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震後幾十年,當地人即使再窮,也要拼命蓋房子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高高的楊樹被搖得東倒西歪,鞭子般地抽向大地
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和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震中位於海原縣縣城以西哨馬營和大溝門之間,北緯36.5度,東經105.7度,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裡,地震共造成28.82萬人死亡,約30萬人受傷,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
海原大地震是20世紀發生在中國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強烈的震動持續了十餘分鐘,當時世界上有96個地震臺都記錄到了這場地震,被稱之為 「環球大震」餘震維持三年時間。
今年是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當地先後舉行了多場紀念活動。從小,就聽老人們講述有關這場地震的故事,長大後,作為這場地震的持續關注與報導書寫者,我分明還有很多話要說。
011.地震有多麼慘烈
關於這場地震的慘烈,震區各地方史料及縣誌都有詳實的記載。今天,人們依然能看到傷痕,大地上的傷痕——據1949年以後調查,地表斷裂帶從固原硝河至海原縣李俊堡開始向西北發展,經肖家灣、西安州和幹鹽池至景泰縣,全長220公裡。在曾經完好的黃土地上,如今看起來依然觸目驚心,大地在那一刻被撕裂,留下了比100年更為漫長的傷口。如果土地會流血,血就積攢在這220公裡的斷裂帶中,不管到了什麼時候,都能聽到大地在那一刻疼痛的轟鳴。
其次是震柳。震柳是海原大地震時一棵柳樹,被劈成兩半,樹幹底部已經中空,呈枯朽、衰敗之態,而上部卻枝繁葉茂。是大地震的活標本。樹高13米,冠幅直徑東西12.8米,南北10.5米。當年地震劈開的樹幹呈「V」形東西兩半分離體,東半體胸圍380釐米,西半體胸圍330釐米。兩半體角約50度,根基部一大人可寬鬆地來回穿行,遠觀時既好似兩棵樹相伴而生又如同天然彩門。
震柳據說是當年明朝戍邊將士植下的。至海原大地震的1920年,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我曾經在以前的文章裡多次寫到過。現在,我最想說的是,樹也是有皮有骨的,皮包著骨,被稱作軀幹,地震不但被撕開了它堅韌厚實的皮,連骨也被傷著了。在那一刻裡,它的骨白花花地訴說著疼痛,還帶著從大地中吸吮而來的乳汁,能把人的眼目擦亮,讓人的心靈震顫。它,今天還活著,成人可來回穿行的「門」,是它在死亡之門上的堅強歌唱,把死門唱成了生門,可以讓人們去做科學的研究,也可以讓人們從中獲得活下去的無窮無盡的力量。
最後,我想講個故事。即是地震中楊樹鞭地的故事。這個從地面上就可以理解,楊樹長得向樹幹細長,經地震一搖,就成了「鞭子」,抽打大地。故事發生在打拉池。打拉池是集鎮名。在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東部、屈吳山北麓,是共和鄉人民政府駐地。漢、唐時為「絲綢北路」要站。唐稱打繩川,宋建懷戎堡,元改稱達喇赤,蒙古語意為「平地之湖」,後諧音為今名。靖(遠)海(原)公路經此。
打拉池的歷史上雖然烽火迭起兵燹不斷,但商業貿易相對發達,是今寧夏通往甘肅蘭州的交通要道。自明清以來,徵戰稍息,商貿開始活躍。因當地土質、氣候適宜種植罌粟(鴉片原料),且土地面積寬闊,種植面積大,收成也相對較高。每到收煙季節,這裡便商賈雲集,全國各大、中城市如西安、太原、成都、武漢等地的煙商煙販們蜂擁而至,在打拉池做煙土生意。因為地理的關係,又因為生活相對比較富裕,地震的時候,這裡的人們大多住房子。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在打拉池採訪到的1920年地震的故事是這樣的:忽然間,人們就看到大地開裂、楊樹鞭地了。有戶人家的姑娘在院子裡,大地裂縫之後,姑娘落入其中,之後裂縫合上,姑娘只有條髮辮露在了外面。另有一戶人家,當時睡了,幾個十多歲的孩子被搖醒後,忽然發現自家房子的頂不見了,孩子們在土炕上被搖來搖去,躺著蕩了鞦韆,爬不起來,更站不住,伴隨著的是四壁或裡或外的坍塌以及地震的巨響。
最後的最後,我想說過地名。海原大地震後,曾有媒體以「山行走的地方」報導,山走路搖是對地震恰當形象的描述。五合鎮,隸屬於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地處靖遠縣東北部,是靖遠縣北八鄉之一。東與靖安鄉相鄰,南靠黃家屲山與平川區共和鎮毗鄰,西連東升鄉,北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香山鄉接壤。這裡是我的家鄉,小時候在黃家屲山一帶就有聽到過一些山屲被人們稱為爛山的,包括前文中提到的屈吳山中,也有著這樣的稱謂。那裡的很多山屲都在地震中被扭動移位了,有明顯的裂痕,進而被稱為爛山,千瘡百孔。
以上是山的「行走」,我只舉了個別的例子。關於路,我們還是回到五合這個地方。2011年末,五合鎮下轄14個行政村:楊寺、劉寨柯、田窩、野馬澇、賈寨柯、白茨林、二道渠、白塔、朱寨柯、板尾、白崖河、尚書淌、許眷、大灣;下設71個村民小組。這些村的名字,到現在有一些可能被人們寫錯了,比方說,許眷應該是許圈。當年一些姓許的人,聚集在這個地方,人窮,沒錢蓋房子,就打土牆一戶戶地把自家的院子圍起來,牆很矮,不是高門大院,遠遠看上去,就像一個個的牲口圈。所以,許圈不應該是許眷,許姓人的家眷所在地,讓他們眷戀,而是眾多的許姓人打起的矮院牆,是他們的家。
在我的記憶裡,劉寨柯村有個叫「搖路」的地方,我上小學的時候,這兩個字就是這麼寫的,但到了中學,就成了「腰路」。關於「搖路」我問過長輩,得到的答案是與海原大地震有關,我聽了很怕。但後來,被寫成「腰路」,我開始懷疑長輩們的說法,因為我發現,「腰路」有上下兩個村子,一條公路正好把這兩個村子給分了開來,正在上下村共同的「腰」上。這讓曾經很自豪,但後來我還是發現長輩們說法的正確性要比我的「感覺腰路」高很多。
大約是2002年前後,我去距五合不遠的北灘採訪,也發現了「搖」被寫成「腰」的地方。北灘現在也是個鎮了,屬靖遠縣,地處靖遠縣東北部,東接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三眼井鄉,東南與東升鄉接壤,南連平川區王家山鎮、水泉鎮,西毗永新鄉,北鄰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香山鄉。2011年末,下轄18個行政村:糧窖、東寧、亂腰、甜水、蘆溝、井灘、北山、中灘、獨山、南灘、劉梁、紅豐、花峴、小紅溝、杜寨村、大紅溝、寶泉、東灘;下設99個村民小組。
當時我在「亂腰」住過一晚,我一位戰友的家就在這裡。戰友的家裡當年還有三口大窯,當地一些老百姓也還都住在窯裡。我問了好幾位長者,這個地方怎麼叫亂腰呢?腰怎麼能亂了呢?他們都說到了窯,說是當年村莊裡是一口口的窯洞,有些亂七八糟的樣子,大約是人們覺得叫「亂窯」不好聽,就叫「亂腰」了。需要說明的是,這個地方距哈思山很近,而就在這一帶,我發現了一個還被寫成「搖路」的村莊。
哈思山西臨黃河石峽,北屏昊天紫漠,東望荒丘階地,南通金鎖雄關。主峰叫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整體位于靖遠縣東北石門鄉黃河東岸,距靖遠縣城85公裡。時起時伏,塬峁交錯,逶迤百裡,形成靖遠五合、靖安兩鄉丘陵溝壑山地。主要由泥盆系的陸相紫紅色粗碎屑巖和局部夾玄武巖組成。其南側為一條西北至東南方向的活斷層,把它與松山隔開。在此山中,也有被稱為「爛山」的地方,與「搖路」的村莊一起在百年之後述說著海原大地震山搖路動。它是大地的記憶,不會被消失。
另外,我說我的一種感覺。康熙《靖遠衛志》載:「在(縣)北百二十裡,南接分水嶺,峰巒層列,巖壑橫峙,松柏叢茂,鳥獸蕃蔗,積雪冬夏不消,遙望晴嵐素霧亦一方之名勝地。明嘉靖三十三年、三十五年有侍御宋賢、詹理閱兵題詞紀勝。」此為靖遠八景之一的「雪嶺堆銀」,所以哈思山也叫雪山。如今,這裡還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但在其尾部的靖遠五合、靖安兩鄉丘陵溝壑山地就並不是這樣了。比如,五合的野馬澇、白茨林、二道渠以及南邊的白崖河、尚書淌等,都是很詩意和有水源的地名,可能是因為大地震之後,地下水源被移位,如今只有空空的地名了,很乾渴,不存在可以讓野馬來飲的澇池了。再比如白崖河,我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曾經,砂河裡水很大,但不知道為什麼,就忽然沒有了,基本消失了。
022.文藝作品的演繹
在我認識的年齡稍長一些的甘肅和寧夏的作家,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過海原大地震。那是人們的公共記憶,但也有被演繹的成分。我記得,有一位作家寫過這麼個事兒,當時,有戶人家要讓孩子們睡覺,結果有個孩子不安分,上炕了,想到白天聽說鄰村晚上有戲(演牛皮燈影戲),就偷偷起來去鄰村。結果,路上地震了,家中其他親人都被埋在了窯裡,只有他一個人活了下來。
我要說的是,這種巧合是有的,但作為文字工作者最好不要就此過多演繹。我大約讀過一篇小說,仿佛也有著在地震那夜的演繹:地震發生在晚上8點,又是冬天,農村的夜生活單調,很多人都上炕睡覺了。小說寫到地震發生的那一刻,一對農人正在行夫妻之事,結果是身體動大地動,在生命被毀滅的時候製造生命沒能成功。
我不能說,這種事兒不會有,但我認為在那麼苦難的時候描寫此種「人性」多少有些藝術過頭。同樣,在傳說中也有一些演繹,最經典的事例就是在某個村莊的山下,還能聽到有人說話。在這同時,也存在著一些訛傳,比方說,寧夏某電視臺幾年前拍攝紀念大地震的專題片時,就說到過地震後數月,從一個塌方的羊圈裡,人們救出了兩隻光溜溜的羊。當時,它們還活著,是吃對方身上的毛活下來的。我不知道這是對堅強生命的讚美,還是有別的意思,我只知道,羊在震後數月、在沒水沒草的情況下是活不下來的,靠吃羊毛以維持羊命是不可能持續太久的,是違背了生命存活科學的。
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我最終想要說的是,大可不必去追求那些離奇事件的演繹。我的奶奶是經歷過那場大地震的,小時候說到此處,她給我們說得最多的是震後人們相見時的擁抱,她說:「人和人流著淚,在那個時候不知道有多親!」當時的人們,活下來的大人,瞬間就可以給活下的孩子做爸媽,承擔起家長的角色,把失去父母的孩子養大,不分民族,不論年齡。
大約是2005年,我在西海固採訪時,就遇到了好幾個已經老了的震中的孩子,他們有的是漢族、有的是回族,但他們都是被漢族或回族的爸爸媽媽養大的。我採訪過一位張姓老人,當年已經快90歲了,漢族人,一提到當年收養他的回族媽媽,老人忍不住失聲痛哭。老人說,震後,他被救了出來,一個只有3歲的孩子,回族媽媽二話沒說撩開衣襟把他抱在了懷裡,然後回家,給他當了媽。此後,在老人的記憶裡,回族媽媽每年到了遇難日,就帶著他去給自己的親爹媽上墳燒紙,回族媽媽站著,看著他跪下來給自己父母磕頭。有時,甚至會對那兩座墳塋說:「你們的娃兒,在我這兒……放心!」
我想,這才是值得我們點讚和宣揚的光輝人性。那場大地震後,活著的人除了相互溫暖鼓勁,心裡只有兩個字:救人!他們沒有去挖和人一樣被埋於地下的金銀財寶,生命,在他們的心中高過一切。
033.今天的人們還能做些什麼
100年了,面對海原大地震,今天的人們還能做些什麼?這個只有一句話:在緬懷逝者的同時,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相信科學;在提高防震意識的同時,加強對地震的科學研究,獲取倖存者身上的堅強氣質與能量以及奮鬥的精神,創造更加燦爛、美好和輝煌的明天。
044.應該看到震後人們的表現
海原大地震後,當地人們的生存意識有了很大的變化,今天應該看到。28萬人死,30萬人傷,如此龐大的數字裡,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是當時的人們窮,蓋不起房子,住窯洞。震後,很多人都有了這樣一個夢想,即使再窮,也要拼命蓋房子,搬出窯洞。這個夢想一直延續了幾十年,直到本世紀初才被基本解決,當下完全被解決。
我的祖輩也都經歷過那場地震。震後,他們和所有的人一樣,都想著要搬出山溝,搬出窯洞,搬到平地上去住房子。但這個夢想直到我父親手裡才實現。我記得,當年已經到了80年代,但有一部分人還沒搬出窯洞,而村裡的年輕人找對象,女方家長都是先看坐落,看對方家裡有沒有房子,然後,才決定嫁不嫁,要不要彩禮。所以,村裡的年輕男人外出打工、做生意,掙到的第一筆錢都是拿回家來,蓋房子,然後娶媳婦。即使男方再有錢,如果仍住窯洞,女方也不會把女兒嫁過來的。
生命在窯洞裡不安全,得有個房子讓生命有個安全的著落,這是當時人們的一種普遍意識。所以,蓋房子無論如何都是當地人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儘管到了上世紀80年代,距大地震已有半個多世紀,但依然是被鐵心認定的。我在後來的考察採訪裡發現,越是靠近斷裂帶的地方,人們的這種心理會愈加明顯,會把房子蓋得更結實、闊氣。
因此,在蓋房子的過程中,人們也便有了一種虔誠的「講究」,進而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我留意到這樣一個現實,那就西海固及甘肅靖遠、景泰一帶,民居不同於周邊地區。這裡的人們蓋房子,是單簷的,房頂也不在一個平面上,一般除了上房,還會有耳房,耳房一左一右,要比上房低和小。上房一般是三間,耳房左右各為兩間,整個為七間,看起來更像古代文官的帽子,一座座地聳立在大地上,很有氣派。
關於這種構造有很多傳說,但我更多看到的是其中尊老愛幼的美德。即:老年人帶小孩子,住上房,年輕人住耳房,上房高大上,是年輕人給老年人和孩子們的孝敬以及溫暖、幸福。在蓋房的過程中,一些人因為經濟不是十分富足,一下子蓋不了七間,只能蓋上房和一個耳房,甚至只能蓋上房,那麼只能先讓老人和孩子們住,年輕人則繼續住以前的老房子甚至是舊窯洞。一句話,即是永遠把最好居室給家裡的長輩和老人,等經濟活泛了,蓋齊了耳房,年輕人才搬過來。有些人家甚至上房蓋了好幾年,才有精力蓋耳房。那時,上房已經很舊,而那很舊即是人們敬老的美麗痕跡。
接下來就是人們蓋房子的那些「講究」了,在我的記憶裡,當地的人們基本不會隨隨便便蓋房子,要選吉日吉時,上用上好的木材蓋上房,在上梁的那一天,要把作為大梁的木材整個用紅色的被面包裹起來,而且在大梁的正中間還要用專門的紅布包裹一圈,用硬幣將紅布牢牢地固定在大梁上,繪上吉祥的圖案。
除此之外,還要選立柱石。當地基本都是黃土旱塬,找石頭要去砂河,而砂河裡的石頭一般都很小,很少有那種面平而大的石頭可以做立柱石,那麼就一鍬鍬地挖吧,帶著一種類似於淘金的虔誠。在我的記憶裡,有的人家為找一塊上好的立柱石,甚至要在砂河裡挖過好幾車的砂。用架子車拉立柱石進門,家裡還要放炮,以示歡迎和慶祝。
……
地震的記憶在此時已深入當地人的骨髓,讓他們撐起房屋,並像血液一樣流動在他們的生命裡,在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裡,折射著人性的美好光芒。大地因為有了如冠之居,而變得有禮和文明。這就是地震在苦難之後給予人們的精神,應該是人們在震後關注的焦點,而不是一味地訴說苦難……所有的這些,都是為了避開窯洞,為了生命的安全、體面和尊嚴。
在震後百年的日子裡,有人提議,將全長220公裡地表斷裂帶聯合開發成為旅遊景觀。這當然是一個好主意。在此基礎上,我覺得,如果結合當地民居的轉變展示,分明能夠讓旅遊景觀的內容更豐富和充實。
055.關於震中的說法
這個簡說。關於海原大地震的震中是否在海原,今天依然是值得學者們研究的。很明顯的說法是:在海原當地的史料裡,對死亡人數的記載是十之六七,而在甘肅靖遠的史料裡,則是十之八九。這也是時至今日一些史料裡仍然將海原大地震稱為甘肅環球大震的原因之一。
066.結語
面對城市太多的高樓大廈,我很想說,故鄉曾經是山搖地動的地方,而那裡也可以成為更多人的故鄉。這也許才是海原大地震要給人們的真正的啟示——房子是要避開危險的,不僅要漂亮,還得是結實的。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