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遠民國九年大地震100周年祭(一)

2020-12-05 每日甘肅網白銀頻道

(西部黃河文化走筆叢書·文史卷)

武 永 寶

第一單元 靖遠民國九年大地震概況綜述


一、12月16日 一個特殊的日子

今天這個日子,即公元2020年12月16日,是"民國九年大地震"發生100周年的祭日。為此,筆者特意組織了多篇文章,予以紀念之。同時,目的還在於對世人敲響警鐘,予以警示。在此,再三告誡大家:勿忘過去,勿忘災難。因為,類似的巨災是有周期性的,說不準哪天,還會突然降臨到大家的頭上。所以,我們必須時時刻刻保持高度警惕才對。


二、民國九年大地震有關常識綜匯

(一)、銘記一組數字和常識資料

1.地震發生時間:公元1920年12月16日(農曆民國九年十一月初七日),初夜20點6分53秒。

2.地震震中:靖遠打拉池、黃嶠、甘鹽池(當時靖遠轄),及寧夏海原通會堡、鹼偎川方圓地帶。1983年以來,地震學家們考證宏觀震中應該在甘肅靖遠縣打拉池高窯灣(高灣子,今屬甘肅平川區黃嶠鎮)。所以,靖遠是本次地震的震中中心,以及重災區之一。高窯灣作為亞歐板塊內陸最強震中,它的價值不僅是平川的、靖遠的、甘肅的,它也是中國的、全世界的。

3.地震震級及烈度:芮氏8.5級特大地震。這個級別,接近世界頂級。震中烈度12度,這個烈度,已是世界頂級。震源深度17公裡。

4.地震釋放能量評估:此次8.5級大地震釋放的能量為2.2億噸TNT當量,是前蘇聯5800萬噸TNT當量"沙皇核彈"的3.8倍,是在日本爆炸的2萬噸TNT當量原子彈的一萬倍。

5.地震波及範圍:有文獻資料形容此次地震:在中國,沒有哪一次地震的波及範圍可以與這次地震相提並論。地震波及最嚴重的是鄰近的二百公裡範圍,包括靖遠縣、海原縣、固原縣、隆德縣、西吉縣、會寧縣、景泰縣。鄰近的陝西省的鹹陽、西安等地出現房屋倒塌,新疆的哈密等地震感明顯。範圍達170萬平方公裡。中國全國包括香港等地均受地震影響,北京、上海、太原、重慶、廣州、汕頭等城市亦有不同程度破壞,全國約四分一面積的人感受到震動。全世界的九十六個地震監察局錄得這次地震,地震波繞地球兩圈。

6.人口死亡數字統計:總體23萬多人。這是1922年的統計數字。近年又有28萬人之說。其中,海原縣7.3萬多人,佔該縣總人口近60%。同時佔整體總死亡人口的31.2%。僅就海原一縣人口的死亡就超過了2008年汶川地震的死亡總數。汶川地震的人口死亡統計數是:6.9萬多人。外,靖遠縣死亡3.09萬人,傷0.28萬人。固原縣死亡近4萬人……牲口及其它財物損失無算……

靖遠縣經過"同治賊亂",人口銳減。至民國元年(1912)確切統計,全縣人口總數為6萬多人。所以,3萬多的人口傷亡,預估佔總人口的50%左右。可謂慘烈,損失巨大。

地震裂谷(圖片來自網絡)


7.西北東南走向的裂谷帶:1920年甘肅8.5大地震讓高窯灣東西兩個地塊間發生14—17米水平位移和8米最大垂直斷距,破裂程度向景泰固原兩端呈拋物線衰減,震波轉地球三圈。而日本2011年3.11九級大地震致使地塊錯動達三十米。

這個裂谷帶,那可是典型的重災區。是受災最為嚴重的一塊條狀區域。

關於這一點,靖遠名儒張慎微先生在其著作《蘭州春秋》一書裡,也有描述。說:地震于靖遠城東區域至打拉池、海原一線最烈。並說,打拉池受震災之烈,連二尺高的牆都沒留下,全搖平了……而靖遠城西之北灣、蘭州一線則較輕微。言及地震震中,張慎微先生揣測,在水泉和石門裴家堡一帶……言,地震初來方向在房子東北角。張先生敘述震波所來大致方向則準確,而震中揣測,則有誤也。

打拉池老文化人齊仲華先生,今年86歲,他回憶說:打拉池民國九年地震,震前一萬人,震後只剩下73人……小水村張家大戶,震前3000多人,震後僅剩下52人!打拉池一帶,由於處於震中中心區域,所以,受害最烈!為靖遠各鄉鎮之首。

齊仲華先生


8.災民慘狀——狗狼吃人:當時正值寒冬季節,災區人們多住土窯洞,窯洞倒塌,死亡慘烈。倖存逃出者於曠野間,無衣無食,備受凍餒之苦。民國各級政府賑災乏力,難民全系自救……期間,狗狼成群為伍,襲食人類……等等。次級災害,給人們又造成了不可忽視的損失。

9.地震的周期:關於民國九年甘肅大地震的周期,有權威資料研究顯示,該周期有300年之說。上一次是在300年前的明末。再上一次,在距今700年前的元朝了。這幾次大地震的震級都差不多。那麼,預計今後200年,靖遠、海原一帶該是又有類似民國九年的特大地震發生。了解了這些,則有助於及早做好防禦工作。

近年也有一說,這般級別的大地震,地質學家研究表明,一萬年中有10次。也就是說千年等一回吧……姑且算是新的一說吧。

(2) 、震前各種徵兆簡說

民國九年甘肅大地震之前,曾有各種異兆,然不為人所解、所悟。終釀亙古未有之人類大劫難。

1.井水突然躥升,甚至爆滿溢出井外(靖遠、海原、固原皆有)。

2.震前人們莫名眩暈,站立不穩。謂之曰:"地旋"(震中各地均有)。

3.鴿子拒絕進巢,驚飛不歇落,以致累死,最後,一頭墜地而亡……

4.山體間聞有"撕布聲"不絕。此震前高頻聲也(靖遠、海原、固原有之)。

5.天空有夜光。多有看見者。

6.山澗有牛吼者。此地聲也,多有聞之者。

7.各類牲口畜類反映異常。豬狗牛羊不進圈,狂吠嚎叫等,震區各縣均有。

8.最為神奇的異兆傳說有二,說來真是有趣。各地皆有記載,想必此言不虛。

一是,震前,還是夏天的時候,有兩個道士遊走于靖遠城鄉等鬧市處,右手拿桃子,左手拿棗子,棗、桃的數字合計恰好是七枚。沿途衝著人們大聲嘶喊:棗、桃……棗、桃……事先,人們不解其意。事後,人們醒悟解釋:"棗桃"與"早逃"諧音。這不是在勸喻人們"早早逃走"嗎?而逃去的日子則是初七日……

二是,震前,在靖遠、海原、靜寧一帶莫名盛行一種兒歌,叫做"搖擺歌",一度在社會廣為傳播。"搖擺歌"曰


搖搖搖來,

擺擺擺啊;

搖三搖來,

擺三擺,

女兒家家的辮子嘛,

甩三甩……


關於《搖擺歌》和"早逃"異兆的故事,在我的中篇小說《虎豹口》裡,均有述及。

三、 民國九年大地震後誕生的若干"中國第一"

民國九年的這場歷史罕見的大地震,造就了中國地震史上無數個第一。

第一次進行地震現場考察。1921年春,也就是地震後的第四個月,北京民國中央政府組織了歷史上第一個"地震現場考察團",對極震區進行科學實地考察活動。帶隊者:翁文灝。考察團,僅僅在震區若干地方打了個轉轉而已,很多地方未涉足。

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圖片來自網絡)


第一次在世界講臺上宣讀地震論文。1922年8月,第十三屆國際地質大會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中國學者翁文灝第一次站在世界講堂上,宣讀了關於這次大地震和中國地震活動構造內容的論文。

第一份震區烈度等震線圖。1923年,《科學》雜誌發表了翁文灝《中國地震分布簡說》一文。文中展示了該圖。這是中國首張地震區劃圖。

第一個地震臺誕生。震後,翁文灝積極籌備地震臺的建設,1921年派人到法國學習,1923籌建,七年後,終於在北平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地震臺。

最後,應當調侃、刺虐一下當時的民國中央政府,以及各級地方政府。他們對於震後的救災,及重建等等工作,無所作為,其力度幾乎為零。這種漠視態度和不作為,恐怕又創造了一個"環球第一"、"歷史第一"吧。

細述起來,這次地震創造的第一,遠不及此。比如:

1.地貌變化劇烈第一,恐怕非其莫屬。

2.一山裂開分二山者;二山忽然合為一山者。

3.山崗下陷成河谷;而沙河湧起成丘陵者……等等。

4.還有,這次地震,一村、一溝人滅絕者,一戶戶人家被關進土窯,死亡絕戶者……其數之眾,恐怕又是全國,乃至世界第一……

民國九年地震後翁文灝領導的考察團工作照


第二單元 靖遠近代史三大奇禍催生小說《虎豹口》


一、靖遠近代史60年間的三大奇禍

靖遠大地近150年以來,尤其是清季"同治賊亂"至民國十八年之間的60多年時間裡,可謂災禍頻仍,損失慘重。

據可靠資料,三次特大災禍導致人口巨大損失,人口銳減。目睹有些數字,每每慘不忍睹。具體情況如下:

同治賊亂:陝甘(包括寧、青)總共損失人口2000萬。為亙古未有之慘禍,這完全是人禍,而非天災。

靖遠城防失守是同治五年(1866)3月,城鄉人口損失達10餘萬口。後來,賊人"二返長安",再次攻破防守空虛的靖遠城。靖遠城慘遭反覆洗劫,生靈塗炭……杜樹澤先生考證,靖邑儒士馮步洲先生曾做過一首《同治靖遠同胞蒙難祭祀歌》,還有官方修的《靖遠縣誌》,都道盡了當年被屠城的慘烈、可怖。當時靖遠城鄉人口,由之前的十幾萬,浩劫過後,僅剩餘:"全縣戶不過千,僅五六千人。"這是史籍記載的原話,非筆者杜撰。可謂慘絕人寰。

民國九年地震:甘肅(包括寧夏,當時寧夏、青海尚未從甘肅分出去)總共損失人口23萬~28萬之間(統計數據今古有出入)。靖遠人口損失3.09萬人。佔本縣總人口的50%左右。

被地震一劈兩半的"震柳"(圖片來自網絡)


民國十八年大旱:民國十八年(1929)大旱災,是一個恐怖的代名詞,這次災禍造成的損失,恐怕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其橫行面積以陝、甘為中心,兼有水、旱、蝗、疫多災並行,導致大面積缺糧,災禍波及綏、晉、豫、察、熱等八省,總計損失人口1300萬。其中,陝西餓死人口200萬,甘肅餓死人口300萬。甘肅位列受災慘烈程度榜首。

靖遠在這次災禍中損失人口不祥,沒有找到準確數字記載。當時的官方文書一再記載、呼籲:"黃口呼母之聲耳不忍聞,稚齒呼父之形目不忍睹,仰觀蒼天,赤日當空,乃滴雨而不落……厚富者均已破產遠逃,貧寒者多登餓鄉鬼籙,真所謂千古未有之災,萬代不聞之劫也!"(見《民國時期靖遠縣情錄》第四集,第185頁)

另一份資料記載(見《民國時期靖遠縣情錄》第四集,第165頁):

資料一:王家莊,20餘家,只剩1家;武家源40餘家,只剩5家;白崖溝20餘家,只剩1家;石門兒20餘家,只剩5家……

資料二:紅水川、小四五甲、甘鹽池,死亡者十之八九。甜狼堡等處,死亡者十之七八。馬飲水等處,死亡者十之六七。後山堡各村,死亡者十之五六。

由此看,靖遠縣邊遠鄉村受災慘烈,損失巨大。推測,靖遠全縣餓死人口不下3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一半兒吧。民國十七年(1928)靖遠城鄉人口的確切數字是6.1萬人(見《民國靖遠縣情錄》第四集,第162頁)。


二、大清和民國政府救災賑濟不力

從公元1866年(清同治五年)至1929年(民國十八年)的63年間,靖遠大地屢遭天災人禍洗劫,人民的生命財產損失那真是十分地慘烈、巨大,可謂空前絕後,為歷史所僅有。

這裡要特別譴責大清政府行動遲緩,導致賊亂肆虐,以致如此……還要譴責可惡之極的民國各級政府,對於地震和旱災的搶救、賑濟幾乎為零。懶政、無為,以及軍閥混戰,不顧老百姓死活,乃是兩次災禍蔓延,損失巨大的又一主要原因。馮玉祥屬下劉鬱芬等將領(時任甘肅省政府主席)忙著打內戰,根本無視災民嗷嗷待哺、死傷枕籍的慘狀……西北民眾應當記住這些歷史罪人。劉鬱芬其人毒舌似婦人,慣於在軍閥間挑撥是非。後來,乾脆做了日本人的狗漢奸……真乃千古罪人也。

民國十八年旱災最慘烈者當屬於甘肅的定西縣。據歷史記載,有6萬人口的定西縣,災難過後只剩下了3000人……面對這樣的滅絕性的旱災,官府老爺劉鬱芬之流竟無動於衷,此敗類安能列入人類乎?


三、拙作中篇小說《虎豹口》與靖遠人的原生態

關於這幾次銘刻于靖遠人生命印記裡的災禍事件,在本人早年所著的中篇小說《虎豹口》裡,都有敘及。《虎豹口》開頭第一句話就是:

民國九年老歷十一月十四日,我蹲在尚未封冰的黃河邊想心事……

小說實際上就是從這場大地震為引子敘述開來的。由此開始,上溯到同治賊亂,下延涉及民國十八年大旱,以及民國二十五年紅軍過境……這段六、七十年的歷史中,靖遠大地上所發生的所有重大歷史事件均羅列其中。

《虎豹口》這部小說,張存學、馬步升、蘇震亞、宋育紅等大家對它都有高度評價。也曾被某作家稍改題目為:《涅槃》,整體抄襲、剽竊後,在1998年6期的《紅巖》雜誌上重複發表。後又被輯入其小說集《無羽之鳥》裡,公開發行……網上有關該作家抄襲剽竊《虎豹口》的詞條有幾十萬條。該作家最後被中國作家協會開除。這是一樁建國以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抄襲、剽竊大案。

從這裡可以看出,《虎豹口》應該說是一部不錯的作品吧。它細緻、深刻地剖析了靖遠人的精神世界和心靈境況,同時與這多次使靖遠人備受熬煎、折磨的災異事件同在,敘述了歷史上靖遠人的原始、封閉、野悍、愚頑的生存狀態。

大災大難之類的重大歷史事件,改變了許許多多的人們的命運,甚至局部的歷史走向。大災大難也最能考驗人性,人性的醜惡、兇險、殘忍、宿命,等等,以及善良、智慧,於此交匯閃現……構成了一道複雜的、令人惕然的靖遠人原生態的生存密碼、圖表。小說還有著濃鬱的靖遠民俗風情和地方文化底蘊,同時透析著關於人們生存的未來,將"向何處去?"的哲學考量……這使得小說擁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

我小的時候,有關同治賊亂,民國九年大地動(震),民國十八年大旱,以及鄉民們"跑紅軍"、"跑馬家隊伍"的話題,都是時時刻刻掉在村民的嘴皮子上的。這一切給我的印象極其深刻,而未成年的我們每每聽此,無不惕然驚懼焉……在我30歲的年紀所著述的小說作品裡,就身不由己地將它們悉數引入其中,可見,其對我影響之深!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些發生在靖遠歷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無疑是拙作《虎豹口》的催生婆……反映靖遠人生存狀態,以及與之相聯繫的小說作品,《虎豹口》是破天荒地第一部吧。

我曾說過,拙作《虎豹口》的問世,我有被"靈媒"附體的體驗,這"靈媒"究竟是什麼呢?我以為,靖遠歷次大災異後,無數的先民罹難者們,其魂魄悽悽慘慘、悠悠無依、四處漂泊,他們有強烈地要向世人傾訴他們的慘烈故事的願望和祈求,可是沒有人理他們啊……而我,作為靖遠人裔脈的一書生,略讀詩書,很是同情他們的遭遇,也很想為他們代言。這不,兩廂心脈相系,頻率共振,遂產生了驚人的互動、交集……於是,拙作《虎豹口》就此應運而生了。

它應該是我和"靈媒"合作的結果,不是我個人的專利。所謂"靈媒",從這裡不難看出,其實就是先民們之精神、魂魄凝聚的無形存在。我是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卻能用心微妙地探悉到的"無形存在"的御用者罷了。

"靈媒"對於那些痛加於其身的災異、苦難,有著痛徹心扉、深入骨髓的體驗、感悟,我將其翻譯、推演於廣大的讀者朋友圈裡,讓大家細細品味之,大家遂與之有了高度同頻的劇烈痛感,於是大呼:痛哉!痛痛哉也……一時猶如身臨其境,無不戰戰兢兢,汗如泉漿……

於此,這部小說也藉此契機深刻地留在了人們的印象中,找到了其存在、棲息,乃至生根、發芽的土壤。猶如一把魔性的探測鏡,人們若是想了解靖遠苦難史的過去,深入探悉靖遠人性之醜惡、之殘忍、之狡智……那麼,就用它吧。這沒錯的。拿出這部小說對照看看,一切於倏然間一目了然。

"靈媒"還滲透著一份"藝術之神"成分的存在,讀《虎豹口》,時時處處無不跳蕩著此等靈慧之光,這更增加了小說的厚重感和藝術張力。無此,《虎豹口》將在藝術性將大打折扣,其影響力會遜色很多。

不再囉嗦,這個話題就此打住罷。


第三單元 靖遠民國九年地震受災慘狀及巧遇事件彙纂


1、 靖遠縣城震後慘狀

民國九年大地震,幾乎完全摧毀了靖遠縣城。這應該是同治賊亂毀滅靖遠縣城後,遭遇的又一次大劫。人們辛辛苦苦重建的家園,瞬間被夷為平地,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那個時候的民居都很簡陋,基本是土坯房,土木結構,抗震能力很差。面對超級大地震,一搖即倒塌。鐘鼓樓毀於同治賊亂,遺留牆垣以及周邊城郭,都是東倒西歪的,一片狼藉。

震後,罹難者甚眾。城鄉一片哭喊之聲……用當時人的話語形容:"滿城塵煙紛起,人人面帶鬼色。哭嚎聲聲響起,恰似人間地獄。"房屋未完全倒塌者,也無人敢再居之。於是,所有震後倖存者都臨時搭起"臥鋪子",也有叫"落鋪子"者,大家統統居於此。

說起臥鋪子,那可是靖遠人抗震最拿手的法寶。沒有之一,只有唯一。

我在六七歲時,大約1969年左右,社會曾盛傳要大地震了……又盛傳前蘇聯要進攻中國。靖遠人一時深挖洞,也就是在家中挖地道。與此同時,又大造臥鋪子,以防震抗災。人們一時忙得不亦樂乎。我就曾在父親搭成的臥鋪子裡和家人住過很長一段時間。不久,什麼動靜也沒有,父親遂撤去家院裡的臥鋪子(落鋪子)。

民國九年地震後城市一片廢墟(圖片來自網絡)


2、 天地氣候奇寒

民國九年地震時,恰值嚴寒隆冬,當年的氣溫遠比今天低許多。有資料說當時氣溫在零下8度左右。老人們曾屢屢回憶說,民國時代靖遠黃河上下遊"茬"成冰橋,是常見的事兒。冰橋形成,一時南北通行無阻。黃河凍成冰橋,在解放後似乎偶爾有過一半次。這說明民國時代要比今天寒冷得多。

地震發生的前幾天,時令進入"大雪"節氣,老天連著飄了好幾場大雪,氣溫驟降,地面凍裂了好多口子……人們住在"臥鋪子"裡,被凍得瑟瑟發抖,難以入眠。

所謂臥鋪子,就是用木椽、草垛、床板臨時湊合做出的簡易居所,其抗震綽綽有餘,卻是四面透風,不抗寒凍的。震後,無室可入的人們遇此奇寒天氣,人們即受震災,復又受凍災。可謂"災上添災",苦不堪言。有未被震死者,復被凍斃……

三、山區災情比城裡重數十倍

由於塬上和邊遠山區的人們住土窯、箍窯,地震搖倒、搖塌者比比皆是,傷亡慘重。個別未搖倒者,卻是門洞被震落的土壤掩埋,人們被活活悶死。未悶死者,因為得不到外面人的救援,久而久之在窯裡被困死……所以,靖遠的五合、東升、靖安、北灘、雙龍、永興、興隆、打拉池、黃嶠、種田、復興、劉寨子(當時屬靖遠)一帶鄉民損失最為慘重。有一溝人被埋者,成戶、成村絕戶者,無一倖免……可謂慘烈之極。

相比較而言,靖遠縣城及周邊黃河"灘道裡"的居民損失要小得多。關鍵因素就在於,這裡的居民都居住在所謂的"二鬼抬轎"的土木結構的民房裡。這種房子,其柱子與粱擔、檁子、椽子、牆體之間用鉚釘之類彼此相勾連,有點類似今天"框架"結構的意思。所以,不容易立馬倒塌,這給人們奔出屋子,逃離災難,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有人回憶說:自家的房子,從東面倒了,又頑強地站立起來。站起來了,又從西面倒下去。房子木質卯榫間咔嚓嚓怪響連天……如此反覆再三,最後,牆體土坯都紛紛倒落了,房蓋子屋頂被甩飛了,不知去向,而房子的窗屋木質框架兀自堅強挺立著,依然屹立不倒。這真是"屋堅強"啊。汶川地震曾有"豬堅強",這裡的"屋堅強"可真與之有得一比。

我小的時候,曾屢屢聽到人們誇讚靖遠人的民居"二鬼抬轎"屋子抗震的優越性。說者如此,聽者亦嘖嘖稱讚不已。

有了這個教訓,後來,山溝倖存下來的人們,拼盡財力購置椽子、粱、檁,都要到川地裡蓋房子,不敢再住山溝裡的土窯、箍窯了。這也是大地震後,靖遠民居發展的一種新趨勢。值得在此記述一筆。


四、地震巧遇奇聞事件集萃

1.反了嗎?這是地震中有人一句唐突的問話。這句話可是問得夠蹊蹺的。為何有此一問?又是何人向誰發問呢?

這一故事,出自張慎微先生的《蘭州春秋》一書,第14回。話說民國九年農曆十一月初七日晚八點過六分(範振緒所修《縣誌·新志》記述為九時。當有誤。),大地震隨著一聲霹靂巨響,於瞬間發生。頓時,靖遠城騰起一股黑雲,凌厲的風捲起黃土,蔽天遮目。女人娃娃的哭喊聲,雞鴨豬狗的驚叫聲驟起……靖遠城陰森森、黑漆漆、迷糊糊、混沌沌霎時墜入"鬼蜮"世界。這場面讓人們魂飛魄散,神情恍惚。

黑暗慌亂中有人大聲問:反了嗎?反了嗎?

有人隨之答曰:不知道!不知道!

又有人答:狗日的甭瞎問了,不是賊反了。是地動(震)了……快跑啊!

原來,此時,社會有傳言說,海原地界有人近期要造反,將殺向靖遠縣城。故,有是問。反賊,讓靖遠人吃夠了苦頭,所以,時時堤防,警惕性頗高。

此也算巧合事一也。

2.夫妻洞房巧遇地震。查民國九年十一月初七日,為庚申年 (猴年)、戊子月、戊申日,老黃曆反應,這天是個"好日子",適宜於人們進行婚娶喜慶等活動。

我的中篇小說《虎豹口》的第三章裡,就著意安排主人公"我"——馬鳳玉與續弦妻子崔花花,於這一天成婚。入夜,夫妻剛入洞房,地忽大震……大自然的兩種力量對立交錯發生的激烈碰撞——地震,與男女陰陽間的兩廂碰撞於這一刻巧合發生了……道家說:天人感應。這裡雖說是小說虛構,但男女間事屬於隱私,其與大自然地震同步發生,想必也是有的。芸芸眾生,大千世界,所謂無奇不有嘛。文獻雖無記載,但我堅信有之。是故,著意安排了這樣巧合的一幕,以增強小說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及其可讀性。

靖遠詩人、作家、文藝評論家李曉先生,將此總結為拙作《虎豹口》的三大巧合事件之一。信然。

3.新生兒在地震剎那間降世。大地震的自然災難於瞬間奪去了幾十萬人的生命,可謂無情和慘烈。可是,人的生生死死是常態啊。杜甫詩:死者長已矣……該去的,去了。該來的,依然在路上,正朝著這個世界急火火奔來,誰想擋也擋不住的。

地震中新生兒降生者頗多,這可絕不是小說的虛構。讀過很多有關記述這場大地震的文章,其中西、海、固和平涼諸縣,都有過這種現象。

人的新生命的孕育、降生那是時時刻刻發生的事情。碰巧趕到這樣嚴峻的節點來到這個世界,剛分娩出世,就與險惡之極的災害不期而遇,真是萬分不幸也……值此之際,倖存的成人苟活尚難,況嬰兒乎?所以,只有先顧救大人,將嬰兒棄之了。此,實出於不得已也。

大地震發生剎那降生嬰兒的記載頗多,而真正存活下來,後世長大成人者,至今,未見有文獻資料的確切記載。

近有平川區共和中學王振香老師補充說,其父,地震發生剎那,僅幾個月嬰兒,有大土塊震落於窯炕,幸未傷及其父。其父遂被大人從潰塌的窯洞裡救出,後來享壽90歲,可謂高壽也。此外,還有幾則史料反映,嬰兒被震落浮土所埋,成為"土娃",幸被人從廢墟挖出,而活了下來。但惟獨沒有地震剎那出生嬰兒存活的記載。

4.遇鬼了。地震中,有人被困土窯中,數月。然,人未困死。何故耶?因為窯洞裡有通氣孔,有糧食、醃缸菜等,憑此,苟活下來。窯洞門口封土較薄,於是,日日奮力挖掘不止。有日,終於鑿通得出……於是,在窯外興奮地哭喊、嚎叫不已。

有人見之,以為遇鬼。遂呼來眾人查看之,證實窯內被困者系自救脫困,獲得成功,非鬼也。於是,彼此相擁慶幸,喜極而泣也。

這種記載,在西、海、固多有。

5.遇狼了。上述,那人足夠幸運。很多很多的人,遠不及其有這般奇遇、好運。很多人其實沒有被震死,而是被震落的厚重的土壤嚴嚴實實地堵住了窯門、氣道等生路,活活給悶死的。尚有通氣孔,苟活者,由於封土太厚重,外面無人救援,自己之力又不足以在有效的時間內鑿通之,久之,遂被困死。

文獻記載,有一個人,靠自身一己之力,數月間,挖洞不止。終於鑿通窯門封土,自行鑽出。此刻,已是完全虛脫也……可惜,這人很不走運啊,恰遇餓狼路過此處,斯人遂被狼襲食之,成為狼的腹中之餐。

此人,真天下最不幸者也。

6.挖煤逃生。平涼有兄弟二人,地震發生前一剎那,哥哥感覺地坑裡陰風悽悽、鬼影曈曈,大地有抖動跡象……預感有不測事發生,遂喊起兄弟快快升井。

兄弟說:地坑要塌方啦?

哥說:好像是,有搖動感,底下不可久留,快向上跑……

兄弟二人最怕的井下塌方,屆時煤塊橫飛,挖煤者就在劫難逃嘍。他們根本沒想到會有地震。

待兄弟二人剛剛上到井口,霎時大地震爆發……兄弟二人遂跌跌撞撞、狼狽地逃離井口,脫離危險,倖免於難。

這真是萬幸之人也,命真大。其預感,也是巧合得離奇。天不滅曹的事兒,看來自古有之。

7.孩子看戲倖免於難。有一家人窮困之極,怕油燈費油,就強迫一家人早早睡去。這家有個男孩子10歲的樣子,一直鬧嚷著要去看戲。爺爺不準,遂強迫男孩子與自己在窯洞裡早早睡下。久之,爺爺昏昏睡去,男孩子心裡一直惦記著看戲,遂悄悄下炕,跑出窯洞,前往莊鄰家看戲……原來,莊上來了牛皮燈影戲班子搞演出,孩子好奇心極強,必欲一往觀之而後快。結果,就這樣,救了孩子一命……

孩子出門的一剎那,地忽大震……孩子急忙回望家門,已被半個崩塌的巨大山體深深掩埋……一家人悉數遇難,獨男孩倖存。

這也算巧遇之極一件事也。

8.孩子哭鬧得救。還有一件事,由於孩子哭鬧,使得爺孫倆幸運躲過災難。同樣是在窯洞裡看戲,牛皮燈影戲唱得正歡,爺爺懷裡所抱孩子,忽然極怪異地哭鬧起來,怎麼哄,也哄不悄。越哄,孩子竟哭鬧得更厲害了。爺爺頗詫異,一時無法,考慮孩子這樣哭鬧會影響大家看戲,遂抱孩子出窯洞去。就在這時,大地震遽發,窯洞裡成百演戲者、看戲者均蒙難……獨此爺孫倆倖免。這也是蹊蹺之極一件事也。

9.天葬的巧合事件。有文獻記載,某山區有亡人者,棺槨停放院子,等待第二天抬出去下葬。不意,當天晚上,大地震發生,山土奔騰瀉落而下,將這個山溝填平……亡人,竟然被"天葬"也。

10.祈禱團隊悉數遇難。有大阿訇者,在方圓頗有影響力。當晚初震過後,餘震不斷。大阿訇出於好心,為了給大家祈求福祉,同時祈求災難早點過去,遂率領一個團隊及所有家人在未完全震塌的一座清真寺虔誠地做禮拜……恰在此時,強烈的餘震又起,清真寺頓時完全倒塌,所有在場者悉數被廢墟掩埋,計有500餘口,均蒙難……真慘烈之極也。

11.夫妻擁抱姿勢依舊。有關文獻記載,海原某地,1958年大躍進時期,大規模修整田地。一日,取土一處山體,挖出一對遺骸。經鑑定,這對遺骸系一對年輕夫妻。大地震遽然降臨,待在窯洞炕頭的這一對小夫妻,不及逃離,遂被困斃之。臨死前,雙方二人緊緊擁抱在一起,共赴冥界……卻是讓人潸然淚下。

時間經過了快40年,小夫妻擁抱的姿勢依舊,一點也未改變。這造型足可以成為那場罕見的自然災害的富有代表性的一副標籤吧。

這對夫妻若是倖免於難,1958年,該是五十多歲的老夫老妻了,該是兒孫滿堂了吧。一場劇災,竟然無情地打斷了他們本該幸福、浪漫的人生之旅……令人不由得感嘆、唏噓再三啊。

12.吶喊:過了……過了……地震期間,靖遠城內的老者都無一例外地聲嘶力竭地吶喊:過了……過了……善著……善著……這是靖遠人的民間習俗之一。臨變,靖遠人面對發怒的大自然,悲戚地祈禱著,讓災難快快過去……讓老天善待黎民蒼生……這一幕,參見張慎微先生所著《蘭州春秋》第14回。

在我還很多小的時候,大概在碾子灣村上小學三年級吧。某日中午,天氣忽變,空中陡然降起"冷子"(靖遠人對冰雹的別稱)。我的爺爺立在上房地上,面對自然災害,大聲疾呼:過了……過了……老天爺啊,善著……善著……那聲音悽厲瘮人、可怖。幾乎與此同時,奶奶則慌亂地將上房屋裡的籮兒、篩子之類,丟仍在院子裡,遂與爺爺一起喊叫起來,形成和聲……這一幕,給我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上面兩段故事,都具有某種巧合性質。說明,爺爺的呼救、祈禱內容和方式,在靖遠歷史上很久前,就有流傳。

震後災民搭建臨時"臥鋪子"(圖片來自網絡)


第四單元 靖遠民國九年地震後的立春日"迎春·打春牛"民俗活動實錄

一、靖遠縣知事陳霖的賑災努力

民國九年十一月初七日(1920年12月16日),靖遠發生特大地震後,近半年時間,餘震不斷。越到後來越輕微。久之,人們似乎對此習以為常了。

這場地震,城鄉損失巨大。當時的靖遠縣知事陳霖急發庫銀2700兩賑災。購買米糧,受益者有七八千人。

知事是延續前清時代對縣官的稱呼,民國檔案記載,自1929年後,靖遠縣首席長官正式改稱為:縣長。(見《民國時期靖遠縣情錄》第四集第40頁)至此,知事、知縣稱呼廢止。陳霖拿出的這點可憐的銀子,對於如此巨災,如此多的災民,簡直是杯水車薪。可是,這已經很不容易了。陳霖是當時少有的個別稍有賑災作為的官員之一。

這場巨災之後,周邊受災數十縣份,類似陳霖如此比較積極做出賑災實際行動的各級官員,十分稀罕。故,特此寫出來,予以旌表。

陳霖是四川綿竹人,前清進士。有政聲。


二、公元1921年立春 迎春打春牛

靖遠獨特民俗"打春牛",其實也是春節系列活動的社火之一種也。與民間普通社火不同,這一打春牛的習俗,卻是由官方主導的。其它社火活動,卻完全是由民間廟會、商賈、大戶人家等等出面組織的。

打春牛習俗,當與農耕民族對耕牛,對糧食及農事的高度崇拜有關。有人考證,這一習俗始自西周時期。

話說,地震過後的第48天,就是農曆立春日的節氣。縣知事陳霖循例,吩咐當事者積極籌措"打春牛"事宜。不過,今年遭遇特大天災,一切從簡,點到為止,不敢鋪張浪費。

那麼,大災之後,這一延續頗久的習俗為何沒有暫停,還要依舊舉行呢?其具體程序又怎樣呢?

1.起因一:遠因春節,就是關於迎接春天到來的盛大節日。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大,影響力最廣泛的傳統節日。可以說,沒有之一,只有唯一。春節,其中飽含著濃鬱、豐富的傳統文化因素。春節活動往往濃縮著整個民族的文化精華吧。所有的國人無不以極大的熱情,以多種隆重的儀式、程序、講究、活動等等,來歡慶這一盛大節日的到來。

其實,春節系列活動自每年的臘月初八,人們吃過"臘八飯"後,似乎就正式開啟了。這打春牛的社火習俗應該是整個春節系列活動的組成部分之一吧。

立春,這個節氣,很獨特,按中國農曆,它是春天降臨的標誌。自這一天起,大自然的浩蕩春天就來到人間了……立春日,有時在春節前幾天,有時在春節後幾天。

民國九年地震後的立春日,是公元1921年2月4日。在春節的前幾天,為農曆的臘月27日。這年的春節是2月8日

2.起因二:近因。地震給靖遠城鄉以重創,共死亡3.09萬人,傷0.28萬人。當時靖遠總人口大約五、六萬人,可以說傷亡過半。尤其鄉間山溝居民,損失最慘重。縣城和灘道各鄉較輕微。

民國九年的糧食卻是大豐收了,經過大地震災害,居然沒有大饑荒伴隨,算是不幸中之萬幸也。據說,這樣的大豐收,與縣太爺上一年立春日"打春牛"活動搞得好,搞得到位,這才催生出好的糧食長勢有關。這是地震大災後,依然要由官方舉辦此儀式的緣由之一吧。各方都有這呼聲、需求。

其次,大災過後,為了凝聚人心,提振人們抗災精神,共克時艱,同時,祈求新的一年人民平安吉祥,五穀豐登,於是,更有必要繼續進行"打春牛"的社火活動。

立春日·打春牛圖(圖片來自網絡)


3.何為春牛?春牛一般用桑木做骨架,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塑成。製作春牛時很有講究,春牛的牛身長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365天;牛尾長一尺二寸,象徵一年12個月;四蹄象徵四季;柳條象徵春天;同時柳條鞭子長二尺四寸,代表24個節氣。云云。

其實,張慎微先生所著《蘭州春秋》一書裡,描述的春牛與此略略不同。靖遠春牛則是用蓆子捲起來做的,不是泥塑的。四條腿是木頭做的。渾身皮毛則是紙火匠人用紙做成畫上去的。

春牛渾身和頭上的顏色,一年一年不同,不同的顏色,則代表不同的莊稼種類,同時,預示著不同的莊稼在新的一年裡獲得大豐收……

4.春場。就是置放春牛的地方。在縣城東關以外的一處寬闊的場地上。紙火藝人受託,在這裡事先做好春牛,然後,等待立春日,由此將春牛迎回縣衙門。

春場為何在東?估計與日出東方,春天自東方而來有關。中華傳統文化一般都崇拜東方,儒、道均是如此。謂:東方瀛洲列島,乃仙界也,人神莫不嚮往之。惟獨佛教文化崇拜西方。謂:西方極樂世界也。

5.路線。迎春牛的路線是:一大早辰時,儀仗隊趕著馬車,由靖遠縣衙出發,一路向西,吹吹打打,鬧鬧哄哄,招搖過市……沿途吸引了眾多邑人圍觀並隨從之。儀仗隊出西城門,然後,從城外繞道城北門,再到東門外的春場。

儀仗隊抵達春場後,給春牛披紅掛彩,將春牛打扮得華麗而堂皇,繼而燒香、祈禱、放炮仗……,忙活完這些程序後,遂將春牛載上馬車,又從城東門進城。最後,進入縣衙。

至此,整個"迎春牛"的議程告竣。剩下的,就是"打春牛"了。

6.怎麼打?春牛被迎進縣衙的廣場,從馬車上小心翼翼地請下來,衙役等工作人員在春牛的面前擺好供桌,祭起貢品,燒紙錢,再三禱告……如此等等。

這項活動吸引了大批邑人前往觀瞻,一時,也成了一個小販之類叫賣的小鬧市。震後,人們生活枯燥乏味,積極參加這項文化味兒十足的活動,順便解解悶,散散心,也是一件有益身心的好事嘛。

值得一提的是,這頭春牛的旁邊還肅立著一位偉岸、莊嚴的神祇,叫做"忙神",是人們辛勞的象徵。忙神也是紙火匠人臨時手工做的。忙神與春牛一起享受供桌上的祭品。

時辰一到,縣知事陳霖出面,這位縣太爺竟然一身前清知縣大人的打扮。官帽、頂戴、官袍、馬蹄袖依然……大家對此習以為常。據說,後來的1925年,劉鬱芬率領國民軍入甘,有一群身著清朝官服的大小官員半道迎接,此等情景著實將劉鬱芬嚇了一跳。都民國了,甘肅地界的官方竟然繼續沿用清朝的官服、禮儀。可見,甘肅隴中當年之閉塞、落後,甚焉。

陳霖先是淨手,上香,然後叩首。遂拿起鞭子,朝著春牛狠抽兩鞭子。頃刻,紙糊的春牛一下子就稀裡譁啦,狼藉一片……有主持禮儀者,此刻則高聲禱告:春牛,揚鞭奮蹄,勤勞耕作……老天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老百姓,豐衣足食,平安吉祥,老少安康……云云。

縣知事陳霖在這裡只打兩鞭,為何?不得而知也。打畢,陳霖又扶起耕犁象徵性地做作一番……遂轉身回衙門裡去了。

這個時候,衙役、老百姓都上前爭相鞭打春牛,這是大家的權利,直至將春牛打得散架,成一地渣屑。

最後,衙役等工作人員將渣屑連同"忙神"一起付之一炬,化為灰燼。整個"打春牛"的程序便告全部結束。

以上,就是民國九年大地震後,臘月二十七日,立春日,靖遠縣衙知事陳霖組織的"打春牛"活動的全過程。


三、靖遠"打春牛"民俗活動的消失

1.原因探討。這項在靖遠歷史上曾存在過的重大民俗活動,如今已經徹底消失了,在社會上未見傳承下來,卻是為何呢?在此,值得簡單討論一下。

在我看來,這習俗主要由官方主辦,主角是春牛加縣官。主祭操持者,循例必須由縣官開打,別人無法替代……解放後,隨著極左意識的蔓延,很多民俗,被視為"封建迷信"。"打春牛"活動亦在其列。隨著"破四舊"等運動的深入開展,"打春牛"活動連同許多有益的民俗,一併消失、消亡了。

2.重新記錄有意義。湮沒於歷史塵埃裡的先民習俗,記錄下來,讓後人知道這回事,也是一種文化傳承。所以,竊以為這樣做很有必要,也很有意義。這也是舊事重提,寫作這篇文章的主要理由吧。


第五單元 靖遠民國九年地震後的第一個元宵節遺聞雜記


一、春節系列活動及相關諺語

靖遠流行的有關春節的諺語如下:


臘月二十三,過年剩下整七天。

臘月二十三,饃饃蒸了幾蒲籃。

臘月二十三,豬兒和娃娃叫得歡。

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送上天: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安。


靖遠人過春節,有一系列的活動,春節,應該是這一系列活動的總稱。而元宵節,可以看做是整個春節活動的最高潮。元宵節前後幾天,人們玩燈、猜謎、逛城隍廟、烏蘭山,等等。所有的社火傾巢出動,人們湧向街頭,城鄉轟動,將各種文藝娛樂活動,推向歡樂的極致,以致通宵達旦……應該說元宵節乃是整個春節期間節日氣氛最濃烈的一天。

1.臘八節。這一系列活動的肇啟,似乎就是從臘月初八——臘八節開始的。這天,人們要吃"臘八飯",或者,"臘八粥"。有俗語說,人們"臘八飯"一吃,就徹底糊塗了。人們被過年的氣氛所薰陶,腦袋發熱,開始亂花錢,辦年貨……

2.臘月二十三,送灶爺。送灶爺也叫送神。灶爺是一家之主,誰家新房子落成,就要請灶爺,舉行開灶儀式……從此,一家之主的灶爺,就此正式入駐了。而臘月二十三晚,人們則必須將廚房神龕裡的早時候請來的灶王爺夫婦的畫像,取下來,然後,在灶火洞裡燃燒……與此同時,多多禱告。也有隨之放炮仗者。

送灶爺(圖片來自網絡)


臘月二十三,也叫"小年",與正式的春節——"大年"相對應。小年一過,人們進入辦年貨的快節奏。殺豬、宰羊、蒸饃、壓飯(壓麵條),等等,剩餘的七天時間內,必須將這一切辦理停當。

3.除夕。拜年,守歲……子夜,要接神。也就是將送去天宮的灶神夫婦再迎接回來,讓其安居於新的神龕裡,主導一家人新一年的生活。

4.春節。初一至初三,三天年節,期間,不能不動針線、掃帚等。人們穿新衣,與親人聚餐,吃一年中最美的美食。女人在春節三天不準回娘家。忌諱多多。

5.初五日。這天有"掃五窮"的習俗。村子的方神會在人們操持下,來到家裡,將"五窮"攆走,使得主人家在新的一年擺脫"窮神"困擾,而興旺發財,過上富裕的日子。

6.初七。人七日。據說這天是人的日子。這天人們要吃長面,或用別的美食犒勞一下自己。人們要揚眉吐氣,精神煥發。靖遠民間有"七不出八不入"之說。一般,這天不出門"浪親戚"。

7.元宵節。元宵節的正式日子是正月十五,其實,元宵節似乎從正月十二就開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七截止。一般,正月十二起,就有社火在村子裡、城市裡鬧騰起來。這些日子的活動疊加,共同組成元宵節。

8.跳乾兒。正月二十三,靖遠人還有"跳乾兒"的習俗。關於"跳乾兒",我的拙作《靖遠人跳'乾兒'的習俗與關公出世的這傳說有關》一文,有著較詳細的記述,這裡從略。這裡要說的是,"跳乾兒",可以視作整個春節系列活動的最後尾聲,算是謝幕表演吧。之後,進入農曆二月間,大地解凍,農活兒緊張,春耕就要正式開始了……

靖遠人過春節(圖片來自網絡)


三、震後元宵節格外熱鬧

民國九年大地震後,靖遠人所度過的第一個元宵節,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呢?又有什麼獨特之處?下面,根據我所搜集到的資料,給讀者君一一陳述之。

1.人生觀的悄悄改變。大震過後,人們劫後餘生,倖存者都有一種慶幸感。地震後時值隆冬,房子都是臨時搭建的簡易房。由於冬天無法動泥水,無法加固,或重新建造房子,因此,人們"窩"在這種房子裡,可謂備受熬煎。但是,隨著春節及元宵節的到來,和煦春風吹拂人們,人們的內心蠢蠢欲動起來,似乎有一種壓抑久了的澎湃激情,急於釋放……

首先,表現在購買力的噴發。之前,老百姓生活困苦,捨不得花錢,大地震後,死了太多的人,人們一下子似乎看透了一切。將平時積攢的錢都拿出來,大手大腳地花起來,胡吃海喝,似乎一下子沒了為以後存錢、儲蓄的概念,大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架勢……這無疑造就了靖遠縣城震後的畸形繁榮景象。

2.元宵節期間的鬧市。據張慎微先生《蘭州春秋》一書記載:震後,街道的房子、商號依然十分稠密,房子、商號都是木裝修,雖說破爛,畢竟收拾一下,也還大致整齊,不失為一條街道的樣子。(見《蘭州春秋》第109頁)

人們大把地花錢,靖遠城裡的物價陡漲。有些商號多年的積貨在春節期間售罄,市場好不熱鬧。震後,外面的商貨由於地震阻斷交通,一時進不來,積貨售罄與此有關。再則,就是與人們放手消費有關。

3.市面上的留聲機。據張慎微先生《蘭州春秋》一書記載,靖遠城有一些"京廣"牌子的外來商號,它們與時俱進,走在時代的最前沿。這些商號裡,在震後的第一個元宵節,出現了靖遠歷史上最早的留聲機。一隻大喇叭狀的揚聲器,朝著街面嗚哩哇啦播放"流行曲",這在靖遠城引起空前轟動……人們倍感好奇,爭相往觀,尤其是鄉下人。大家將留聲機裡播放的京劇之類的外來劇目、節目等,籠統地稱作:"洋戲"。這些劇目中,人們最感興趣者,是一曲名為《洋人大笑》的劇目。洋人在留聲機裡嘰裡呱啦胡說一氣,並發狂大笑,粗憨的城鄉老百姓,則守候在留聲機前,竊竊私語,隨之亦捧腹大笑……留聲機所播放的新鮮戲和節目,有別于靖遠人所熟悉的秦腔、眉戶、小曲等,這極大地吊起大家的胃口和好奇心……

令人們感到更奇異的是,觀眾看不到演員,而演員竟然能在匣子大小的方寸天地裡唱戲、演節目,靖遠人一時被這離奇的玩意兒驚呆了、看傻了……基於此,商號的貨物銷得特別快,商家因之賺得缽滿盆溢。商家所要效果,不正是這樣的嗎?

留聲機,靖遠人土語叫做:洋戲匣子。大地震後的靖遠大街上,有了洋戲匣子這新奇、怪異的洋玩意為節日助興,無疑給本已喜慶、熱鬧非凡的元宵節,增添了神奇的一抹色彩。也使得這個不同尋常的元宵節,充滿了喜劇的意味。

4.進城的鄉村社火。縣城周邊鄉村人玩社火的興趣空前高漲。鄉裡人在鄉村表演尚覺得不過癮,於是,蠢蠢欲動要求進城表演、展示自己的才藝。其中無非:龍燈,獅子,高蹺,紙馬滾燈,旱船之類……城裡的各廟會,諸如,廣福寺,城隍廟,子孫宮,等等,都組織了空前的社火活動。因此,這個靖遠大震後的第一個元宵節,有點空前的熱鬧,節日氣氛營造得格外濃烈、到位。

5.官方推波助瀾。民間鬧元宵活動的熱情非常高漲,鄉間的紳士、裡正等頭目,屢次請示縣知事陳霖,要求進城鬧元宵。起初,陳霖不肯。因為是大震後受重災,如此張揚,擔心有礙"清議"。就是怕社會輿論的意思,同時,怕因此給上司和社會留下不好的印象,或什麼不利於自己的把柄。

靖遠人過元宵節(圖片來自林志國博客)


有人則勸道,靖遠震後城裡市面繁榮,消費力旺盛,民間既然有鬧元宵節的訴求,不妨就放開禁令,讓老百姓盡情鬧活一場,放鬆身心……這恰好也表明了官方與民同樂的情懷。還有,說明老爺你治理有方,天下太平嘛……

為官者都喜歡戴高帽子,聽了這番話,陳霖遂收回禁令,並且鼓勵大辦社火。與此同時,陳霖還親自參加了相關的活動,這無疑對這個有特殊意義的元宵節,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6.旺盛的煤爐。元宵節,靖遠沿街,及各巷口都要堆砌,並燃放巨大的煤爐。這一習俗,可謂由來已久。地震後的第一個元宵節,當然也不例外。

據張慎微先生考察,以及筆者本人的體驗,這卻是靖遠獨有的民俗之一。張慎微先生說:其它各府州縣未曾見!的確,我走過的地方也是很廣,也只見靖遠有此一景也。

煤爐由方形的小煤磚精心砌成,留有萬千小方孔,爐內旺盛的炭火,向外吐蕊,色彩斑斕,千姿百態,煞是壯觀。沿街玩燈的人們,受寒冷之苦,則正好就此圍爐取暖,笑語盈盈……真是溫馨可人的一大景觀。

煤爐的造型種類很多,有寶塔類的,鐘鼎類的,花瓶類的,直筒類的,方桶類的,等等,一般都是一人高低。煤爐燃起,主辦方還會於周邊,置有鑼鼓之類,一時喧天震響。

此外,與煤爐伴生的,還有大頭和尚、女丑之類的表演。還有高雅的燈謎,懸掛高處,供人們"射虎"。猜謎的高雅叫法,叫做:"射虎"。猜中謎語,一般有獎勵。

民國時代,這種煤爐主要由商號東家出資置辦,地點往往在自家商號大門前。城鄉之民,則藉機分享其樂而已。商賈之人這麼做,目的在於:萬民同樂。當然,商人永遠是商人,其中少不了商業訴求,即藉此吸引人們聚攏於此,有利於節日購物、消費,同時提升自家商號的知名度,及與老百姓的親和力。

解放以後,新中國時期,一切都公有了,私營商號和老闆消失了,但是,燃煤爐的習俗卻保留了下來。這一時期,煤爐一般被措置於縣城的各個巷口處,而不再是在商號門前了。有組織者出面,會在巷子裡挨家挨戶收煤磚,一家一塊、數塊,甚至數十塊不等,這樣集腋成裘,一座座煤爐就矗立起來了……這一習俗演變成了民間集資的自願行為。這就是新舊社會燃煤爐習俗的區別處。

據我推測,這一習俗,其歷史淵源,似乎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

7.璀璨的燈火。靖遠城的元宵燈火歷來有名。各山場,各街道,各廟會,甚至各私人家的民居,有關會所,等等,於此都要傾力打造燈火。

靖遠地震後的第一個元宵節,由於人們的刻意營造,燈火種類繁多,陣勢頗大,也是格外的璀璨絢麗。

燈的種類有:宮燈,鬥燈,排燈,瓜燈,鏈燈,串燈,轉燈……一應俱全,色彩也是赤、橙、黃、綠、青、藍、紫,皆有的。

民國初年,這些燈的燈罩,基本都是用各色紗製作而成的,故,又曰:紗燈。偶爾也有玻璃罩子者,較為少有。到了解放前夕,則玻璃燈罩已經盛行開來。不過,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在鄉下,我小的時候的印象,莊鄰們的燈,還是紙糊的為多。這與人們生活困難,購置不起"洋玩意"有關。沒錢,就土法上馬,自己親手做了……


靖遠元宵節街頭的煤爐(圖片來自網絡)


三、有趣的幾則謎語

靖遠元宵節猜燈謎活動,歷史悠久。我小的時候,以及上世紀的九十年代,靖遠元宵節尚有猜燈謎活動。有些巷道裡,鼓樓周圍,以及縣文化館等處,都有熱鬧的猜燈謎活動。人們在這裡爭搶著"射虎"……一旦謎底揭開,人們轟然大笑,氣氛熾烈。

後來,不知自何時起,靖遠文化場所猜燈謎活動,竟漸次消失了,真有點令人遺憾。有著一定文化情懷的人,對此似乎有點悵然若失之感。

元宵節猜燈謎活動,以及眾多繁雜的社火活動,都是雅俗共賞的有益的文化活動,飽含著地方特色的文化氣息、元素於其中的。

以上,有這些歷史悠久的各種春節系列文化活動佐證,靖遠擁有"隴上文化大縣"的頭銜,看來絕非浪得虛名啊。

話說民國九年大地震後的第一個元宵節,猜燈謎活動,出現了兩則非常有趣的謎語,值得載入史冊。

據張慎微先生《蘭州春秋》記載,這年的元宵節猜燈謎活動在縣城有名的各商號鋪臺展開……商家大賈事先請文人們編謎語,這些文人中有前清進士、舉人、秀才等,可謂出手不凡。縣知事陳霖技癢,也出了多條謎語,供市井百姓"射虎"。陳霖可是正宗的進士出身,那是飽讀詩書的,文化程度不低。

這年元宵節有這樣兩則謎語:

1.孟子穿的開襠褲。(要求打四書一句話)

2.秦始皇囊括二弟。(要求打《西廂記》一句話)

據《蘭州春秋》記載,有一個相貌像猴子一般的尕青年"射虎"得中,此人長相尖嘴猴腮,但卻是絕頂地聰慧。

孟子穿的開襠褲。此迷的謎底是:求在外者也!這句話出自儒家經典《孟子·盡心上》第三章。

秦始皇囊括二弟。此迷的謎底是《西廂記》裡的一句臺詞:悶煞我也麼哥哥。

第一則謎語,卻是亦莊亦諧,特別的有趣。不知出迷者誰耶?真是拿孟子聖人,以及他自己的一句話,和聖人本人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猴子青年,將謎底解開,引起在場者一陣震天般地鬨笑、嬉鬧……

苦難、災難,同時造就特殊、卓越的文化,這一命題於此得到真正的詮釋。


結 束 語


有關靖遠民國九年大地震的情況,筆者一口氣寫了五個單元的文章,近兩萬言,基本將地震本身的概況、常識,以及地震期間方方面面的遺聞掌故等具有高度文化氣息的信息、內容都涉及到了,讀者朋友若是耐心讀完這些文章,那麼,就會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有一個通透的了解和掌握。

就目前情況看,類似於展現靖遠民國九年大地震的綜合文章,其權威性、全面性、詳實性能夠超越本人這篇拙作者,似乎還未出現。所以,拙作應該是目前反映靖遠民國九年大地震綜合情況的最好的版本。儘管如此,文章尚有諸多舛誤、不足處,期望有識者踴躍批評、斧正之,並提供新資料,予以補充完善之。

最後,筆者在此真誠地敬謝各位讀者朋友,祝大家珍惜當下平靜、幸福的生活,同時汲取本篇文章中所具有的濃鬱的地方歷史文化的營養,努力創造幸福新生活,並為進一步充實、豐沛靖遠地方文化的底蘊、厚重度,增磚添瓦,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2019年12月8日初稿於隴上平川陋齋

2020年12月1日再稿於隴上平川陋齋

相關焦點

  • 靖遠碾子灣村——民國九年大地震故事擷集
    今天這個日子,即公元2020年12月16日,為聞名世界的「民國九年(1920)大地震」,一百周年的忌日。這場地震使位於震中之一的靖遠城鄉受害慘烈,留下的創傷則是雙重的。一是地理地貌,自然環境方面的。二是人們心靈上的陰影、創痛……此前,筆者曾撰寫了一篇題為:《靖遠民國九年大地震100周年祭(1)》的綜合性文章,系統地、比較權威地記述了大地震給靖遠人民造成的巨大災難、損失,以及心靈的創傷和與之相伴生的相關的地震文化……等等。
  • 會州文史研究會開展民國九年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活動(王承棟)
    尊敬的各位朋友,各位會州文史研究者協會成員,女士們,先生們,大家早上好:在民國九年地震100周年之際,我們在這裡聚會,對一個世紀前的那場深重的災難進行紀念和追思。100年前,在今天的平川區黃嶠、共和一帶的震中發生了震驚世界的甘肅大地震。資料顯示,那場強烈的地震達芮氏8.5級,長達十多分鐘,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
  • 海原大地震:會寧死亡1萬多人的震災,100周年祭
    會寧老家 2020年12月16日第302期總第802期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
  • 海原大地震一百年遙祭
    海原大地震遺蹟  1920年12月16日發生的「海原大地震」,史稱「環球大地震」,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整整100年,寫這篇小文「遙祭」那些死難者,真正的本意是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這場驚世災難。  任繼榮兄對海原大地震斷裂帶遺址的探求,可以說到了痴迷的程度,痴迷的背後,一是希望能為家鄉多做點事,再則,作為一名從事物理學教學研究的學者,他也極想了解這場地震釋放的巨大能量,究竟有多麼強烈。  不過,讓我費解地是,這場大地震就要100年了,還能看到明顯地震遺址嗎?
  • 歷史上的今天:海原大地震一百年
    歷史上的今天: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 秦玉龍/文 100年前的今天,1920年(民國九年)12月16日20時05分53秒(農曆庚申年十一月初七),原甘肅省海原縣(今寧夏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大地震,這是中國有地震記載史以來最高烈度地震之一,波幅是1976
  • 青江驛:大地震百年祭
    ——考察青江驛大地震遺址貟守勤(2019年5月28日)2019年5月18日(星期六),我考察了青江驛海源大地震遺址。資料記載:民國9年(1920年)12月16日(農曆庚申年十一月初七)晚8時許,寧夏海原發生大地震。這次地震不僅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之一,震級8.5級,烈度10度。
  • 「老王說隴史」百年前,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重?
    百年前,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重?1920年海原大地震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時光雖然過去了一百年,但留給人們的慘痛記憶,卻至今未能磨滅。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民國九年),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和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地震共造成約27萬人遇難,為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毀滅性地震,也是中國震級最高、震中烈度最大、災害最重的地震之一,時稱「寰球大震」。
  •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高高的楊樹被搖得東倒西歪,鞭子般地抽向大地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震後幾十年,當地人即使再窮,也要拼命蓋房子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高高的楊樹被搖得東倒西歪,鞭子般地抽向大地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和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震中位於海原縣縣城以西哨馬營和大溝門之間,
  • 5·12汶川地震12周年祭 | 緬懷逝者 致敬重生
    5·12汶川地震12周年祭 | 緬懷逝者 致敬重生 2020-05-14 02: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5.12汶川大地震9周年祭,100張圖片,看哭了無數人……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最強,波及範圍最大的一次地震5·12地震驚心動魄的一刻視頻:汶川地震珍貴視頻首次曝光   9年過去,依然能感受到這段記憶帶給親歷者的傷痛光陰似箭,今天,汶川地震9周年,一起為在地震中逝去的同胞祈福。願我們別忘記當時的堅強;讓逝者安息,生者堅強。生命有限,情義無價。
  •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近30萬人遇難,一月後甘肅督軍才報北洋政府
    百年前,甘肅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時光雖然過去了一百年,但留給人們的慘痛記憶,卻至今未能磨滅。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民國九年),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和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地震共造成28.82萬人死亡,約30萬人受傷,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這是20世紀發生在中國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
  • 海原大地震100周年:中國地震科學工作由此肇始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12月16日是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組織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科普解讀稱,中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即肇始於此次地震,並在此後的近百年中持續發展。1920年海原大地震災情情況。
  • 512汶川大地震12周年紀念日朋友圈說說,紀念汶川大地震心情說說
    【導讀】512汶川大地震12周年紀念日朋友圈說說,紀念汶川大地震心情說說   江西人事考試網同步安徽人事考試網招聘信息:512汶川大地震12周年紀念日朋友圈說說,紀念汶川大地震心情說說,報名時間:,請考生多加關注。
  • 強化科學思維,築牢創新發展基礎——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
    10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20年12月16日,海原發生了8.5級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約27萬人遇難,傷亡慘重,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毀滅性地震,被稱為「環球大震」。自此,我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也由此展開並持續發展。今天,就讓我們在回顧這場災難的同時,也一同重溫地震科學發展的百年曆程。
  • 【藏●薦】民國九年袁大頭
    袁大頭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袁大頭」是對袁世凱像系列硬幣的口語俗稱,嚴謹點說叫「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之職,後又成為正式大總統。【藏品名稱】民國九年袁大頭【參考價格】議價【藏品類別】錢幣【持寶人
  • 紀念海原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震柳見證著百年前那場世紀劫難1920年12月16日晚8時6分一場「寰球大震卻在一個月後才被北洋政府發現在海原大地震的血淚中中國人踏上了地震觀測的求索之路第一次震後科考用腳步尋找震中第一座地震臺站 在戰火中停用第一臺地震儀 拉開地震儀中國製造的序幕第一個地震臺網
  • 患難與共 百折不撓|唐山大地震44周年祭
    2020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4周年紀念日。轉眼,那個叫「震生」的孩子已經44歲。時間流淌,歲月卻難忘。2010年由馮小剛導演的《唐山大地震》講述了一家四口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生離死別的故事,為觀眾重現了天塌地陷的沉痛場面。母親不得不為壓在一塊水泥板下的姐弟命運作出選擇,但不論如何,選擇的當下,她已然背上了沉重的枷鎖。三十二年過後,姐弟二人在汶川地震救援現場相逢,回到家中,內疚多年的母親用下跪的方式向女兒道歉,二人終於釋懷。
  • 回顧 | 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曾經發生在寧夏,你知道嗎?
    1920年12月16日  ,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海原縣一帶發生的一次大地震。此震是中國內陸地區近代歷史上發生的最大地震,損失極大,波及面極廣。全球地震目錄定此震為8.6級,震中烈度為最高的ⅩⅡ度。地震的有感範圍遠達北京、上海、重慶。
  • 會寧作家長篇小說中的會寧百年大地震
    編者按:2020年農曆十一月初七是民國九年海原大地震百年紀念日。特摘發王維德先生的長篇小說《隴上人家》第一章,真實地再現當年震驚中外的這一人類災難,以示紀念。馬鈴叮噹,辮子搖晃,更加重了柳金鬥的睡意,在朦朦朧朧似睡非睡的狀態下,柳金鬥的思緒又聚焦在民國九年的海原大地震上。事發當天,柳金鬥在距柳家岔十餘裡的馬家灣考察他的農莊,這兒有他的二百多畝中等地,一百多隻綿羊。
  • 寰球大震(一)——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100年前的今天,世界最大地震之一曾降臨中國,寧夏海原的大地曾被撕裂——12·16海原大地震,寰球大震也特指這次大地震。被世界上96個地震臺同時記錄到的「寰球大震」,震級8.5級,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裡,地震引發山崩地裂,海原縣城、甘鹽池城等悉數盡毀。據不完全統計,共死亡27.34萬人,傷及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