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意見」深度解讀《信條》:從始至終還是由終至始?諾蘭隱藏在...

2020-12-11 界面新聞

本文涉及嚴重劇透,建議第一遍觀看影片後閱讀。

作為個人風格極為強烈的導演之一,克里斯多福·諾蘭在中國內地的標籤,似乎總與「燒腦」脫不了關係。在諾蘭新片《信條》進行媒體提前觀影后,不少看過第一遍的媒體人或電影KOL認為這部影片的複雜程度遠超諾蘭曾經的《記憶碎片》和《盜夢空間》,觀影門檻「高的驚人」。

普通觀眾真的很難看懂嗎?或許以一個主動擁抱、更加平和的心態觀看《信條》,更容易在諾蘭設置的迷宮中找到出口。(觀看前,可以通過《對話<信條>主創:諾蘭如何用科幻重塑好萊塢諜戰大片?》了解到該片的幕後製作信息。)

《信條》劇照要看懂《信條》完全沒有那麼難,畢竟是一個已經構思6、7年的項目,諾蘭起碼在切入故事時非常貼心,讓觀眾的視角可以跟隨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的特工主人公,一點點認識「信條」這個組織,以及他們那個世界正在面臨的危機。

在諾蘭的影片當中,常常見到以「強設定」開場,比如《盜夢空間》裡進入夢境的設置,《星際穿越》裡地球農作物枯萎等等,《信條》中同樣如此。開場的主人公(約翰·大衛·華盛頓的角色並沒有出現任何姓名)跟觀眾一樣,只是眾多環節中的一顆棋子,看上去是埋伏在一場恐怖襲擊中解救接頭人的特工,實際上只是在任務失敗後被「信條」組織進行測試,擁有了解目前世界所受最大威脅資格的「工具人」。而這項威脅,正是未來的人類對當下時空的人類挑起的第三次世界大戰。觀眾可以隨著主人公,找到「信條」組織獲得幫助,再接觸到肯尼思·布拉納飾演的反派安德烈·薩塔爾,最終阻止他引爆「公式」,避免了全世界的時間逆流。

要看懂《信條》,接受影片所傳達的定義尤為重要。在片中,會有不同的人跟主角解釋,未來的人是如何通過對物體的熵進行逆轉,令其可以在時間線上逆流,形成時間逆轉,回到過去。在之前的記者會上,諾蘭表示這樣的設定,也是基於目前物理學界的認識所做的合理的假設,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對普通觀眾來說,如果沒有物理學相關知識,並不需要去深究這一設定本身的可行性,就算對其一竅不通,也完全不會影響對《信條》整部影片的觀感。只要記住「這就是一個設定」,跟《盜夢空間》裡他們能用一臺機器潛入人的夢境一樣,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接受並跟上故事的節奏。因為在《信條》中,諾蘭刻意讓節奏變得尤其快,信息量也有些過載,如果不全神貫注跟上節奏,很有可能錯過關鍵信息。

《信條》劇照在時間逆轉上,諾蘭拋出了很多設定,比如逆轉後不能跟另一個自己有任何直接接觸;逆轉後的人的肺無法通過正向的空氣,需要帶面罩吸氧才能生存;逆向後的能量也相反,逆向的人被火燒會凍死。這些設定,都在片中有著明確展現和作用。

他也直面了常常困擾時間旅行影片的「祖父悖論」,用「信條」組織的紀律進行了回答。至於宿命論,也被放在牢不可破的組織紀律當中,主人公自己就是經歷了生死才得以通過考驗,彰顯整個組織的高標準、嚴要求,一定程度上對生死都能置身事外。在影片結尾決定再度回到戰場去幫主人公打開門鎖的尼爾,就是充分清楚未來的自己明明也在爆炸的坑洞下面,卻只有主人公與行動組組長兩人能夠獲救的命運。

越是複雜的設定越容易出現衝突,如果將時間線拉至更長,《信條》中的設定不一定不會出現BUG,但在《信條》的兩個半小時故事當中,是幾乎無懈可擊的。

另一個需要建立的認知,就是《信條》從始至終都是一個線性進行的故事,並沒有進行多線性敘事。整部影片除了在極少數的地方通過伊莉莎白·德比齊飾演的凱特進行閃回之外,所有的故事都是按照主人公的時間線前進。

《信條》劇照而整部故事的線性時間結構,其實與《信條》的英文片名「TENET」的構成完全一致,兩個T與T代表了同一時間的不同事件,E與E是同時發生的同一時間。在影片中,觀眾隨著主人公,從T走到N,緊接著進行時間逆轉,從N回到T,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首尾相連的環形結構。諾蘭曾表示,他在創作時「從埃舍爾的作品中獲得了很多視覺靈感。彭羅斯(Penrose)臺階,永恆樓梯以及類似的東西都是奇妙的圖案。我實際上確實引用了埃舍爾作為這個劇本的主要靈感。」

如果用重要大場面對《信條》的故事進行分割,整部影片大概可以分為「歌劇院恐怖襲擊」、「機場飛機爆炸」、「街頭追車大戰」、「機場戰鬥」、「史塔克12決戰」五個部分,正好可以對應上「TENET」五個字母。影片開頭「歌劇院恐怖襲擊」和結尾「史塔克12決戰」同時發生,「機場飛機爆炸」和「機場戰鬥」更不必說,本來就是主人公以不同的角度與自己展開對決。而街頭追車爭搶核彈頭上的一公斤「鈽」的環節,既是整部影片最關鍵的轉折點,讓主人公看到人類轉換成為逆向的可能,也是片中現實時間的最後一刻。

《信條》劇照弄清楚《信條》的結構,就更容易理解整部影片中多次出現的正向時間與逆向時間交織在一起的情況。諾蘭進行這樣看似複雜的設定,最有可能的目的就是賦予諜戰動作片一種全新的視聽語言。

如果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諾蘭在《信條》中所做的嘗試,其實與李安在《雙子殺手》中做的事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從視聽語言的層面,對好萊塢經典動作片進行「升級」。

在最近幾十年中,動作片一直是好萊塢大片中的票房「大戶」之一,不論是相對年輕的《速度與激情》系列、《碟中諜》系列,還是長壽的《007》系列,每一部都能在全球大賣,更別提最新的《王牌特工》系列。但同時,動作片的過度消費也持續出現。在追求「(爬的)更高、(鏡頭剪輯)更快、(爆炸)更強」的路上,更多創作者的想像依然是在陳舊模式的基礎上,從撞跑車變成撞潛水艇,從爬高樓到爬飛機,並沒有在根本上,特別是電影最具代表性的視聽語言上對該類型進行升級。

李安的《雙子殺手》在視聽語言上的創新是3D 4K 120幀。超清晰的高幀數3D效果,令動作片無需進行多視角的剪輯和拖曳就能傳達出緊張刺激,銀幕上連貫的動作場面如同肉眼直接所見般觸手可及。《信條》在視聽語言上的創新,則是將正向與逆向時間交織在一起。由於逆向時間的表現違背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直覺,慢速時還能通過想像進行還原,當速度過快大腦跟不上時,就會帶來與正向完全不同的奇妙體驗。當正向與逆向交織在一起時,就是諾蘭對諜戰動作片的全新升級。

正向逆向結合的最複雜的片段,當屬結尾在史塔克12進行的最終決戰。為了讓安德烈·薩塔爾的陰謀無法得逞,「信條」方組織了兩隊人進行了「鉗形行動」(在最初的暫定字幕版本中,這個行動叫做時間夾擊,更加直觀生動),正向時間的部隊是紅方,逆向時間的部隊是藍方,雙方以最終引爆的時間點作為終點,分別從正向和逆向兩個方向進攻。而安德烈·薩塔爾同樣具有正向部隊和逆向部隊,雙方,或者說四方進行了激烈的交火。

《信條》劇照在這一段中,確實非常容易迷失在各個不同勢力的糾纏中,尤其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穿戴著完全包裹起來的戰鬥服裝,所有人都帶著呼吸面罩,無法通過吸氧來進行區分,只能用紅色和藍色的袖章進行分辨。觀眾能看到一棟被炸斷的大樓,在下一秒恢復原狀,又在再下一秒被正、逆兩邊的火箭炮分別擊中再次斷裂,也會看到在同一個時間點,會有三個同一個人出現。

如果沒有鋪墊直接展現這一段,相信幾乎所有的觀眾都會一頭霧水。不過正如前文所說,諾蘭是一名貼心的導演,在前面的故事「街頭追車大戰」和「機場戰鬥」中,就已經用非常精細的方式,一點點將正向與逆向的戰鬥呈現出來。兩段故事,分別從人與人之間的單打獨鬥,以及多輛汽車之間的追逐,展現了正向與逆向究竟是如何運作,兩者之間的結合會帶來怎樣的效果。諾蘭與特技團隊研究了許多不同的戰鬥動作,用大量的時間與這些特技演員一起準備和編排,「我們真的試圖探討影片中的動作如何運作,感覺就像我們能破解(謎題)一樣。」

在採訪中,約翰·大衛·華盛頓就表示那一段打鬥,完全都是經過排練後的真實反應,武術指導為他與替身演員設計出一種正向與逆向互相搏鬥時的動作,其中有不少動作都因為逆向而帶來違背物理常識的錯覺。街頭追逐中始終倒著開的汽車,也是通過特技演員直接進行的高速倒車實拍完成。

《信條》劇照對《信條》來說,一次的觀影是不足以真正理解這部影片的。界面文娛記者在上映前經過兩次看片,非常明確地感受到「二刷」之後帶來的別樣感受。

對普通觀眾來說,第一次的觀影過程,是從一頭霧水到懵懵懂懂,再到恍然大悟,但在感嘆之餘影片便已結束,只得驚嘆環形結構的精巧以及構建起的成熟世界觀。整體感受就如同在遊戲中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同主角一起踏入迷宮,每找到一個機關都是新鮮的。直到最後雖然走出迷宮,但回味起來還有許多塊細節是缺失的,尤其是當整個故事的環形結構圍攏後,更希望去填滿這些缺失的板塊。

《信條》劇照第二遍觀看時感受截然不同,就如同這個迷宮已經走完之後,再重頭回溯一遍。大量的信息細節將第一次遺漏的板塊補齊,整個拼圖以更加完備的形態出現在眼前,對《信條》沒有明確提到的故事,才能更清楚的理解,也只有建立在這樣的理解下,觀眾才更容易理解片中角色之間的情感羈絆有著怎樣的基礎,產生共情。至於三刷、四刷還會有怎樣不同的體驗,還得等待上映後進行挖掘。

推薦有條件的觀眾,儘可能走進IMAX雷射放映廳或杜比影院進行觀看,能夠在視覺和聽覺上獲得最大程度的享受。就算在詳細的解讀後,可能還是擔心無法完全理解《信條》中的橋段或故事點,起碼片中緊張激烈的畫面和極為生動貼合的音效,也能帶來不虛此行的體驗。

推薦指數:必看無疑。

相關焦點

  • 諾蘭新作《信條》上映 多角度解讀「時間線」
    隨著好萊塢重磅新片《信條》電影熱映,影迷的觀後感大多為「看不懂」和「沒看夠」。同時,關於電影本身以及導演諾蘭的討論在知乎上不斷衝擊平臺熱榜。9月5日,知乎上進行「《信條》的「時空逆轉」原理」主題直播,「知乎電影話題優秀答主電子騎士」、《被光抓走的人》導演董潤年、知乎答主、科幻作家王諾諾直播解讀《信條》時間線等內容。知乎的這場直播,讓「沒看懂」和「沒看夠」的觀眾通過博主的深入討論,繼續《信條》科幻之旅。
  • 《信條》深度解析:諾蘭的時間詭計(下)——隱藏劇情和原理
    上個小目錄做導讀:一、兩個關於時間的小問題二、諾蘭的《信條》世界三、《信條》中的難理解的橋段和隱藏劇情一、兩個關於時間的小問題了解了這兩者的區別,我們再看看諾蘭構建的《信條》世界。二、諾蘭構建的《信條》世界我們很多人,包括一些理科生也說不明白的劇情,是因為諾蘭在《信條》中,不但有隱藏劇情,還隱藏一部分物理學原理。
  • 《信條》今日零點首映,諾蘭還是那個諾蘭嗎?
    《信條》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第11部長片電影,千呼萬喚始出來,於今天正式登陸全國院線。《記憶碎片》《致命魔術》《敦刻爾克》,以及正在火熱復映的《星際穿越》和《盜夢空間》,精妙、前衛、燒腦,憑藉一次次突破影迷的想像和經驗的故事和畫面,20年來讓諾蘭成為極具個人風格,同時受到中國乃至全球影迷熱愛和追捧的英國導演。
  • 《信條》算什麼「燒腦」片?諾蘭的套路沒有那麼深!
    01話是這麼說,我們還是得從《信條》聊起。這部電影,最驚豔條姐的,其實是幕後花絮。《信條》之所以爭議頗多,正是因為這部電影太過偏重於奇觀展現了,忽視了人物情感的表達,以至於整部電影看起來非常自嗨,觀眾們自然會不買帳。很多人對電影的暗線有所解讀,比如男二尼爾為了保護主角必定會慨然赴死,而主角又不得不在明知如此的情況下親手送他上路。
  • 腎上腺素+燒腦,《信條》必進我的年度前十,諾蘭是用電影在做科研吧
    有些網友在調皮地用倒敘文字來寫點評,其實恰恰是沒有理解到「逆熵」帶來最大的改變,是邏輯倒置。 假如能理解「逆熵」的設定,那我們再來數一數《信條》的時間嵌套到底有幾層。
  • 《TENET信條》:最「諾蘭」的影片 ▏時空穿越版的「詹姆斯邦德」
    因此,我們只需如劇中角色所說:「不要試著理解它,而是試著感受它」,以其作為觀賞《TENET信條》之前最適當的警語,亦是觀賞《TENET信條》之後感到一頭霧水時最好的藉口。「大膽?有些人會稱之為瘋狂!」,這句片中臺詞,恰巧足以描述克裡斯多夫諾蘭導演燒腦神作——《TENET信條》。
  • 盤點諾蘭電影經典金句,《信條》燒腦劇情以外的另類享受
    由諾蘭執導的《信條》自籌備至上映一直維持很高的討論度,除了因為劇情非常燒腦外,戲中部分對白都值得觀眾深思。然而除了這部電影外,其實導演諾蘭之前的作品都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對白,趁這機會重溫導演諾蘭的電影十大金句。
  • 《信條》導演諾蘭 5 部電影英文金句精選!
    諾蘭導演 2020 最新電影《信條》你看了嗎?這邊幫你精選 5諾蘭經典電影裡面有哪些值得深思的金句呢?一起來看看吧!1.《信條》是一部英、美合拍的科幻動作諜報片,劇情描述人類在未來開發出一種能讓物體人類在中的「熵」反轉,並逆時移動的技術,未來的人也得以透過這個技術將反轉對象傳送到現在。這樣的逆行技術可使一切歸零、世界消失,電影裡的主角們為了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而引發了一連串的行動。
  • 諾蘭電影《信條》:弄清5個燒腦問題,就能看懂劇情了
    有好多網友都這樣說:刷了幾遍《信條》,還是沒有看懂劇情。其實,只要弄清以下5個燒腦問題,自然就能看懂了。01.如何「逆轉時空」?《信條》提到的一個「祖父悖論」也很有趣,也可以解釋這一切:假如未來人回到過去殺死了祖父,那麼自己還是否存在?如果自己不存在,又怎回到過去殺死祖父?這部電影所說的比較像是「宿命」,過去一切發生了的事,還是需要發生的。
  • 《信條》口碑兩極化:諾蘭這一次是創造了視覺的奇觀還是失敗的魔術?
    對諾蘭、大衛·芬奇這樣缺乏足夠的社會關懷,在美學上「不高級」「不藝術」「不晦澀」的迷宮電影卻非常排斥。當然,諾蘭的價值還是毋庸置疑。他劍走偏鋒,在最為套路化和工業化的好萊塢流水線上,試圖打造出極具個體風格、無法用流水線套路生產、但卻「高度工業化」的電影產品。
  • 《信條》深度解析:諾蘭的時間詭計(上)——劇情拆解
    雖然諾蘭新作在北美地區口碑也只評到B,依然阻止不了諾粉們瘋狂解讀這部科幻電影。昨天菌寫了一篇無劇透文章,被小夥伴啐了一臉口水,這也叫影評?儘管菌已經在文章中指出大部分觀眾看不懂《信條》的原因,還是有看過的觀眾,希望能進一步了解劇情解讀。
  • 上映兩天票房破億 「燒腦」配不上《信條》?
    9月4日,由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科幻動作巨製《信條》在中國公映。影片上映首日票房6240萬,截止至5日下午14:50分總票房1.12億。「諾蘭的電影一遍是肯定不夠的,依然是一個孤膽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打鬥場面太精彩,最愛帆船大賽炫酷無敵。」 打破「時間」的框架 《信條》再次探討了諾蘭一向熱衷其中的「時間」主題;他也利用了他向來獨特的非線性敘事的剪輯技巧,搭配實體特效,創造了一個「順行」與「逆行」共存的時空,再次帶給觀眾們驚人的觀影享受。
  • 諾蘭:一遍看懂《信條》算我輸!
    《信條》延續諾蘭的獨特邏輯性,將時間和空間的幻覺藝術發揮到極致,此次取名為「時空逆轉」。 燒腦程度比《盜夢空間》還高,諾蘭甚至使用非線性敘事、正倒敘結合,前後呼應形成閉環……又是一刷看不懂的節奏。
  • 導演諾蘭只用「這個詞」形容《信條》!
    由導演克裡斯多夫諾蘭自編自導,並結合imax 超大規格底片和70釐米底片,橫跨七國拍攝的全新動作巨片【信條】,在今早(8/21)舉行臺北—洛杉磯連線記者會,由導演克裡斯多夫諾蘭、製片艾瑪湯瑪斯,約翰大衛華盛頓及伊莉莎白戴比姬共同參與,分享許多關於【信條】的幕後想法。
  • 深度解讀:諾蘭新作《信條》,有哪些建築密碼?
    諾蘭新作《信條》正在熱映,在此之前這位擅長燒腦電影的英國導演帶來過很多佳作,《蝙蝠俠: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這次的《信條》在開拍時就引起多方關注,後疫情原因電影院關閉,但官方仍然表示決不推遲上映。
  • 解析《信條》:如何讀懂諾蘭「操控時空」的花樣
    但這個可以用「爸爸去哪兒」一言蔽之的故事,還是被心氣日益高漲的諾蘭發射進「蟲洞」「黑洞」概念齊飛的太空,並在諾貝爾獎獲得者、天體物理學大佬基普·索恩的加持下,確保其中出現的每一寸科幻圖景都硬橋硬馬。在去年黑洞「真實」照片問世之際,就連路人影迷也都不得不對《星際穿越》裡描畫出的「卡岡圖雅」黑洞具象頂禮膜拜。
  • 諾蘭電影《信條》女主角戴比基高貴優雅,多變角色擄獲人心!
    克裡斯多夫諾蘭的電影很少有讓觀眾驚豔的女角,不論是充滿陽剛元素的戰爭片《敦克爾克大行動》、集結湯姆哈迪、李奧納多與喬瑟夫高登李維的《全面啟動》或至少有潔西卡崔斯坦與安海瑟威參與演出的《星際效應》,都是由男演員搶盡鋒頭。
  • 電影《信條》劇情深度解析 《信條》後面結尾有彩蛋嗎?
    中國觀眾喜愛的「燒腦神導」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全新力作,電影《信條》終於正式上映,承襲導演一貫的燒腦風格,甚至更上一層樓,這部極具風格的科幻諜報電影,上演一場同時順行又逆行的複雜時間大戰。對許多觀眾來說,《信條》絕對是諾蘭目前為止最為燒腦的一部作品,甚至在看完整部電影後仍摸不著頭緒……以下我們整理了外媒CNET 網站列出的《信條》結局解釋、重點、疑問解惑與分析──以下內容當然含有大量劇透,請斟酌閱讀。
  • 諾蘭時空三部曲壓軸之作《信條》來了 諾蘭:一遍看懂《信條》算我輸
    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最新好萊塢科幻動作大片《信條》在今日正式上映,宣告逆轉時空的救世大戰正式打響。 在《記憶碎片》和《盜夢空間》對意識探討基礎上,《信條》更把諾蘭的世界觀進一步凝練化;此外在《致命魔術》對科學和意志的辯證探討上,更在《信條》中給出了答案,可見這部電影,更觸及到了當下科學所能抵達的盡頭
  • 「信條」十頭身女主伊莉莎白為191身高煩惱,表示想矮一點
    由諾蘭執導的最新科幻動作片《信條》終於上映,因為早前疫情「餓」很久的影迷,紛紛趕緊買飛入場觀看。《信條》上映前後已在全球掀起熱潮,燒腦的劇情更吸引影迷一看再看,當中現年30歲的女主角伊莉莎白迪碧琪,為整部戲生色不少,憑191cm傲人的身高、標緻的五官加上古典優雅的氣質,獲不少觀眾注意,人氣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