師」。
  • 醫學大咖線上共議抗疫人文護理 深大總醫院用10個月打開摺疊人身體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5月12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金洪竹 通訊員 餘佯洋)5月10日,禮讚祖國——抗疫與人文護理教育教學改革暨課程思政建設會議在線召開。
  • 動脈血栓、靜脈血栓都是血栓,可是成因不同,治療也不一樣
    但是,同樣是血栓,動脈血栓、靜脈血栓形成的因素不盡相同。動脈血栓形成始動於血小板,而靜脈血栓主要由於凝血酶激活、纖維蛋白形成。說這些,是因為不同的血栓防治用藥不同。動脈血栓防治主要是抗血小板治療,比如說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維,泰嘉),還有新出的替格瑞洛(倍林達)等;而靜脈血栓防治就要用抗凝血藥,比如肝素(包括低分子肝素、磺達肝癸鈉)、華法林,還有新型藥物如利伐沙班(拜瑞妥)、達比加群酯(泰畢全)等。 【動脈血栓】 最常見發生於粥樣硬化的血管。
  • 解救下肢動脈血栓 太和縣人民醫院完成首例股、膕動脈瘤微創腔內...
    近日,太和縣人民醫院血管外科成功開展首例「股動脈、膕動脈瘤覆膜支架腔內隔絕、膝下動脈球囊擴張、術中動脈溶栓術」,讓「右股、膕動脈瘤 右下肢動脈缺血」的患者右下肢肢體得到保留,生活質量得以提高,生命有了保障。
  • 深大總醫院引進國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頂尖團隊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趙鴻飛 通訊員 王卓芬 王路/文 通訊員 馬鐸銘 /圖 8月22日,深圳大學總醫院正式引進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周梁教授領銜的頭頸咽喉鼻-顱底團隊。
  • 深晚報導|深大總醫院啟用防疫黑科技:5G紅外線 0.5秒內「掃」出體溫
    2 月 4 日,深圳大學總醫院正式在門診大廳啟用" 5G 紅外測溫"設備為患者服務,使疫情當前的測體溫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同時減少交叉感染的機率。這是深圳移動與深圳大學總醫院合作,率先推出的全市首個" 5G 紅外測溫"服務。
  • 甘肅省人民醫院微創手術解困擾 92歲高齡患者血栓被成功吸出
    微創手術解困擾92歲高齡患者 血栓被成功吸出每日甘肅網7月24日訊(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歐陽海傑 實習生竇星宇)7月23日,從甘肅省人民醫院傳來喜訊,該院血管外科陳泉主任醫師團隊,為一名92歲的高齡患者實施Angiojet血栓抽吸手術,血栓被成功吸出,術後患者恢復良好,這也是自2016年甘肅省人民醫院血管外科率先在西北引進Angiojet血栓抽吸裝置後,手術年齡最大的患者,也標誌著該院在下肢靜脈血栓性疾病的綜合治療方面達到國內先進、西北領先水平。
  • 中智衛安聯合深圳科衛AI賦能 愛心馳援深大總院
    硬核機器人「上崗」 化身防「疫」戰士2月21日,一個特殊的白衣天使智能巡檢送藥機器人「蘿小送」,現身深圳大學總醫院(簡稱:深大總院),除此之外,今日的深大總院,還出現了另外2位「防疫戰士」,他們是身穿粉紅護士服的智能測溫機器人「蘿小秘」,以及智能消毒防疫機器人「蘿小消」。
  • 三位深圳八旬老奶奶被這個病吞了腳趾頭
    心臟動脈堵了,會心梗,大腦動脈堵了,會腦梗,這是大家比較熟悉和警惕的病症。可其實身體的其他血管也會堵,不及時發現治療,後果涼涼。 最近,深大總醫院血管外科接連住進了三位80歲以上的老奶奶,都曾經得過腦梗,都因為下肢動脈缺血沒及時診治,結果發展到足部壞疽,腳趾頭髮黑、壞死了。醫生迅速給她們做了血管開通手術和個別截趾,避免了病情惡化甚至高位截肢、危及生命的後果。
  • 深大總醫院這位「雕肝大師」救了她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趙鴻飛 通訊員 彭敏劼 王蘇琦/文 通訊員 馬鐸銘/圖 從湖南來深圳幫助女兒照看外孫的珍姨(化名)的肝就像是被「泥石流」襲擊過的廢墟,她經常說,肝內膽管結石的「痛」比生孩子還「遭罪」!
  • 動脈粥樣硬化與房顫,形成的血栓顏色不同,預防用藥也不同
    華子告訴他,如果把人體中的血栓拿出來觀察,屬實有顏色上的區別。在血流較快的地方,比如在動脈中形成的血栓,就會呈現白色;在血流速慢的地方,比如在靜脈中形成的血栓,就會呈現紅色。一、血栓的「白色」與「紅色」的區別1、白色血栓:當動脈內膜發生破潰,就會激活血小板進行聚集,許多的血小板小梁形成類似「珊瑚」一樣的結構,表面會黏附許多中性白細胞,看起來就會呈現白色。
  • 全球首例!這個深圳醫生把山水畫掛進手術室
    現年61歲的張慶豐自稱自己是一名年輕的深圳人,去年一月從大連市中心醫院五官醫學部調任深圳大學總醫院,「有朋友聽說我來了深圳,說我這是開玩笑,我說這是人過花甲再創業。」最終,山水畫手術室和卡通畫手術室都成功在深圳大學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建了起來。 二在大自然裡做手術在深大總醫院,張慶豐是醫術大牛,最多的時候,一天做18臺手術。
  • 專家推薦4個「防血栓」動作,坐著就能練
    我們也經常聽到關於血栓的一些新聞:那麼究竟血栓是什麼?又要如何預防?要想了解這些,我們要從分清『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開始~動脈血栓是心梗、腦梗元兇▍什麼是動脈血栓?衰老、高血壓、吸菸、糖尿病等會使血管壁受損,血脂堆積,形成斑塊,使血管變窄。
  • 臺北榮總醫院評估是否給李登輝放椎動脈支架
    圖片來源:臺灣「中央社」【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聯合報》報導,李登輝上周三因椎動脈狹窄引起腦部暈眩,走路有點不平衡,在臺北榮總住院治療近一周後,症狀已顯著改善。臺北榮總院長林芳鬱8日證實,目前正諮詢美國專家治療意見,考慮是否為李登輝置放椎動脈支架,但仍須由家屬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